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考-《世说新语》整本书阅读:导读+赏读+读后感
作者名片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
南朝宋宗室、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王刘道怜之子。
13岁时受封为南郡公,后过继叔父刘道规,袭封临川王。
历任尚书左仆射,出为荆州、江州、南兖州刺史,在各地清正有绩。
元嘉二十一年去世,时年41岁,获赠荆州都督,谥号为康。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宋书》说他:
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
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
著有《徐州先贤传》,编有《幽明录》《宣验记》《世说新语》等。
内容介绍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长短不一,有的数百字,有的仅三言两语。
《世说新语》主要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年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涉及各类人物共1500多个,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却有一部分出于传闻,并不都符合史实。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世说新语》广泛地反映了魏晋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社会风气,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鲁迅先生称它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导读
一、为什么读?
从七上《世说新语》两则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魏晋时期士族阶层生活方式、精神面貌以及人物风采。
《咏雪》描写了文学世家的家庭聚会,谢道韫展现了“咏絮之才”;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巧妙的应答,凸显其聪明机智。
(一)阅读《世说新语》,提升语文素养
该书以文言写作,大部分都是短篇文言文,所用的都是简易的、常见的文言字词,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注释来翻译整篇文章。通过阅读大量的文言短文,学生可以培养文言语感,并且在阅读后期,不借助注释也能通读全文。通读该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阅读《世说新语》,促进思维发展
该书刻画了众多人物,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描写细致,对比手法突出,语言简练,结合故事背景,塑造了鲜明、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学生可以在阅读中学习人物描写方法,鉴赏人物性格特点。学生可以对作品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度探讨,提升思维品质。
(三)阅读《世说新语》,传承传统文化
书中涉及的人物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徒,不少故事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魏晋风度展现是的一种旷达、率真的人格美,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风流的一种文化,因而深受后人推崇。学生浸润于阅读中,可以感受传统思想的魅力,传承优秀文化。
二、读什么?
鲁迅先生称《世说新语》为“名士底(的)教科书”。在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等魏晋名流狂放不羁、率真洒脱、从容散淡的言谈和仪表中蕴藏的是魏晋士人杂糅儒道的宇宙观、回避隐忍的政治态度以及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命观。那么,从《世说新语》中可以读到什么呢?
(一)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在人物刻画上,用白描的手法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不要求面面俱到,仅寥寥数笔便简洁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比如《俭吝》中描写王戎,“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短短几字,就足以让读者感受到王戎俭吝的性格特点。
另外《世说新语》还善于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如《德行》中记述王戎、和峤两人同时遭大丧,“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由此可以得知和峤是生孝,王戎是死孝。
(二)学习记言记事方法
《世说新语》将叙事融入人物的言行之中,虽然每则故事都只有百余字,却能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神韵,将故事的来龙去脉讲得活灵活现且高潮迭起。如《仇隙》:刘玙兄弟少时为王恺所憎,尝召二人宿,欲默除之。令作坑,坑毕,垂加害矣。石崇素与玙、琨善,闻就恺宿,知当有变,便夜往诣恺,问二刘所在。恺卒迫不得讳,答云:“在后斋中眠。”石便径入,自牵出,同车而去,语曰:“少年何以轻就人宿!”短短几十字就再现了王恺想要加害刘氏兄弟,石崇及时救助的场景。一言一行,昭示人生;短小之间,尽显风流。
(三)学习精练含蓄语言
品评人物德行的有“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
形容文辞优美的有“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
描摹会稽山川之美时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这些语言精练形象,比喻精妙,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概括力,许多都成为汉语词库中的瑰宝,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三、怎么读?
