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第五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_
选择题(24分)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檄文(jiǎo) 驽马(nú) 经传(zhuàn) 摈弃(bǐng)
B.虔诚(qián) 埋怨(mán) 亲昵(nì) 蓑衣(suō)
C.契阔(qiè) 鸾鸟(luán) 潦倒(liáo) 贾人(gǔ)
D.脑髓(suǐ) 潜意识(qián) 扣舷(xuán) 舟楫(jǐ)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分)( )
A.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 古之学者必有师
C.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则群聚而笑之 官盛则近谀
4.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3分)(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蚓无爪牙之利
5.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的道理。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句子的朗读。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百工:各种工匠。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经传:经书和传记。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万户侯:汉代侯爵的最高一级,食邑万户以上(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后来泛指高官贵爵。
B.“阡陌”“阡”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陌”指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C.五岳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的总称。
D.“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短歌行》中代指有学识的人。
杜甫是语言的大师,将社会现象_____________成高度概括的诗句,是他的特殊才能,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还能将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取得_____________之势。李白常用风驰电掣、_____________的手法,取得雄浑壮阔的效果;杜甫则常用体贴入微,精雕细刻的手法取得雄浑壮阔的效果。意象密集是杜诗的一大特点,如“(_____________)”“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杜诗的风格向来用“沉郁顿挫”四个字概括,这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_____________的感情有密切的关系,《秋兴》八首便是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如“丛菊两开他日泪”。除了沉郁顿挫之外,杜诗风格的另一面是“萧散自然”,闲适的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形成了这一特色,如“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和李白一样也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仁爱与忠厚,在后世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方面。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但并非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对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其实与忠君相比,爱民才是他人格的核心,也更为宝贵。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他们同时出现在盛唐的诗坛上,真是中华文明史的一大奇观。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提炼 咫尺天涯 雷厉风行 腾挪跌宕
B.凝练 咫尺天涯 雷厉风行 跌宕起伏
C.凝练 咫尺千里 大刀阔斧 腾挪跌宕
D.提炼 咫尺千里 大刀阔斧 跌宕起伏
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二、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旧事土黄
孙君飞
那年冬天,父亲一声不响地递给我一把镰刀,磨出宽大刀刃。我说有割草的镰刀,也刚刚磨过。父亲说不是叫我割牛吃的草,而是荒地里的草。我仍旧不懂,父亲终于说,他要开一片荒地,种黄豆油菜芝麻瓜果蔬菜……荒地里槐枝上的刺生得泼辣,艾蒿人高马大,刺蓟密密麻麻,真乃一块荒蛮宝地。父亲一扭身,“刺刺啦啦”地割起来。我掂着镰刀,却怎么也钻不进去。刚一探手,刺蓟一下子刺中我,疼得我“咝咝”地吸溜了几声。艾蒿不长刺,我弯着腰,“刷拉刷拉”地割。父亲放倒的艾蒿很整齐,我做不到,速度却要跟上。两张镰刀在灌木丛里撒欢,它们的声音一个老辣,一个生猛,谁也不服谁。草汁溅到衣服上,不怕,这件衣裳早就五颜六色。十根手指头一会儿工夫变成青黑色,我凑近闻闻,真好闻,恨不得伸到嘴里吮吮。碰到槐刺,不得不小心,但还是扎中手指手背胳膊。父亲割刺槐也如割小麦,一直弯腰不直腰,茶不喝,烟也不抽,汗水太旺,如刚洗过头,脊梁上的衣裳湿透一大片。我们一直割到天黑,一直不搭话。我骨头发软、肌肉发酸,父亲拿毛巾擦脸,眼睛里的光竟还熊熊骇人。收工前,他收回我的镰刀,我心里一紧:他担心我累得提不动一把缺口的镰刀?
