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第19课 辛亥革命(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第19课 辛亥革命(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1 21:4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辛亥革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时局图
辛丑条约签字
慈禧太后
上图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各个阶层是如何应对的?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清末新政(1901—1905)
编练新军
教育改革
废科举、办学堂、设学制
倡导创办
工商企业
改革官制
(外务部等)
结合课本108页历史纵横,概括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政治
经济
教育
军事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清末新政(1901—1905)
编练新军
教育改革
废科举、办学堂、设学制
倡导创办
工商企业
改革官制
(外务部等)
政治
经济
教育
军事
材料一: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新政不新
民族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革命思想
新式知识分子
清政府掘墓人
新军
一个政权最危险的时刻通常是在其开始改革之际。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预备立宪
(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3)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汉族4人 满族9人 其中皇族7人
材料二
君上大权
第一条: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第三条: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第五条: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第六条: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预。
——摘编自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政治根源: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权威下降,面临巨大的政治危机。
资产阶级立宪派认识到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
转而支持革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辛亥革命的背景
1840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
进一步推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2年《海国图志》
1851年—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维新变法
1899年秋—1900年9月7日 义和团运动
1、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各阶层的救亡探索均告失败。
列强不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辛亥革命的背景
材料二:1905至1908年四年间,新设资本万元以上厂矿238家,资本6121.9万元,较上次高潮增长三倍以上。1909、1910年发展势头减弱,但还是有所增长。总计1901至1911年间,新设厂矿386家,资本额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前此三十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二倍以上。 ——摘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2、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辛亥革命的背景
3、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革命团体)
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会上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革命政党)
前排居中孙中山 右二是黄兴
2、辛亥革命的背景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辛亥革命的背景
5、指导纲领: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 对应的同 盟会纲领 具体主张(含义) 地位(内在关系)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以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核定全国地价,增涨地价由国民共享
(夺取政权)
补充和发展
核心
(建立政权)
(巩固政权)
前提
(民族革命)
(政治革命)
(社会革命)
(1)三民主义的内容有哪些
未明确反帝
未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
未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最具号召力
最潮流
最具远见性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①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②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③对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起了巨大作用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性 质:
进步性:
局限性: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还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忽视了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也没有明确反对汉族军阀、地主
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满足农民对土地要求
总结: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彻底的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浙皖起义
萍浏醴起义
黄花岗起义
镇南关起义
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
秋瑾
七十二烈士之墓
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有利时机:
四川保路运动为
革命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
①时代背景:
③经济与阶级基础:
④思想基础:
⑤组织基础:
⑥军事基础:
民族危机加深,各阶层的救亡探索均告失败。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为革命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直接原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
革命的指导思想
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条件
⑦有利时机: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加剧了清政府的危机。
②社会基础:
〖随堂演练〗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B.增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大
C.加速了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D.形成了实业救国的新高潮
〖随堂演练〗2014年6月22日下午,美国日金山举办纪念辛亥革命元勋黄兴诞辰140周年活动,100多位社会各界人士在中国城全美黄氐宗亲总会大厅出席活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竖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
A.三民主义 B.变法图强 C.实业救国 D. 民主、科学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成立湖北军政府,
改号中华民国
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1911年10月10日
1、时间:
2、主力:
3、结果:
1、武昌起义
★武昌
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产生。
2、中华民国的建立
五色旗(五种颜色依次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着“五族共和”)
纪元:民国纪年 改用公历
纪元:民国纪年 改用公历
纪元:民国纪年 改用公历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3、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的支持下,奉清政府命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利用革命党人急于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议和。孙中山被迫发布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他做大总统。
南北议和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年的清王朝结束。
清帝退位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和政体
汉满蒙回藏
“五族共和”
时间 1912年1月1日
国号 中华民国
国都 南京
国旗 五色旗
纪元 公元 民国纪年
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
4、中华民国成立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5、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成果
《清帝逊位诏书》
袁世凯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同天,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原因
①袁世凯实力强大:是清末北洋新军的创始人,北洋军阀的首领,又获得了立宪派、旧官僚的拥护
②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寻找新的代理人
③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革命派在政治上不成熟软弱妥协,又脱离人民群众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第一章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第三章 参议院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
第五章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主权在君
主权在民
封建等级
自由平等
君主专制
分权制衡
责任内阁制
两部宪法的转换,反映了中国社会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的发展趋势,是政治近代化的重要成就。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体现了哪些原则?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为防止袁世凯专权。
(2)内容:看书
缺点:因人设法
意义: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法治取代了人治)。
法院
参议院多数党
选举、弹劾
参议院
总统
经参议院同意任免
内阁总理
行政权
立法权
司法权
否决权
任命
副署
——三权分立
政体:
责任内阁制
局限:
因人设法
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史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史料二:19经济近代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出现短暂的春天)
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万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尾82750马力,约增加一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史料三: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想要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
史料四: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如: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剪辫易服、放足、行握手鞠躬礼等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政治近代化: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皇帝倒了,旗帜变了”)
思想近代化: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复辟难了)
(社会生活近代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方面发生一系列新变化。“辫子剪了,小脚松了,衣服换了”)
性质:
性质:
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政治民主化
思想理性化
生活文明化
经济工业化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 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 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 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 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 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 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 我非中华民国人。”
“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 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 不过改称了什么,带兵的也还是先 前的老把总。”——《阿Q正传》
独 立 各 省 都 督 身 份 革命党 5 革命党 18.5%
新军将领 13 旧官僚
70.4%
巡抚 3
布政使 1
提督 1
总参议 1
咨议局议长 3 立宪派 11.1%
谁在革命?
有民主共和的民国, 无自主理性的国民。
〖随堂演练〗中国近代史上某部法律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政府的组织形式实行三权分立原则”。该法律( )
A.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支持 B.确立了民主共和的政体
C.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D.宣告了封建社会的终结
〖随堂演练〗中华民国成立前夕,孙中山力排众议,坚决效仿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1912年《中华美国临时约法》颁布,建立的却是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成为实际权力中枢,并有权否决总统的提案。这一转变( )
A.事实上确立了共和制 B.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C.体现了三权分立特点 D.皆在预防专制独裁的出现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推翻了皇帝,败给了自己)
根本原因: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主观: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力量过于强大。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
局限性: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有效;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告各友邦书》节选(1912.1)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
合作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辛亥革命后中国,又该何去何从呢?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南京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国家的混乱状态。
——《吴玉章回忆录》
〖随堂演练〗辛亥革命后,民众,尤其是农民,并没有翻身解放的欢愉,反而徒增强制剪辫的担忧和纷扰,皇帝没了,就没有王法的逻辑,在底层社会广泛流行。这表明辛亥革命( )
A.扫除陋习成效初显 B.缺乏土地革命纲领
C.预期目标并未实现 D.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随堂演练〗辛亥革命的目标不只是推翻一个专制王朝,而是一次试图向专制制度发起攻击、用先进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社会制度的革命。所以辛亥革命与以往革命的不同在于( )
A.完成了改朝换代 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D.使中国摆脱了民族危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