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件(21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件(21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1 16:27:40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司母戊鼎,为国家一级文物,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2004年7月4日,上海拍卖会。
20片不到200字的甲骨文,在5分23秒的时间里以5280万的“天价”拍出。
国之珍宝
如果国宝会说话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一部分
观国之重器
——青铜器
观国之重器——青铜器

1.何为青铜器
青铜器:是指以铜、锡、铅为主要原料铸造加工而成的器具。
食器
酒器
兵器
乐器





编钟
青铜器的特点:
种类丰富、用途广泛
2.青铜器的功能:用器
观国之重器——青铜器

司母戊(wù)鼎
地位: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832.84千克
观国之重器——青铜器

2.青铜器的功能
你话我说:观看视频提取信息
等级地位的高低 等于 数量的多少
思考:分析等级地位的高低与青铜器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观国之重器——青铜器

3.青铜器的功能:礼器
功能:用器——礼器
青铜器与等级制度相结合,成为当时森严等级的载体。
观国之重器——青铜器

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
打制石器
河姆渡人、
半坡人时期
磨制石器
石器时代
夏、商、
西周时期
青铜时代
4.青铜时代
第二部分
解汉字之源
——甲骨文

解汉字之源——甲骨文

1.何为甲骨文
含义: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卜辞
商王无事不卜,无日不卜。
解汉字之源——甲骨文

2.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甲骨文字所代表事物的类别 所占比例 甲骨文字所代表事物的类别 所占比例
关于动物的字 17% 关于居住的字 6%
关于人类的序列和人身的本体 20% 关于文化的字 1.4%
关于植物的字 15% 关于天象的字 9%
关于地理的字 7% 关于娱乐的字 1.7%
关于战争的字 8% 关于宗教的字 3.6%
关于衣服的字 1.7% 关于数目字和性质区别字 3.6%
关于行走的字 3.6% 注:此表根据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第241页内容整理而成 思考:请根据表格中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所占比例进行排序?主要涉及哪些方面?
根据以上解读,甲骨文的发现有何意义呢?
涉及人类自己、农牧业、天文历法、战争、宗教祭祀等各个方面
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
解汉字之源——甲骨文

2.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象形

会意
指事


造字方法:形声、假借
汉字之源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解汉字之源——甲骨文

第一组
第二组
角色体验:解读甲骨文,穿越时空体验商王的生活。




齿
收获、感悟
通过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悟与质疑吗?
第三部分
悟多元一体
——中华文明

三星堆青铜面具
青铜顶尊跪坐人像
相互交流又独特风格,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悟多元一体——中华文明
即便那些看上去很怪异,“不那么中国”的器物,他们身上也有很多大家熟知的中国符号和元素:比如铜跪坐人像头顶上的尊,大立人及神殿上龙的形象。
——《考古中国——十五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
悟多元一体——中华文明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
古印度的印章文字
甲骨文的演变
将甲骨文的演变与其他古文字进行对比,有何发现?
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死文字”
悟多元一体——中华文明

