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祭十二郎文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他崇奉儒学,排斥佛老,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追慕秦汉散文,提倡言之有物,辞必己出、朴素自然的的散体,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被誉为“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他的诗歌追求奇险,形成了宏伟奇崛和“以文为诗”的特色,著有《昌黎先生集》。
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是韩愈二哥韩介的次子。韩愈的大哥韩会没有儿子,十二郎过继给韩会。
韩愈三岁丧父,依靠兄嫂为生,从小就和侄儿十二郎一起生活,彼此感情特别深厚。唐德宗贞元十九年,韩愈在长安任职,突闻十二郎死的消息,心情极其悲痛,于是写下了这篇哀恸欲绝的祭文。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友。”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祭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汉、魏以来,祭文多依照《诗经》中雅、颂的韵语,也有用骈文的。本文则不拘常格,以无韵散体来写。
祭文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不省( )所怙( ) 殁( )
孥( ) 薨( ) 汴( )
嗣( ) 殒( ) 奴婢( )
窆( ) 颍( ) 尚飨( )
xǐng
hù
mò
nú
hōng
biàn
sì
yǔn
bì
biǎn
yǐng
xiǎng
第一部分(自“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记叙自己幼小丧父后,依靠兄嫂抚养,和早年与侄子南北迁移,“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的经历,还详细地回忆了自从他来到京师,“其后四年”“又四年”“又二年”的三次相会,以及几番错过了的重聚机会。他为自己因求食逐禄,不能与侄子长相厮守而悔恨不已。
文章的主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二部分(自“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因比自己年少体强、生性“纯明”的侄子遽然辞世而悲痛欲绝。
第三部分(自“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主要交代对老成身后事的安排。
试从作者情感和思绪发展方面把握文章的脉络,概括各段(不含首尾两段)内容,探究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第2段,叙写“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的身世之悲。
第3段,回顾叔侄二人三别三会的经历。
第4段,“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陈述自己抱憾不已的心情。
第5段,坦陈噩耗传来时自己由不信到最终确信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6段,感慨自己未老先衰,将“从汝而死”。
试从作者情感和思绪发展方面把握文章的脉络,概括各段(不含首尾两段)内容,探究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第7段,孩提尚幼,“冀其成立”。
第8段,猜测老成的死因。
第9段,揣测老成的死期。
第10段,交代对老成身后事的安排。
第11段,再次抒发自己对老成之死的无限悲痛之情。
韩愈在语言上放弃了传统骈俪文的整饬、华美,而采取韵散结合,以散为主的形式来表达。而且不沿袭传统祭文的固定格式,运用了与亲人对面交谈以叙家常、吐心曲的方法,这就构成了这篇祭文的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而又婉转、细密的独特风格。
例如,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中,有两处前后对应地讲到自己未老先衰、体弱多病的情况,前面说:“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这里特意连用了三个起转接作用的“而”字,意思是说三十多岁的人,本应身体健壮、精力旺盛,可是自己反而视力减退、反而鬓发斑白、反而牙齿动摇,这就强调了作者的身体状况竟然是一反常规,过早地衰相毕露。
一、作者很重视语句的前后呼应,善于利用排比句式,并讲究用词的精巧。
后面再一次说:“吾自今年以来苍苍者或化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这里又特意连用了两个“或……而”,两个“日益”,说明其身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强调了这日甚一日的变化速度。通过对这种迅速变化的描绘,作者内心的悲伤、颓丧之情就都充分地表达出来了。我们从文章表情达意的效果上,可以领会到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技巧。
如第二部分,写噩耗传来时自己复杂、变幻的心理活动,说:“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他乍听到噩耗时感到非常意外,非常震惊,以至怀疑消息的可靠性;接着由于惊疑、悲痛,而神智恍惚,感觉像是在梦里一样;待稍稍冷静一些后,他仍然觉得老成已死的消息是误传。下面他又重新思考、分析说:“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自己身边的书信为他切实地证明了老成的死是肯定无疑的,他只能去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了!作者具体、细腻地记录了自己接到噩耗后,从怀疑到确信的心理变化过程,这样做就更真实地反映出来他对侄子的骨肉深情。
二、作者的笔法具有婉转、细密的特色。
再如第三部分写到:他估计自己很快就会随着老成而死去,他说:“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他想到自己死后如有知,不久即可与侄子相聚;如无知,那死后也就不会再因悼念亡侄而悲伤了!作者利用死后有知与无知来表达与老成的真挚、深厚的骨肉之情,委曲、婉转,凄恻动人!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明确:一连用三个“邪”字表现了他乍听到噩耗时的分外意外、震惊,以至怀疑消息的可靠性的心理状态。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明确:他不相信神灵不明,上天无道,连用三个“乎”字的反问句强化了质疑的语气。由于惊疑、悲痛,而神智恍惚,他感觉像是在梦里一样;待稍稍冷静一些后,他仍然觉得老成已死的消息是误传。
“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
明确:前三个“也”字带动了三个判断句,强调消息的不可信,但是最后一个“也”字却把语气由不能相信转换到不得不相信上来,自己身边的书信为他切实地证明了老成的死是肯定无疑的,他只能去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了!