听母亲说,她在父亲的手上挑出七根槐刺。我自己给自己挑,只挑出一根。我出门上学,一周回家一趟,弟弟们还小,母亲要忙其它庄稼活和家务,开荒地的事情全交给父亲……又听母亲说,黄牛刚下荒地,还没动犁,就高亢地哞叫起来。荒地的坚硬父亲早已料到,草根草须在土里面编织成实心的巢,他也早已料到。然而只见黄牛的脖子忽一抖,皮褶子像拉开的手风琴眨眼间折叠起来,隆出一个大包,还没等吆喝出第二句,人和黄牛的步伐还没有迎合上,便听到一声脆响,半截入土的犁铧竟然折断了,这是父亲万万料不到的。父亲带回折断的犁铧,黄牛也拴回牛屋,只扛了镢头、锹锨出来。
母亲没有讲述父亲是怎样全靠人力开荒的,我也不愿想,想出来的劳动场面又有什么意思?我从学校回家,第一眼要看的就是父亲开的荒地。他基本上完工了,简直是个奇迹!荒地里的料姜石,他全拣出来放在地边,给荒地镶上一道辉煌的金边。大堆的草根晒得半干,我想用火点了,烧成草木灰肥,又怕直冒烟不着火,便作罢。荒地里的土一锨一锨翻成倒扣的瓦片状,等北风再吹吹寒冷和厚雪再冻冻,它们就容易敲成碎块,种黄豆会肚子圆,种油菜会满身黄,种萝卜也会婴儿肥吧。父亲回到家,我看到他瘦了整整一圈,身板还结实,也没有驼背,眼睛里发红,不知道是疲惫还是满足。他不说话,也不笑,跟往常一样,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多年以后,我在阎连科的《我与父辈》中读到一段话:“我看着他(父亲)把镢头举过头顶,镢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镢刺儿就似乎差一点儿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父亲那由直到弯的腰骨,这时会有一种柔韧的响声,像被奔跑的汽车轧飞的砂粒样,从他那该洗的粗白布的衬衣下飞奔出来……(他)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几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特别舒耳的几下嘎巴嘎巴的声音,再半旋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虚土或坷垃,仰躺上去,面向天空……”我脑袋里嗡的一声,不由眼热心跳,暗暗叫起来:这个开荒的父亲不也活脱脱是我的父亲吗?我想不出的开荒场面,阎连科一笔一笔地描绘出来了。他是嵩县人,我是南阳人,两地相距不远;他们的土地是黄色的,我们的土地也是黄色的,里面都有料姜石;他们需要开荒,我们也需要开荒,开荒的父亲简直就是同一个父亲啊。不同的是他们的荒地最后收归公有,我家的荒地则一直属于自家,种出圆滚滚的黄豆,炒熟后丢嘴里咬烂嚼碎,虽不耐饥,但那焦脆油香味一辈子都忘不了。
一片荒地并不能改变我家的命运,但父亲母亲毕竟用黄豆油菜芝麻的颜色覆盖了它的土黄和荒蛮……
(选自2015年5月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设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一“旧事土黄”为题,给“旧事”涂上土黄色,为全文蒙上一层旧色彩。
B.第一段中划线的句子,通过写对两张镰刀的描写,生动表现了父子二人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
C.第二段中,父亲没有料到犁铧会断,这表明父亲对开荒的困难估计还是有所不足。
D.文中几次写到母亲,主要是通过母亲正面描写父亲开荒的艰难,与前文的割草场面相互映衬。
10.请结合全文,分析父亲的形象特征。(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9分)
白帝(注)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
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了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C.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作铺垫。
D.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净尽、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12.诗歌的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8分)
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有删改)
(注释)戚继光:祖籍山东牟平,明朝抗倭名将。卫指挥佥事:官名。卫所:明代在京师和各地设卫所,数府合设一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剽悍:矫捷勇猛。薮泽:湖泽。审步伐便利: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大猷:俞大猷,明朝名将。飙发电举: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猛。并著声:都有突出的声誉。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B.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C.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D.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通经史大义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乃因地形制阵法 / 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C.赏罚信/ 愿陛下亲之而信之(《出师表》)
D.名更出大猷上 /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戚继光自幼性格洒脱。虽家庭贫穷,但喜好读书,精通儒家经典中的大义,被提拔为登州卫指挥佥事。
B.戚继光善于挑选土兵、训练士兵。他发现卫所军战斗力不强,就挑选精悍的士兵,运用独特的训练方法,练成了名闻天下的“戚家军”。
