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1 15:45:00

文档简介

天津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2.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他指出,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在这个时候,中华帝国初步奠定了它的“常态”。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常态”的是
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集体宰相制度 ③儒家正统 ④官僚政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诸侯相,统领百官,汉初多由功臣担任。文景时期,多选宽厚长者任诸侯相;汉武帝后,众多儒生被选任诸侯国的相、中尉和内史等官职,“傅相皆儒者,旦夕讲诵,足以正身虞意”。上述变化反映出西汉
A.注重推进移风易俗 B.行政中枢权力转移
C.主流治国理念变动 D.郡国并行体制完善
4.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B.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
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 D.大一统观念深人人心
5.虽然唐代文人可以通过科举、门荫、军功等多种方式为官,但只有科举成为文人为官的最体面方式,且愈来愈受到社会的重视。这实质上反映出唐代
A.地方割据势力走向没落 B.士族势力难以影响国家政治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D.文人社会地位逐渐超过武将
6.下图为唐玄宗天宝年间边境节度使分布图。这体现出该时期
A.民族政策开明 B.边地防务强化
C.社会矛盾尖锐 D.藩镇割据严重
7.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同样金人也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这说明当时各民族政权
A.逐渐形成“中国”文化认同
B.思想观念具有完全的一致性
C.采取措施开始走向联合之路
D.为实现统一变革原有的制度
8.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作者认为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9.宋元时期,“援佛入儒”提倡用佛教的思辨哲学和逻辑思维改造儒学,这成为当时儒者的共识。他们的做法
A.催生并完善了理学体系 B.加快了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
C.直接促进了佛教中国化 D.响应了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
10.中国古代历朝都非常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读下图“明朝疆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设都司、卫、所,加强对女真等族的管理
②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机构进行管理
③敕封“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
④大规模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改派流官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清朝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变更土地产权(即实行更名田)、招徕流民、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轻捐薄赋等措施直至“永不加赋”(1712年)、“摊丁入亩”。这些做法
A.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 B.保护和发展了小农经济
C.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加速了经济重心的转移
12.中国小说形成六大门类,耸立六座高峰,有四部是清代小说,即:以《聊斋志异》为高峰的拟古派小说,以《红楼梦》为高峰的人情派小说,以《三侠五义》为高峰的侠义派小说,以《儒林外史》为高峰的讽刺小说。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 B.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得以重构
C.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 D.市民阶层的壮大和价值追求
13.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说明
A.外国商品在华毫无竞争力 B.列强改变商品输出策略
C.中国自然经济的封闭保守 D.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14.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宗藩体制内容有三:中国不干涉藩属国内部事务,中国与藩属国交往实行“厚往薄来”原则,中国负责维护藩属国的国家安全。下列条约冲击了宗藩体制的是
①《南京条约》 ②《天津条约》 ③《越南条款》 ④《马关条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如表为近代中国政府收回部分租界的时间和相关事件。据此可知
收回时间 收回租界 强租国 相关事件
1917年8月 天津、汉口 德国、奥地利 中国对德奥宣战
1924年8月 天津、汉口 苏联 苏联成立
1924年2月 汉口、九江 英国 北伐战争
1929年11月 镇江 英国 北伐战争
A.清政府善于利用国际形势维护主权
B.国民革命驱逐了外国侵华势力
C.中国政府和人民主权意识不断提高
D.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16.右图为晚清时期通商口岸示意图。
据此可知,晚清时期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B.政府日益重视海洋权益
C.中国被迫融人世界市场
D.中国近代化在蹒跚起步
17.因为辛亥革命最终收官于议和,后来有人认为低烈度、不彻底,甚至以此否定革命。低烈度不一定是不彻底,更不能以此否定革命。对此,曾有亲历者批评道:“在今日视之,或议当时同志,毫无反帝国主义思想,实则时代相距三十余年,不审当时情事,率议前人是非,未有当也。”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亲历者的解释最具说服力
B.对历史的认识需要设身处地
C.“烈度”是对“革命”认定的重要标准
D.评价的客观性与距事件的时间远近直接相关
