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7~48页的例3、“想想做做”第1~5题。
1.使学生结合猴子摘桃的情境,整理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结合图、手势理解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知道把已经摘的和还剩的合起来就是原来有多少,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能够正确口头回答问题。
2.使学生能够根据数量间的联系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初步积累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发现解决此类问题的统一方法,进一步发展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自己思考、研究,感受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体验中获得快乐。
研究用加法来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课件PPT。
▍流程一:引入新课
昨天我们已经研究了题目中的一些数量关系,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今天我们专门来研究一种实际问题。
▍流程二:新课教授
1.整理信息。
(1)猴妈妈带着小猴去山上摘桃,情况如何呢?出示主题图。谁愿意来介绍一下。(已经摘了23个桃,树上还剩5个)你怎么知道的?上来指着图说一说。
提醒:学生通过图、标签等处捕捉题目中的信息。
(2)出示猴妈妈的话。小朋友眼力真厉害,想的和猴妈妈一样。小猴给大家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3)谁能完整说说题目的意思?已经摘了23个桃,树上还剩5个。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2.理解数量关系。
(1)那怎样可以求出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呢?先独立思考,可以在图上画一画,写一写。
(2)与同桌说说准备怎么办,为什么要这样算。
(3)全班交流:要想求出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可以把摘下的23个和剩下的5个合起来。
(4)追问:为什么这样想?树上原来的桃分成了几部分?在图上圈一圈。指着主题图说把这里已经摘下的23个和树上还剩的5个合起来,其实可以想成就是把这23个还原到树上(配合PPT),这个总数就是树上原来的桃子数,所以我们用加法计算。
(5)怎么样列式?(板书)
(6)追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多人回答)
3.完整解答。
(1)我们已经知道解答完题目后要写单位名称,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自己写单位名称
了。
(2)你知道这道题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字吗?怎么找的?
指出:从问题中去找,这题要求的是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一般在多少或者几后面那个字就是单位名称。这里应该是“个”。我们就写好小括号,填上“个”。(示范板书)
(3)解决问题结束后,除了写单位名称,还需要口头回答你所求出的问题。怎么问怎么答,这叫口答。谁会口答这题?(树上原来有28个桃。)
(4)自己口答一遍。
4.检查回顾。
(1)我们刚才求原来有多少个桃的问题时,大家是怎么思考的?算式中每个数在图上表示什么意思呢?
小结:刚才我们求的是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其实就是求树上桃子的总数,用加法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实际问题——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2)解决这类题目还需要注意什么?(找准单位名称、口头答话)
(3)我们还要养成检查的习惯。检查自己想得对吗?算式列得对吗?计算得对吗?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流程三:巩固练习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已经拼好了21块,还有3块,一共有多少块拼板?)
(2)谁愿意上来指一指已经拼好的21块在哪里?还有的3块在哪里?
(3)要求一共有多少块拼板怎么想?(就要把已经拼好的21块和还有的3块合起来)
(4)会列式吗?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5)你有什么要提醒的?找准单位名称。建议:可以从问题中圈出单位名称。
(6)谁来口答?集体检查做题过程。
(7)追问:这题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用加法计算?
说明:我们要求一共有多少块就要把已经拼的和没有拼的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指着图小结)
2.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独立看图。三句话说说图意给同桌听。(已经收了34棵白菜,还有30棵没有收,一共有多少棵白菜?)
(2)要求一共有多少棵白菜可以怎么想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把已经收的和还没有收的合起来就是一共的白菜棵数。
(3)完成填写算式,自己口答。交流汇报。34+30=64(棵)
(4)有没有孩子写的不一样?集体纠错,养成检查的习惯。
(5)追问:谁能说说自己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说明:要求一共有多少棵白菜就要把已经收的和没有收的两部分合起来,要求的是总数,所以用加法计算。
3.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1)知道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你遇到什么困难了?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那就需要我们仔细数一数,看一看,究竟图意是什么。
(3)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图中盘子里的苹果数12个标出来。你知道这12个苹果表示什么意思吗?
指出:要求妈妈买了多少个苹果,显然买来的苹果是总数,图上呈现的12个只是吃了4个后还剩下的12个。需要带领孩子理解12个的含义。
(4)现在谁能说说图意。(已经吃了4个苹果,还剩下12个,妈妈买了多少个苹果?)
(5)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说明:有时候有些条件并没有直接以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我们需要联系图中的其他已有信息,想出隐藏的内容,正确理解题目意思,才能找准数量关系,正确列式。
小结:这些题目都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为什么都用加法计算呢?
4.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1)指名读题,先独立完成两题,再交流。
(2)两题同样都是求玲玲现在有多少条,为什么第一题用加法计算,第二题却用减法计算呢?(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比比谁解释得最清楚)
学生交流:可以用手势加以表示。
(3)追问:第一题中玲玲的蚕宝宝数量变多了还是变少了?为什么?(要把自己原来的和别人又送她的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第二题中玲玲的蚕宝宝数量变多了还是变少了?为什么?(要从自己原来的里面去掉送给别人的,所以用减法计算)
5.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1)哪种鸡多?哪种鸡少?怎么看出来的?需要数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来?
指出:上下对齐排列,一只公鸡对着一只母鸡,找到公鸡与母鸡同样多的只数,在后面画一条线隔开,这样就把母鸡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公鸡同样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母鸡比公鸡多的部分。
(2)填写结果,读一读,说一说。
▍流程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的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就是把已经的那部分和还剩的那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