C.戚继光与俞大猷都是名将。戚继光的操行不如俞大猷,可果敢刚毅超过了他。
D.戚继光文武全才, 不仅屡克强敌,还著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9分)
(1)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5分)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分)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5分)
翻译画横线的字词(4分)
金就砺则利
假舆马者
君子生非异也
4.作《师说》以贻之
情景默写名篇名句默写(20分每题2分,错字、漏字不给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 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既是运用比喻又是运用典故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漫步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襟怀与抱负:《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曹操延揽人才、渴望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
(3)《荀子·劝学》中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____ _,___ ___。
(4)《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 ”,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 ”。
(5)夔州一向以猿多著称,峡口以风大闻名,杜甫在《登高》中体现这一特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归园田居(其-)》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草屋屋后房前优美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秋天落叶飘摇的悲凉之景,“______________”一句则直述自己身体不好还孤身登高。
(9)韩愈认为从师与年纪大小无关,比自己大的人只要“ ”,就要以之为师;比自己年纪小的人,只要“ ”,也要以之为师。
(10)韩愈《师说》中用“ , ”两句和《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都体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五、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走过十五个春秋,岁月已然流逝,记忆却依然鲜活。那些成长岁月里的成与败、聚与散、爱与恨、得与失,曾经让你那样感动,那样震撼,那样快乐,那样痛苦,那样骄傲,那样失落……它们触动你的内心,促使你成长,孕育出现在独特而丰富的你。品咂这些记忆的结晶,百般况味,萦绕心头。
请你以“品味成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的文章,文体不限。沙县第五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 解析版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檄文(jiǎo) 驽马(nú) 经传(zhuàn) 摈弃(bǐng)
B.虔诚(qián) 埋怨(mán) 亲昵(nì) 蓑衣(suō)
C.契阔(qiè) 鸾鸟(luán) 潦倒(liáo) 贾人(gǔ)
D.脑髓(suǐ) 潜意识(qián) 扣舷(xuán) 舟楫(jǐ)
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檄文”的“檄”应读“xí”。“摈弃”的“摈”应读“bìn”。
C.“契阔”的“契”应读“qì”。
D.“扣舷”的“舷”应读“xián”。“舟楫”的“楫”应读“jí”。故选B。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 古之学者必有师
C.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则群聚而笑之 官盛则近谀
答案D1.(A、复指“古之圣人”,他们\表猜测,大概B、主谓之间,取消句独立性\提宾标志:C、转折 递进)
4.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蚓无爪牙之利
答案A
5.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的道理。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句子的朗读。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百工:各种工匠。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经传:经书和传记。
答案C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万户侯:汉代侯爵的最高一级,食邑万户以上(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后来泛指高官贵爵。
B.“阡陌”“阡”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陌”指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C.五岳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的总称。
D.“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短歌行》中代指有学识的人。