教学模式上将构建由“个人自主阅读+小组专题阅读+课堂阅读成果展示”组成的阅读共同体,强调自主思考与小组探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从多角度进行文本研读,并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找到个性化的阅读方法,促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自我生成。
(一)个人自主阅读
1.阅读方法指导
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通读了解文章记叙的是一件什么事;了解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弄清所记之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析所记之事涉及的相关人物。
第二步,品读细节,把握人物。把握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是关注人物描写,而细节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品质和内心。品读这些细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品读人物言行,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第三步,借助工具书,批注笔记法。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在笔记本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查字典、找参考书,弄清词义,指明出处,写在空白处;边看边思考,把握故事情节;在阅读时,肯定会有各种疑问产生,将这些疑问随手写在空白处;读了文章之后,也可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
2.自身阅读计划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权利和自主性,不必对阅读速度、阅读时间等做硬性规定,主要对阅读整体进度进行安排与调控。
阅读整本书需要较长时间,学生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半途而废。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开始阅读前制订一个简单的阅读计划,让学生长期坚持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小组专题阅读
在学生进行初读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专题阅读,即深层阅读式的“重读”。
教师可从整本书的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艺术等方面出发,提出书中的一些重要话题或者具有重大意义的导向性问题,通过设计专题的方式,让学生带着思考进行深入阅读。
专题任务一:主题任务。《世说新语》贤媛篇共三十二则故事,三十二位女性的所言所为表现了她们令人叹服的品德、智慧,也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魏晋时期堪为典范的“贤媛”是什么样的。比如:
陶母身体力行地教陶侃如何待人接物,其精神可歌可泣;
具有很高德行、是非分明的女性卞后;
许允之妻凭借自己的才智挽救了婚姻;
拥有政治才识的贤才之媛——王浑之妻钟氏对兵家子的品评令人瞠目结舌,独具慧眼之才。
指导:精读“贤媛”篇目,也可以看原著中的“贤媛”篇目;归纳整理出“贤媛”中每位人物的特点,形成一篇文章。
专题任务二:人物任务。《世说新语》刻画的人物众多,它是魏晋风流的剪影,是魏晋士人的群雕,魏晋豪门世家几乎无一遗漏。如在竹林七贤里面最出名的两个人,一个是嵇康,一个是阮籍,他们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品行上也让后世文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著名书法家嵇康就在书中多次出现,请找出有关嵇康的章节,说说《世说新语》中嵇康的形象。
指导:精读并分析嵇康的个性特点,写出自己的感悟。(温馨提示:同学们可以根据这种方法,在整本书中,任选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进行专题探究。)
专题任务三:手法任务。《世说新语》写作精妙,往往寥寥数语便能写出神韵。其中特别善于使用对比,而在对比中又形式不一,请你从文中找出有关对比的章节,完成下面表格。
(三)阅读成果交流
为了检验阶段阅读的成效,充分调动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让他们的前期阅读得到师生的肯定,获得成就感,可以在后期阶段让其进行阅读成果交流。
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用阶段成果展示的方式来推进整本书阅读。
展示一:小组专题探究成果汇报。小组根据本组所选择的专题,派小组成员进行探究成果汇报。
展示二:故事分享会——赏魏晋风流人物。“你最欣赏的人物形象是谁?你最愿意和书中的哪个人物交朋友?”小组交流讨论,派一名代表讲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或一类故事,其他小组针对分享的内容进行提问。
展示三:班级辩论赛——辩证批判看魏晋精神。辩题:《世说新语》中展示的魏晋风度是积极/消极的。
总之,用“阅读前提示方法—阅读中进行指导—阅读后组织讨论”进行《世说新语》整本书阅读,能让学生接触到足够的丰富的语言,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吸收。整本书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和深入。
