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咸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咸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62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1 22:4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宁波市咸祥中学 2022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 27 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 题(本题共 4 小题,12 分)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
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
不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
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
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
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
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
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编者注: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
深刻)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
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
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
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
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
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
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
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
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
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
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
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
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
的词作,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而且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了高昂雄
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
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
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
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励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
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
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蕙风词话》
卷一)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
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
试卷第 1页,共 8页
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
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
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
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
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
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
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
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
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
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
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
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
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
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
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
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
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 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唐宋诗词应成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的首选阅读对象,作出这一判断不仅是基于作品阅读价
值。
B. 唐宋诗词所包含的“志”与“情”是其流传至今仍然能够对读者产生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前
提。
C. 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从读者提升自我人格境界的角度而言,很值得我们与之展开对话。
D. 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故将人生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进而传递给读
者。
2.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莫砺锋对所引用的清人叶燮、沈德潜的相关表述是持认同态度的,这两则材料论证了材料
一人品与文品并重的中心观点。
B. 莫砺锋举李、杜、苏、辛四个例子,论证了古典诗词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与价值判断
对现代人而言是有重大意义的。
C. 有人认为陆机说的“诗缘情”与古典诗歌“诗言志”的纲领是矛盾的,但孔颖达认为,两
者是合一的,莫砺锋认可孔颖达的说法。
D. 读者在阅读唐宋词的过程中会代入自身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从而对作品作出多样的诠
释和解读,这样容易导致解读过度。
3.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所引清人叶燮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 分)
A. 苏轼《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
之声。”
B. 刘勰《文心雕龙》:“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C. 刘熙载《艺概》:“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茕。”“英雄出语多本色,辛弃
疾词,于是可尚。”
D.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潘岳(晋代诗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
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潘岳的字)拜路尘。”
试卷第 2页,共 8页
4. 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李璟词的描述评析,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作简
要分析和说明。(3 分)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
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
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
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小题。(15 分)
【文本一】:
最美是百合
那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曾有一段日子,我和妻子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那时我的工资收入只有七十二元,妻子没
有工作,且已怀孕了八个月。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们开了一个小书店,还请了一个帮工。
她叫阿纯,在一所中专读书。此时,她正好放假,主动要来帮忙,而且执意不要工钱,
只想借此机会多读一点书。
妻子说,暂时不拿工钱也行,搬过来和我们一起吃住,多少可以节省一点。
阿纯想了想,点头答应了。
阿纯是一个爱笑的女孩,我和妻子都怀疑她的嗓子眼儿里是不是挂了铜铃。
阿纯爱和妻子背着我说悄悄话。其实,她们的悄悄话大多也只是谈论女人的化妆、穿戴,
并没有什么秘密。
阿纯总对妻子说:“商店里有一种百合花布,你用来做连衣裙一定很好看。”
妻子看着一天比一天大的肚子,笑着摇摇头。
阿纯说:“等生完宝宝再穿嘛!”
阿纯用很美丽的语言形容那些比她的语言还美丽的百合花。
她说:“不信你去看一看。”
经不住阿纯的一再诱惑,妻子挺着大肚子去了商店。她看到了那种布,淡黄的布面上那
高雅洁白的百合花使她怦然心动。她在柜台前站了许久,但她的手并没有伸进口袋。她低下
头,匆匆地离开商店,一言不发地回家了。
一个下午,妻子也不多说话。
阿纯好像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不知怎么安慰妻子才好。
做一身连衣裙的布料价钱,等同于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妻子的选择再简单不过了。
妻子说:“也许有更好的呢,等孩子生下来再说吧。”
阿纯看看我,轻轻地转过头去。
小书店的生意还不错,因为小店附近有两所学校和一个大工程局,来租书看的人还真不
少。收入最多的一天,小小的钱盒里装了十七元钱。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阿纯要回校上课,妻子也要临产,小书店刚撑起门面,就面临停
业了。
经过盘点,这一个月,我们竟收入了一百八十二元钱!
我和妻子坚持拿出九十一元钱给阿纯,算她的工钱。阿纯推辞再三,收下了。她小心地
把钱装进一个信封,又把信封夹在书里,然后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
转眼二十多天过去了,妻子住进了妇产医院。有一天,我回家取东西,门卫室的大爷交
给我一个小包袱,说是一个女孩送来给我妻子的。
妻子打开小包袱,里面是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和一个小手铃。
试卷第 3页,共 8页
阿纯在信里说:“大姐,我要去秦皇岛基地实习了,这块百合花布是我用自己的‘工钱’
买来的,送给你,希望你收下。天空灰暗的时候,没有人会发现百合花的美丽,但阳光一出
来,满坡的百合花最鲜艳!祝你生一个健康的、又白又胖的宝宝!”
