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3.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2 10:3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例名称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师姓名
学段学科 小学语文 教材版本 部编版
章节 第四单元13课 年级 五年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过程与方法:1.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2.体会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这些事物与少年中国的关系;3.探究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的辩证关系。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作者殷切期盼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2.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创作手抄报。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这些事物与少年中国的关系;2.探究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的辩证关系。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过了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所以让学生借助注释和资料大致理解文意大致可以做到。但课文中出现的象征手法,以及少年中国于中国少年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情景,联系全文合作探究,体会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理解少年中国于中国少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方法 1.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当时中国前途危在旦夕,作者在那时临危奋起的赤子之情。2.通过配乐朗诵感受作者指明中国少年的责任和少年中国的光明前途,体会排比修辞的作用。3.通过对比思考进一步理解“少年中国”“中国少年”与“国”的逻辑关系,进一步体会少年责任大。4.通过朗读,体会“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历史,了解文章写作背景1.同学们,在你们的眼中,祖国是什么样的?学生讨论回答。播放历史视频《火烧圆明园》片段。学生谈感受。 3.引入课题: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清代末年,国家形式十分严峻内有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带来的落后 封闭,进步人士遭到打压;外有强敌入侵,想要瓜分中国。而中国人 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理”“任何敌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步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也为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二、品读文章,情感升华1.指明责任人(1)出示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思考作者认为在这危急关头责任在谁?(2)第一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故:所以的意思。而全在我少年。指出责任在“少年”作用:承上启下。2.指明责任(1)出示第二句话,看一看梁启超先生是如何描述心中的中国的? (2)感受这里排比作用之妙。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①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 ②再次强调排比的作用,句式整齐中富有变化,层层递进,推进情感,读来铿锵有力,振聋发聩,中国少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发。 ③指导朗读感受排比的作用。再次齐读第二句话感受作者文笔之妙。领受少年之责任!3.描绘前途(1)朗读第二自然段1—7句,思考作者采用了哪些景物来描绘少年中国未来的光辉前景?景物: 自然:红日, 黄河 动物:潜龙,乳虎,鹰隼 静物: 奇花,干将 (2)说说上述景物各自的特点?红日——东方初升,充满光明 黄河——一泻千里,气势磅礴巨龙——腾跃而起;气势逼人幼虎——啸声激荡,威震百兽雄鹰——展翅飞翔,飞沙走石奇花——含苞待放,生机勃勃宝剑——锋利无比,闪耀光芒。(3)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①象征手法概念: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本体) ②作用: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给人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4)体会作者用象征手法的作用讴歌“少年中国”。“红日初升”象征( 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 );“河出伏流”象征( 少年中国发展的不可限量);“潜龙腾渊”象征( 少年中国的突然崛起 );“乳虎啸谷”象征( 少年中国的巨大声威 );“鹰隼试翼”象征( 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发 );“奇花初胎”象征( 少年中国的壮丽前景 );“干将发硎”象征 ( 少年中国的奋发有为 )。 4.感受作者强烈的情感(1)舒畅地美读最后一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情感。从 “美哉”,“壮哉”两词中体会到“赞叹”的基调。(2)把握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这两句话总结全文,热情地讴歌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美好未来,进一步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中国与天齐寿的美好祝福,以及对中国少年与国家共命运的呼唤。(3)明确“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明确:“少年中国”是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进步的中国, 而“中国少年”应是有进取心、独立、自由、强大、智慧、 敢于革新的少年。“少年中国”是作者的理想,而“中国 少年”则是实现理想的希望。二者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 中国少年承担着使祖国繁荣昌盛的重任,少年强才能中国强;强大富庶的中国为中国少年的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中国强才能少年强。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4)揭示主题:本文极力赞颂中国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人们发奋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了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5.多样朗读,感受赞叹的强烈情感,①全班齐读;②配乐朗读;三、今昔对比,激发情感(1)今天你认为作者的心愿实现了吗? 课件播放视频《70年光辉历程》,激荡学生奋进的决心。为了实现强国梦,中国百年来在各行各业涌现出了很多杰出代表,请同学们搜集整理杰出人物故事资料,小组合作完成一份手抄报。(2)小结:你们是幸福的一代,也是肩负重任的一代。回顾历史。从清末被蹂躏到现在的繁荣盛世,多少少年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他们开创了祖国的今天,我们就要创造祖国的明天。正如下面这首歌中唱到的:少年自有 少年狂身似山河 挺脊梁敢将日月 再丈量今朝唯我 少年郎敢问天地 试锋芒披荆斩棘 谁能挡世人笑我 我自强不负年少让我们弘扬民族之精神,再现中华之雄魂,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灿烂的文化武装自己,时刻准备着为祖国明天贡献力量,相信在你们不懈的努力下,祖国的明天更美好!(3)播放歌曲《少年中国说》,学生跟唱。
教学反思 1.多读多悟,可以很全面地让学生体会到朗读给理解文章所带来的益处。朗读后背诵也成易事,理解情感更成易事,所谓“品读易达情”,在这一课得到很好的验证。2.《少年中国说》对中国少年的启迪,对美好祖国前程的展望都给当代少年带来了很大影响。学生跨越了时代的障碍、历史的障碍、语言文字的障碍,直接抓住了文章的精髓,也成功地完成了学习的目标。3.但我在朗读背诵的辅导时间上有些长,在文章第2自然段的结构上,部分学生的理解显得吃力,这也与此文属于文言议论文有很大关系,接下来还应探索更好的角度去剖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