学生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开阔了视野,能够与古代的先贤对话,获得了精神的愉悦。而这种愉悦又能使其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有更多的体悟,文化的因子就会进入学生的血脉之中。换言之,整本书阅读能够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能够使学生具有更完美的人生。
赏读
《世说新语》在语言表达上特色十分鲜明,能够吸引读者迅速进入和融入名士故事。
1.语言具有独特性,个性特点所处可见
第一,对人物表现形式的描写,充分展示了作者语言艺术的独特性,彰显个人性格。
如在《雅量》第二十八则中“谢太傅潘恒东山时……足以镇安朝野。”这一段主要讲述了谢安等一行人出海游玩的故事。文中对人们见到风起浪涌时的表情的描写,将谢安的大气、雅量展现出来,以突出人物个性特点。
又如《德性》第十三则中,讲述了华歆与王朗以其乘船避难的故事,当遇到突发状况时,二人的不同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特别是对华歆缜密、坚定性格的描写成为全文中的最大看点。
第二,人物性格特点的个性化。
作者在《俭吝》第二则中写道“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开门见山地阐述了王戎的性格,并通过简单的事例充分证明该人物吝啬程度之深。
作者深知人的多面性,在《雅量》第四则中讲述了王戎“见李子不拾”的故事,以展现其聪慧的一面,带领读者对于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朝着纵向深入挖掘,最终实现运用最简单的故事反映最恰当的道理。
第三,人物口语个性化。作者对于人物细节的把握出神入化,具体表现在人物口语个性化方面。
在《赏誉》第五十九则中,讲述了何充到王导的住处,王导“以麈尾指座”,同时说“来,来,此是君坐”,以此来表达主人对客人的喜爱。
或者在《简傲》第三则中,嵇康“旁若无人”等表现以展现出嵇康耿直、褒贬分明的个性。
2.语言蕴含丰富情感,突出语言深情
该部作品创作之时,人们正处于战火纷纷、灾难重重的年代,很多魏晋名士内心挣扎,苦不堪言。在此背景下,作者承受着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的折磨,对其作品语言产生了深刻影响。具体来说,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物情。文中采取清淡疏落的语言,展现人物对事物浓浓的情感。
在《任诞》第四十六则中“王啸咏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王子猷已经将竹子视作自己的朋友,需要每日相伴,与此同时,王子猷对竹子的喜爱也充分展示了其与竹子一样,具备高尚的人格精神。
而在《通篇》第三则中也讲述了刘伶爱酒的故事,“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受到当时社会情况的影响,很多人将自己的情感寄存于事物上,以排解自己的苦恼。
另一方面,人情。相比较物情,作者对人情的描写可谓是强烈的、慷慨的,与前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多数情况下,作者在对人情进行描写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也渗透其中。
如在《伤逝》中,全篇描写战争过后,人们对死者的哀悼。
又如《简傲》第四则中的嵇康与吕安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曾经“每一相思”便会“千里骑驾”;
又或者在《任诞》第九则中,描述阮籍失去了母亲,直言一无所有,并口吐鲜血“废顿良久”。
正如李泽厚在《华夏美学》中所言魏晋时期作者对“情”的描述,已经从生死上升到哲理层面,更是一种对宇宙、对人身的泛化深沉感悟。
3.重视对美景的描述,赋予语言生命力
不可否认,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居无定所。但是无论世事变迁,自然景色魅力始终存在。而作者在生活中捕捉到了很多美好的景象,并将其写入到作品当中。作者运用潇洒、灵动的语言描写大自然的景色,赋予文章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在《言语》第九十一则中的“山川自相映发”,体现出自然界万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第七十一则中的“俄尔雪骤”四个字将大雪纷飞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第八十八则中顾长康从会稽回来后,人们问他路上景色如何,其回答“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将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且从竞秀到千岩,将景色与语言有机整合,将景色更为形象、具体的呈现出来。不但如此,还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神奇的力量,给人们更多鼓舞,促使当时的人们在阅读后,能够对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
除了上述动态景色的描写,作品中还包含着很多静态景色。如“清风月朗”“风恬月朗”“天月明净”等,优美含蓄将夜景呈现出来。
4.语言幽默诙谐,展现人们智慧
细细品味《世说新语》,我们不难发现书中很多人物充满着智慧。很多学者对该部作品的幽默都予以肯定。如日本学者井波津子说过:
世说新语是语言感觉机智表现的宝库。
书中幽默的语言艺术渗透至各个角落,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普通百姓,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幽默方式。
如在《贤媛》第二十四则中,恒冲喜欢穿新衣服,但是沐浴之后见到妻子送来的新衣并未生气而是穿上新衣服。主要原因在于妻子一句“衣不经新,何由而故?”,通过幽默的语言,让丈夫穿上新衣服。
多数情况下,书中很多人物能够运用机智、巧妙的语言化解尴尬,同时反将他人置于不利处境当中,以此来展现人物的智慧之美。在《言语》第十七则中袁奉高与边让的对话能够展现出来。
《世说新语》的语言艺术还呈现对比性,或典雅与俗白、或清简与华美。
1.雅与俗的对比
书中描写人物多维魏晋名士,智慧超群,且风度翩翩。而这些都能够从文中语言体现出来。
其中作为突出的表现是作者对“雅”字的使用,如雅致、温雅、雅人等。
其次是语言的典雅,作者运用大量修辞手法,将资料、典故等引入文中,增添了书中语言的典雅气质。
好比范子烨曾说过《世说新语》的用典艺术,可以用“旁征博引华古通今”这八个字高度概括。而作者在用典过程中,其语言表述或赞美、或嘲讽,不尽相同,给人不同的体验。
如在《赏誉》第二十则中,蔡洪运用《诗经·小雅·鹤鸣》中的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以此来深化语言表现力。
书中语言的典雅还表现在人物语言方面,如在《言语》第六十一则中东晋简文帝,是一位著名的清谈家,其在进入到园林中后,引入《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来说明自己对自然的喜爱。
除了典雅艺术之外,还表现在俗白的美感。所谓俗白并不是粗俗、苍白,而是语言的通俗流畅性。俗白语言的运用能够拉近作品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体现亲民性。
如上文提到的何充与王导二人见面的对话,运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对客人的喜爱,以消除客人的拘束感。或者在《任诞》第十七则中,刘道真谢绝他人答谢的话语“去,去!无可复用相报。”此句语言通俗流畅,能够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到主人公急切的拒绝之情。
同时语言俗白还体现在俚语的使用方面。俚语一般是指在民间流行的非正式语言。相比较普通语言,俚语更具生活气息。如在《文学》第二十二则当中,桓温用“生母狗”讥笑王濛与王述;《简傲》第十五则中,郗愔将做事前后不一的人形容为“鼠辈”。
此外,还有大量方言的使用。如在《排调》第十三则中,王导将凉字视作渹等,还有“将无”“得无”“溪狗”等方言词汇。
2.清与华的对比
书中应用“清”字次数很多,如清远、清风等。清在语言艺术中能够给人留下清新的感受,与枝干上的墨梅相似,如果花团锦簇,难以表现出清新之美,也正是清丽脱俗的语言,形成了一种自然纯净之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任诞》第四十七则中,作者用“皎然”展示夜雪的清洁美好,呈现出一片洁白的世界,静谧的环境中只有王子猷与雪为伴,令人神往。
六朝时期,文学作品更多偏向于华美,无论是诗文、句法,还是声韵都要尽量做到华美之势。受到当时文学发展趋势的影响,《世说新语》的语言也不乏华美特色。辞藻的华美随处可见,如《言语》第九十六则中的“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通过一一对比,给人们视觉、音韵等方面的美感。
同时语言的华美还表现在修辞手法方面,如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在书中的应用,从广度与深度两个方向丰富文章内涵,从而提高作品美学价值。如在《赏誉》第二十则中“圣王之老成、明时之俊义……”运用排比句式表达所要表达的内涵,达到行文流畅目的。
3.象与玄的对比
文学之所以与哲学不同,是因为前者更加形象,而后者更加抽象。《世说新语》中的语言具有形象性特点,体现在叙述、人物对话等多个方面,能够将读者置于书中,并与读者内心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创作目的。
如修辞手法的应用,在《文学》第二十五则中,将“学问渊博”比喻成为“如显出视月”,以此来彰显北人的学识渊博,但却不够精深,就好像在广阔的地方看月亮一样。运用比喻手法将本来严肃的话题比作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能够更加贴近读者生活。
语言艺术的形象特点还表现在叠词的使用,据统计分析,能够发现书中应用叠词高达85次,使用叠词能够增强读者视觉与听觉美,促使整个意境更具美感,如“落落穆穆”“岩岩清峙”等。或者描写人物神情:王戎眼神“烂烂如岩下电”光彩闪烁;自然景色:江水的浩瀚无边“见此茫茫”。
魏晋之时,玄学盛行,对人们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书中很多地方都能够看到玄学的影子,给作品染上了一层玄妙的面纱。作者在参与名教与自然、形神之辩等玄学讨论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至作品中。《世说新语》的语言便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典范。在《文学》第四十六则中,刘惔以“譬如写水著地……”回答“何以正善人少、恶人多”的论题等,字里行间都能够感受到作品语言玄妙艺术之所在。
4.含蓄与峻拔
所谓含蓄是指表达的委婉、耐人寻味,将所要表达的情感隐藏于字面后面。在书中,语言艺术的含蓄之美能够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文学底蕴,且语言的含蓄能够让人们顺着作者的思路深入思考。首先,书中语言的含蓄表现在欲说还休、具有暗示含义。如在《言语》第八则中孔融给出暗示“祢衡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最后帮助祢衡逃过一劫。或者在《黜免》第八则中,殷仲文对着槐树感叹“槐树婆娑,无复生意”,体现自己心灰意冷。