妻子坐在那儿,眼泪一滴一滴地渗入那叠得十分整齐的花布里。
(选自《中国当代微型小说排行榜》文字有删改)
【文本二】:
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地披挂在自己肩上,大
踏步地走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
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
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
头,看见他背上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
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
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活。那
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地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的东
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
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
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的分铺在门板上、桌
子上(两张课桌拼起来,就是一张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
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
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
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
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本一】情节非常简单,通过写赞百合花布、看百合花布、送百合花布为我们塑造了形
象鲜明的人物。
B. 【文本二】表面上表现了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但更深层面上,它歌颂了人性美、人情
美。
C. 【文本二】中,“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
对战斗的激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同时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美也起到了反衬作用。
D. 两篇文章中的百合花都含有象征意义,在文本一中,百合花象征阿纯纯洁、美好的心灵,
也象征幸福美好的生活;在文本二中象征通讯员和新媳妇都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篇小说选材精巧恰当,篇幅紧凑短小,结构严谨,主题突出,为我们讲述了一对夫妻和
一位假期打工女生短暂相遇的故事。
B. 本篇小说情节简单,但是主题非常鲜明,通过对生活的真实刻画,在娓娓道来中引起读者
共鸣,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 从文中开书店、为阿纯发工钱、去商店看了百合花布却舍不得买等情节可以看出小说的主
人公是一个勤劳、节俭、善良的人。
D. 本篇小说中的阿纯是一个热爱读书,热爱生活,乐观开朗,心地善良而美好的女生,具有
积极的现实意义。
试卷第 4页,共 8页
7. 鉴赏【文本一】中画横线的句子。(3 分)
8. 试探究【文本二】中作者安排“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一情节的意图。(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鉴赏( 共 42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选择题每题 3 分,19 分)
【文本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
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
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
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文本三】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
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曰:“积财千
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
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节选自《颜氏家训 勉学》)
【文本四】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
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
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邵)词曰:“我精骑三千,
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
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选自秦观<<劝学>>)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B.又从而庸.之 庸:归功
C.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过:过失 过错
D.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殆 大概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敦厉风俗,犹为.一艺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 故虽有勤劳之.苦 蚓无爪牙之.利
C.木直中绳,以.为轮 叩之以.小者则小鸣
D.是犹求饱而.懒营馔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11、秦观《劝学》文中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B.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C.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D.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12、对以上四个文本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第一段文字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继而用比喻论证论述了学习在提高人的
素质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试卷第 5页,共 8页
B.第二段文字中,作者用比喻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提倡在求学时,要做“善学者”和“善问
者”,这样就能更有效地解决学习问题。
C.第三段文字中,作者强调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技艺就是读书。广泛涉猎书籍可以助世
人安身立命。
D.第四段文字中,秦观叙述的故事,可以从正面论证读书时学时辍导致的后果,适合用来论
证积累对成就学问重要性的观点。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 分)
(2)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
衣也。(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及诗歌材料,完成 14-17 题(13 分)。
【材料一】: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
岂幸相遇哉 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
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
钓于渭滨者乎 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
用之。 (建安十五年《求贤令》)
【材料二】: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
平定汉业, 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
