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1.1 生命的世界章末复习
七年级上册
复习目标
1.描述生物多样性。
2.区别生物与非生物,说明生物的特征。
3.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是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二是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因素的组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本章内容要点
知识梳理
一、形形色色的生物
生物学是自然学科中的一门基础科学,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
大气圈的底部
大气层下层的对流层
水圈的全部
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
岩石圈的表面
地球表面的土壤层
生物圈
生物的多样性使自然界生机勃勃
物种的多样性
遗传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应激性
生长
繁殖
新陈代谢
生物还具有哪些其他的特征
(1)能进行呼吸;
(2)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3)有遗传和变异;
(4)能生病、老化和死亡;
(5)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6)有严整有序的结构。
1. 请从下面列举的四组中,选出都是生物的一组( )
A. 太阳、细菌、水绵
B. 蘑菇、青蛙、矿石
C. 病毒、木耳、鲸
D. 河水、 河蚌、鹅卵石
2. 下列不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
A. 能够繁殖 B. 能生长、发育
C. 能运动和发声 D. 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C
C
3.下列有关生物基本特征的叙述,符合题意的是( )
A.生物都有细胞构成
B.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C. 生物都需要以其他生物为食
D.生物都能繁殖
4.生物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下列与植物向光生长 现象具有相同特征的是( )
A.母鸡孵卵
B.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C. 膝跳反射
D.排除尿液和汗液
D
C
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因素
①概念
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②非生物因素:阳光、水分、温度、空气、土壤、湿度等。
生物因素:生物间的相互影响
生物因素
同种生物:互助、相互斗争
不同生物:捕食、竞争、寄生等
雄鸡为争食物而斗争
狮子捕食斑马
海葵与寄居蟹
生物适应环境
保护色
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拟态
外表形状与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相似
警戒色
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北极熊
枯叶蝶
2.生物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同样,生物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裸地
草地
灌木丛
1.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都体现了( )
A. 生物能影响环境 B. 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 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 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2. 地衣生活在岩石上,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地衣又能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作用。这一事实说明( ) A. 生物能够适应它所生活的环境
B. 生物能够影响它所生活的环境
C. 生物依赖环境,又能改变环境
D.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D
A
3. 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离不开环境,但不影响环境
B. 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C. 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孤立、互不影响
D. 环境不能制约生物的存在
4. 地衣能在岩石上生长,又能使岩石腐蚀,说明生物体( )
A. 都能适应环境
B. 与环境形成统一整体
C. 都能生长和繁殖
D. 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B
D
1.误认为植物不需要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动物和人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如排尿、出汗、呼出气体。
例:植物会落叶,这一现象属于生物特征中的( )
A.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B. 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C. 生物能排泄废物
D. 生物需要呼吸
C
易误点:
2.误认为生物能影响环境,环境不能影响生物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同样,生物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例:福寿螺1981年引入中国,后来迅速散布于河湖与田野,广东等地已泛滥成灾,威胁到当地生物的生存。这说明(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只能适应环境,不能影响环境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D
1. 北京的市树是国槐和侧柏,国槐在冬天纷纷落叶,而侧柏依然郁郁葱葱,这表明( )
A. 国槐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B. 侧柏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C. 它们都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D. 它们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2. 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生物的特征的是( )
A. 二月春风似剪刀 B. 无心插柳柳成荫
C.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D. 葵花朵朵向太阳
D
A
3. 不同的花儿在不同季节绽放,其主要原因是( )
A. 氧气影响植物生长 B. 水分影响植物生长
C. 光照影响植物生长 D. 土壤影响植物生长
4. 大肠杆菌、桑树、家鸽和大熊猫共有的基本特征不包括的是( )
A. 都具有严整的结构
B. 都能进行新陈代谢
C. 都有生长和生殖现象
D. 都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射
C
D
5.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是我国宋朝著名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其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蕴含着很多的生物学知识,请从生物学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红杏属于生物,“红杏出墙来”是为了能够得到更多阳光的照射,阳光属于_______ (选填“生物”或“非生物”)因素.
(2)杏树在晚上会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这说明杏树能_______ .
(3)杏树会开花结果,这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_______ .
(4)杏树的种子种到土中,它会发芽长成一棵树,这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_______ ;一棵杏树上开的花出现了红白两种颜色,这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_______。
非生物
呼吸
能繁殖
能生长
变异
连线中考
1. (成都)生物个体的寿命是有限的,但是生物个体死亡并不会导致物种灭绝,是因为生物在生存期间进行了( )
A. 进化 B. 生殖
C. 遗传 D. 变异
2. (哈尔滨)以下属于细胞生命活动产生的代谢废物的是( )
A. 生长激素 B. 唾液
C. 胆汁 D. 二氧化碳
D
B
3.(湖州)敌百虫是一种杀虫剂,有资料显示:“少量残留在土壤中的敌百虫,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某同学为验证此说法,设计了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农田里取适量的土壤,将其均分为甲、乙两组,将甲组土壤进行灭菌,乙组不灭菌;②配制适宜浓度的敌百虫溶液,等分两份,并分别与甲、乙两组土壤混合均匀,分别放在相同的无菌且适宜的环境下;③一段时间后,取样检测甲、乙两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并进行比较;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对甲、乙两组土壤进行不同的处理,目的是为了 _______ ______。
(2)步骤②将两组土壤分别放在相同的无菌环境中而不是自然环境中,原因是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 。
(3)若微生物能分解敌百虫,则可预测步骤③中甲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_______ 乙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
设置对照实验
为了防止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进入土壤,干扰实验
大于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