18.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自称有“考据癖”;陈独秀自认对“小学”、《说文》考据最感兴趣;鲁迅热爱收集碑刻、整理古籍。他们对白话文和“下里巴人”的提倡也是对传统下层文化的一种认同。由此可见,这些知识分子
A.难以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B.并未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C.融合中西文化以改造中国 D.能够理性对待儒家学说
19.中国共产党各地早期组织成立后,创办了一批专门供工人阅读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的刊物,如上海的《劳动界》、北京的《劳动音》,广州的《劳动者》等。这些刊物还刊登工人来稿,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揭露中外资本家对工人的压迫和剥削,诉说工人的要求,在工人中引起广泛的共鸣。这些刊物
A.使工农群众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
B.有力地驳斥了反马克思主义思潮
C.为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奠定条件
D.为国民革命的开展做了舆论宣传
20. 某学者认为,五四运动之后,社会改造运动变成了一个主流,人们不是从顶层设计,不是从政党政治来讨论中国的命运和改革,而是从社会基层改造的角度来理解中国,把中国当作一个新的改革的对象。该学者意在强调五四运动
A.成为民主革命的分界线 B.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C.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D.奠定了国共合作的基础
21. 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 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
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
2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有三次浪潮,分别是1895-1910年,1912-1922年,1927—1936年。这三次浪潮( )
A.都有列强放松侵略的背景 B.都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
C.都有政府政策调整的助推 D.都推动了革命性质转型
23.历史学家陈垣在1943年写道:“至于史学,此间(指北平)风气亦变。从前专重考证,服膺嘉定钱氏;事变(指卢沟桥事变)后颇趋重实用,推尊昆山顾氏;近又进一步,颇提倡有意义之史学。”这些变化体现出
A.西学东渐的影响 B.学界对考据之学的排斥
C.学者的时代担当 D.政府对学术方向的引导
24.据《北京通史》记载,北平城某一时期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想老蒋,盼老蒋,老蒋来了米面涨”。距这段民谣流传的时期最接近的历史事件应是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爆发 D.重庆谈判
25.毛泽东曾经在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此次会议的内容还包括
A.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B.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主要有两种,一是宗法等级君主政体,其典型是西周王制,简称“王制”;二是中央集权君主政体,其典型是秦朝帝制,简称“帝制”。两者在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王制是典型的“家天下”,而帝制在“家天下”中注入了一些“公天下”的成分。相对来说,后者更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
——摘编自商爱玲、张鸿《大国治理中的国家结构形式选择——基于封建与郡县之争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帝制”国家结构的基本特点,并谈谈帝制中“公天下”因素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体现。(4分)
材料二 宋代三级地方行政区划,首为路,初期有15路,最多时发展到26路;路下设府、州、军、监(宋初惩唐五代节镇之祸,收回节度使的兵权,由中央直接统领府、州、军、监),府是皇帝即位前居住或任职的州以及京都、陪都所在地,军是冲要之地,监是有矿产之地,府、军、监与州的级别相同,宋全盛时有4京府、30普通府、254州、63监;再下是县,全盛时有1234个县。这个时期县以下都设有乡、里基层行政组织,其划分主要以户口多少为标准。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三级行政区划细化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6分)
材料三 元朝行省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并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模式内。行省虽然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统摄的作用,但是在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暑会议制,群官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行御史台与廉访使司所构成的地方监察网络,构成了防范行省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元代行省权力”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8分)
2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关于目前湘鄂的敌人向你们进行的“围剿”,……情形是很严重的。但在你们正确与灵活的领导下,是能够打破的。目前,南京政府的统治正逐步崩溃。
(乙)你们应利用湘鄂敌人指挥上的不统一,……选择敌人弱点,不失时机在运动战中各个击破之。
……
(丁)你们主要活动地区,是湘西及鄂西,次是川黔一带。当必要时,主力红军可以突破敌人的围攻线,向川黔广大地区活动甚至渡过乌江。但须在斗争确实不利时,方才采取此种步骤。
——中共中央给作战部队的电文(部分)
(1)据材料一判断电文发表的大致时间,中共中央发此电文的目的是什么?(2分)
材料二 9月2日阴。星期四。驻军,庄里镇。今天开方面军抗日誓师大会,正式宣布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二零师……街上都挂了青天白日的旗帜祝贺。下午1时……一万多指战员等着主席宣布开会。有如下三个重要训话:
(一)朱总司令训话大意: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到了华北,占领了平津,并且打到上海来了……华北一万万五千万人民正在盼望我们到华北去……我们不与日本的飞机、大炮打,我们专打日本的后、侧方的铁道、汽车路、火车、汽车、粮食窝,我们一定能取得胜利的!
