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县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张光直在《商文明》中所说,学者于省吾通过甲骨卜辞隶定了“黍”“稷”二字,“黍”在卜辞中出现100多次,“稷”出现40次。王玉哲在《中华远古史》中提道:“从殷墟出土的铜器,十之七八是酒器。”这共同印证了商代( )
A. 农业生产有一定发展 B. 形成了成熟的文字体系
C. 手工业发展水平高超 D. 青铜器常作为礼器使用
2. 西周时期,戎狄主要居于周朝西北部边境地带。春秋时期,戎狄中有不少分支已逐步分散地进入中原,与各诸侯国杂居,填充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很多空地。这一变化
A. 加剧了边疆地区的民族矛盾 B.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逐步确立
C. 导致了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 D. 促进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3. 战国时期,魏国西门豹兴建引漳灌邺的水利工程,魏国还利用春秋时期修建的“鸿沟”将黄河和淮河连接起来;秦国李冰更是修筑了著名的都江堰,同时关中平原的郑国渠也修建成功。这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主要得益于
A. 铜制农具的出现 B. 诸侯国组织力量强大
C. 牛耕技术的推广 D. 各诸侯国争霸的推动
4. 孔子在《论语》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据此可知,二人都
A. 充分发展了儒家仁政的思想 B. 强调为政者应重民爱民
C. 倡导人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D. 主张巩固地主阶级统治
5.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废除分封制,创立郡县制。郡县两级的长官分别由中央任免,他们直接对中央政权负责。县自秦以后一直作为基本的行政区划,历代没有什么变化。秦朝这些举措( )
A. 为中国中央集权体制确立奠定基础 B. 在世界地理行政史上有划时代意义
C. 郡县二级的地方管理机制得以固化 D. 官僚政治已经完全取代了贵族政治
6. 秦《徭律》规定:估算工程量时,必须有主管官员与匠人一起计算,再按工程量算出所需民工徒众的数量。《关市律》规定:“为作务及官府市,受钱必辄人其钱中,令市者见其人,不从令者赀(罚)一甲(铠甲)。”这表明当时( )
A. 官营工商业占据主导地位 B. 国家全面推行国有经济
C. 工商业发展受到严厉打击 D. 政府注重经济管理职能
7. 西汉初期,女子颇有先秦遗风,并无妇人之贞节等方面的要求。西汉中期以后,不仅男尊女卑之风愈演愈烈,而且对女子“从一而终”“守节”等伦理要求也呈增强之势。西汉女性伦理的变化( )
A. 说明国家统一利于家庭稳定
B. 表明女性道德自律意识增强
C. 反映了女性婚姻观念的增强 D. 是社会主流思想影响的结果
8. 东汉桓帝时,出身望族的李膺因敢于打击当权的宦官,被太学生敬为“天下楷模”。灵帝时,面对宦官搜捕的“党人”,好多百姓“破家相容”。据此可知,当时的反宦官专权斗争( )
A. 推动了“清议”之风的兴起 B. 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C. 遏制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D. 反映了皇权的衰落
9. 《神农本草经》共收录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又分为上、中、下三品。《神农本草经》的出现( )
A. 说明原始社会中医学已产生 B. 表明夏商人们深入认识天文
C. 推动了西汉中医药学的发展 D. 体现了东汉药物学发展成就
10. 平定南中后,诸葛亮在重用拥蜀大姓和平叛有功将领的同时,还派遣一些汉官如张嶷、马忠等担任南中郡守及庲降都督(南中地区设置的戍卫重镇,是蜀汉政府在南中地区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等要职,并留兵以守之。这一做法( )
A. 促使三国鼎立局面的初步形成 B. 使南中割据力量遭到巨大打击
C. 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 D. 激化了民族矛盾加速蜀汉灭亡
11. 任何时代的史学现象、史学成果,都不能脱离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历史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撰写朝代史的盛况,有关北方民族史的著作也很多,家传、谱牒受到普遍关注,佛教史著作也有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史学成果所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 多元与融合 B. 冲击与迁徙 C. 传承与创新 D. 保守与僵化
12. 唐玄宗时,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皆以少数民族身份出任节度使;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历仕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代皇帝,备受厚遇;著名才女上官婉儿深得武则天信任,参决政务。这表明,唐朝( )
A. 儒家思想被动摇 B. 社会阶层流动性较强
C. 政权具有包容性 D. 中原文化向边疆传播
13. 某学者指出:三省六部制度,并不首创于唐太宗时期,然而,唐太宗最大限度地贯彻了分权的原则,发挥了中央决策、审议、执行机构之间互为弥补、互为制约的功能。这正是“贞观”各项政策能够得以全面推广和普遍落实的重要保证。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唐太宗
A. 充分认识前代制度的弊端
B. 以制度创新推进治国安邦
C. 具有推进民主政治的倾向
D. 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皇权
14. 627年,唐太宗封孔子为“先圣”;666年,唐高宗封孔子为“太师”;739年,唐玄宗颁发诏书,授孔子以王爵,谥号“文宣”,称“文宣王”。上行下效,全国各地纷纷修建孔庙,一时孔庙林立,随处可祭拜孔子。这反映出唐代
A. 儒学正统地位得以恢复 B. 社会尊儒氛围较为浓厚
C. “三教合一”局面已结束 D. 借助孔子加强文化专制
15. 下面唐诗反映了唐朝与西北地区诸民族关系。由此可以推知,唐朝( )
作者 诗名 诗句
窦威 《出塞》 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
周繇 《送人蕃使》 早终册礼朝天阙,莫遣虬髭染塞霜
张籍 《送和蕃公主》 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
元稹 《西凉伎》 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
