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2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27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1 14:0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13课 五四运动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时间: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
新的革命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辛亥革命后的巨大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巨大的浪潮,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中“巨大的希望”、“社会的黑暗”指什么?你能列举相关史实吗?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中国数千年来立国根本在于道德,……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
——1914年9月25日颁布“祭孔告令”
背景:
1914年中华民国祭孔仪式
政治混乱,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阅读课本56页“新文化运的兴起”子目第二段,圈点勾划出下列相关信息:
兴起标志: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代表人物:
运动主要阵地: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兴起过程:
1915年,陈独秀,上海,《青年杂志》(《新青年》),《敬告青年》。
陈独秀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胡适
李大钊
鲁迅
《新青年》:宣传阵地
北大:人才阵地
蔡元培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1988年 油画《北大钟声》(又名《宽容》
陈独秀
蔡元培
李大钊
鲁迅
辜鸿铭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通晓九国语言。
《新青年》索引
《一个贞烈的女孩子》(夬庵)………………………第七卷2号
《我之贞洁观》(鲁迅)………………………………第五卷2号
《吃人与礼教》(鲁迅)………………………………第六卷6号
《袁世凯复活》(陈独秀)……………………………第二卷4号
《药》(鲁迅)…………………………………………第六卷5号
《科学的起源和效果》(王星拱)……………………第七卷1号
《文学改良刍议》(胡适)……………………………第二卷5号
《白话诗八首》(胡适)………………………………第二卷6号
《文学革命论》(陈独秀)……………………………第二卷6号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一个贞烈的女孩子》第七卷2号
14岁的阿毛,成了望门寡。父亲将她关在屋里。为了贞烈的名声,父亲让女儿饿死。饿到第四天,女孩哭着喊饿,他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这样殉节,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都添许多的光彩。”
阿毛在第七天饿死了。县官送来一块匾,上题四个大字“贞烈可风”。
祥林嫂
《祝福》(鲁迅)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新青年》索引
《一个贞烈的女孩子》(夬庵)………………………第七卷2号
《我之贞洁观》(鲁迅)………………………………第五卷2号
《吃人与礼教》(鲁迅)………………………………第六卷6号
《袁世凯复活》(陈独秀)……………………………第二卷4号
《药》(鲁迅)…………………………………………第六卷5号
《科学的起源和效果》(王星拱)……………………第七卷1号
《文学改良刍议》(胡适)……………………………第二卷5号
《白话诗八首》(胡适)………………………………第二卷6号
《文学革命论》(陈独秀)……………………………第二卷6号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袁世凯复活》陈独秀第二卷4号
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帝王之根本恶因。
作者认为复辟帝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药》鲁迅第六卷5号
(刽子手)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为什么百姓买血馒头治病?
《科学与鬼话》鲁迅
现在有一班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因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混,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讲鬼话的人的对头。
以科学促进民主思想
缺乏民主思想
缺乏科学思想
科学有什么作用?
Democracy
“德先生”
Science
“赛先生”
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新青年》索引
《一个贞烈的女孩子》(夬庵)………………………第七卷2号
《我之贞洁观》(鲁迅)………………………………第五卷2号
《吃人与礼教》(鲁迅)………………………………第六卷6号
《袁世凯复活》(陈独秀)……………………………第二卷4号
《药》(鲁迅)…………………………………………第六卷5号
《科学的起源和效果》(王星拱)……………………第七卷1号
《文学改良刍议》(胡适)……………………………第二卷5号
《白话诗八首》(胡适)………………………………第二卷6号
《文学革命论》(陈独秀)……………………………第二卷6号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②提倡科学和民主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其实是: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胡适第二卷5号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
《文学革命论》陈独秀第二卷6号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
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陈独秀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蝶 李商隐 叶叶复翻翻,斜桥对侧门。 芦花惟有白,柳絮可能温。 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 年年芳物尽,来别败兰荪。 蝴蝶
胡适第一首白话诗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哪一个读起来更顺口、更通俗易懂?
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这种通俗易懂的语言有何目的?
白话文
促进新思想的传播
《新青年》索引
《一个贞烈的女孩子》(夬庵)………………………第七卷2号
《我之贞洁观》(鲁迅)………………………………第五卷2号
《吃人与礼教》(鲁迅)………………………………第六卷6号
《袁世凯复活》(陈独秀)……………………………第二卷4号
《药》(鲁迅)…………………………………………第六卷5号
《科学的起源和效果》(王星拱)……………………第七卷1号
《文学改良刍议》(胡适)……………………………第二卷5号
《白话诗八首》(胡适)………………………………第二卷6号
《文学革命论》(陈独秀)……………………………第二卷6号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②提倡科学和民主
③推倒旧文学,倡导白话文。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由成为一种时尚。 ——《上海妇女杂志》
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漫画)
②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或者无意的骗子,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鲁迅
中国封建制度与文化一文不值,急需改弦更张。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
——钱玄同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消极影响:对传统文化带有片面性,缺乏群众基础。
提倡
反对
民主
专制
科学
迷信
新道德
旧道德
新文学
旧文学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地主阶级
洋务派
资产阶级
维新派
资产阶级
革命派
先进知识分子
领导阶级和派别
事件名称
学习内容
口 号
自强、求富
民主、科学
主 张
君主立宪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器物技术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政治制度
民主共和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②中国人具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近代化探索启示:
层层深入
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共产党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发展中国。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社会。”材料旨在说明(  )
A. 洋务运动的影响 B.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C. 戊戌变法的巨大作用 D.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D
下图是反映新文化运动的一幅漫画。根据漫画可知,这场运动是(  )
A. 资产阶级革命
B. 农民革命运动
C. 思想解放运动
D. 无产阶级革命
C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维新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校
C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请你说说它最准确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  )
A.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C.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A
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一些学者提出“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字”“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这反映新文化运动(  )
A. 把汉字和孔学作为批判的重点对象
B. 提出文学改良倡导“文学革命”
C.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D. 唤起了国人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C
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呈现“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人民不懈的探索精神。下列探索中的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为( )
①“民主”“科学” ②三民主义 ③变法图强 ④" 自强”“求富”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④②③ D. ④②③①
B
新文化运动。
(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的事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事件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二,分析该事件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该事件的主要意义。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主张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的目的之一是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
【材料一】
陈独秀之所以歌颂西方文化,抨击中国文化,目的在提倡民主政治与科学精神,勖勉青年为此两大目标奋斗,赶上世界潮流。专制与迷信为民主、科学之敌,必须首先排除。辟斥儒教是为发展民主政治,辟斥鬼神是为发展科学精神,而于前者尤不留余力。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