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4~25页的例2、“想想做做”第1~6题。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会用学具表示100以内的数;并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认数过程,认识百以内的数位顺序,会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能说出100以内数的组成,并了解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2.能在感受数的含义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估计总数不超过100的物体是多少,初步体会数的多与少的关系,进一步发展数感
3.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周围事物的意识,能和同学交流数的读写和估计的经验。
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和数的组成。
理解数的读写原理。
小棒、计数器。
▍流程一:复习铺垫
谈话: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些新的数字朋友,接下来让我们用小棒请出它们。
要求:同桌两人一人报一个整十数,另一人根据要求摆小棒。
活动:学生按要求摆小棒。
交流:说一说,你摆的是几个十,是几十。
再要求:同桌两人,一人报一个几十几的数,另一人根据要求摆小棒。
再活动:学生按要求摆小棒。
再交流:说一说,你摆的是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要求左边同学用小棒摆出“四十”、右边同学用小棒摆出“四十五。”
指出: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了,几个十是几十,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几十几,还知道了10个十是一百。
▍流程二:引入新课
谈话:那昨天认识的数,该怎么读?怎么写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数的世界,探索这里面的奥秘吧!(板书课题)
▍流程三:新课教授
1.认识数位。
谈话:刚才我们用小棒摆了我们认识的100以内的数,其实还有一个认数的好伙伴也能帮助我们来表示这些数呢。(课件出示计数器,但是数位被遮住)
提问:思考一下,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数位?第二位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分别出示计数器下方的“个”“十”。
追问:我们已经知道10个十是一百,百也是计数单位,它应该在哪一位呢?
交流:百位在十位的左边一位。(课件同时出示百位)
指出:在计数器上表示数,个位上的1颗珠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表示1个十,百位上的1颗珠表示1个百。
2.探索读数、写数。
(1)读、写整十数。
引导:刚才我们用小棒摆出了“四十”,你们能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整十数吗?试试看。
操作:生自主探索在计数器上拨出“四十”。
思考:你是怎么拨的?用小棒摆和用计数器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交流:无论是用小棒摆,还是用计数器拨,都是四个十,因此在十位上拨4颗算珠。
提问:这个数你会写吗?自己试着写写看。
生在书上填一填
再追问:十位上要写几?个位上呢?
指出:写数时可以对照计数器,在十位上写“4”是4个十,个位上1颗珠也没有,就写“0”。
提升:每人在计数器上拨一个整十数,同桌在纸上写出来,再读一读。
(2)读、写几十几。
引导:刚才我们还用小棒摆出了“四十五”,请大家试着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各自是怎么拨的。
学生操作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四十五”,并和同桌交流。
思考:你是怎么拨的?
指出:四十五里面有4个十,因此在十位上拨4颗算珠,有5个一,就在个位上拨5颗算珠。
要求:四十五该怎么写呢?自己写在书上。
交流写的数,并说说四十五为什么要这样写,是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全班齐读。
提升:同桌两人每人都在计数器上拨一个几十几的数,让对方在纸上写出来,并读一读。
(3)读、写一百。
要求:刚才我们在计数器上自己拨出了几十、几十几,接着请大家试试拨出“一百”。
活动:学生自己尝试在计数器上拨“一百”。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是怎样拨珠的。
交流:有的是在百位上直接拨1颗珠,表示1个百。也有的是在十位上拨10颗算珠,因为10个十是一百。因为十位上满10了,就要向百位进1。
尝试自己写出一百。
追问:写100时,十位和个位上为什么都写0?
指出:百位上的“1”表示1个百,写一百要在百位上写“1”,十位、个位上一个都没有,所以十位、个位上都写“0”。
3.小结反思。
引导:请每个同学从刚才写的数中,选择一个和你同桌交流一下,说说写这个数时你是怎样想的。
指导:我们在写数时,写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要写“0”;写几十几先在十位上写几表示几个十,再在个位上写几表示几个一;一百要在百位上写“1”,其余数位上写“0”。
▍流程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数一数一摞方块有几个。(明确是10个)
(2)学生根据图意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4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49,49添上1是5个十,是50。
(4)追问:59添上1是几个十,是多少?99呢?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计数器,让学生独立看着图写一写,并小声读一读。
(2)全班交流,回答:十位上有几颗算珠,是几十,或十位上有几颗算珠,个位上有几颗算珠,合起来是几十几。
(3)提问:69和96都用到了数字“6”和“9”,它们有什么区别呢?明确:数字所在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也就不同。
(4)课件再出示几组对比:45和54、31和13。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谈话:小朋友们,我们刚才读的这些数、写的这些数,其实都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来一找,读一读。
(2)出示书上的几幅图。
(3)展示几幅教师搜集到的生活中的图片,问:你能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所见过的两位数吗?(前一节课课后布置的此项任务)
(4)全班交流。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汇报交流。
(3)提问:37和73有什么不同呢?
(4)指出:写数时要看清是几个十,就写在十位上,几个一就写在个位上。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指导学生从图中圈出10颗星,同时提出要求:根据圈出的这10颗星估计这里大约有几十颗星。
(2)学生圈一圈,估一估。
(3)学生估计后,让他们继续再圈出2个10、4个10,再分别提出估计的要求。
(4)圈出所有的“10颗”之后,说说一共有几十几颗星。(明确是71颗星)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谈话: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猜数”游戏,先看看这两位同学是怎么玩的。(课件演示,明确游戏的方法与规则)
(2)老师与一学生示范玩一次。
(3)活动:小组活动,1人在纸上任意写一个整十数,要求其他同学猜一猜。出题的人根据同学们猜的情况进行评价,是多了还是少了。
7.提升拓展题。
(1)谈话:今天我们在计数器上拨出了很多不同的两位数。如果只让大家在计数器上拨1颗算珠,能表示出哪些我们学过的100以内的数呢?拨一拨,读一读。
(2)学生自己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读一读。
(3)全班交流,有可能是1、10、100。
(4)追问:如果是2颗算珠呢?也请大家拨一拨、读一读、写一写。
(5)全班交流,有可能是:2、20、11。
▍流程五:全课小结
1.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呢?
2.试着写一篇数学日记《我的数字一天》,用数字记录下你一天的生活,真实感受这些100以内的数在我们生活中的点滴渗透。
三 认识100以内的数
2 数的组成和读写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 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摆小棒已初步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因此,课一开始,就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唤起旧知,从而为本课学习数的组成和读写做好铺垫。同时,让学生用小棒摆出“四十”“四十五”,也为下面的新知内容埋下伏笔。
设计思想 先让学生认识数位,明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这样才便于接下来学生探索在计数器上拨珠,为学习数的组成和读写打下基础。
设计思想 本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对百以内数的已有认识及读写20以内数的经验,引导他们由具体到抽象,在活动中自主领悟整数读写的一般规则。整个活动按照“在计数器上表示摆出的数→写数→读数→说数的组成”这样的顺序依次组织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明确了数的读写规律,掌握方法。
设计思想 几十九后面添上1,是几十,是昨天课上的一个重难点。在昨天认知的基础上,今天再次强调几十九后面添上1的整十数的读写。再次加强学生对此类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设计思想 看着计数器写数,除了要看清数字,数位也是关键。这里有针对性地出现几个对比数的认知,在比较中强化并掌握百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设计思想 边数边圈边估的教学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细心数数的习惯,同时也帮助学生分层化解估计的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找到一个自己能够掌握的估计方法。
设计思想 这道提升拓展题,帮助学生以更多元的角度、更深层次的思考来理解、掌握今天所学的百以内的数的读写。将知识与知识之间很好地串联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