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练习九(1)》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练习九(1)》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1-11 13:1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1页的练习九第1~5题。
1.学生通过练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进一步巩固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掌握,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2.进一步加深理解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理解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的不同问法。
课件、口算卡片。
▍流程一:引入新课
1.口算练习。
59+20 18+70 62+4 36+2
37-6 76-50 57-4 66-20
学生开火车口算。
2.谈话:最近我们学习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还有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比一比谁得到的学习星最多。
揭示课题:练习九(1)
▍流程二:笔算练习(计算星)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1)用竖式计算。
44 26 74 57
+32 +53 -24 -51
(2)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3)全班交流,改正。
(4)指名说说后两题笔算的过程,追问:74-24得数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57-51为什么得数是一位数?
2.出示改错题:这是几个同学写的计算,对吗?怎么改正?
35+42=
64 75 57 35
+3 -25 -51 +42
94 5 06 77
学生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独立改错。
3.提问: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儿歌:
相同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从个位起,
加减符号要看清,最后得数莫忘记。
▍流程三: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实践星)
1.完成练习九第3题。
(1)明确题意,独立解答。
学生仔细读题,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独立完成。
(2)梳理算法。
提问: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师归纳小结:要求蝴蝶标本比蜻蜓标本多多少个,就是求64比42多多少,要从64里面去掉42,剩下的就是要求的结果,所以用减法计算。
(3)感受不同的问法。
提问: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这些问题都可以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学生感受问题的不同问法:蜻蜓标本比蝴蝶标本少多少个?蜻蜓标本再增加几个就和蝴蝶标本同样多?蝴蝶标本再减少几个就和蜻蜓标本同样多?
指出:这些问题求的都是两种标本相差多少个,可以用64-42计算。
(4)总结方法,自主练习。
回顾: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虽然问法不同,但表达的意思相同,都可以用减法来解决,用大的数量减去小的数量就能求出两数相差多少。
想想你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还有不同的问法吗?你能解答吗?
学生自由说说,同桌练习:一人提出数学问题,一人解答。
全班交流。(如:比较两人的年龄、比较各组的人数等等)
2.独立完成练习九第4题。
(1)学生说说题意,独立解答。
(2)交流算式和结果,说说思考的过程。
小结:甲数比乙数多几,乙数就比甲数少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是少多少,都要用减法计算。
3.完成练习九第5题。
(1)学生读题,提问:“还要做几件上衣才能和裤子配套”是什么意思?
师介绍:在生活中,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是一套衣服。根据题意可以知道:上衣的件数比裤子的条数少一些,要做几件上衣,才能和裤子的条数同样多?
(2)裤子有35条,还要做多少件上衣才能和裤子配套,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3)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4.拓展提升(智慧星)。
出示:我们班男生有27人,女生有22人,年龄7岁的有20人,年龄8岁的有29人。你能提出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并列式解答吗?
比一比,谁提出的问题多。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流程四:全课小结
1.练习总结:今天这节课练习了哪两方面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课堂练习:
“计算小能手”第2题:用竖式计算。
35+23 52+30 64+3 7+42
48-11 74-20 85-35 29-26
四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13 练习九(1)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 通过第1题的练习,引导学生梳理回顾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通过改错题,进一步强调: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算起这两条计算的基本规则,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相关的笔算方法,并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帮助学生记忆。
设计思想 通过第3题的练习,将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进行梳理,让学生明确求这类问题的解题过程和思考方法,通过问题不同问法的变式练习,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