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五年级(上)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四单元 12《示儿》
难点名称 把握诗意,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理解诗意,需要去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这首诗,诗人的内心冲突学生较难感受,因为这高于五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难点教学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2.通过问题探究,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故事导入。示儿为陆游的绝笔诗,此诗作于1210年元月,此时的陆游已经85岁,一病不起再临终前为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也是他的遗嘱。2.指名学生朗读(读出自己体会)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3.学习古诗的方法。读古诗,知诗人。解诗题,译诗句。抓字眼,悟诗情。诵古诗,背诗文。4.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史学家。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有《剑南诗稿》、《放翁词》等著作,是留诗最多的诗人。今存九千三百余首。陆游的家族是一个名门望族,陆游的祖父陆佃是北宋著名文学家、父亲陆宰也是一位名士。 出身在这样一个家族里面,陆游的年少时光本应该是无忧无虑地度过的。但就在陆游 2 岁的时候,金兵攻入北宋首都汴梁,并将那座美轮美奂的天堂之城洗劫一空。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陆游一家也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虽然他极富文学天分,自幼对文字敏感,12岁即能诗文,但他的志向似乎并不在此,在他的偶像名单上,排在最前列的是岳飞、李纲那样抗金战场上的戎马英雄。 绍兴年间,才华横溢的陆游步入仕途,后又投身军旅生活。为了报效国家,实现自己的宏大抱负,他一次次地向朝廷提呈抗金复国的建议和谋略。但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者,只图苟且偷生,不存壮烈之想,根本不理睬陆游的爱国建议,相反,由于陆游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招来了投降派集团的忌恨,一直受到投降派集团的压制。 1210 年,85 岁高龄的陆游染病不起。他自知就要谢世而去了,但他一生念念不忘的收复中原、统一祖国未能实现,相反国家灭亡的危机却更为严重了,他百感交集,挥笔写下了一首遗嘱诗《示儿》。诗曰: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理解诗意。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是一个通假字;“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再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6.理解前两句,体会“悲”情。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探究对“悲”字的理解。问题:朗读前两句古诗,从哪一个词可以体会出作者的心情?悲除了可以解释为悲伤,还可以理解为什么?还可以理解为:悲伤、悲愤、悲叹诗人因山河破碎而悲通,因移民泪尽而悲伤,因朝廷无能而悲愤,因壮志未酬而悲叹。所有的感情都包含在一句中—但被不见九州同。同学们可以从以下诗句和图中去感受诗人临终时还不忘牵挂着祖国的安危。(国破山河在,城村草木深。---杜甫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7.理解后两句,体会爱国情。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问题:从这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诗人的期盼,同时感受到作者深厚的爱国之情。
小结 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报效祖国。 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全班感情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