青铜制造是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
甲骨文是精神文明的特有表征
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创造力与蓬勃生机
文明的灿烂辉煌
听见国宝的声音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其中后一个目标的完成应在结合《夏商周的更替》一课的基础上进行。这也说明新课标更加注重史事之间的因果联系和横向联系。
本课隶属于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中的第二课,从单元课题可见《青铜器与甲骨文》是在“早期国家的发展”这一大单元概念统领之下。本课介绍了夏商周时期青铜器与甲骨文。事实上。本单元第一课《夏商周的更替》讲述的是这一时期的制度文明成就;而本课则讲述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以此来展现夏商周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一定程度上,本课在反映当时的文化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情况。
两课可为并列关系,亦或者《青铜器与甲骨文》是对《夏商周的更替》的补充完善;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夏、商、西周王朝奴隶制下森严的等级制度。同时,青铜器和甲骨文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一脉相承的特征,体现中华文明的蓬勃生机。
本课分为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三个子目,三个子目相互相成,共同诠释了商周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在大单元概念“早期国家的发展”引领之下,提炼本课的核心概念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这一核心观念贯穿本课线索。因而,在教学中,我将这三个子目整合为“观国之重器——青铜器”、“解汉字之源——甲骨文”、“悟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甲骨文和青铜器演变发展的多元一体、一脉相承,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相吻合。
二、学情分析
认知水平上,七年级学生活跃、好动,求知欲望较强,参与积极性高。但是受年龄、水平的限制,缺乏历史经验体验,容易脱离客观实际。从知识构建的角度来看,经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文明有了些模糊的概念。思维能力方面,由于刚接触历史学习,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宜通过实物图片展示、视频播放、游戏设置、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将抽象化为形象。
三、教学目标确定
核心内容: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了解甲骨文主要的造字方法、甲骨文的内容及发现意义;了解青铜器的制造工艺及青铜器的象征意义。
关键能力:在运用文字史料讲述青铜器的工艺和甲骨文内容的同时,训练学生材料提取、信息整合的能力;在“辨识甲骨文”活动中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学会有理有据的表达;通过合作探究、角色体验活动,神入特定的历史现场,感受商王的生活,感受甲骨文解读的艰难。
核心素养:立足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知道甲骨文发现的意义,结合语文进行学科融合,掌握甲骨文记事及造字方法;从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夏商周的灿烂文明,从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夏商西周的灿烂文明,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超高工艺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难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一脉相承的特征
五、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展示司母戊鼎和甲骨文的图片及新闻。
教师引导分析:通过分析司母戊鼎和甲骨文的新闻,帮助学生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青铜器和甲骨文是商周时期文明的典型代表,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珍宝。
过渡:那么如果我们的国宝会说话,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什么呢?国宝背后有着怎样历史文化内涵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起聆听国宝的声音。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青铜器、甲骨文的新闻图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提出“国宝会说话”的设想,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观国之重器——青铜器
1.何为青铜器
问题设计:何为青铜器?
教师引导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青铜器是一种合金,并通过其生锈的外表分析名字的由来。
过渡:青铜器最开始是作为一种生活用器存在的,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运用手上的学案进行连线,帮助国宝分类。
2.青铜器的功能:用器
活动:鉴宝小游戏
多媒体展示:尊、爵、鼎、簋等青铜器的照片,对应食器、酒器、乐器等用途。
问题设计: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青铜器的特点有哪些?
学生活动:观察青铜器,并对青铜器进行分类鉴别,进而概括其特点。
多媒体展示:播放后母戊鼎的视频来直观感受青铜器的铸造。
问题设计:通过观看视频,你能提取什么信息?有何感受呢?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提取信息。(预设:技艺高超,佩服古人智慧,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等。)
设计意图:通过“鉴宝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播放视频《如果国宝会说话》视频片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直观感受青铜器铸造的高超技巧,进而感受古人的智慧。
过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实际生活中,青铜器的功能也在开始慢慢演化。
3.青铜器的功能:礼器
多媒体展示:西周列鼎列簋制度
教师引导分析:结合青铜器的特点以及西周列鼎列簋制度的分析,知道青铜器功能发生转变。
进一步了解青铜器与等级制度相结合,成为当时森严等级的载体,青铜器的功能也逐渐由用器发展到礼器。我们发现,我们的古人不仅铸造出如此高科技的青铜器,而且还将青铜器与等级制度相结合,以有形的文明象征无形的文明。
设计意图:以旧知带出新知。通过列鼎列簋制度的解读,引出青铜器的功能逐渐由用器发展到礼器,理解夏商周时期青铜器成为国之重器的意义,感受西周时期深严的身份等级制度。
4.青铜时代
教师引导分析:考古学界按生产工具将古代划分。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旧知带入新知,原始社会人们主要以木石为工具,所以称为石器时代;而夏商周时期,人们大量使用铜冶炼的青铜工具以及青铜礼器,因而,夏商周时期我们又称之为什么时代呢?
