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答案
B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6
答案
D
C
B
B
D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
(1)可信部分之一:夏朝建立前夕曾发生大洪水。(2分)依据:《史记》关于大禹治水
传说的记载与现代学者关于黄河改道、夏朝前夕大洪水的考古学研究成果相互印证。(2分)
可信部分之二:夏朝建立前夕洪水的问题得以解决。(2分)依据:《史记》关于大禹治
水,疏导河道,治水成功的记述和现代学者关于4000年前的气候好转,洪水消退的研究成果
相互关联。(2分)》
(评分说明:本题可信部分每个2分,按采意给分,表述近似可酌情给分,共4分;依据
部分每个2分,考生能引用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相关内容,并且说明相互印证关系可得2分,
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原因:黄河水患频发,黄河治理成为古代封建王朝兴衰的关键;小农经济占主导,
封建统治者重视治河与水利;专制皇权强化,构筑社会稳定的现实需求;儒家思想占统治地
位,统治者重视建构文化信仰。
(评分说明:考生答出小农经济、专制皇权、儒家思想、政治稳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形
成等信息可给分,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8.(12分)
时期选取与特点不符或只匹配1个特点得0分;
时段选取
时期选取只匹配2个特点得1分;
与
时期选取匹配3个特点,符合史实,表述清晰得2分;考生选取的特点2分
特点选择
可在论述中分点表述,也可在论述前以序号表述或抄写叙述,同等
给分。
三个方面特点的史实论述准确且与材料匹配,每个史实2分。考生选取1
史实准确
个史实论述且与材料匹配准确得2分;考生选取2个史实论述且与材料匹
6分
配得4分;考生选取3个史实论述且与材料匹配得6分。其他情况不得分。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1页(共7页)
续表
没有结合材料得0分;
结合材料
2分
结合材料论述得2分。
能围绕相互关联的材料、史实展开论述;观点与史实都得到论述;举例有
逻辑清晰
2分
说服力;关系语恰当。
示例:
选取的国家治理的特点:①大一统的一元行政思想与措施
②选贤任能思想与措施
③“治安中国”与“华夷一家”
对应历史时期:汉武帝时期。(评分说明:2分,考生能按材料选取3个国家治理特点且
与选取的历史时期相匹配可得2分。)
史实论证:①在一元行政方面,实行“推恩令”、设置刺史、打击地方豪强、盐铁官营、
重农抑商、尊崇儒术等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维护大一统。(评分说明:共2分。考生
选取的特点与史实论述相关联,且考生叙述史实准确可得2分,如选取史实与特点不相吻合,
得0分,如示例答案中考生能列举“推恩令”、刺史、打击豪强、盐铁官营、重农抑商、尊
崇儒术的其中一项且与选取特点相契合,得2分。)
②在选贤任能方面,汉武帝推行察举制,依据品德、才能、名望等因素选拔人才,推动
官僚政治的发展。(评分说明:共2分。考生选取的特点与史实论述相关联,且考生叙述史实
准确可得2分,如选取史实与特点不相吻合,得0分。如示例答案中,考生能列举出察举制
或征辟制且与选取特点相契合,得2分。)
③在开疆拓土方面,汉武帝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统一
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评分说明:共2分。考生选取的特点与史实论述相关联,且考生叙
述史实准确可得2分,如选取史实与特点不相吻合,得0分。如示例答案中,考生能列举北
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等其中一个史实且与选取特点相契合,得2分。)
(评分说明:考生论述过程结合材料可得2分,如示例。考生论述逻辑清晰,关系语恰
当,举例有说服力得2分,如示例。)
19.(12分)
(1)背景:政治上:①西方国家的海上威胁和侵略,使清政府重视台湾的海防价值和战
略位置。②日本侵略台湾,推动清政府重视台湾近代化国防建设。(评分说明:共2分。考生
答出西方国家侵略、民族危机加剧、日本侵略台湾、清政府推动国防近代化等信息可给2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经济上:①近代工业化进程(洋务运动)逐渐深入,清政府开始重视台湾的内部治理与
近代工业的发展。②经济结构的变动,清政府开始关注台湾的经济价值。(评分说明:共2
分。考生答出近代工业化进程、民族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变动、洋务运动等信息可给2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思想上:①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清政府“师夷长技”加强对台湾的建设。②“天朝上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2页(共7页)★开封前注意保密
肇庆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
本试题共6页,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信息填写清楚、准确,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策无效。