《世说新语》语言艺术的峻拔之美也是其特色之一,特别是针锋相对与语意的挺拔超脱上,能够给人们凌厉之美的感受。如在《排调》第六十一则中涉及很多危语“百岁老翁攀枯枝”等,不仅能够击中殷仲堪缺憾,还能够充分表达真峰之意[10]。另外在语意方面,如《品藻》第六十八则中将“凛懊恒如有生气”与“厌厌如九泉下人”进行鲜明的对比,能够拉开二者之间的距离,更好地表现语意。
根据上文所述,我们能够切实感受到《世说新语》中语言艺术风格,体会书中语言多样性、多维性等特点。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深入到书中丰富的语言当中,揣摩和分析其中蕴含的含义,不断挖掘书中的本质与内涵,更好地传承优秀的文化。
精段选读一: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①远②看友人疾,值胡③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④?”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⑤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⑦。
【注】①荀巨伯:东汉桓帝时义士。②远:从远方。③胡:中国古代泛指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秦汉时一般指匈奴。④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⑤委:丢下。⑥班军:即班师,出征而回。⑦获全:得到保全。
赏读感悟
本篇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文章采用对话描写,叙述了面临危险,荀巨伯宁愿以身相代,让自己的朋友能够离开险境的故事,十分感人。文章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以“胡贼”的一“谓”一“还”,凸显荀巨伯的义举——荀巨伯舍生取义,不仅救了朋友的性命,更让敌军自惭而退,可见“义”强大的感化力量。
荀巨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他的朋友,体现了君子之交的真诚和大义,揭示了一个道理:做人应该讲情义、守信义。
精段选读二:陈谌设喻答客问
客有问陈季方①:“足下家君②太丘③,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④,上有万仞⑤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注】①陈季方:即陈谌,陈寔的第六个儿子。②家君:父亲,这里在前面加上敬词,表示尊称别人的父亲。③太丘:即陈寔,字仲弓,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太丘长,故称“陈太丘”。④阿(ē):弯曲的地方,这里指山的角落。⑤仞:长度单位,周制八尺为一仞。
赏读感悟
本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面对客人的刁难,陈谌把自己的父亲巧喻为泰山一角的桂树,上面有千万丈高峰,下面有深不可测的渊泉;上受雨露的沾浸,下受深泉的滋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怎么能知道泰山有多高,渊泉有多深呢?他巧妙设喻,应答了对方的问话,让对方无话可说。陈谌的回答表现了父亲敬君亲民的为官之道,同时也凸显了父亲的高大形象和高深修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陈谌思维之缜密,反应之灵敏。
精段选读三:南楼咏谑
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①。音调始遒②,闻函道③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④,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任乐⑤。后王逸少下,与丞相言及此事,丞相曰:“元规尔时风范,不得不小颓⑥。”右军答曰:“唯丘壑⑦独存。”
【注】①“庾太尉在武昌”三句:东晋苏峻叛乱平定后,庾亮(字元规)升任都督江、荆等六州诸军事,移镇武昌;使吏:指地方长官的僚属;理咏,吟咏,作诗吟唱。②遒(qiú):高昂。③函道:楼梯。④胡床:交椅,是椅腿交叉,能折叠的一种坐具。⑤谑(xuè):开玩笑;任乐:尽情欢乐。⑥风范:气派。颓:低落;收缩。⑦丘壑:山水幽美处所,是隐士所居之地,比喻深远的意境。
赏读感悟
本篇出自《世说新语·容止》。庾亮在武昌时,正值秋夜天气凉爽、景色清幽,他的属官登上南楼吟诗咏唱。庾亮来了,大家想起身回避,庾亮却说:“诸君暂且留步,老夫对这方面兴趣也不浅。”于是就坐在胡床上,与众人一起吟咏、谈笑,满座的人都能尽情欢乐。后遂用“庾公楼、庾楼、南楼、庾公风流”等指称吟咏欢娱的场所或咏谑游乐的雅兴。李白《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诗中就有:“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的描写。
精段选读四: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②消息,潸然流涕③。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④意告之。因⑤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⑥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便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①元帝:指晋元帝司马睿,晋明帝司马绍是他的长子。②洛下:洛阳方面。③涕:眼泪。④东渡:东迁。这里指西晋灭亡、王室东渡的故事。⑤因:于是,就。⑥何如:比较,同“孰与”。
