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 第16课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 第16课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1 17:1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赋役制度:
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向人民征收一定数量的田赋、人头税,征发徭役而形成的基本制度。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是块地就交!
是个人就交!
还得干苦力!
赋税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也是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土地税的开端:
春秋时期:
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初税亩”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一)秦汉:
梳理1:速读教材P93,完成秦汉时期赋役制度的相关信息。
赋税种类 秦朝 汉朝
田赋
人头税
财产税
徭役 税率极高“收泰半之赋”,缴纳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
汉初:“与民休息”,田赋税率大大降低
高祖“十五税一”、景帝“三十税一”
征收极重的口赋/户赋
口赋(7-14岁),20钱/年
算赋(15-56岁),120钱/年,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加倍(主要用于军费)
特点:田租较轻,但人头税很重
重农抑商
车船税、算缗钱、对财产总额的“税民资”、农民饲养六畜要缴税
更卒:一个月,本郡/本县,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
戍卒:一年,边塞,屯戍
正卒:两年,郡国/京城,服兵役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严刑峻法
徭役沉重
特点:赋役繁重
吸取教训,经济凋敝
(二)魏晋:
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4人,奴婢8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圈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
原来的户调制有何弊端?孝文帝改革中赋役制度的变化是什么?有何作用
变化:由以户计征转变为以丁计征。
作用:①缓和社会矛盾;②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③巩固北魏政权;
④打击门阀士族地主;⑤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端:庄园经济隐匿户口,减少政府财政收入。
(三)隋唐
发展演变:
北魏开始实行租调制
隋朝沿用并发展为租庸役
唐朝前期发展成为租庸调制
基础:均田制(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
对象:成年男子(21-59岁)
内容:
田租、庸(纳绢或布代役)、户调(具体见P94史料阅读)
①田赋依赖于均田制;
②租庸调依赖于“人丁”
作用:
①保证农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保障政府赋税收入。
局限:
租庸调为何难以为继?
国家要控制土地;
国家要控制人丁、户籍;
唐中期土地兼并导致
均田制遭到破坏。
唐朝:②两税法(780年废租庸调,改行两税法)
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
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 ——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
根据材料,分析唐朝改行两税法的原因?两税法具有哪些内容。
原因:
唐中期土地兼并破坏均田制;
安史之乱加剧社会矛盾。
户籍制度混乱;
国家财政困难。
①量出为入
②简化税制(地税+户税)
③夏、秋两次纳税
内容:
④租税以货币缴纳
课税原则为“量出以制入”;
以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
纳税对象扩大,主客户和商人均要纳税;
征税时间分夏秋两季。
两税法的特点
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
回顾:两税法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
积极影响:
局限性:两税法未能遏制土地兼并;
政府加征杂税,加重农民负担,社会矛盾加剧。
①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②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③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④货币征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长期以来“税缴实物”的传统观念。
赋税种类 宋朝 元朝
赋税
徭役
(四)宋元:
速读教材P94,完成宋元时期赋役制度的相关信息。
宋承唐制,征收两税,
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
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
北方(租庸调):征丁税、地税;
南方(两税法):征夏税、秋粮。
科差:按户等征收丝和银两。
宋代商业发达,商业税比重增大。
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了生产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
赋税种类 明朝 清朝
赋税
(五)明清:
梳理3:速读教材P94-95,完成明清时期赋役制度的相关信息。
明初: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1712年)康熙: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明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雍正: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
“一条鞭法”的内容、特点与影响
一条鞭法
明初税制 一条鞭法
赋役种类
征收物资
征收时间
赋役合并
田赋、徭役、杂税
米麦实物
赋役折银
夏秋两次
一次征齐
影响:
①简化了征收手续,减轻了农民负担。
②赋役征银,促进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和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是古代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由实物税向
货币税转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内容: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赋税折银征收,役也改为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
摊丁入亩制度的实行,直接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人头税”。由此,朝廷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废除人头税后,对“被征税”的担心消失,中国由此进入第一波“人口大爆炸”时代。据统计,康熙二十四年,全国人口为1亿,到嘉庆十七年已到3.6亿,这仅仅花了127年时间。
——摘编自《历史上影响中国人生活的四大改革》
思考: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产生了什么影响?
小结: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是什么?