3.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
液、修正带、刮纸刀。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及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在音乐方面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用礼乐调整社会风气;墨子认为音乐让国
君一人独自欣赏则了无生趣,让臣子一起欣赏必然耽误政事,让劳动者欣赏必然耽误工作
时间。孔子和墨子对音乐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当时
A.西周礼乐制度等级森严
B.传统社会秩序发生变动
C.分封宗法制度逐渐瓦解
D.社会动荡影响艺术发展
2.汉代的夫余文化遗存(在今吉林省)榆树老河深遗址中,出土了铁樱27件、铁凿4件
铁锸8件、铁镰13件,铁制农业生产工具在老河深大、中、小型墓中均有出土。经学者
比对,这些铁制农具与汉代中原地区的农具完全相同。这表明汉代
A.农耕生产区域的扩展
B.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
C.存在大地主田庄生产
D.跨区域长途贸易兴盛
3.泰山封禅是古代皇帝最隆重的祀仪之一。皇帝登临泰山筑土建坛,向天地报告自己的功
业。古代进行过泰山封禅的先后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六位皇帝。这反映
A.泰山封禅基于国家政治大一统
B.君主借助天人观念以强化统治
C.泰山封禅取决于帝王个人功业
D.中原王朝的控制区域日益扩大
4.北齐史学家魏收所作《魏书》记载称东晋是“僭晋”,表明北魏才是正统皇朝;称宋、
齐、梁为“岛夷”,把它们视为“自拟王者”的地方势力,从政治上明确表明北魏是正统
皇朝的继承者。这种表述
A.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
B.体现了南北方的文化差异
C.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
D.反映了当时政权更迭频繁
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
5.晚唐传奇小说《窦义》讲述了商人窦义致富的故事,书中写道:“胡人米亮…谓义曰:
‘(长安)崇贤里有小宅出卖,直二百千文,大郎速买之。’又西市柜坊,鑠(意指存蓄)
钱盈余,即依直出钱市之。”以上史料可以印证,当时
A.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
B.陆上丝绸之路繁荣
C.已出现资财存储机构
D.土地买卖之风盛行
6.某史书记载:“新安朱熹…大抵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六
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
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此宋儒之学所以度越诸子,而上接孟氏者欤!”该史书
A.代表了封建政府的价值立场
B.表达了心学家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C.客观评价了朱熹的学术成就
D.阐发了明清进步思潮的价值理念
7.唐代南北方多地均有制瓷窑场,河北邢窑、河南黄治窑、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是其典型
代表。宋元时期,广州、潮州、惠州、雷州、德化、晋江、福州等地制瓷窑场迅速增加,
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当时广东、福建两省制瓷窑场大量增加主要是由于
A.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C.南方制瓷技术的进步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8.王守仁在江西镇压农民起义以后,在赣州等地制立“乡约”,推行保甲之法。同时,以
“民风不善,由于教化未明”,在其所到之处兴建社学,延师教子。对此,下列王守仁的
言论最能用于阐释上述做法的是
A.“四民异业而同道”
B.“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C.“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D.“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9.康熙皇帝曾谕令在乡试、会试将“浮饰八股文章永行停止”,改试策、论、表、判。五年
后,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乾隆皇帝时,朝臣中也有废
除八股文的声浪,却也最终作罢。这表明当时
A.选官制度变革势在必行
B.西学思想的影响日益广泛
C.八股文不利于人才选拔
D.八股取土有深厚社会基础
10.有学者统计了以下两表(表1和表2)。观察表1到表2的变化,最合适的论文主题可能是
表1:鸦片战争前清朝对外关系用语频率
内容
事件用语
文书用语
对外政策
机构
仪式用语
夷、红毛
诏敕、
怀桑、
理藩院、
三跪九叩、朝
举例
藩属、西洋
谕旨、表
贸易管制
礼部
贡、跪、接见
比例(%)
74.9%
2%
0.81%
2.4%
19.8%
表2:鸦片战争后清朝对外关系用语频率
内容
事件用语
文书用语
对外政策
机构
仪式用语
夷、酋、洋、道歉、
函、照会、
跪、朝觐、
举例
通商、外交
外务部
致电、欧罗巴
国书、咨文
握手
比例(%)
87.5%
4.7%
1.3%
0.8%
5.7%
高三·历史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