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人教A版(2019)《5.5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一(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人教A版(2019)《5.5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一(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1-11 11:5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的定义.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为研究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做准备.
公式形成 1.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的定义. 2.在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圆心角与弦长相等.由上图,可以得出. 教材中以注的形式给出:任意一个圆 绕着其圆心旋转任意角后都与原来的圆重合,这一性质叫做圆的旋转对称性. 3.两点间距离公式. 教材以注的形式给出两点间距离公式:平面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 4.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 此公式给出了任意角,的正弦、余弦与其差角的余弦之间的关系,称为差角的余弦公式,简记为. 说明:有了公式以后,我们只要知道,,,的值,就可以求得的值了. 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 (1)怎样作出角,,的终边? (2)怎样表示出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 ,, , .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15页右下角的注解部分,学习圆的旋转对称性,由此得出. 教师操作课件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学生观察圆的旋转对称性. 教师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有关内容.根据这个公式和上面得到的的结论,把点,,和的坐标代入公式中,可以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教师提问:左面的公式是在 ,的情况下得到的,如果,,上述公式还成立吗?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学生演算,安排两个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其余学生在下面进行,然后小组进行讨论,确定公式的具体形式. 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使学生从直观角度加强对差角公式结构形式的认识. 培养学生直观想象数学素养. 从形象到抽象,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核心素养. 锻炼学生的数学运算核心素养. 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有利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方便教师及时指导,从而也锻炼了学生数学运算的能力.
公式的应用 例1 利用公式证明: (1); (2). 练习:教材第217页练习第1题. 例2 已知,, ,是第三象限角,求的值. 练习:教材第217页练习第3题. 引导学生回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学生根据差角的余弦公式进行推导证明. 学生作答. 教师对表述的规范做出必要的点评与要求. 师生共同归纳解决此类的步骤. 锻炼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进一步熟悉公式的表达形式. 让学生通过应用、理解公式. 需要思考使用公式前应做出的必要准备.
归纳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以下方面小结: (1)对公式的探索过程:怎样联系有关知识;怎样进行探索;在探索方面的启示. (2)利用差角余弦公式方面: 对公式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三角式变换的特点;表述变换过程. 学生自己思考,小结可以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也可以口头交流. 教师进行适时补充说明. 让学生通过小结,反思学习过程,加深对差角余弦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理解.
布置作业 1.教材第217页练习第2,4题. 2.教材第228页习题5.5第1,2题. 3.选做题 教材第217页练习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批阅. 通过分层作业使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为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一、复习引入 1.三角函数的概念 2.单位圆 二、公式形成 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 ,, , 2.公式: 三、公式的应用 例1 练习 例2 练习 四、归纳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学研讨
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求值、求角、求函数最值等问题时,应注意观察、分析题设和公式的结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公式,灵活地运用公式(包括对公式的正用、逆用、变用).在解题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适当地运用转化、代换的方法配凑出使用公式的形式,并注意抓住角的特点,再利用公式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