【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B项,“阡陌”的解说错误,“阡”指南北向的田间小路,“陌”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杜甫是语言的大师,将社会现象_____________成高度概括的诗句,是他的特殊才能,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还能将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取得_____________之势。李白常用风驰电掣、_____________的手法,取得雄浑壮阔的效果;杜甫则常用体贴入微,精雕细刻的手法取得雄浑壮阔的效果。意象密集是杜诗的一大特点,如“(_____________)”“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杜诗的风格向来用“沉郁顿挫”四个字概括,这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_____________的感情有密切的关系,《秋兴》八首便是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如“丛菊两开他日泪”。除了沉郁顿挫之外,杜诗风格的另一面是“萧散自然”,闲适的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形成了这一特色,如“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和李白一样也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仁爱与忠厚,在后世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方面。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但并非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对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其实与忠君相比,爱民才是他人格的核心,也更为宝贵。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他们同时出现在盛唐的诗坛上,真是中华文明史的一大奇观。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D )
A.提炼 咫尺天涯 雷厉风行 腾挪跌宕
B.凝练 咫尺天涯 雷厉风行 跌宕起伏
C.凝练 咫尺千里 大刀阔斧 腾挪跌宕
D.提炼 咫尺千里 大刀阔斧 跌宕起伏
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旧事土黄
孙君飞
那年冬天,父亲一声不响地递给我一把镰刀,磨出宽大刀刃。我说有割草的镰刀,也刚刚磨过。父亲说不是叫我割牛吃的草,而是荒地里的草。我仍旧不懂,父亲终于说,他要开一片荒地,种黄豆油菜芝麻瓜果蔬菜……荒地里槐枝上的刺生得泼辣,艾蒿人高马大,刺蓟密密麻麻,真乃一块荒蛮宝地。父亲一扭身,“刺刺啦啦”地割起来。我掂着镰刀,却怎么也钻不进去。刚一探手,刺蓟一下子刺中我,疼得我“咝咝”地吸溜了几声。艾蒿不长刺,我弯着腰,“刷拉刷拉”地割。父亲放倒的艾蒿很整齐,我做不到,速度却要跟上。两张镰刀在灌木丛里撒欢,它们的声音一个老辣,一个生猛,谁也不服谁。草汁溅到衣服上,不怕,这件衣裳早就五颜六色。十根手指头一会儿工夫变成青黑色,我凑近闻闻,真好闻,恨不得伸到嘴里吮吮。碰到槐刺,不得不小心,但还是扎中手指手背胳膊。父亲割刺槐也如割小麦,一直弯腰不直腰,茶不喝,烟也不抽,汗水太旺,如刚洗过头,脊梁上的衣裳湿透一大片。我们一直割到天黑,一直不搭话。我骨头发软、肌肉发酸,父亲拿毛巾擦脸,眼睛里的光竟还熊熊骇人。收工前,他收回我的镰刀,我心里一紧:他担心我累得提不动一把缺口的镰刀?
听母亲说,她在父亲的手上挑出七根槐刺。我自己给自己挑,只挑出一根。我出门上学,一周回家一趟,弟弟们还小,母亲要忙其它庄稼活和家务,开荒地的事情全交给父亲……又听母亲说,黄牛刚下荒地,还没动犁,就高亢地哞叫起来。荒地的坚硬父亲早已料到,草根草须在土里面编织成实心的巢,他也早已料到。然而只见黄牛的脖子忽一抖,皮褶子像拉开的手风琴眨眼间折叠起来,隆出一个大包,还没等吆喝出第二句,人和黄牛的步伐还没有迎合上,便听到一声脆响,半截入土的犁铧竟然折断了,这是父亲万万料不到的。父亲带回折断的犁铧,黄牛也拴回牛屋,只扛了镢头、锹锨出来。
母亲没有讲述父亲是怎样全靠人力开荒的,我也不愿想,想出来的劳动场面又有什么意思?我从学校回家,第一眼要看的就是父亲开的荒地。他基本上完工了,简直是个奇迹!荒地里的料姜石,他全拣出来放在地边,给荒地镶上一道辉煌的金边。大堆的草根晒得半干,我想用火点了,烧成草木灰肥,又怕直冒烟不着火,便作罢。荒地里的土一锨一锨翻成倒扣的瓦片状,等北风再吹吹寒冷和厚雪再冻冻,它们就容易敲成碎块,种黄豆会肚子圆,种油菜会满身黄,种萝卜也会婴儿肥吧。父亲回到家,我看到他瘦了整整一圈,身板还结实,也没有驼背,眼睛里发红,不知道是疲惫还是满足。他不说话,也不笑,跟往常一样,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多年以后,我在阎连科的《我与父辈》中读到一段话:“我看着他(父亲)把镢头举过头顶,镢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镢刺儿就似乎差一点儿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父亲那由直到弯的腰骨,这时会有一种柔韧的响声,像被奔跑的汽车轧飞的砂粒样,从他那该洗的粗白布的衬衣下飞奔出来……(他)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几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特别舒耳的几下嘎巴嘎巴的声音,再半旋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虚土或坷垃,仰躺上去,面向天空……”我脑袋里嗡的一声,不由眼热心跳,暗暗叫起来:这个开荒的父亲不也活脱脱是我的父亲吗?我想不出的开荒场面,阎连科一笔一笔地描绘出来了。他是嵩县人,我是南阳人,两地相距不远;他们的土地是黄色的,我们的土地也是黄色的,里面都有料姜石;他们需要开荒,我们也需要开荒,开荒的父亲简直就是同一个父亲啊。不同的是他们的荒地最后收归公有,我家的荒地则一直属于自家,种出圆滚滚的黄豆,炒熟后丢嘴里咬烂嚼碎,虽不耐饥,但那焦脆油香味一辈子都忘不了。
