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重难探究课件(共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重难探究课件(共1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1 10:3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论语〉十二章》
重难探究
主题思想
1
重点难点
2
3
写作特色


CONTENTS
《〈论语〉十二章》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贫富、义利、自我要求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孔子重视《诗》的教育作用,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主题思想
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试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
重点难点
①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同时,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因此,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重点
②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的根本。礼讲究谦让敬人,乐需要八音和谐。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
阅读课文中关于“仁”的章句,分析孔子的“仁”包含了哪些内涵。
①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难点
在孔子心中,制礼作乐的周公是万代敬仰的圣贤人物,恢复周礼则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良药。
正如《礼记》中所言:“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不乱;乐“统同”,即抒发感情,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
②仁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对内(内圣),复礼对外(外王),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
古训“仁者相人偶”,即“仁”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而“礼”是什么呢?“礼”不是指礼貌、礼节之类的外在“礼仪”,而是指一套尊卑有别、和睦有序的社会秩序。
在宗法时代,天子统治诸侯,诸侯统治大夫,大夫统治庶人,都需要按照礼法秩序;家长管理家族,普通人在家族中的一举一动都要遵循礼法秩序。所以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际关系以“礼”为规范。而人主动约束自己,服从这种规范,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稳定,这就叫“克己复礼”。
③仁爱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恕”。
“恕”是推己及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做事情应顾及他人的感受。
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喜欢的、不希望得到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与人交往时,要做到换位思考,其实质是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恕”是仁爱的体现,是孔子所谓“仁”的中心含义之一。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教育家,而且具有非凡的政治才能。阅读下面的文字,思考:(1)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2)这些不同的回答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情景探究
①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②季康子【注】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③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注】季康子:事鲁哀公,为当时权臣,位高权重。
问题1
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孔子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孔子不主张刑杀治国,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建立良好的秩序。
问题2
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写作特色
《论语》主要是记言,语言凝练,思想内容极其深刻。所记述的言论,直起直落,仅提出观点或提出结论,并没有论据或论证,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