过渡:在一些青铜器中,我们发现刻有文字。比如,利簋上记载了牧野之战的史实。这些文字我们称之为金文、铭文或者钟鼎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以为金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直到1899年,王懿荣生了一场病,买药时竟然无意间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竟然有比金文更早的文字。它是什么文字呢?
环节三:解汉字之源——甲骨文
1.何为甲骨文
问题设计:根据图片,讲述甲骨文的含义。
教师引导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进而知道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通过追问“为什么要把文字刻在龟甲或者兽骨身上”,进而了解甲骨文在商周时期的实际功能。
2.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⑴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及发现意义
多媒体展示:图表《甲骨文字所代表事物的类别及比例》
问题设计:请根据表格中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所占比例进行排序?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由此可知,甲骨文的发现有何意义?
教师引导分析:通过表格中文字占比进行排序,引导学生发现甲骨文记载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涉及人类自己、农牧业、天文历法、战争、宗教祭祀等各个方面。从而进一步理解甲骨文是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重要证据。
⑵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及发现意义
多媒体展示:几组甲骨文字
学生活动:自主完成学案问题;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解决疑问。
教师引导分析:通过甲骨文的辨识和推测猜写,进一步了解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并将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相比较,进而理解甲骨文是汉字形成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是汉字的起源。
⑶角色体验活动:解读甲骨文,穿越时空体验商王的生活。
多媒体展示:两组甲骨文
学生活动:通过甲骨文的解读,穿越时空体验商王的生活。
教师引导分析:通过两组甲骨文的破译解读,感受考古的艰辛,理解考古工作任重道远。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对比,培养阅读提取材料信息能力,直观感受甲骨文所涉及的内容,并从中归纳甲骨文发现的历史意义;利用语文学科知识,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甲骨文的展示及解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及发现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商王角色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对甲骨文的学习兴趣,感受甲骨文解读的不易。
环节四:悟多元一体——中华文明
问题设计:通过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悟与质疑想和大家分享吗?
学生活动:学生分享自己的质疑与解惑,师生共同解惑。
多媒体展示:先展示各地青铜文明的地图及三星堆的青铜器;后展示体现青铜器之间的相似点的材料。
教师引导分析:通过各地青铜文明的差异感悟不同文明间的独特性,体现文明的多元性。通过青铜器之间造型的相似及文字材料,说明文明是在不断交融相互影响的,体现了其一体性。文明之间相互交流但又保持自身的独特风格,体现文明的多元一体。青铜文明的多元一体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多元一体。
多媒体展示:展示汉字的演变和其他古文字消亡的材料。
提问:将两则材料进行对比,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分析:甲骨文与古埃及的纸草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一起, 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后三种文字早已成为“死文字”,唯有甲骨文光照千年,不断的创新传承,发展为今天的汉字。文字的一脉相承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小结:甲骨文和青铜器是我国夏商周时期奴隶制文明的集中体现。青铜制造,是这个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甲骨文,则是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特有表征。它们共同绘就了上古三代文明的辉煌灿烂,显示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源远流长,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与蓬勃生机!
今天,这些封印着商周时期密码与故事的青铜器与甲骨文,这些默默忍受数千年黑暗的国之珍宝,终于跨越岁月长河与我们相遇。它们发出的声音,你是否听到了?
设计意图:通过对青铜器和甲骨文材料内容的解读,感受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一脉相承的特征,领略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树立文化自信的观念,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最后,首尾呼应,聆听国宝的声音。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结构完整,脉络清晰。以“假如国宝会说话”进行开篇导入设置悬念,结尾时以聆听国宝声音前后呼应。以“国宝会说话”作为明线,富有趣味性,并且在过程中通过播放视频、设置游戏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情。同时,本课围绕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核心概念进行讲述,通过青铜器、甲骨文呈现的多元一体、一脉相承来展现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一脉相承。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甲骨文体现多元一体材料选择的不是很合适,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观国之重器——青铜器
1.鉴宝小游戏:连连线,帮助国宝进行分类。
解汉字之源——甲骨文
合作探究:解读甲骨文
将材料一中对应现代汉字写在旁边;
据此进一步归纳材料一中三组甲骨文使用的造字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造字方法?
请结合“鱼”字的演变,从文字发展的角度看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材料一
材料二
意义:
悟多元一体——中华文明
通过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学习,你有什么质疑与感悟呢?


编钟








D

第2组
hh

第3组

魚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