从征税形式看:
从征税标准看:
从征税时间看:
从征税种类看:
从徭役形式看:
不定时到基本定时
两税法
标志
化繁为简
一条鞭法
强制徭役到纳绢代役
租庸调制
人丁为主到财产为主
直至取消人头税
两税法
摊丁入亩
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
一条鞭法
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发展
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轻
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① 征税标准: 人丁为主 →田亩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
②人身依附关系:必须服徭役 →纳绢代役 →折银代役
(以“庸”为标志)
③ 赋税形式:实物地租→ 货币地租转变
(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④ 征税种类:繁杂 →简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⑤ 征税时间:不定时 → 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⑥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重农抑商,逐渐对商品征收重税。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及特点(发展趋势)

变化较大:强制性服役 → 可以纳绢代役 → 折银代役
田赋
人头税
徭役
变化不明显,征收标准基本上为土地
变化较大:秦汉(口赋、算赋)→隋唐(户调),两税法后则与田租合并征收 →清朝摊丁入亩后,废除了人头税的强制剥削。
演变
特点
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商品经济的发展
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请用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说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明“一条鞭法”
唐“庸”
秦汉
1.关税概念阐释
海关代表国家,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含义
独立自主地制定本国关税制度的权力
管理海关行政的权力
独立处理关税收支的权力
关税主权
(一)关税的起源与演变
二、关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关税起源与早期关卡密切相关。早期关卡属于“国家”之间的防御体系,政治军事功能第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关卡开始延伸出财政功能。因此,我国早期的关税实际上是一种通过税。
2.起源与演变:


国内
关税
国境
关税
近代国家形成
国际贸易发展
废止国内关税
单一征收国境关税
:最早出现于西周
(1)起源:古代中国
中国古代: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近代中国(1840-1949):
鸦片战争后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①《南京条约》:协定关税,开始丧失;
②《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进一步丧失;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失去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
④列强长期把持海关大权(赫德);
鸦片战争后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经济: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中国传统的经济遭到冲击;
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破坏了国家主权,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P95【历史纵横】赫德长期把持海关大权有何消极影响?
②收回主权:
(2)演变:近代中国(1840-1949) :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与收回
民国时期,逐步收回关税自主权
A.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中共和国民党都明确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的主张
B.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8):
1927
1928
1930
宣布关税自主,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
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
与美国签订《中美关税条约》
随后,又同意、英、法、西等国缔结“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
日本也终于同意了《中日关税协议》
国民政府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进展
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制定税率
材料:1927年,国民政府外交部向各国发出照会,“分别就其旧约已满期者,改订新约;未满期者,修改旧约”。海关进口税则“完全以我国所定者以为准则”。国民政府多次修订关税税则,实施出口免税或退税,提高了煤油、汽油、羊毛、毛制品、化学产品、机器等货物的进口税率。关税从极低的水平提高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关税收入也大为增加,从1928年的3000万银元上升到 1931年的33800万银元,在以后的几年中始终保持在3亿银元左右。
——摘编自易继苍、张祥晶《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等
原因:
①民族意识觉醒,主权意识增强;
②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南京国民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
④南京国民政府提升形象巩固统治的需要。
⑤国民政府的建立,国家形式上的统一;
⑥国际形势以及英美等国外交政策的改变
影响:
①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
②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③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④通过改定新约,使南京国民政府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
【探究】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定新约”运动的原因及影响
(3)新中国成立后: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1951
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1985
1987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梳理:结合教材,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关税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
作用:统一全国关税制度
作用:强化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
【学思之窗】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存在的基本问题是:总体关税水平过高,税率结构不尽合理,税则的商品分类目录不适应对外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交流的需要,等等。1985年颁布的同名税则对这些方面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改变商品分类目录,调整进口税率。——摘编自黄天华编著《中国关税制度》
思考: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的颁布有何意义?
为什么1985年中国要颁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原因:195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改革开放后,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旧税则规定已不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因此1985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出台。
作用:维护国家关税主权,保护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个人所得税的演变
梳理:结合教材,请概述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演进过程?
1980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起步
1914
北洋政府
公布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1936
国民政府
1949————改革开放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制定所得税条例,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并未实施。
开始征收
不征收
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作用:①增加财政收入;
②调节收入分配,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实现社会稳定;
③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树立义务观念 。
在个人和家庭收入整体差别不大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征收的必要;
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才制定颁行。
p97【思考点】为什么直到1980年中国才颁布《个人所得税法》?
时空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