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司马光》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教材研析】
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人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课文非常简短,用了很多贴切的动词。比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跌、没”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然人仓中、瞬间被水掩没的惊险场景;“持、击,表现了危急时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迸“”写出了水一下子从瓮中涌出来的状态。
本文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比如,“戏”是“游戏”的意思,“登”是“爬”的意思,“击”是“击打”的意思。这些词语可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通之处,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瓮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接触了古诗、《弟子规》这样的古文,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大致的意思。能根据语句想象画面,但全文对照翻译尚做不到。此篇文言文,虽是学生初次接触短篇文言文,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基础,理解起来,较容易,但不可拔高要求,要充分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感受古人的智慧,建立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与掌握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尝试翻译文言文,将故事讲给同学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文言文的兴趣,在背诵的基础上感受司马光的品质、激发对司马光的崇拜之情。
【教学重点】
1.能读准、读通、读懂、会背课文。
2.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大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激发对文言文的兴趣。
2.读好文言文,熟读成诵。
3.学习理解文言文的五种方法,借助方法理解课文《司马光》的意思,并尝试着迁移运用。
一、导入部分
1.古时候的人我们叫他?(古人)古人写的诗我们叫他?(古诗)古人写的文章我们叫他?(古文)
2.古文呀,也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个文言文小故事。读课题。
3.他是古时候特别了不起的人物,它姓什么?
4.回顾课文《姓氏歌》(一起读),像这样两个字连在一起的姓,我们叫他?(复姓)聪明的孩子,奖励你们看看“司马”的故事。
它排在宋代百家姓的第410位。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大多数人认为,它起源于一种军中职务,专门负责掌管马匹的官。
5.老师的故事讲完了,谁能讲讲你在课前了解到的司马光的故事呢?
二、初读文言文,激发兴趣,读好停顿
1.小时候的司马光可真XX,看,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也是关于小时候的司马光。先比一比,同样是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篇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预设:字数少,文章简短,意思难懂,表达方式不同,有注释。
2.你们说到的这些,就是文言文的特点。古时候的人们,说话交流时,跟我们一样,讲大白话,大家都听得懂,但是一到写文章,就变成了简练有深意的文言文。
例如:饭否,是我们常说的“你吃饭了吗”。
一言难尽意,三令做五申,是我们常说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只要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法宝,文言文就会变成现代文一样好懂。
3.文言文,写的不一样,读起来也不一样,翻到语文书102页,听老师读,想一想,和平时的读法有什么不一样?(停顿,有标点的地方要停顿,没有标点的地方也要停。)
4.把笔拿上,一边跟老师念,一边对照画停顿。(师读一句,生读一句。生有问题的,可以再读一次,加深印象。)
5.刚才呀,老师读的慢,是为了让孩子们清楚停顿,这一次,我们用正常语速读。
6.自己练习一下,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7.谁能读一读?(挑战一,个人读)
8.呀,帮助我们停顿的标点符号不见了,谁来挑战?(挑战二,去标点。)
9.难度升级,挑战三,变繁体字,谁能读?
10.难度到这儿,结束了吗?挑战四来咯,古人习惯的竖排字,从右往左,从上往下读。想挑战的起立,我们一起读。(把掌声送给最棒的自己。)
三、再读文言文,学方法,理解意思
1.读好文言文靠停顿,读懂它,有什么办法?(引导看书上,利用书上就有的)
2.借助注释,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字的意思。(师说字,生回答。)
3.请生总结,第一个理解方法。(看注释)
4.其实呀,“瓮”字,我们还可以用另外的办法来理解它,它也在我们的书上,就是——看插图。(图片上用圈出的就是瓮,它口向内收,较小;肚子比较大。)
5.快看,老师还在图上画了个圈,它在悄悄告诉你哪些字的意思?(破,迸)
6.谁来总结一下,这些字,我们理解的方法是什么?(看图片)
7.其实呀,文言文理解的方法特别多,同一个字,能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你们说的“破-打破”其实就是在给字?(组个词)。
8.你还想给这篇文言文中哪个字组个词?
9.学文言文要动笔,把难理解的字加点,记下它的意思。
10.来,接着用这个办法来理解。(群,儿,戏,跌,众)
11.运用这三个方法,我们理解了文中大部分字,剩下的字中,你还有难理解的吗?
12.预设1 :
生说有:老师还有一个理解文言文的好方法——换个词,把文中不熟悉的字,换成我们现在常用的字或词。
登可以换成?(瓮又大又高,孩子们要想上去,只能用“爬”。)足呢?(他就是我们每天走路的“脚”。)“去”这个字有点儿难,它的意思是?(离去,跑开。)
预设2:
生说没有:那老师考考大家。登的意思是?(瓮又大又高,孩子们要想上去,只能用“爬”。)足呢?(他就是我们每天走路的“脚”。)“去”这个字有点儿难,它的意思是?(离去,跑开。)
在理解这些词语的时候,我们用的方法,其实是?(联系生活)
13.现在放笔,看黑板,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理解方法?(一起读板书)
14.在这个故事中,有些字我们没有一起理解,需要交给你们去解决。灵活运用学到的方法,把这个故事翻译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15.来咯,现在需要你翻译给全班的同学听,哪组来接龙说?(师说文言文,生接龙翻译。)
16.我们换一换,现在我说翻译,你们说文言文。
17.听到你们的回答,我想你们对文章已经很熟悉了,那么,把书关上,我们来试着背一背呢?(一星难度:填空形式。二星难度:出示两句话的开头,后面省略号形式。三星难度:看图背。)
18.孩子们,你们让老师刮目相看。当你学会这些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时,它就变得跟现代文一样好理解了,送给你个新故事《孔融让梨》,课后试着用学到的方法去读读它,品品它,拥抱文言文吧。
板书:看注释
看图片
组个词
换个词
联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