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求减数的实际问题》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求减数的实际问题》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1-11 13:4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3~54页的例5、“想想做做”第1~4题。
1.使学生结合具体猴子摘桃的情境,整理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结合图、手势理解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知道把从原来的总数里去掉剩下的就是吃掉的、拿走的部分,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求去掉了多少的实际问题,能够正确口头回答问题。
2.使学生能够根据数量间的联系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初步积累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发现解决此类问题的统一方法,进一步发展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自己思考、研究的成果,感受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体验中获得快乐。
研究用减法求去掉了多少的实际问题。
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课件PPT。
▍流程一:引入新课
还记得老师昨天给大家提的一个问题吗?问题再现:原来有24个球,借走一部分后最后还剩10个,借走了多少个?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减法)为什么?24是总数,求的是部分。要想更清楚地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流程二:新课教授
1.整理信息。
(1)猴妈妈带着小猴去山上摘桃,又出现了什么情况呢?出示主题图。谁愿意来介绍一下?(摘了28个桃,吃了一些,还剩7个。)
(2)桃子怎么变少了呢?果然如你们所料,小猴们太贪吃了。小猴到底吃了多少个桃呢?PPT出示问题。
(3)谁能完整说说题目的意思?(摘了28个桃,吃了一些,还剩7个。吃了多少个桃?)
2.理解数量关系。
(1)那怎样可以求出吃了多少个桃呢?先独立思考,可以在图上画一画,写一写。
(2)与同桌说说准备怎么办,为什么要这样算。
(3)全班交流:要求吃了多少个桃就要从总共摘的28个桃里去掉剩下的7个。(结合
学生图式、手势)
(4)追问:为什么这样想?摘下的桃分成了几部分?摘下的28个桃是总数,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剩下的,一部分是吃掉的。要想求出吃了多少个桃就是求其中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用减法计算。
(5)怎么样列式?(板书)
(6)追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多人回答)
3.完整解答。
(1)你知道这题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字吗?怎么找的?
(2)谁会口答这题?(吃了21个桃。)
(3)自己口答一遍。
4.检查回顾。
(1)我们刚才求吃了多少个桃时,大家是怎么思考的?算式中每个数在图上表示什么意思呢?
小结:刚才我们求的是吃了多少,其实就是求其中的一部分,用减法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实际问题,告诉我们总数和剩下的部分,求去掉的那部分,用减法计算。
(2)我们还要养成检查的习惯。检查自己想得对吗?你准备怎么检查?我们可以用加法的思路来检查。吃了21个桃,加上还剩下的7个,正好就是猴妈妈摘下的28个桃。
▍流程三:巩固练习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题目中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湖边原来有27只小船,划走了一些,还剩5只。划走了多少只?)
(2)船怎么变少了?
(3)要求划走了多少只怎么办?(就要从原来的27只里去掉剩下的5只。)
(4)你会列式吗?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5)你有什么要提醒的?找准单位名称。建议:可以从问题中圈出单位名称。
(6)谁来口答?集体检查做题过程。
(7)追问:这题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用减法计算?
(8)检查做得对不对?(用划走的22只加上还剩的5只看看是不是原来的27只?)
2.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引入新课时安排的题目。“原来有24个球,借走一部分后最后还剩10个,借走了多少个?”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了吗?和同桌口头列式完成。
(2)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独立完成,你是怎样列式?说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思。
3.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1)独立看图,三句话说说图意给同桌听。(一共要栽35棵花,还有4棵没有栽。已经栽了多少棵?)
(2)要求已经栽了多少棵怎么办?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从一共栽的35棵里去掉还没有栽的4棵就是已经栽的棵数。
(3)完成填写算式,自己口答。交流汇报。35-4=31(棵)
(4)有没有写的不一样的同学?集体纠错。养成检查的习惯。
(5)追问:谁能说说自己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说明:一共栽的35棵树在这里是总数,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经栽的,一部分是还没有栽的。要求已经栽了多少棵就要从总数里去掉还没有栽的。
小结:刚才我们已经解答了好几个实际问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为什么都用减法计算呢?
指出:都是知道了原来有多少或者一共有多少,还知道了剩下多少,要求吃掉的、借走的、已经栽的、划走的,都得从总数里去掉剩下的部分,所以都用减法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4.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1)指名读题,先独立完成两题,再交流。
(2)比较两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追问:为什么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题用减法计算呢?
说明:第(1)题告诉我们上午、下午飞走的飞机架数,要求一共飞走多少架就是把上午飞走的和下午飞走的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第(2)题告诉我们飞机的总架数,还知道了飞走的,要求还剩的就要从总数里去掉飞走的,用减法计算。
(4)补充:那老师这也有道题,你们看看该用什么方法计算。“飞机场一共有36架飞机,飞走一些后,还剩下16架,飞走了多少架?”
说明:我们要先明确题目中要我们求什么,再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想想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数量关系。想清楚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并知道原因。
▍流程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的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样的问题通常可以怎么样解答?
总结:今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大家还是要分清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求的是什么。解决求一共有多少的总数,还是求其中的一部分。再确定用什么方法解答。
四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8 求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 课的伊始是由上一节课遗留的一个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源于教材“想想做做”的改动,这样安排有助于教材前后的联系,沟通了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
设计思想 理解数量关系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从整理信息到理解数量关系都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分层次出示主题图,通过追问“桃子怎么变少了?”让每一位学生理解题意,完整表达。借助主题图、学生的图式、手势等帮助理解,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设计思想 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逆向思维,检查回顾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整理思路,这里也教会学生初步体会用加法的顺向思维检查,用吃掉的加上还剩的就是摘下的总数。
设计思想 练习过程中,注重学生对于题目信息的整理以及数量关系的阐述,不仅仅满足于正确列式,熟练计算,更重要的是对于意义的理解。课伊始借球的情境正好与“想想做做”第2题不谋而合,前后呼应。当然我们需要从不同中寻找出共性,就是本节课研究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到求去掉多少其实就是求其中的一部分,用减法计算。教学完“想想做做”第3题之后,在这里稍做停顿,进行对比小结还是很有必要的。
设计思想 前面已经学过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要用加法计算;今天又学习了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用减法计算。对于这道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比较中更加清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厘清其中的数量关系。补充的题目更是符合今天学习的主题,求飞走了多少架飞机,又与前面两题再次形成对比。同时也是提醒学生在今后解决问题中,在理解基础上选择合适方法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