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猫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 猫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2 21:0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五单元
《猫》 作者以人道主义的情怀,关注身边的小生命,对三只猫得而复失的过程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描写了“我”与家人悲痛、遗憾的心情,尤其是对第三只猫的歉疚之情,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
《动物笑谈》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作者从一个动物学家的角度,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记述自己观察动物习性和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也写出动物们的调皮可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动物的喜爱和欣赏之情。
单元课文总览
本单元围绕“生命之趣”选编了一组写动物的文章。
《狼》 本篇文言文写的是人与动物的争斗,故事虽短,但矛盾激烈,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总述】这些课文从不同的侧面记述了人与动物的故事,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展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
(续表)
1.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
2.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画出重要语句,学会做摘录。
3.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单元学习目标
一、珍视生命,关爱动物。思考和认识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感悟动物所象征的可贵精神,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二、学会做摘录。本单元的课文词汇丰富,有许多精彩的描写语句,无论对动物还是人的心理都刻画得非常精当、传神,可以圈点勾画出来,然后加以摘录。
三、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段,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括和归纳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文核心素养
第五单元
16 猫
目录
名师导学
01
名师导读
02
名师导练
03
课外技法专练
04
群文阅读推荐
05
名师导学
语文要素 文章的结构安排及作用:
(1)设置线索:线索指一篇作品得以形成整体并将各个部分加以连接的结构形式。设置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推动情节的发展,将人和事物有机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2)设置伏笔: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做的提示或暗示,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设置伏笔的作用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情节发展更合情合理。
(3)过渡:指文章的层次和段落之间,衔接的形式或者手段。常见的过渡形式有三种,一是关联词语,二是过渡句,三是过渡段。其作用是承上启下和引出下文。
语文要素 (4)照应:指文章前后内容的关照与呼应,多指首尾呼应。照应主要分为三类——首尾呼应;文题照应;情节照应。其作用是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或巧妙。
一课一法 作者善于设置伏笔,首尾呼应,情节环环相扣,结构严谨:
(1)设置伏笔:①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为其生病和死亡埋下伏笔;②写第二只猫生性活泼好动,不怕生人,我们为它提心吊胆,为其被路人抓走的命运埋下伏笔;③写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又老爱凝望鸟笼,为其后来被冤枉埋下伏笔;④开头“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一句总领全文,也为几只猫的命运埋下伏笔。
(续表)
一课一法 (2)首尾呼应:文中第14段“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承上启下,而文末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结尾,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技法点睛 设置伏笔的技巧和作用:
①有伏必应,只伏不应是败笔。 ②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③伏笔与应笔不宜前后紧贴。如果伏笔和应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答题格式:写……预示(或:暗示)了下文的……(情节),或与……(情节)形成伏笔照应。
(续表)
名师导读
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其主要作品有专著《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译著《飞鸟集》《新月集》等。
写作背景 《猫》最初发表于1925年,在此之前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创作团体——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的创作大多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郑振铎探究的是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他在小说中毫不避讳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1.背景解读
2.内容梳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理清文脉)
课文记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围绕养猫这一中心事件,描写了“我”及家人与三只猫的故事。三只猫的外貌、性情各不相同,结局也不尽相同,但都亡失了,令“我”与家人悲痛、遗憾、内疚,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惋惜、怜爱,表达了作者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的思想。
