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建言献策,勇于变法图强。他们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令后人崇敬景仰。
本单元作品文体多样,有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有据理辩争、剖白心迹的书信,有立足现实、评说盛衰的辞赋,有借古讽今、以史为鉴的史论。这些作品思路填密,表达技巧高超,可以激发我们关注现实,深入思考。
本单元学习,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展开。要注意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填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第八单元
魏 徵
谏太宗十思疏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学习目标
魏征和王安石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一位以敢谏善谏著称,一位以主持变法知名。《谏太宗十思疏》是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魏征的奏章,劝谏皇帝居安思危、善始虑终。《答司马谏议书》是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两篇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诵读课文,把握其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领略文章驻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其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
《谏太宗十思疏》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侧重建议君主如何“守成”。
《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强调臣子如何帮助君主“除弊”。课外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从课文的论述出发,与同学探讨“创业与守成”“善始与克终”“墨守成法与因时而变”“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等问题。
古汉语很多实词的义项往往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或其他词汇中,比如“永保无疆之休”的“休”,与“休戚”的“休”同义;“能克终者盖寡”之“克”,其义项仍保存在成语“克勤克俭”中。联系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词语,有时可以帮助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
学习提示
魏徵(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隋大业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作者简介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武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背 景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奏疏、章表:古代官吏书写给君主的文书,皇帝用朱砂红笔亲手批谕后发还原奏人。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章表分用以谢恩为“章”,用以陈述事实为“表”。奏疏的内容有多个种类,包括言事、对策、请安等。
文体知识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 ”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译文: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发怒说:“一定要杀掉这个庄稼汉!”长孙皇后问:“谁冒犯了您?”太宗说:“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长孙皇后退下去穿上上朝时的礼服,戴上凤冠站在太宗旁,太宗吃惊地说:“皇后为什么这样?”长孙皇后回答:“我听说皇上圣明臣下才忠诚。现在您圣明,所以魏徵才能直言。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国家安定。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上疏进谏,连进四疏,使太宗猛醒。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并把这些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铭。
谏太宗十思疏 唐~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逸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译 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当初创业时,能力绰绰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和越这样敌对国家也能结成一体。越这样敌对国家也能结成一体。就是骨肉亲属也能行同陌路。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这是为什么呢?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被)重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劳损聪明的耳目,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全文共三个段落:
1、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分析课文结构
1、人君当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2、为什么思?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思些什么: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整体思路
课文梳理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1、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疏通水道
德行和道义
极愚昧无知的人
明智的人
掌握帝王的重权
当,主持、掌握。神器,指帝位
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
域中,天地间
喜庆,福禄
戒奢侈,行节俭
使…稳固
推崇
高峻
译 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1、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比喻论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第一段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历代)所有的帝王
凡百,所有的
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
景,大
深深忧虑。殷,深
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盖,表示推断
看不起别人
物,人
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
胡越,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至亲。
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
董,督察
同“震”,威吓
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
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人民(心怀怨恨)
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深切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
译 文
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当初创业时,能力绰绰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和越这样敌对国家也能结成一体。越这样敌对国家也能结成一体。就是骨肉亲属也能行同陌路。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第二段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逸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未完)
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
知道满足
知道适可而止
建造,兴建
作: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囫一类事情
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谦冲,谦虚。牧,养
满溢:容器中水满而溢出,比喻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
江海居于百川之下
下,居于……之下
游乐,指田猎
盘,快乐
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慎
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
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不恰当地奖赏
使…安定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光大九德的修养
弘,光大。九德,指九种品德
仁爱,宽厚
诚信的人
出游,游乐
像仙人赤松子、王子乔那样的长寿
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
好的意见
选拔贤能的人
奔波效劳
化,教化
政策、方法
3、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译 文
这是为什么呢?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被)重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劳损聪明的耳目,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安 形容词使动 使……安定
下 名词用作动词 居于……之下
乐 形容词词意动 以….为乐,喜爱
忧 形容词词意动 以….为忧,担心
虚 形容词使动 使……虚
正 形容词使动 使……端正
恶 形容词作名词 恶人、品质不良的人
能 形容词作名词 贤能的人
善 形容词作名词 好的意见
词类活用
1、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可以归纳为五戒:
戒奢侈:思知足以自戒 思知止以安人
戒骄躁:思谦冲以自牧 思江海而下百川
戒放纵:思三驱以为度 思慎始而敬终
戒小人:思虚心以纳下 思正身以黜恶
戒赏罚不公:思无因喜以谬赏 思无因怒而滥刑
2、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
因为治理百姓时,虽然“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百姓也“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人民之力,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第三段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总 结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写作特点
“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同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造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
结束语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
一、古今异义
古义,树木的根;
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
今义,尽情。
古义,使…谦虚;
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① 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上。心:在内心。
② 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君:做君主,统治。
③ 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 大:重位。
惧谗邪 邪:邪恶的小人。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
居安思危 安:安全的环境。危:危险的可能。
二、词类活用
④ 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 尽:用尽。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远:远长。
塞源而欲流长者 长:远长。
能克终者盖寡 终:坚持到底。
⑤ 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固:使……牢固。
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宁。
宏兹九德 宏:使……弘扬。
何必劳神苦思 劳:使……疲劳,苦:使……辛苦
正身以黜恶 正:使……端正。
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谦虚。
⑥动词用作名词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可欲:指看见想要的东西
⑦形容词意动用法
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 乐:以……为乐,喜欢。
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 忧:以……为忧,担心。
三、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2、省略句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3、固定句式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岂……乎”一般译为“难道……吗?
4、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盖:①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②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虽:①虽然: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②即使:虽董之以严刑
诚:①诚心:必竭诚以待下
②如果:诚能见可欲
下:①臣下的意见: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②智力低下: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③居于……之下: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④地位低下的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四、一词多义
当:①诋大酋当死: 对着,面对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 掌握,主持
③安步当dàng车: 当作
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 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 ⑤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环境
⑥则思知止以安人: 使……安宁
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想要 (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③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④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请求
⑤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请求
治:①望国之治: 安定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治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 惩治
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 表被动
克:①能克终者盖寡: 能够
②然操虽能克绍: 战胜
③公乃与克日会战: 约定
④克己复礼为仁: 约束
终:①终苟免而不怀仁: 最终
②能克终者盖寡: 坚持到底
之: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代词,指代天下
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来,表目的的连词
②虽董之以严刑。 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来,表目的的连词
④则思谦冲以自牧 连词,表递进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连词,表转折
②垂拱而治 连词,表修饰
③子产而死,谁气嗣之 连词,表假设
五、文言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