……
(三)贺总指挥训话:10年前我们为什么丢开白帽子戴红帽子,今天为什么收起红军帽子戴国民革命军帽子。过去因为国民党叛变革命,今天为了抗日,我们戴国民革命军帽子没有关系,只要是为民族解放的事,老子穿花裤子都可以的。
——《王恩茂日记 上》
(2)根据日记内容说明此次督师大会的历史背景,并分别概括“朱总司令”和“贺总指挥”讲话的主要内容。(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该日记有何史料价值,并指出使用日记史料进行历史研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6分)
2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晋朝统一中国十几年后就爆发了“八王之乱”,使得国力大损。到了西晋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加上西方和北方五胡势力的冲击,引起大规模的移民潮。
——根据百度等相关材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6分)
材料二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这些发展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6分)
材料四 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表
前期 中期 后期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北方 278人 84.5% 274人 63.9% 121人 40.3%
南方 51人 15.5% 155人 36.1% 179人 59.7%
(3)材料四表格所示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4分)天津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5.ACCDC 6—10.BAAAA 11—15.BDCDC
16—20.CBBCB 21—25.BCCDD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8分)
(1)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2分)体现:政治上,官员由皇帝任免,不能世袭,官职分工明确;经济上,实行俸禄制度。(2分)
(2)表现:州级行政区功能的分立;县以下设有乡、里基层行政组织。(2分)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权力分工过细,影响
行政效率;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每点1分,共4分)
(3)示例
论点:元代行省权力大而不专。(2分))
论述:元代行省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掌握地方行政权、军政权与财政权等,但其行使权力受到制约。元朝中央朝廷实 行群官圆署会议制度,分权制衡,有效防止行省长官权重难制。 行省区划实行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原则,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得地方行省缺乏割据叛乱的条件。元朝由御史台、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组成的监察网络成为中央监督地方的一重要工具,对中央有效地控制地方行省发挥了重要作用。(4分)
总之,元代行省的权力虽然很大,但终元一代没有出现地方行省发动反抗中央的叛乱。元代行省制成功协调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分)
27.(16分)
(1)长征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目的:调整斗争策略以实现战略转移(2分)
(2)背景:
①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③共产党接受国民党军队的改编。(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内容:
朱总司令:①挺进华北,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
②袭击日军的交通线、夺取战略物资。
③坚持游击战(朱总司令内容任答一点给2分)。
贺总指挥:①因为国民党背叛革命,导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
②伴随着民族矛盾的加剧,再次与国民党合作是为了民族解放。
(贺总指挥任答一点给2分,共2分)
(3)史料价值:
日记记录是作者当天亲历的事情,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作为研究中共党史的第一手文献资料。(2分,指出史料的类型、价值及研究主题)
注意问题:
①日记受记录者的学识、阶级立场、情感影响较大,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使用时要注意甄别;
②日记代表的只是个人的认知,用作史料时需多方搜集史料,多源互评。
(每点2分,共4分,考生写出“主观色彩”、“多方交叉相互印证”等得4分)
28.(16分)
(1)原因: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劳动力;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历代的持续开发;民族融合;北方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恶化。(6分)
(2)发展: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4分)
变化: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2分)
(3)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北宋时期南方通过科举入朝为官的人数逐渐增多,客观反映了经济重心转移对教育文化的影响,实质说明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转移而变化。(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