A. 强化了对西北诸民族的控制 B. 有意突显经济交流的重要性
C. 实行了华夷一家的民族政策 D. 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的多元化
16.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以描绘女范事迹为主题,现存9段。其中《冯媛挡熊》为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班婕妤辞辇》为班婕好拒绝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贻误朝政的故事。这可以用来说明
A. 东晋绘画以女性人物为主要题材 B. 艺术作品兼具审美与教化功能
C. 汉代和晋代女性的地位空前提高 D. 佛道观念对艺术创作影响深远
17. 王安石变法期间,总是大量附会《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指出,免役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王安石此举( )
A. 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B. 有利于减少变革阻力
C. 使变法遵循传统的意识 D. 希望恢复三代秩序
18. 辽朝职官设置分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迁徙。辽朝此举( )
A. 意在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B. 减轻了北宋政权的边境压力
C. 导致民族关系日趋紧张 D. 体现了“因俗而治”智慧
19. 元世祖时,派姚天福为山北辽东道按察使,姚天福组织人兴修水利和教授农田种植方法。元仁宗时,派徐善卿为沙井路(在新疆天山北)总管府判官,徐善卿劝教居民力田耕稼,又设学校加以教育。这些举措
A. 平衡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利益 B. 有助于增强边疆与中央的联系
C. 增强了地方上行省的经济实力 D. 是对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20. 宋朝政府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经营者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也不再严格限制。这主要说明宋朝
A.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 对社会的控制有所放松
C. 社会矛盾趋向缓和
D. 政府行政能力显著降低
21. 朱熹针对当时有些儒者“徒知而不行”的学风,批评指出“大抵今日之弊,务讲学者多阙于践履”,认为“既致知,又须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在此,朱熹( )
A. 蔑视权威和教条 B. 力图唤醒内心的良知
C. 捍卫道学家尊严 D. 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22. 元代杂剧作家由于受城市分布的区域影响,其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作家群体,如大都作家群包括马致远、杨显之、纪君祥、张国宾等,杭州作家群包括鲍天佑、萧德祥、王晔、沈和等。这说明元代杂剧( )
A. 凸显了南北文化交融 B. 得益于商业经济的繁荣
C. 得到士大夫阶层的追捧 D. 取决于城市的政治底蕴
23. 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下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 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B. 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C.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 D. 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
24. 明朝内阁大学士的可选资格,一般来讲,必须是翰林出身。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据统计,在明朝170位大学士中,通过尚书人阁的有110人,通过侍郎人阁的也有24人,绝大多数是翰林出身。明朝此举( )
A. 利于强化内阁的辅政功能 B. 意在完善法定中枢权力体系
C. 一定程度制约了专制皇权 D. 使内阁与六部形成制衡机制
25.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亲自参与考核各级地方官员共4117人,其中考核为称职的仅占10%左右,为平常的占70%左右,剩下的约20%为不称职,不称职官员中的一半更被评定为“贪赃枉法”。这体现了,明初( )
A. 专制皇权的加强 B. 官员考核制度严密
C. 选官标准的提升 D. 重视地方吏治建设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的主要措施
时间 措施
公元前140年 建立中朝
公元前138年 派遣张骞出使西城,开辟陆上“丝绸之路”
公元前134年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公元前128年 确立以举孝廉为主要科目的察举制
公元前127年 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公元前119年 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颁布“算缗”令、“告缗”令,征取商人资产税
公元前117年 实行盐铁官营
公元前115年 下令铸造五铢钱,禁止郡国铸币
公元前112年 进军西南夷和南越,在西南夷、南越设郡
公元前110年 采纳桑弘羊的建议,推行均输法、平准法
公元前106年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
上述材料体现了汉武帝在治国理政方面具有怎样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该特点予以说明。(要求: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在位时(471—499年),统治集团在政治、经济、鲜卑人的生活习惯等方面采取了规模较大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改革大体分两期进行(如表3)。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各族融合的成果。改革也遭到了一部分保守的拓跋贵族的反对。
第一期(484—486年) 政治方面 整顿吏治;废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
经济方面 制定和推行均田制及新户调制。
第二期(494年后) 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整理