一片荒地并不能改变我家的命运,但父亲母亲毕竟用黄豆油菜芝麻的颜色覆盖了它的土黄和荒蛮……
(选自2015年5月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设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一“旧事土黄”为题,给“旧事”涂上土黄色,为全文蒙上一层旧色彩。
B.第一段中划线的句子,通过写对两张镰刀的描写,生动表现了父子二人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
C.第二段中,父亲没有料到犁铧会断,这表明父亲对开荒的困难估计还是有所不足。
D.文中几次写到母亲,主要是通过母亲正面描写父亲开荒的艰难,与前文的割草场面相互映衬。
10.请结合全文,分析父亲的形象特征。
答案:勤劳肯干,不怕吃苦;沉默寡言,淡定平和;心系家庭,关心后辈;不畏艰难,顽强执着。
【解析】【分析】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设的分析鉴赏。D项“正面描写”错误。原文相关语句“听母亲说,她在父亲的手上挑出七根槐刺”,“又听母亲说,黄牛刚下荒地,还没动犁,就高亢地哞叫起来……半截入土的犁铧竟然折断了”,通过母亲的叙述是侧面描写父亲开荒的艰难。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结合文本用形容词概括出来。文章记叙了父亲独自开荒的事情,其间,;不畏艰难,顽强执着。阅读第二节中相关语句“父亲割刺槐也如割小麦,一直弯腰不直腰,茶不喝,烟也不抽,汗水太旺,如刚洗过头,脊梁上的衣裳湿透一大片。我们一直割到天黑,一直不搭话。我骨头发软、肌肉发酸,父亲拿毛巾擦脸,眼睛里的光竟还熊熊骇人。” 一位勤劳踏实,沉默寡言的开荒者形象跃然纸上。第一节中“父亲终于说,他要开一片荒地,种黄豆油菜芝麻瓜果蔬菜……”“收工前,他收回我的镰刀,我心里一紧:他担心我累得提不动一把缺口的镰刀?”展现了一位为家庭的富裕肯吃苦,疼爱孩子的父亲形象。“父亲带回折断的犁铧,黄牛也拴回牛屋,只扛了镢头、锹锨出来。”文中没有正面描写父亲凭一己之力开荒的画面,但是用阎连科的《我与父辈》中的父亲映衬自己的父亲,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难,顽强执着的拓荒者的形象。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往往要从这样一些方面来把握:①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②从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③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④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⑤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从具体解法上来看,首先从文本中画出与这个人物言行相关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三、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以下唐诗,完成各题。
白帝(注)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
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了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C.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作铺垫。
D.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净尽、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12.诗歌的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分”字,化静为动,表现了野竹的高大参天,刺破了空中的青色云气,也写出了云雾的浓密飘动感。②“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下落的情状。③两个字生动形象,突出了道士居所之景的奇丽壮观。
【解析】【分析】11.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D项,“从正面写出”错,“无人知所去”,即问过别人,无人知道道士去处,这是从侧面写“不遇”的事实。故选D。
1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一般要指出该字的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包括对所用表达技巧的分析。
颈联写的是诗人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清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细腻:“野竹分青霭”用了一个“分”字,用来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既写出了野竹的高大,可刺破空中的云气,也表现了云霭的浓重;原本是静景,一个“分”字,化静为动。“飞泉挂碧峰”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挂”字写山泉像是挂在山峰上,写出了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下落的情状。山泉下泻本是动景,一个“挂”宇,化动为静。从作用上看,这两个动词的巧妙运用,突出了戴天山道士居所之景的奇丽壮观。
