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4~45页的例2和“想想做做”第1~3题。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口算方法,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得数。
2.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采用小组合作、互相交流的形式探索口算的方法,在探索过程中使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注重算理与算法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积极思考、交流、倾听,相互补充,相互提醒,体会学习的快乐,提升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对于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口算方法的理解以及探索方法的过程。
课件PPT、计数器、小棒。
▍流程一:引入新课
1.谈话:小朋友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你能举个这样的例子并口算出得数吗?
2.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小朋友非常了不起,自己就探索出了计算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加法。
▍流程二:新课教授
(一)教学45+30
1.谈话:春天到了,同学们准备出去春游,想了解几种汽车的座位情况,这几种车你认识吗?(出示45座大客车,30座中客车,3座小轿车图片)谁愿意来介绍一下?
2.青菜老师提了个小问题考考大家。大客车和小客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怎么样列式?
3.45+30=?呢,看来已经有小朋友有答案了,不着急,老师相信每个小朋友一定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先独立思考,如果有困难可以借助身边的小棒、计数器摆一摆,拨一拨。
4.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四人小组交流,大家轮流说,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发表不同观点,互相补充和提醒)
5.哪个四人小组愿意上来汇报。学生可能的想法预设如下:
生甲:4+3=7,5+0=5,合起来是75。
生乙:我用小棒摆一摆。先摆4个十5个一是45,再摆3个十是30,合起来是75。
生丙:我用计数器拨一拨。在十位上拨4颗珠子,个位上拨5颗珠子是45,再在十位上拨3颗珠子,合起来是75。
生丁:我可以口算。因为40+30=70,70+5=75。
……
6.他们小组的汇报怎么样?还有谁想补充?(全班自由交流)……
说明: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去补充和提问。教师准备好这样几个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1)通过摆小棒,你怎么看出是75根的?7个十哪里来的?
(2)在拨算珠时,后来这3颗珠为什么拨在十位上?
(3)第一位学生说的4+3=7是什么意思呢?
(4)学生们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操作与算式相结合理解)
7.说明:其实无论是摆小棒还是拨珠,我们都是怎么算45+30=?(我们都是把45看成40和5,先算40+30=70,再算70+5=75。)边说边板书计算过程。
8.老师这有一道题:请你们看图说一说,算一算。
+ = + =
9.小结:在算这样的两位数加整十数题目时,我们都是先算几十加几十,再和一位数合起来。
(二)教学45+3
1.青菜老师的问题一点也不难,同学们自己就探索出了方法。玉米老师的问题同学们有信心解决吗?大客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式?
2.45+3=?独立思考,可以利用身边的学具,也可以把你的思路记录下来(给学生留有自主思考的时间),再和同桌分享。
3.学生自主发言,其余学生自主补充。学生实在没有提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补充。学生没有总结到的结论,教师及时小结。
生1:我认为45+3=48,我是摆小棒做出来的。(上台操作)
生2:你怎么看出是48的?
生3:这里的8个一哪儿来的?
生4:我想提醒大家,这里的3是3个一,要先和45外面的5个一合起来。得到8个一。
生5:我是拨计数器的。(上台操作)
生6:那3颗珠为什么拨在了个位上?
生7:我觉得这和摆小棒是一样的道理,3都是表示3个一,就要与45里面的5个一先合起来得到8,再与40合起来就是48。
生8:我是直接看着算式想的,把45分成40和5,先算5+3=8,再算40+8=48。
生9:我想上去边说计算过程,边写下来。
生10:其实不管用什么方法,他们其实都先算5+3=8,再算40+8=48。
……
4.老师这有一道题:请你们看图说一说算的过程。
+ = + =
5.在算这样的两位数加一位数时,我们都是先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再和整十数合起来。
(三)比较算法,沟通算理
1.观察黑板上的两道算式,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它们都是45加一个数,不同的是一个加的是整十数,一个加的是一位数。
2.是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板书课题)
3.在计算过程中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互相说说)
加的数不一样,表示的含义也不同。+30表示加了3个十,所以要先和45里的4个十合起来得到7个十。而+3表示加了3个一,所以要和45里的5个一先合起来得到8个一。
说明:在拨珠时,看得更明显,同样是加了3颗珠,可为什么在算45+30时,后加的3颗珠拨在十位上,而45+3的那3颗珠却加在个位上就是这个道理。
▍流程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6+20= 50+34=
26+2= 5+34=
仔细观察,会算吗?可以直接填写出结果,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先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追问:在计数器上拨26+20和26+2有什么不同?在计数器上拨50+34和5+34有什么不同?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老师这有两组题目,你们能解决吗?先独立完成。
(2)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上面一题就是下面一题算的过程,每一道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题目都可以写成一道连加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师:老师要请大家到水果店帮帮忙!看看水果店进了什么货。
生:40个苹果,34个梨。
茄子老师: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个?
师:你会求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流程四:全课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四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2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1)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 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也经历了自主学习的过程,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是很大,完全可以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的方法。教师这里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学具,便于学生探索计算方法。激发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的意识,教师还不忘沟通算法与算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加以计算。
百 十 个
设计思想 因为有了45+30计算方法的自主探究与扎实讨论,学生已经具备自主研习45+3的能力。在探究算法时,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并提供交流展示的空间。这里学生能够说到的教师决不代替。学生通过演示,教师通过点拨;学生通过提问,教师通过总结,在对话中,互相倾听、及时补充,感受同伴思维的同时收获成功。
百 十 个
设计思想 这里的比较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学生思维的一次升华。通过比较区别不同算法,同时也帮助学生在辨析中沟通了算理。这里对于学生表达的要求比较高,可以让学生结合前面操作的过程加以比较,更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直观感受两道题目计算方法的不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思维就在指尖上跳跃,形象直观呈现的知识利于被他们接受。
设计思想 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同时也要关注个体差异。教学到这时,不少学生已经不需要拨珠就可以填出结果。教学中没有给全班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可以直接填写结果,也可以先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但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此题的重点,为了面向全体,还是需要要求全班学生结合计数器想想计算的不同,清楚地辨析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