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22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语文22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1 15:4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经典送别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凄凄别情,以及诗人对自身冰清玉洁的品格自白。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之前接触了大量的古诗文,已经掌握了结合注释、联系生活经验、搜集资料等学习古诗的方法。这是一首送别诗,需要学生在读中体味,想中理解,诵中感悟,通过补白走进诗人的内心,与诗人产生共鸣。
【教学目标】
1.认识诗中3个生字,会写诗中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背诵、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3.感受诗人的精神品格,热爱诗词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认识诗中3个生字,会写诗中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背诵、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难点:感受诗人的精神品格,热爱诗词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过程】
一、折“柳”以留,文化激趣
1.导入:中国人的浪漫是刻在骨子里的,每一场别离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如(出示):
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和煦的东风中,杨柳抽芽,青绿的树影伫立在御河两旁。最近枝条被攀折得厉害,可能是送别之人太多了吧。春日无边美景,杨柳款款,柳,因与“留”谐音,也成就了王之涣送别的浪漫。
2.王昌龄的离别又是怎样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芙蓉楼送辛渐》。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轻松的谈话创设出古诗学习的氛围,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让学生初步感受送别诗的特点。
二、相别以“孤”,景中藏情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自学提示:
自由朗读古诗,把古诗读准确、读通顺。
想一想:诗人王昌龄送朋友离开时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2.指名朗读古诗,正音、正节奏。
3.资料补充,辅助理解。(出示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他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清廉自守,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杀,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4.集体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5.教师小结:凄冷的雨水连夜降临,吴地的山水被笼罩其中,清晨王昌龄送朋友辛渐离开,对着烟雨中形单影只的楚山涌起了无限的落寞。一切景语皆情语,那雨、那天凄凄寒寒、那山孤孤单单,怎能不代表诗人的内心呢?
6.再读古诗,感受诗人离别之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取了扶放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层层深入学习古诗。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点拨、归纳,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
三、以友相“问”,托物言志
1.认识“冰心”与“玉壶”,探究诗人要表达的志向。
出示“冰”“玉壶”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它们的特点。
了解典故
(1)《代白头吟》中就有诗句:“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2)盛唐时期当朝宰相姚崇曾发起“玉壶行动”,号召为官者应像这玉壶一般清正廉洁。
【设计意图】教师适时引进了与诗歌内容紧密关联的图片,让学生在感受事物特点的基础上,更好地感知诗人的人格美,降低了理解坡度,使学生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诗意。
2.出示学习任务,小组合作。
合作要求:
请通过合作完善下列对话:
白发苍苍的老父亲问:
答:我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
结发妻子盈盈相问:
答:我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
曾经的同僚、好友问:
答:我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
【设计意图】在对诗人遭遇理解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开拓思维,充分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想象,让学生幻化成诗人的亲朋好友,更好地融入到诗的意境中,辅助突破重难点。
3.指名交流(师相机点拨)。
4.配乐有感情朗读古诗。
5.背诵古诗。
6.默写古诗。
四、师生共读,拓展延伸
师:那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及行旅之人的思乡是以折柳表惜别。
生: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那压抑心头的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则是绵绵不尽的春草。
生: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师:那遥远的地方,以表征戍离别之情的则是关塞山河。
生: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师:那高洁的人格离不开的是冰心、玉壶。
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互读,使学生对诗词意象有初步的了解,对感悟汉语的浪漫有促进作用。
五、教师小结
这就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每一种自白都是这样含蓄惊艳。千年岁月两行诗,多读诗,纵使隔着千载光阴,依然会让我们脑海勾画出盛世中华。
【作业超市】
1.学唱歌曲《送别》。
2.搜集送别诗两首。
【板书预设】
芙蓉楼送辛渐
景:寒雨 楚山
情:孤 冰心 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