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五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圆明园的毁灭》
难点名称 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情感的变化。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及变化,不仅要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朗读、分析,而且需要弄明白为什么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却在大篇幅的讲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这段历史对学生而言过于久远,加之学生情感体验的不足,在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变化方面有一定困难。
难点教学方法 四人一组,找出文中印象深刻的重点词句,反复指导朗读,分析情感的传达。 图片对比,感受情感的变化。 自读课后阅读资料,再次感受昔日祖国遭受的灾难,升华情感。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圆明园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文中你可以找到哪些词来描绘它? (举世闻名,金碧辉煌,众星拱月,建筑宏伟,博物馆,艺术的瑰宝······) 2.课文的字里行间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作者的情感,我们一起去读,去看,去听。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研读词句,美中悟情 1.四人一组合作学习,朗读第2-4自然段,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圆明园的美好,试着概括有哪些美? (1)布局美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2)建筑美 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热闹的”买卖街“;有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有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景物;有诗情画意的景物;有民族建筑;有西洋景观······ (3)收藏美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抓住表时间的词,体会圆明园中珍贵的历史文物)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圆明园是我们国家的,我们应该为此感到——(生答)。请三位同学带着感情分别为我们朗读这三个自然段。 指导朗读:理直气壮地读出对圆明园的喜爱,读出自豪感。 二、重走历史,感受伤痛 1.美不胜收的圆明园却遭遇了一场劫难,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希望看到的场面,让我们一起重走这段历史,亲眼看看圆明园的痛!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1)这段话中标颜色的字体,让你有什么感受? (2)指导朗读:标颜色的字体重读,情绪激昂,读出你对侵略者的愤怒和憎恨。 2.这场大火过后,作者告诉我们——(生接)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灰烬。) 指导朗读:读出悲伤和痛惜之感。 三、眼看毁灭,图中悟情 出示圆明园今昔图片和丢失的奇珍异宝图片。 1.看了这些图片,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 生1:以前的圆明园真是太漂亮了,好想去看一看! 生2:圆明园里的历史文物那么珍贵,怎么就保存不下来呢,好可惜! 生3:真令人愤怒,好好的一座园林就被那些侵略者一把火烧了,这是属于我们国家的! ······ 2.圆明园经历的这一切,正如课文所说——(生接)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朗读指导:语调低缓,读出满腔的愤怒,读出惋惜之情。 四、探究课题,“毁”字传情 阅读课后第二题: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却用大量笔墨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自由发言。 作者大篇幅的描写圆明园的辉煌,是为了让我们记住曾经美好的一切,珍爱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从而达到反衬的效果——用毁唤起伤痛,激起愤怒,也激励我们要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为中国梦而奋斗!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齐读全文。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自由朗读课后阅读链接《七子之歌》(节选),说说你的感受。 1.初次读完,你内心又怎样的感触? 2.教师补充资料,学生再次思考:和本篇课文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香港于1842年在《南京条约》中被割让给英国,直至1997年7月1日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而澳门被葡萄牙占领长达四百年之久,直到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 不论是被割让的土地,还是被掠夺烧毁的财富,两位作者都用自己的文字向我们传达对侵略者的憎恶,但更深的是对祖国的眷恋,对失去的文化瑰宝惋惜,也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祖国要不断强大,要靠我们新一代去振兴中华。 3.再次朗读诗歌,读出对侵略者的愤怒,对祖国深深的爱。
小结 这一把火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大火烧毁的不仅仅是圆明园,更是每个中国人的尊严。至今,圆明园的残垣仍在给我们警示——勿忘国耻,更激励我们要担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