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名师教学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名师教学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1 10:3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提炼比较,概括观点与差异
探究文法,归纳言说技巧与风格
导入
01
02
03
目录
梳理文脉,把握行文风格之美
04
鉴古知今,读写结合,儒家思想的当代表达
05
1.掌握课文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基本的论证方法并学会审题立意,发散思考,提炼观点,确定作文立意,撰写作文片段。
教学目标
3.理解和比较文中儒家的政治伦理,并结合当代生活实际作个性化思考。
4.领会孔孟散文不同的言说风格,理解各家的论说方法,体会其中的妙处。
教学目标
5.继承并体会先秦诸子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
在我国目前的文化复兴的征途中,提及最多的便是国学,而其中又以儒学最甚。了解儒家文化,追寻文化之根,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内心的文化认同。一个不继承自己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一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而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走不远的,了解经典,学习经典,继承经典,发扬经典,任重道远。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儒家,探寻文化之根。
导入1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然而他也曾周游列国,被人讥笑,“惶惶如丧家之犬”;孟子被尊为亚圣,也曾向各国君王宣扬自己的王道思想,然而始终不得实现。伟大的思想在诞生之初都倍经磨难,斯人已逝,思想永存。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先秦儒家思想,回顾经典,与伟大的灵魂和思想再度相遇。
导入2
君子是中国文化中拥有理想人格的一类人,君子不争,君子不器,君子好学,君子知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兼具仁义礼智,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君子呢?孔子的君子之道与孟子的君子之道一样吗?今天,让我们在学习中去解答这些问题。
导入3
请大家以小组分工的形式,分工合作,结合课文注释,梳理文中重要实词及“之、乎、者、也、而、以、其、于”等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卡片或表格的形式,分小组展示汇报。
古文今译,把握字词与文义
重点实词
词语 意义或用法 本课例句
喻 知晓,明白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质 质朴、朴实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弘 广、大,指志向远大 士不可以不弘毅
词语 意义或用法 本课例句
毅 坚强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篑 盛土的竹筐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格物 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在格物
庶人 平民百姓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 一概,一律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重点虚词
词语 意义或用法 本课例句
于 介词,对;对于 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介词,在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凡有四端于我者
连词,和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助词,表被动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词语 意义或用法 本课例句
而 连词,表并列 敏于事而慎于言
任重而道远
连词,表顺承 就有道而正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无意义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连词,表假设 人而不仁,如礼何
词语 意义或用法 本课例句
之 代词,它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结构助词,的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
助词,用于调整音节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词语 意义或用法 本课例句
其 副词,表示揣测语气 其“恕”乎
代词,它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非恶其声而然也
以 用来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介词,把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词语 意义或用法 本课例句
者 ……的人 ……的一类事物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无意义,句尾语气词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在字词梳理完成后,我们进一步拓展到对重点实词和句子的理解中。大家是否发现,有一些词语今天还会出现,但以今天的意思却不能解释文中的句子,这就是文言文学习中所谓的“古今异义”,请调动你的语文经验,结合课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古今异义
例句 古义 今义
可以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可以用来 表示许可
小子 小子何莫学夫《诗》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非礼 非礼勿视 不合礼节 调戏;猥亵
(妇女)
. .
. .
. .
例句 古义 今义
大学 大学之道 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相对 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
. .
