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19~20页的练习四第1~6题、“思考题”“动手做”。
1.使学生通过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和拼一拼等具体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类平面图形的认识,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结合直观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
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
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操作所需的材料:教材第99页上剪下的图形。
▍流程一:游戏激趣,引入课题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朋友,你还记得它们的名字吗?(课件依次出示平面图形)还记得咱们是怎么得到这些平面图形的吗?(课件出示对应的立体图形)
2.谈话:在小朋友的学具袋里就有这些平面图形,下面同桌之间进行一个小比赛。
(1)摸图形说名称。
要求:一生从学具袋中任意摸出一张图形,说出它的名称,另一生当裁判。
(2)说名称摸图形。
要求:一生随意说出一种图形,另一个学生从学具袋中摸出相应的图形。
学生活动,同桌轮流进行,教师参与其中,了解活动情况。
反馈比赛结果。
3.谈话:通过刚才的小比赛,老师发现大家对这几种平面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这些平面图形,如果你细心观察、大胆操作,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板书课题:练习四)
▍流程二:实践操作,巩固发展
1.摆一摆。
练习四第1题。
(1)出示6根小棒,谈话:看,这里有一些小棒,数一数有几根?
(2)出示三角形和长方形图,提问:用这6根小棒你能分别摆出这样的三角形和长方形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反馈:学生演示摆的过程,并说说摆出的三角形和长方形的每条边各用了几根小棒。
(3)提问:用6根小棒能围成一个正方形吗?为什么?
如果要摆出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4根、8根、12根……)至少需要几根小棒?
摆一个三角形,至少需要几根小棒?长方形呢?
(4)提问:如果用8根小棒,你能摆出什么图形?同桌合作试试看吧,比比哪一桌的小朋友合作得最好,摆出的图形最多。
交流:学生到黑板上演示操作,并介绍用8根小棒能摆出哪些图形。
预设:大部分学生会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种,也有可能部分学生会摆出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这类还没有学习过的图形,但只要正确都应予以肯定。
交流中适时提问:为什么这是长方形?为什么这是正方形?它们有什么不同?
(5)追问:用小棒能摆出圆吗?为什么?
2.画一画。
练习四第3题。
(1)画长方形。
明确要求后,和同桌讨论一下你打算怎样在方格纸画出一个长方形。
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的要点:借助直尺以及利用方格纸的横线与竖线画图。
教师在实物投影下示范画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边应画在方格纸的线上,图形的顶点应画在方格纸横线和竖线的交点上。
要求:你能像这样画一个长方形吗?
投影反馈学生作品,对典型的问题加以分析。
(2)画正方形。
提问:你能自己画出一个正方形吗?
反馈交流,针对有学生画成长方形的情况,提问:画正方形时你要提醒小朋友们注意什么?(正方形每条边占的方格数要相等。)
3.折一折。
(1)练习四第2题。
提问:怎样折才是“对折”?(可用一张圆形纸做示范:从中间折,两边的图形重合在一起。)什么是对折两次?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参与其中。
选择不同折法的学生演示介绍:是怎样折的?能折出什么图形?
课件演示,重温操作的过程。
自我对照,把自己没有想到的方法再照样子折一折。
(2)练习四第4题。
提问: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两个三角形,你想怎样折?试试看。
学生动手操作后,指名演示怎样折的并指一指两个三角形在哪里。
猜一猜:这两个三角形的大小怎样?(引导学生沿折痕剪开验证。)
(3)练习四第5题。
拿出一张新的长方形纸,提问:能用它折出一个正方形吗?
先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和同桌的小朋友进行讨论。
交流折的方法,明确正确的折法。
学生再次操作,并想一想为什么这样折出来的就是正方形。
追问:正方形的四条边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4.找一找。
练习四第6题。
(1)提问: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行的图形排列分别有什么规律?
(2)提问:你能接着画下去吗?(可以让学生接着画两组)
提醒:每次所画的图形都要与前面出现过的那个图形一样。
(3)交流:出示学生画的图形,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画。
▍流程三:拓展延伸,发展思维
1.数一数。
出示思考题。
谈话:下面我们要来比一比小朋友们的眼力,看看谁能数得最仔细!
(1)先出示第一幅图形,提问:你能找到几个长方形?
组织学生交流并讨论:还有一个长方形在哪里?
指出:我们在数这个图形的时候,常常会只数出2个小的长方形,而忽略了由这2个小长方形组成的大长方形。正确的数法是:先数出单个的长方形2个,再数由这2个小长方形组成的1个大长方形,所以一共是3个。
(2)出示第二幅图形,提问:你能试着数一数这里有几个正方形吗?
学生交流数的结果和方法。
追问:这幅图里有几个长方形呢?
(3)出示第三幅图形,学生自己尝试数一数。
组织学生交流,考虑到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单个的小三角形有几个?由两个小三角形拼成的三角形有几个?还有更大的三角形吗?
自我检查是否有遗漏,再按照顺序一起数一数。
小结:分门别类,按顺序一类一类地数,这真是个好办法。
2.拼一拼。
动手做。
(1)出示书上的三幅图,谈话:用这些平面图形还能拼成漂亮的图案呢,谁来说说拼出的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图形。
(2)提问:小朋友们能用这些图形朋友拼成你最喜欢的物体吗?
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用图形拼组。
(3)拼好后,学生可以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在参观的基础上可以修改自己的作品, 可以评价别人的作品。
(4)展示优秀作品。
▍流程四:全课小结
谈话:在今天的活动中,你是不是有了新的收获?你对哪些图形又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 认识图形(二)
2 练习四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 通过游戏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猜一猜、摸一摸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另一方面在游戏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对平面图形的已有表象和认识,进行判断甄别,也可以获得对平面图形的直观体验。
设计思想 在摆一摆的过程中,由于用指定根数的小棒摆图形,学生需要根据图形的特点,合理分配每条边上的小棒的根数;接着又提出了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如“摆一个图形至少需要几根小棒”“用小棒能摆出圆吗”等问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丰富对有关平面图形的感知,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设计思想 这里安排了一系列折图形的活动,意在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一个图形可以分成不同的图形,感受相关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又进一步认识相关平面图形的特征,同时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设计思想 以活动为主线,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具体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有: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找一找、数一数、拼一拼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有意义地发现学习,在此之中不仅巩固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而且适时适度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最后采用开放式教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作品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会学有所用、学有所得,体验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