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1 21:3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
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标解读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事实,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于局限性;
2、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列举19世纪60年代以后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爱国热情。
图为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金田起义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为什么刻上了这样一幅浮雕?因为以金田起义为开端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在鸦片战争十年后爆发,代表了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一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全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鸦片大量进口,10年当中,每年从3万箱增至6、7万箱,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引发了银贵钱贱现象并日益严重......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材料三
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写出《原道救世歌》等文章......最初加入拜上帝教的只有洪秀全的同学冯云山、族弟洪仁玕等几人,在洪秀全从事宗教理论宣传的同时还创立了拜上帝会,传播拜上帝教思想......并逐渐形成了以洪秀全为首的由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人组成的领导核心。
根据材料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背景?
(4)理论指导: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
(1)根本原因: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激化
(2)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3)间接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2、经过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2、经过
3、革命性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2)《资政新篇》
后期:《资政新篇》
内容: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何处去的问题;
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提出来“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
影响: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革命性、落后性、空想性)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2、经过
3、革命性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2)《资政新篇》
材料一 农民处于社会最低层,深受剥削和压迫,有着强烈的革命性;但是,农民阶级受落后的小农经济和分散的个体生产方式的影响,带有分散性、落后性等阶级局限性。因此,“农民可能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也可能充当一种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农民的两种不同“角色”?(2)材料二所示文献中,哪一个更能体现农民阶级的要求?哪一个更为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为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两图所示文献中的经济主张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答案:(1)革命性: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提出反封建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保守性:没有科学理论指导;没有提出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领导集团争权夺利,发生天京事变。(2)《天朝田亩制度》,因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资政新篇》,因为其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进行改革。(3)相互矛盾。原因:《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实行小生产基础上的公有制;《资政新篇》主张实行私有制,发展资本主义
一、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二
楚国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
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
材料三
“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立民国而建立天国……”
——李大钊
材料一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2、经过
3、革命性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2)《资政新篇》
4、失败的原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根本原因)
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战略上的失误(孤军北伐)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2、经过
3、革命性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2)《资政新篇》
4、失败的原因
5、影响
虽然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场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中国近代现代史》
二、洋务运动
材料1 中国文物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1864)
材料2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张之洞《劝学篇》(1898)
根据材料总结洋务运动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1、背景
二、洋务运动
1、背景
2、内容
军事工业:师夷长技以自强
1867年 天津机器制造局 崇厚
1861年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
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
1866年 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
二、洋务运动
1、背景
2、内容
民用工业:师夷长技以求富
1872年 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
1877年 开平煤矿 李鸿章
1888年 湖北织布局
1890年 汉阳铁厂
张之洞
二、洋务运动
1、背景
2、内容
建立近代海军
福建海军
北洋海军
南洋海军
二、洋务运动
1、背景
2、内容
创办京师同文馆,培养近代科学人才
二、洋务运动
1、背景
2、内容
3、评价
1、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以失败而告终,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没有达到。
中体西用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边疆危机
(1)西北地区新疆叛乱
时间:19世纪60、70年代
背景:①1864年,新疆地区上层分子反对清政府;②英国支持阿古柏在新疆叛乱;③俄国出兵占领伊利地区
结果:①1875年左宗棠率兵平叛;②1878年收复新疆南北两路;③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设省,使西北边疆度过危机。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边疆危机
(2)西南地区中法战争
危机:西南地区中法战争
时间:1883——1885
概况:①1884年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
②1884年刘铭传多次击败进攻台湾的法军;
③1885年镇南关大捷—冯子材
结果:1885年签订《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日本一些右翼史学家说:“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
材料二:19世纪末,对于日本即将发动的对大清的战争,列强各打着自己的算盘: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德法想乘机在中国夺取新的侵略权益;
俄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列强默认支持
蓄谋已久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3)甲午战争
材料一 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日本外相陆奥宗光
清政府
日 本
欧美列强
默许纵容
大陆政策
积极扩张
腐朽落后
消极避战
(根本原因)
甲午战争
﹙有利环境﹚
提供契机
朝 鲜(东学党起义)
﹙导火线﹚
(可乘之机)
(3)甲午战争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偶然与必然
①世界形势: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欧美列强采取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②日本:出台“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
③日本:明治维新壮大了日本的国力
清政府:腐败懦弱;
⑤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3)、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2)过程
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辽东战役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3)、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
过程
结果
清军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内容 危害 影响
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①便利日本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②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①《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赔款2亿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
过程:
结果:
影响:
1895年5-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一起,展开了武装抗日斗争。
台北
台中
台南
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问题: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2)为什么“四万万人同一哭”?
(3)“春愁”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目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1896年
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强占台湾
领土被割的悲愤和爱国之情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影响:救亡图存 民族觉醒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
内容:俄德法三国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给中国,同时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
结果:为了在3年内向日本交出2.3亿两白银,清政府分3次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借款3亿两白银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2、划分势力范围
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其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作为他们自己的“势力范围”,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它国家染指。
课后巩固
1、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反映了《资政新篇》(  )
A.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
C.克服了农民阶级局限并具有可行性
D.获得了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
2.历史学家徐中约指出:“在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和淮军的官佐因功而擢升至重要职位,从前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现在落入了汉人之手。……外省大员在国是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作者所阐述的核心意思是(  )A.清政府权力的转移有利于社会进步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C.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满洲贵族统治的瓦解D.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清政府的权力由满人转移到汉人
A
A
课后巩固
4、关于势力范围,理解正确的是:某国在该地区
A.实行军事占领,并入版图
B.扶植傀儡政权,实行间接统治
C.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特权
D.享有优惠关税和治外法权
3. 李侃编写的《中国近代史》中称:“《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步伐大大加快,俄、英等国争先恐后地掠夺在华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这实际上反映了(  )
A.日本是瓜分中国狂潮中的急先锋
B.《马关条约》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C.列强在掠夺中国过程中相互勾结
D.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