【点睛】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四要注意题材;五要注意意象。
【答案】
13.C14.A15.A
16.(1)戚继光担任将领号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没有敢不听命令的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
(3)(一方面)不通晓句读,(一方面)也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的问题)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4)翻译画横线的字词(4分)
1.金就砺则利 磨刀石
2.假舆马者 假借
3.君子生非异也 同“性”,天性
4.作《师说》以贻之 赠送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这段话意思是“在南方立下赫赫战功,在北方则专注防守。他所写的《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谈论兵法的人都遵守运用它”,“在南方”是“战功特盛”的状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
“专主”意思是“专注”“注重”,宾语是“守”,即“防守”,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C。
1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两个“通”,都是“通晓”的意思。
B项,“乃因地形制阵法”意思是“便按照地形制成阵法”,“制”,制定,制成;“增其旧制”意思是“扩大它(岳阳楼)原来的规模”,“制”,规模。
C项,第一个“信”,诚信,第二个“信”,信任。
D项,第一个“出”,超出,超过,第二个“出”,发出。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A项,“被提拔为登州卫指挥佥事”错误,文中说的是“世登州卫指挥佥事”,这是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不是“提拔”。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第一句中,句首添加主语“戚继光”;“教以击刺法”状语后置,应为“以击刺法教(之)”;“由是”,从此。第二句中,“为”,动词,做;“信”,诚信;“用命”,执行命令。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参考译文:
戚继光,字元敬,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家里贫困,喜爱读书,通晓经史大义。
戚继光到浙江时,看到卫所军队不练习作战,而金华、义乌人向来以矫捷勇猛著称,(戚继光)请准招募三千人,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轮番使用,从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锐。又因为南方多水草茂密的沼泽湖泊,不利于奔驰追逐,就根据地形编制阵法,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一切战舰、火药武器、兵械,都精心研制然后加以更换。“戚家军”驰名天下。
戚继光担任将领号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没有敢不听命令的。他与俞大猷都是名将。(戚继光的)操行不如俞大猷,可果敢刚毅超过了他。俞大猷是老将,行动持重,戚继光则行如风驰电掣,屡次摧毁大倭寇,名声更在俞大猷之上。
戚继光经历了南北镇守,各处都名声显著。在南方立下赫赫战功,在北方则专注防守。他所写的《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谈论兵法的人都遵守运用它。
四、情景默写
名篇名句默写
(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 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既是运用比喻又是运用典故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漫步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襟怀与抱负:《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体现了曹操延揽人才、渴望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
(3)《荀子·劝学》中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___
_ ___。
(4)《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 ”,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 ”。
(5)夔州一向以猿多著称,峡口以风大闻名,杜甫在《登高》中体现这一特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归园田居(其-)》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草屋屋后房前优美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秋天落叶飘摇的悲凉之景,“______________”一句则直述自己身体不好还孤身登高。
(9)韩愈认为从师与年纪大小无关,比自己大的人只要“ ”,就要以之为师;比自己年纪小的人,只要“ ”,也要以之为师。