赏读感悟
本篇选自《世说新语·夙惠》。夙惠,同“夙慧”,指从小就聪明过人,能对人、事、物进行快速而正确的分析和理解。《世说新语》在这一类中列举了许多少年聪慧过人的故事。
晋元帝第一次问明帝“长安和太阳哪个更远”的时候,明帝回答:“太阳远,因为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从太阳来。”这个时候,他是从“所闻”的角度判断的。父亲涕泪横流,思念故土,明帝回答长安更近,带有宽慰意义。而当元帝当着臣子们的面再次询问的时候,明帝改口说:“长安远。抬头就可以看见太阳,却看不到长安。”这是从视觉的角度判断的,而明帝的聪慧也体现于此——山河破碎,王公大臣们拿着国家的俸禄,却碌碌无为,只知逃避战乱,割城弃地。长安明明就在那里,可是却不能回去,相比起来,太阳就在头顶,岂不是更近?意在讽刺朝臣们的无能和胆怯,也暗藏了“国家势弱,朝廷无为”的悲哀。
后来,人们就用“日近长安远”来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和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如王实甫的《西厢记》:“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
读后感
《世说新语》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以至于它成了我的枕边书,临睡前翻一翻,看几则汉末魏晋名士的言行轶事,品一品魏晋风流,总能有所感悟。
魏晋名士善于用只言片语,传神描绘出眼前的自然景物,又在状物中加注个人情感,读来让人感觉意蕴悠长。如袁彦伯即将出任安南将军的司马,友人给他送行一直送到濑乡。分别时,一种怅然若失的情绪油然而生,袁彦伯不禁感叹道:“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读着文字,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水墨画,辽阔浩荡的江岸边,一行人在目送一个人登舟离岸,一种“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凄然别离之感涌上心头。又如大将军桓温北伐,途经金城(现在的兰州),看见自己做琅琊内史时所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那么粗了,不禁感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每读至此,总觉韶华易逝,“流光容易把人抛”。于是告诫自己,余生要认真过好每一天,岁月经不起蹉跎。
魏晋名士中,有的人以儒家所倡导的德行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世人修道立德的楷模。如东汉名臣陈藩,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成为世人尊崇的对象。更有一些人,敢于冲破传统束缚,不囿于常规,勇于展示自己的才华、个性。于是,一大批富有智慧、“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魏晋名士涌现出来。他们当中以“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嵇康最为突出。嵇康信奉老庄之学,讲求随性自然,不修边幅。他才华横溢,却蔑视权贵,隐居不仕,屡拒为官。因得罪司隶校尉钟会,遭其构陷,而被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处死。行刑前,他从容淡定,弹奏一曲《广陵散》,而后从容就义。时“夕阳在天,人影在地”,为后世留下一幅凄怆绝美的卓然画面。魏晋名士或许不完美,更有甚者,在今天看来太过任性放诞、狂傲不羁。但穿越一千多年历史的尘埃,透过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仍是一个个鲜活、不可复制的独立个体,让人渐渐爱上他们的不完美。
《世说新语》通过一个个小片段,传神描绘出人物各具特色的性格、品性,有些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如书中记载的郑玄,是东汉末年的一代大儒,不仅自己学问高,就连他家的奴婢在他的熏陶下,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有一次,郑玄因事使唤家里的一个婢女,婢女做得不好,还强词夺理,为自己分辩。郑玄一气之下,正好瞥见院子里有个水坑,便命人把那个婢女拽到泥中罚跪。不一会儿,另一个婢女经过,便问:“胡为乎泥中(你怎么跪在泥地里呢)?”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唉,我运气不好,本来想向主人解释一下我的冤屈,却正好赶在他的气头上)。”大家可别小看了这两个婢女的一问一答,她们说的两句话都引用了《诗经》里的原句。跪在泥中受到惩罚,还满口“之乎者也”,这两个女婢也太可爱了!《排调》篇里,记载了晋元帝的一件事,晋元帝皇子出生,皇帝升级为人父,一高兴便遍赏群臣。一个叫殷洪乔的官员答谢道:“皇子诞育,普天同庆。臣无功受禄,觉得受之有愧呀。”元帝笑着说:“这事岂能让你有功劳!”贵为天子,有一言九鼎之威,却能和臣下开这样的玩笑,魏晋风流可见一斑。
《世说新语》是中华成语的巨大输出地,将中国历史上极具智慧、热情、个性,极富创造力和艺术精神的时代浓缩其中。它就像一块取之不尽的宝藏,给人常读常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