本课的三篇课文都包含儒家的思想,孔孟都在文中表达了哪些观点?请分工合作,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概括。
提炼比较,概括观点与差异
孔孟主要观点概括与比较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论语〉十二章》 君子、小人、仁、礼、好学 1.君子好学
(1)不求安饱(2)敏于事慎于言
(3)见贤思齐,善于借鉴(4)譬如为山,持之以恒(5)学乎《诗》
(6)渴慕“道”,朝闻夕死
(续表)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论语〉十二章》 君子、小人、仁、礼、好学 2.君子知礼行仁
(1)仁是礼和乐的基础(2)君子弘毅,仁为己任(3)君子怀仁,克己复礼
(4)君子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君子人格
(1)君子取义
(2)君子文质彬彬,合乎中庸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大学之道》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
2.格物致知,然后能正心诚意,然后能修齐治平,实现明明德于天下的目标
3.天子庶人都应以修身为本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仁义礼智 1.恻隐、羞耻、辞让、是非之心与生俱来
2.四心生四端(仁义礼智)
3.以天然的“不忍人之心”推行仁政可以治天下,保四海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儒家学说的继承者和开拓者,《大学》是后世弟子对儒家思想的细致阐释。思想的脉络像水,有激流有暗流,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请大家一起交流讨论,思考三篇课文中的思想观点有何异同。(建议以表格形式呈现)
观点异同
比较对象 涉及篇目 同 异 联系
仁 《〈论语〉十二章》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指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来论述仁,都指向外部人际关系
1.获得不同。孔子认为的仁需要“克己复礼”养成,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从人的
生理和心理
层面论证
(续表)
比较对象 涉及篇目 同 异 联系
仁 《〈论语〉十二章》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拥有者不同。孟子认为人人皆有,生而有之;孔子认为的仁是君子的品格
3.地位不同。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由不同的品质生发出来,朴素的“不忍人之心”需要推广为“仁政”
2.都包含朴素的善良
孔子“仁”的
理论的合理
性与客观性
比较对象 涉及篇目 同 异 联系
道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1.《论语》中“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的“道”一般指道德
2.《大学之道》中,“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的“道”一般指原理、方法
比较对象 涉及篇目 同 异 联系
仁与礼的关系 《〈论语〉十二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论语》中,孔子认为“仁”是核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认为“仁”是“恻隐之心”的延伸,“礼”是“辞让之心”的延伸。
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任何精妙的思想都需要一定的方式呈现出来,文以载道,不同的道对应着不同的文,作为先秦诸子散文经典,本课的三篇文章都具有议论文的特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三篇文章的言说技巧与风格。
探究文法,归纳言说技巧与风格
我们在初中以及高一时已经系统学习过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现在请回忆所学知识,作一个简单总结,请大家以卡片、思维导图或图表形式呈现。
含义 类别
论点 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中心论点、分论点
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 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论证方法 用材料证明论点过程中采用的方法 例证法,用典型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
喻证法,运用喻证法要注意本体、喻体的相似性
含义 类别
论证方法 用材料证明论点过程中采用的方法 对比论证,比较正反两个层面
引证法,引用其他材料佐证
归谬法,罗列错误,得出正确
篇章结构 议论的框架 总分总式结构
对照式结构
层进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
温故而知新,现在,让我们带着理论出发,回到文中,找出文章相关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请大家小组合作探究,形成系统化答案。
三篇文章的议论框架
文章和句子 论点 论据 论证方法 结构
《〈论语〉十二章》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君子好学,应持之以恒 为山、平地 比喻论证(将学习比喻成造山利平地) 对比论证(进和止对比)
文章和句子 论点 论据 论证方法 结构
《大学之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 逻辑推演 正向推论和逆向推论结合 总—分—

文章和句子 论点 论据 论证方法 结构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不忍人之心与生俱来 孺子将入于井 举例论证 比喻、对比论证 总—分
文字是有声音的,孔子让人如沐春风,孟子让人如见滔滔大河奔腾而来。下面,让我们释放心灵,发挥想象,体味文章的美感。
梳理文脉,把握行文风格之美
赏析论辩风格
(1)语气词中知语短情长
请大家数一数《〈论语〉十二章》有多少语气词,对比《大学之道》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你有什么发现?
篇目 语气词个数 结论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2
5
2
语录体风格接近口语,语气词多,情感丰富,如耳提面命,师者形象近在眼前,文风平易近人
语气词少,文章庄重
语气词适中,文章气、势皆有
(2)请大家再从句式的长短与整散、句子的语气角度去观察三篇课文,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篇目 长句 短句 语气 整句 散句 结论
《〈论语〉十二章》 都有 (不规则) 都有 (不规则) 多样 少 多 日常化表达,
平易温和
篇目 长句 短句 语气 整句 散句 结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适中 适中 多肯定语气 多 少 长句多而整齐,否定语气气势强盛磅礴
《大学之道》 少 多 多肯定语气 多 少 语句短促,
整齐,有气势
读写结合,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王安石曾说“人言不足恤,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读书在于思考,继承在于创新,千年之后的今天,世界呈现千古未有的变化,当儒家思想撞入现实生活,又会激起什么样的火花呢?请同学们选择三篇课文中最引发你深思的一个点,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要求借鉴文中一种或多种论证手法。题目自拟。
鉴古知今,读写结合,儒家思想的当代表达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