(10)韩愈《师说》中用“ , ”两句和《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都体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答案】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以为轮(2)使之然也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无边落木萧萧下 百年多病独登台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睛】
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
六、写作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走过十五个春秋,岁月已然流逝,记忆却依然鲜活。那些成长岁月里的成与败、聚与散、爱与恨、得与失,曾经让你那样感动,那样震撼,那样快乐,那样痛苦,那样骄傲,那样失落……它们触动你的内心,促使你成长,孕育出现在独特而丰富的你。品咂这些记忆的结晶,百般况味,萦绕心头。
请你以“品味成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例文:品味成长
成长,一片浸泡在牛奶里的柠檬,分不清是清还是纯。成长,又仿佛是一层朦胧的轻纱,能看到轻纱里有东西却怎么也看不清楚。
回忆———婴儿时候躺在摇篮里,咬着奶嘴,沐浴着阳光,睁开蒙的睡眼,熏陶着,露出甜美的笑容。见妈妈不在我身边,连忙用幼稚的声音一个劲地叫“妈妈!妈妈!”上幼儿园啦,每当妈妈送我上幼儿园,我总得“哇———哇”哭上一阵,最后被老师拉进教室,我还是不服气,继续哭,直到老师叫我到外头罚站,才停止了哭声。幼儿园毕业时,感觉自己好伟大,好自豪,我终于长大了,能上学了。走出幼儿园我竟没有丝毫留恋。一年级,与陌生的同学、老师慢慢认识、了解,是件多么快乐的事。想当初,我认识第一个朋友的时候,高兴得恨不得买10根棒棒糖一口气吃完。
成长的滋味究竟是什么?是甜的,还是涩的?幼儿时代,陪伴着我的是糖,棉花糖,入口就融化的甜。再大些,伴随着我的便是棒棒糖,一圈牛奶一圈水果味的棒棒糖,是一种循环了又循环的甜。现在,甜、酸、涩,似乎成了我成长中的三部曲,而恰似这种滋味的,是柠檬。
加了糖的柠檬汁,甜中带酸,酸中略甜,似乎也像是成长中的成功与失败。不管是成功或是失败,过程永远是艰辛的。没有勤奋地学习和钻研,人的一生就不会有成功。一张张奖状,便是我努力了,并成功了的最好证明。其实我认为,成功、失败都是一样的,最后都是喜悦,都是甜。
柠檬茶的味道,涩。虽然涩是我最不喜欢的滋味,但在我的成长中,却少不了它,那就是泪水。泪,有喜悦的泪,懊悔的泪,委屈的泪,然而我最讨厌的就是被挫折打倒的泪,那是一种懦弱。小鸟有了翅膀,学会了飞翔;鲜花有了花香,学会了芬芳;我们有了挫折,才学会了成长。哭泣,是一种不满,是一种发泄吗?我无法找出正确的答案。
放弃真的是为了飞翔吗?到我们事业有成的时候,再回首望望过去自以为很优秀的事情,却会觉得很可笑。不说得太远,就说我现在,看看以前写的优秀作文,倒会责怪自己,当时那种没有水平的文章怎么写出来的啊?那可能就是成长的乐趣。
过去,轰轰烈烈的回忆被我们轰轰烈烈淡忘,现在,点点滴滴的憧憬被我们点点滴滴记起。永远叙述不完的成长的滋味,只有自己才能慢慢地品味。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
【审题】
以“品味成长”为题,材料主要讲关于“成长”的内容。成长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人的一生,就是成长的一生。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生活感悟,不同的思想见地。围绕“成长”,可以写不同的内容。如成长中的特殊难忘的经历,成长中的感悟收获,成长中的各种酸甜苦辣、兴趣爱好等等,都是成长的取材范围。写作时,文章的切口要小。不宜夸夸其谈,空说大道理;要写具体的有切实体会的准确理解题目的意思。特别是一些看上去有点含蓄或熟悉的事情,但又不是没有价值意义的事情。详略的处置要恰当。题目中要求的关键内容一定是写作的重点,同时成长中难忘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有它存在的意义。写出“品味”出“成长”的“酸甜苦辣”,因此,文章结尾要有适当的议论抒情,点明中心,深化主旨。
参考立意:品味成长,感悟生活;成长,人生的蜕变;用心体味成长;在成长中感恩,在感恩中成长等。
【素材】
1.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一转眼,我已从一个年幼无知的顽童成长为一名中学生。自己成长过程充满了不同的“味道”。有酸、有甜、有苦、也有辣。
2. 苦的滋味也让我难受。自从上了中学,每天的作业多了,需要背记的内容也多了,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真怀念上小学时那美好的时光,那种轻松的学习生活真让我留恋。现在,每晚做作业要做到11点左右,虽然不上晚自习,但时间还是不够。但我转念一想:父母、老师不都是这样挺过来的吗?或许,钢铁就是这样练成的吧,大人们不是常说先苦后甜吗?所以我要刻苦、勤奋、努力地学习。
3. 品,味,成长。对,成长其实是一道色泽鲜艳而让人口水直流的菜,是用来品,不是用来吞食的。
4.成长,这是一个熟悉的字眼,每个人都在成长,无时无刻不在成长。成长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我们可以在接受教育时成长,可以在知错时成长,也可以在困难的磨练下成长。因而,成长是充满着酸甜苦辣的。
行文结构:开头可以用一些关于“成长”的精彩语句,引出对“成长”的认识。如“自己成长过程充满了不同的‘味道’。有酸、有甜、有苦、也有辣”。然后从不同的方面分析,如酸的味道让我委屈、难过;甜的味道让我开心,让我感到成长的幸福;苦的滋味也让我难受;辣的味道让我羞愧、苦恼等。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具体分析。最有可以写自己的感悟,如“成长路上需要挫折,但请坚信:百炼方能成钢,彩虹总在风雨后”。
【点睛】
命题作文需要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展开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巧妙构思,化抽象为具体。“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