明确:五个“矣”字表达的是肯定、无奈的语气。句句紧扣前面的追问,自己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却得到了现实的无情的印证。天意难料,天理难推,神明不明,寿者不知。
“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这些语气助词的运用强化了这一段情感发展变化的节奏,也准确地抒发了作者强烈的不愿相信、不能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失去亲人的悲痛感情。
脉 络
情 感
叔侄情深
①悲家世不幸
噩耗传来
③叹未老先衰
祭奠亡灵
⑤哀后辈孤苦
②悔“旅食京师”
④恨小病丧命
⑥疚丧葬难周
痛悼之情
骨肉之情
追悔之情
人生无常
宦海沉浮
至情之文,千古绝调
思念之情
1、远具时羞之奠
2、零丁孤苦
3、皆不幸早世
4、敛不凭其棺
羞:通“馐”,美味食物。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世:通“逝”,死。
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通假字
5、终葬先人之兆
6、以待馀年
7、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兆:通“垗”,墓地。
馀:通“余”,剩下的。
曷:通“何”,什么。
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情真自然成至文”的认识。
答:文中韩愈和他的侄儿十二郎自幼相守,休戚与共,历经患难,结下了非同寻常的深厚感情,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己身体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成为祭文中千古绝调。字字是血字字是泪,饱含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
2.找出课文中作者自责与哀怨的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文中追忆家族人丁不旺,多不幸早逝的悲痛历史,情感极朴素极沉痛。诉说作者与老成之特殊关系,追忆与十二郎共同生活的往事,深感愧疚语短情长,懊悔不迭,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作者的自我谴责悲痛之情无以复加,哀莫大于心死,感人至深。
3.分析本文平实叙事与恣肆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答:本文内容朴实无华,但沉痛的情感催人泪下,文中所写几乎都是家人之间的日常琐事,从作者的不幸身世到与十二郎的深情厚谊,从韩家的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到作者与十二郎的常年分离,从十二郎的英年早逝到作者的未老先衰,从十二郎的身后凄凉到作者的懊悔、自责不加修饰不事渲染质朴本色,娓娓道来,但全都渗透了骨肉间的至情至爱,令人唏嘘不已。另外,采用对话的形式来叙事抒情,自称“吾”,称十二郎为“汝”,“吾”与“汝”倾诉衷肠,如泣如诉,真切自然,相依为命之情跃然纸上,痛悔悱恻之意绵远不尽。
4.分析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答:古代祭文常有一套固定的程式,内容多为对逝者的评价与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风格大多典雅庄重。本文从内容到形式均与众不同。一是内容上多为家常琐事,且不避细碎,一一诉说,从寻常事中见出不寻常之情,二是行文中至始至终关和叔侄双方,既显示了叔侄俩枝叶同根,多年唇齿相依的深厚亲情,又表明了自己愿意与侄子“相养以生,相聚以死“
的心迹,为情感打下了情理基础。三是形式上采用散文笔调和对话形式,便千里遥祭为当面凭吊,语言朴实如泣,如诉自然真切,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5.分析本篇祭文的艺术特色。
答: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历来被赞誉为继文中的千古绝调,也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不朽名篇,他不同于一般的祭文,而是缘情而写,通篇皆情。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是作者选择的是亲人间的日常琐事,从日常琐事的叙述中流露出骨肉之情,二文章通篇以“汝”“吾”相称,好像同亡灵叙述家常表白心迹,读起来亲切感人,三是文章多用悲叹词表达出特别强烈的哀思,四是文章还特别注意文言虚词,尤其是语气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5.举例说明文章中虚词的作用。
答:文章中的虚词,既增强了节奏感,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如三个“也”、“邪”表示不愿意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用反问的语气强化了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三个“乎”表示作者不愿意相信事实,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理;五个“矣”表示不得不相信这一噩耗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