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共6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共6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1 21:2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1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标志着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此我国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二、“文化大革命”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课程标准: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中共八大
背景:(笔)
1.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确立
3.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
时间:1956年
地点:北京全国政协礼堂
会议:中共八大
(标记)
中共八大
大会内容:
①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提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标记)
③经济建设方针: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笔记)
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标记)
双百方针
时间:1956年 毛泽东提出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艺术 学术
影响:双百方针成为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标记) 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
“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阶级矛盾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以及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以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 ”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标记)
人民内部矛盾解决:
"团结--批评--团结"的民主方法
意义: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波匈事件: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造成思想混乱。波兰和匈牙利发生工人罢工游行并与政府发生流血冲突,特别是苏军进入匈牙利,造成较大规模的流血事件。
“党内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思想作风及骄傲自满的情绪有所滋长。新形势下日益突出的人民内部矛盾,常常表现在领导者和人民群众之间,而党内许多人对此不能正确认识,用错误的态度对待群众。加上苏共二十大后世界性反共潮流的影响,1956年下半年起,一些城市和农村出现了少数人闹事的情况。”
整风运动(党内)(标记)
时间:1957年到1958年
内容:中央开展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
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
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
反右派斗争(全国)
时间:1957年到1958年
内容:对右派进行反击
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标记)
1957年4月,因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乘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之机,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甚至扬言取消党的领导,走资本主义道路。
1957年,毛泽东前往苏联参加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的庆祝活动。 赫鲁晓夫在庆祝大会上宣称:苏联的工业总产量和人均产量都将超过美国。中国共产党人很受触动。第二天,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 毛泽东宣布“15年后我们可以赶上或者超过英国。
八大二次会议
时间:1958年
会议: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内容: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影响: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标记)
【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评价/认识:
1.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2.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标记)
3.实质是左倾冒进错误
1.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人民经济建设热情高涨
2.国家领导人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笔记)
原因:
1.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
2.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共产党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
3.国家领导人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
4.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
5.中国共产党犯了左倾冒进错误
大跃进(笔记)
指导思想:总路线
内容:追求高速度,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表现:农业上虚报产量;工业上全民炼钢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
危害: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笔记)
教训:经济发展要符合客观规律;国民经济应协调发展(笔记)
“1958年12月19日宣布,提前12天完成任务,钢产量为11 08万吨,实际上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所炼300多万吨土钢、416万吨土铁根本不能用 。估计炼钢铁在全国约损失200亿元”
人民公社化运动(笔记)
指导思想:总路线
内容:以规模化生产提高效率
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人民公社化运动
性质: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作为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的基层单位。
人民公社化运动(笔记)
危害: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损害农业生产
教训:生产关系应与生产力相适应
三年困难时期
1959年到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标记)
原因:
1.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标记)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笔记)
3.严重的自然灾害(标记)
4.中苏关系恶化(笔记)







粮食
“据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人”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八字方针
1960年冬开始,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核心是调整。(标记)
七千人大会
1962年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标记)
刘少奇说:“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毛泽东说:“要赶上和超过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
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标记)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四个现代化
时间:1964年
会议: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内容:四个现代化
(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
意义: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标记)
1.1963~1965年, 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C.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
2.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3.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大跃进】dà yuè jìn指1958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
4.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5.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二、文化大革命
十年动乱
起因
1.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标记)
2.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标记)
3.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推动
4.“左”倾错误在党内发展;
5.中苏分裂和中美对抗,造成巨大压力
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歪曲、篡改、否定的资产阶级思潮
过程
“文化大革命”在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
中央文革小组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标记)
1965年对《海瑞罢官》的批判,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1966年5月成立中央文革小组
1966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十六条”),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
“一月风暴”
材料:1967年1月初,上海《文汇报》被造反派夺权,揭开了所谓"一月风暴"的序幕。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又于1月8日成立了上海市抓革命、促生产火线指挥部,取代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委,夺了上海市党政大权,刮起了"一月革命"的风暴。
“二月抗争”
(“二月逆流”)
材料:1967年2月,周恩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碰头会。会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军委领导人,对"文革"的错误做法提出尖锐的批评。
会后中央文革小组实际上取代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
中共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合法化。(笔记)
“林彪反革命集团”
“九一三事件”客观上宣告“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笔记)
恢复经济与
全面整顿
1972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标记)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这些整顿实际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标记)
周恩来
毛泽东逝世
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
4月掀起天安门事件(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的抗议运动)
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粉碎四人帮
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标记)
评价(笔记)
①政治:践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社会秩序混乱
②经济:造成我国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
评价(笔记)
③科教文:遭到严重摧残,国民素质下降
④思想:思想空前混乱,党的建设和社会风气受到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标记)
教训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对待阶级斗争问题
(2)健全民主法制,确保宪法权威
(3)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防止个人崇拜。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建设成就(标记)
工业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打下物质基础,为战胜敌对势力封锁新中国提供了基本保障(笔记)
大规模的 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建设起来一些基础设施、基础项目和大中型企业
科技 中国成功地爆炸了 、 ,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农业 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
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
(标记)
背景:20世纪60年代前期,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中国与美、苏日益严重的战争威胁
意义:提高了国防能力;而且改善了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了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两弹一星
(补充笔记)
原子弹 1964年10月 意义:打破美苏两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提升了国际地位,增强了综合国力
原则: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中远程导弹 1964年6月 1966年导弹核试验成功 氢弹 1967年6月 人造地球卫星 1976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府声明》: 中国发 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英雄模范
“乔的笑”
时任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
这张照片,当年一举摘得普利策奖
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奖
外交: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标记)
1950 1956 1960 1965 1970 1971
(年份)
(支持票数)
10
24
34
47
51
10
20
30
40
50
支持中国的票数
76
70
60
外交: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毛泽东还兴致勃勃地拿起外交部填写的联大表决结果的表决情况,边看边说:“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都当了‘红卫兵’。造了美国的反,在联合国投我们的票。葡葡牙也当了“红卫兵'。投赞成票的。亚洲国家19个, 非洲国家26个。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只有古巴和智利同我们建交。这次居然有17个国家授我们的票。美国的“后院”起火。”
1.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笔记)
外交: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2.中国正确的外交政策(笔记)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积极援助第三世界国家;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苏联军事力量、综合国力迅速增长;长期的越南战争导致美国经济衰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霸权地位日趋衰落。
——《世界近代现代史》
3.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
4.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70年代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笔记)
5.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笔记)
外交: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意义(笔记)
1.使联合国真正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
2.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破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3.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4.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美国长期对华政策:军事遏制、外交孤立、经济封锁
中美建交
1.中苏关系不断恶化(笔记)
(58年-69年破裂 70年代全面对抗 82年改善)
珍宝岛事件
铁列克提事件
2.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
3.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70年代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4.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
5.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笔记)
1971年 3月,中国和美国同时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比赛期间,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一天,美国球员科恩慌乱中上了中国运动员的专车,在即将到达比赛场馆时,中国运动员庄则栋将一块杭州织锦送给他,并与他热情握手。比赛的最后一天,中方正式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
外交:中美建交
1971年基辛格访华
(笔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标记)
1979年中美建交(笔记)
外交:中日建交
1972年中日建交(标记)
背景:1.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中美关系正常化(笔记)
“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日本方面痛感日本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意义(笔记)
1.极大的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
2.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3.缓和了紧张的世界局势
4.促成了世界各国与中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外交:第三次建交高潮
1.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2.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3.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日建交
4.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