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3.5.2 呼吸作用
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 观察绿色植物的呼吸现象,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发生部位。
2.说明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3.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呼吸作用,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导入
植物是由土壤汁构成的
有人认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够更新居室的空气,于是在卧室里摆放多盆绿色植物。你认为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
刚刚收获的粮食如果不及时晾晒,粮堆的内部就会发热,这是为什么呢?
新鲜水果蔬菜长途运输为什么要冷藏?
萝卜放久了为什么会空心?
一、观察植物的呼吸现象
新课教学
萌发的种子吸收氧气
把甲、乙两瓶(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放到温暖黑暗处
24小时以后,观察蜡烛在甲、乙两瓶里的燃烧情况
实验现象:
燃烧的蜡烛放进甲瓶里,火焰立刻熄灭了。燃烧的蜡烛放进乙瓶里,火焰没有立刻熄灭。
实验结论:
种子在呼吸作用中消耗氧气
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
甲(萌发的种子)
乙(煮熟的种子)
实验现象:
甲瓶里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说明甲瓶里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
实验证明:
萌发的种子释放出二氧化碳。
水果蔬菜保鲜: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种子萌发时释放能量
萌发种子
萌发种子
煮熟种子
煮熟种子
用两个暖水瓶(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
各插入一个温度计,两三小时后,观测这两个暖水瓶内的温度有没有变化。
实验现象:
装有萌发种子的暖水瓶内的温度升高。装有煮熟的种子的暖水瓶内温度不升高
实验结论:
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热量
萌发的种子吸收的氧气,将种子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
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不但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而且会释放出热量。
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分解有机物,同时释放能量。
有 机 物 蛋白质 脂肪 糖类
100克黄豆中有机物的含量 36.0克 16.0克 18.6克
100克黄豆长成豆芽后有机物的含量 4.5克 1.6克 4.5克
分析以上数据,黄豆种子中在萌发过程中呼吸时消耗的是什么物质?
种子
萌发的绿豆种子
二、植物细胞能进行呼吸作用
新鲜的大红花叶子
新鲜的贡梨
叶
果实
注意:
不仅是萌发的种子能够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所有器官都要进行呼吸作用。而且凡是具有生活力的种子时刻都进行着呼吸作用。
植物体的根、茎、叶细胞也能进行呼吸作用
粮食贮存 : 抑制呼吸作用(低温、干燥)
三、植物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
呼吸作用:
植物体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将体内的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呼吸作用是在细胞中进行的。
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一样都有线粒体,所以它们都进行呼吸作用。
氧气+有机物 二氧化碳+水+能量
线粒体
(贮存能量)
原料
产物
场所
实质
物质转变:
分解有机物
释放能量
能量转变:
新疆的瓜果为什么那么甜?
新疆白天光照强,光合作用旺盛,合成有机物较多;夜晚温度低,呼吸作用较弱,分解有机物少,因此积累下的糖分较多。
四、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了动力
呼吸作用的意义:
植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呼吸作用。一部分用于植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一部分转化成热量散失。因此,植物的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了动力。
在光下
在黑暗处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同时进行
光合作用停止
只进行呼吸作用
对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场所
是否需光照
物质变化
能量变化
叶绿体
线粒体
在光下进行
有光无光均可进行
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贮存能量
释放能量
课堂小结
呼吸作用
植物的呼吸现象
植物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种子萌发吸收氧气
种子萌发释放二氧化碳
种子萌发产生热量
呼吸作用的
原理及意义
原理: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意义: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课堂检测
1.植物体进行呼吸作用的部位是( )
A.只在叶片中
B.只在萌发的种子中
C.只在根系中
D.在所有的活细胞中都能进行
2.植物体进行呼吸作用的时间是( )
A.只在白天
B.只在光下
C.在白天和黑夜
D.只在晚上
D
C
3. 下列叶片的结构中,只进行呼吸作用而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 )
A. 表皮细胞 B. 保卫细胞
C. 栅栏层 D. 海绵层
4. 植物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来自于细胞储存的( )
A. 有机物 B. 无机物
C. 无机盐 D. 化合物
A
A
5.下图是探究呼吸作用产物的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回答:
(1)A瓶内NaOH溶液的作用是 。
(2)D瓶内石灰水的作用是 。
(3)若将萌发的种子换成大豆幼苗,应对C装置进行 处理,目的是 。
吸收空气中的
防止大豆幼苗光合作用吸收
检验呼吸作用产生
遮光(放在暗室中)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