得猫:从隔壁家要来的猫
第一回养猫 养猫:描写猫活泼的特点
失猫:猫病死,“我”难过、酸辛
得猫:从舅舅家要来的猫
第二回养猫 养猫:描写猫①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失猫:猫丢失,“我”②___________________
得猫:流浪到家的猫
第三回养猫 养猫:描写猫忧郁、懒惰、不活泼的特点
失猫:猫亡失,“我”③___________________
有趣好动
怅然愤恨
难过忏悔
名师导练
基础训练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xiāo hào( )过一二小时的
光阴。
(2)三妹想着种种方法去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yōu yù( )。
(3)它只是毫无生意地、lǎn duò( )地、郁闷地躺着。
(4)三妹便sǒnɡ yǒnɡ( )着她去拿一只来。
(5)有时蝴蝶ān xiánɡ( )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6)你这小猫呀,要被qǐ ɡài( )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
消耗
忧郁
懒惰
怂恿
安详
乞丐
(7)心里便有些亡失的yù jǐnɡ( )。
(8)我也chànɡ rán( )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9)冬天的早晨,门口quán fú( )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10)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fú rónɡ niǎo( )来。
(11)妻常常dīnɡ zhǔ( )着张妈换水。
(12)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chénɡ jiè( )。
(13)真是“wèi zuì qián táo( )”了,我以为。
预警
怅然
蜷伏
芙蓉鸟
叮嘱
惩戒
畏罪潜逃
(14)它很bēi chǔ( )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15)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duàn yǔ( ),yuān wɑnɡ( )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16)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nüè dài( ),都是针。
悲楚
断语
冤枉
虐待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鲍勃是个好人,他经常怂恿那些无所事事的青年人要立大志,好为社会做一份贡献。
B. 看见他那张悲楚的脸,我的心不由得抽搐了起来。
C. 在亚洲文明展现场,栩栩如生的印度神像、精美夺目的缅甸竖琴、制作考究的中国陶瓷获得了阵阵赞叹。
D. 王叔远雕刻的核舟,生动地再现了“大苏泛赤壁”这一著名文学故事,真可谓巧夺天工,让人叹为观止。
A
·
·
·
·
·
·
·
·
·
·
·
·
【解析】A. 怂恿:指从旁劝说、鼓动别人去做某事。多含贬义。用于此处不合语境。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即使一出生就处处被排挤,被讪笑,但它不断努力追求,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把“终于”改为“最终”)
B. 他患病后身高缩至1.3米,但他身残志坚,仍乐观面对生活,这是他能否战胜病魔的关键。(删去“否”)
C. 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保意识,推动形成绿色低碳、文明健康。(在句末补充“的生活方式”)
D.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中,近200多名记者奔赴各地,通过图文、短视频等方式生动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删去“多”)
A
【解析】A.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把“即使”改为“虽然”。
4.(新题型)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一届常委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尊重,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它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和精神。
材料二:2022年2月6日,女足3∶2逆转韩国女足夺冠,这是中国女足第9次夺得亚洲杯冠军。如果信仰有颜色,一定是中国红!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女足,四分钟进两个球,完美地诠释了真正的国足精神,技术精湛,配合默契,敢拼敢抢,“铿锵玫瑰”再度展现出了顽强的拼搏精神和不屈的意志力。
(1)各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
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营造宣传氛围,共庆这两件大事,需拟写一副对联作为宣传标语,现已经拟出上联,试着对出下联。
上联:夺冠圆梦,女足精神扬四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遗成功意义重大。
女足夺冠诠释精神。
示例:申遗成功,中华文化传五洲
新题特训
5.(2022广东中考新题型)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有位读者在阅读《西游记》时,有感而发,写了下面一段对话:
“大圣,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灵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从理解孙悟空形象的角度来看,这位读者写此对话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出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准备决一死战的大无畏精神。
(2)任务二:有同学计划拍摄一部关于孙悟空的电影,想借用这段对话,本着尊重原著内容的原则,你会建议他把这段对话安排在( )
A.孙悟空去龙宫借宝,冥府销名之后 B.孙悟空得知弼马温官职的真相之后
C.孙悟空坏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之后 D.孙悟空逃出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之后
D
课内精读