材料二 当时民族汇集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经过孝文帝的主动融合……鲜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促使了整个社会习俗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习惯的主体。鲜卑和其他民族的加入,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摘编自葛剑雄《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唐书》所记载的830名唐代进士中,丘族子弟达589人,占总数的70.96%;小姓约109人,占13:213%;两者合占84.10%,寒素家子弟132人,仅占总数的15.9%。这表明,士族子弟在无品中正制瓦解后,在咱门阀势力屡遭压抑和打击的情况下,纷纷涌入科举行列,并凭借其深厚的家庭文化素养、家学传统及社会关系基础,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极大成功。
材料二 唐朝一直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仕伍”。唐后期,工商杂类入仕情况已出现,但制度上的限制仍未取消。北宋明确取消了这一限制,使过去一直被排斥于仕途之外的“工商杂类”子弟和边远地区的士人都有了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机会,可以说,到了宋代,科举取士几乎已无任何身份上的限制了。像唐代那样“或父子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而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的世家豪门在北宋已基本上消失了。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及影响。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农业和民营手工业经济的增加,推动了商业资本的较快发展,不少富商大贾拥有巨额货币资本。宋人把当时的商业资本所有者的经营活动称之为“营运”,又叫“居物逐利”。其经营主体已扩展到官吏、士人、僧尼、个体手工业者和城镇市民等。通过长短途贩运、行商坐贾联营、批发零售结合以及包买包卖等类型进行营运。商业资本对宋代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张熙惟《宋代商品经营资本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北宋中期,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增至46处。开封人口达到百万以上。南宋都城临安府(杭州)到宋宁宗时已达120多万人。宋代城市打破了坊与市的界限,商店可以随意开设,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开封城内,到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食店,而且还有晚上交易的夜市。城内还有多处供居民娱乐的场所,叫做瓦肆,里面有“勾栏”(歌舞场所)、酒肆、茶楼。入元以后,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继续保持着繁荣局面,而且随着运河的恢复和海运的开通,在运河沿线和沿海出现了一批非常活跃的城市。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资本的基本特点及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元城市发展的特点。
武功县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B
【17题答案】
【答案】B
【18题答案】
【答案】D
【19题答案】
【答案】B
【20题答案】
【答案】B
【21题答案】
【答案】D
【22题答案】
【答案】B
【23题答案】
【答案】C
【24题答案】
【答案】A
【25题答案】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0分)
【26题答案】
【答案】示例:特点:汉武帝审时度势,勇于改革创新
说明:汉武帝即位时,王国的势力仍然较强,他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面对北方匈奴的侵扰,他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占领河西走廊地区。政治上,汉武帝还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中朝,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建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巡视监察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经济上,为缓解财政压力,汉武帝下令铸造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财政收入;颁布“算缗”令、“告缗”令,向商人征收财产税。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得分)
【27题答案】
【答案】(1)特点:涉及面广;规模较大;具有阶段性;汉化色彩明显;以法律形式推进。(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意义:有利于北魏政权的巩固;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促进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
【28题答案】
【答案】(1)特点:士族子弟在科举中占绝对优势;科举选拔的人数较少;尚不完善。(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原因:士族子弟拥有社会和文化优势;平民教育不够发达;非科举选官方式大量存在。(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2)变化:科举取士身份限制放宽;科举考试进一步完善和严密。
影响:改变了官僚队伍结构;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激发了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促进了儒家思想的普及化。
【29题答案】
【答案】(1)基本特点:资本经营主体多元;商业经营资本扩大;商业经营资本类型多样。影响:丰富了国内民众的消费内容;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2)特点:规模大;打破了坊与市的界限;时间限制被打破;政府的控制减弱;经济功能上升;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兴起一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