①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②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③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④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⑤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⑥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⑦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⑧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⑨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⑩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6.选文中第三只猫“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下面句子在文中结构上起关键作用,分别写出其作用。(4分)
(1)“从此,我家好久不养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此,我家永不养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来历卑微,是一只捡来的流浪猫;②本性不活泼,不喜欢玩游;③我们一家对它不感兴趣、不在意;④日渐长胖的体形和被火烧脱的毛皮,使它更加难看;⑤不捉老鼠,终日懒惰地趴着。
承上启下,又为下文蓄势。
照应前文,总结全文,凸显情感高潮。
8.对于猫被冤枉这件事,作者埋下了几处伏笔,找出其中两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6分)
(1)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②“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③“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运用了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自己误认为第三只猫是杀鸟凶手后的自责,以及“我”误打小猫后的愧疚之情。
(2)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体现“我”的愧疚和对自己良心的谴责;②说明“我”有一种负罪感,一见到猫就触发了自己灵魂的伤痛;③与下文“我家永不养猫”相呼应,觉得自己永远愧对这类生命,心痛永远不能够消除。
课外技法专练
花开的方向(15分)
包利民
①母亲喜欢养花,阳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花盘,四季的轮换里,总有花儿绽放着。另外有几盆花是放在母亲卧室里的,同一品种,母亲也叫不出名字。虽多次搬家,但母亲始终没有丢弃那几盆花。
②那几盆花只在每年的夏季里开放,花期半个多月。花朵并不出奇,比指甲略大些,形状上像极了缩小的葵花,通常是三五朵聚拢成簇。它们有一种极浅极淡的香,只在寂静的夜里才能感受得到。这种花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固定地朝着西方开放,无论怎样挪动位置或转动花盆,都不受影响。母亲就这样宝贝似的把它们放在卧室里,不离不弃。
——分析伏笔的作用
③母亲爱花,是受姥姥影响。姥姥家在一个很远的乡村,房前屋后,花木葱茏,其中开得最多最旺的就是母亲卧室里的那种花。那花想必是姥姥送的了,当时我记得是五盆。后来我大学毕业,就成了六盆。而搬到这座城市后,又成了七盆。仔细回想一下,几乎是以每十年一盆的速度递增着。直到去年,那花变成了八盆,几乎摆满了母亲卧室的窗台。
④母亲卧室的窗户恰好是向西开的,每年夏季开花的时候,那些花儿便丛丛簇簇地向着窗外,很像隔窗远眺的样子。在它们的花期里,母亲留在卧室里的时间就多了,常常是坐在床上,向着那些花儿,那眼神飘忽着,仿佛很近,又似乎很远。
⑤去年年末的时候,母亲回了一趟老家,陪姥姥过八十大寿。母亲临行前显得很兴奋,一个劲儿地叮嘱父亲,卧室里的那些花几天浇一次水,每次水量多少,直到父亲能背出来,才放心而去。而阳台上的那些花,母亲却只字未提,任由父亲去折腾。
⑥从老家回来后,母亲很高兴,不停地说姥姥的身体很棒,依然伺候着一大院子的花。望着母亲满足的神情,我忽然心里一动:姥姥八十大寿,母亲的花儿也正好是八盆,是不是姥姥每增加十岁,母亲的花就增多一盆 于是问母亲,母亲深情地看着那些花,笑而不答……
⑦有一天在网上,无意间进入一个花卉论坛,各种花草的图片琳琅满目。忽然,一个熟悉的图片闯入我的眼帘,正是母亲卧室里的那种花!我心里涌动着一种巨大的感动,因为我终于知道了它的名字,一个让人悠然神飞、魂牵梦绕的名字——望乡。
⑧那些花又到了花期,母亲依然在守望着,日光轻柔地抚摸着那些小小的花朵,然后投向西方。而远远的西方,隔着山,隔着水,隔着风雨云雾,有母亲的故乡,有母亲的母亲!
(选自《美丽中文》,有删改)
·
·
1.文章多次描写母亲卧室里的花的特点和母亲对花的珍爱,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分析伏笔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口语训练)第④段写道:“那眼神飘忽着,仿佛很近,又似乎很远。”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当时母亲的心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描写母亲养在卧室里的花具有叫不出名字、又固定朝向西方开放的特点,为下文偶然得知花的名字叫“望乡”埋下伏笔;多次描写母亲对花的珍爱,不离不弃,为结尾抒发母亲深切的思乡、思母之情埋下伏笔。
示例:花儿又开放了,好美呀,还是朝向西方呢。家乡院子里的花儿也应该开了吧,娘啊,你身子骨可好,还能照料得了这些花吧。
3.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母亲临行前显得很兴奋,一个劲儿地叮嘱父亲,卧室里的那些花几天浇一次水,每次水量多少,直到父亲能背出来,才放心而去。而阳台上的那些花,母亲却只字未提,任由父亲去折腾。(任选角度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对卧室里的花“一个劲儿地叮嘱”和对阳台上的花“只字未提”这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母亲对“朝向西方的花”的珍爱,强烈表达出母亲思乡、思母之情的深切。
(2)我心里涌动着一种巨大的感动,因为我终于知道了它的名字,一个让人悠然神飞、魂牵梦绕的名字——望乡。(分析加点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全文,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因为思乡念母而把感情寄托在“朝向西方开放”的花儿上,“终于”写出了“我”困惑已久后了解到花儿的名字叫“望乡”,同时当“我”明白了母亲思乡念母的情感时内心涌起的感动之情。
“花开的方向”既指母亲养的花儿朝着西方开放,又指母亲一直思念着自己的母亲,思念着故乡(或:母亲的心朝向故乡)。
·
·
群文阅读推荐
阅读篇目 阅读重点 阅读练习推荐
《白象》(丰子恺) 体会感情:赏读对猫的描写,感受作者与猫相处的和谐情趣。
《猫》 (夏丏尊) 细致描写:这篇散文细致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猫的极其喜爱的感情。
《丑猫》
阅读篇目 阅读重点 阅读练习推荐
《父亲的玳瑁》 (王鲁彦) 体会感情:文章记叙了父亲与玳瑁之间的日常生活小事,表现了父亲与玳瑁之间深厚亲密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