无废业矣。”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材料三】: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
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
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
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
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备举所知,勿有所遗。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材料四】: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注】曹操曾先后在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三年三次下达过求贤令,即上文的材料一二三。
14、文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扬: 选拔
B.陈平岂笃.行 笃: 忠厚 老实
C.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阡: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D.其备举所知,勿有所遗. 遗: 遗漏
试卷第 6页,共 8页
15、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 榆柳荫.后檐
A.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B.栗深林兮惊.层巅
C. 由此言之,士有偏短. 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6、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短歌行》起首四句,以朝露易干为喻,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人生短暂,年华易逝
而功业无成,因而产生一种时间的紧迫感。
B.《短歌行》用单纯的四言节奏,语气变化不大,但无单调之感,读起来铿锵有力,透露着
诗人的坚定意志和雄心壮志。
C.前三个材料表达了曹操愿求更多的“贤人君子”和他一起“共治天下”的政治决心,
《短歌行》也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D.曹操对人才的选用,“唯才是举,得而用之”,材料三中伊挚、管仲、韩信等的例子
很好的证明了材料二中“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的观点。
17、材料一与材料四在表明作者写作意图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 分)
(三)积淀名言警句(共 10 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
出行工具的诗句“ ”和“ ”令人叹为观止。
(2)杜甫在《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以及无限悲凉难
以派遣的句子是“ , ”。
(3)《静女》中,描写约会时男主人等待女孩憨厚痴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涉江采芙蓉》中表现游子回首望乡、长路渺茫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5)老子《道德经》说“千里之行”要“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以“千里”为目标,
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句子是“ , ”。
三、语言基础运用(共 21 分)
1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句是( )(3 分)
A.他飞红了脸,更忸怩( nì)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半晌(shǎng)
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我只得把嘴里的话又咽了下去。
B.李清照《声声慢》主要抒发了女词人漂泊无寄、欲吐还咽(yàn)的愁绪, 其开头
别出新裁的叠词运用,逐层深入,文情并茂,“俱无斧凿痕”。
C.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piē)在冰冷的铁轨旁边。很久,她们还能感觉到它
那越来越轻的震颤。一切又恢复了寂静,静得叫人惆怅.(chàng )。
D.生命诞生以来,简单与复杂并存,繁盛与灭绝交替,奏响了一篇篇跌宕( dàng)起伏的演
化乐章,其间洋溢着生命诞生与繁盛的欢诵,伴随着物种灭绝与衰落的悲怆(chuà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20-22 小题。
英文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最近引发 ,在这部片子里,英国历史学
家追随杜甫当年的脚步,重走杜甫走过的路,请英国戏剧家用“莎士比亚腔”朗诵杜甫的诗
作,与中外学者对话,和中国老百姓交流,在 的中国寻找“杜甫”的影子。这位西
方探访者将杜甫与西方最伟大的文学家并列,并发出感慨:“在当代,往昔以前所未有的速
度离我们远去,寻旅者却仍然可以在中国找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是啊,在中国提到杜甫,人们总是_____。( ),三岁小孩就能吟诵;他
试卷第 7页,共 8页
的律诗浑然天成,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典范;他的笔下有( )的沉郁顿挫,( )
的人间疾苦,( )的忧国忧民……尽管一生九死一生,甚至颠沛流离,但没有拘一己
之欢,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就像一棵扎根大地、枝
繁叶茂的大树,一代代中国人从杜甫的诗心中汲取营养,从文学到人生再到家国。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争议 日新月异 心照不宣 B. 热议 日新月异 心领神会
C. 热议 日增月益 心照不宣 D. 争议 日增月益 心领神会
21. 将下列杜甫的诗句填入文中的括号内,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A. ②③①④ B. ③②①④ C. ②③④① D. ③②④①
22.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尽管一生颠沛流离,甚至九死一生,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没有拘于一己之欢
B. 尽管一生九死-生,甚至颠沛流离,但没有拘于一己之欢,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
C. 尽管一生颠沛流离,甚至九死一生,但他没有拘于一己之欢,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
D. 尽管一生九死一生,甚至颠沛流离,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没有拘于一己之欢
23.请在下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3 分)
亚洲瓢虫迁居欧洲后, ① __。原来,当地瓢虫在偷吃亚洲瓢虫的
虫卵或幼虫后不久,就会倒在亚洲瓢虫的“生物武器”下。
德国吉森大学 16 日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发现,亚洲瓢虫体内存在一种
名为“微孢子虫”的寄生虫, ② _却能对欧洲瓢虫产生致命打击。
亚洲瓢虫因其好吃蚜虫的天性被美洲、欧洲的一些国家引入用于生物防治。不过,
瓢虫还有偷吃同类虫卵和幼虫的习惯。 ③ _,便可能因微孢子虫而
毙命。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
24. 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仿照例文为之写一首小诗。要求:体现出人物某方面的特点,
句式大致相同即可。(6分)
人物:毛泽东、郭沫若、闻一多、苏轼、陶渊明、李白、杜甫、李清照
【例】
雪莱,你是一只云雀,
衔着橄榄枝,唱着欢乐的歌;
你更是一道闪电,
冲破孤云与暗淡,炽热着激情与赤胆。
四.作文(60 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年轻人学会了闭嘴和说话,懂得了礼尚往来就是成熟;也有人说,年轻人能够
冷静、忍让和低调,且不轻言放弃就是成熟;还有人说,年轻人只有懂得为他人着想、接受
不公平,明白吃亏是福就是成熟……
那么,你怎么看待成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 800 字。
试卷第 8页,共 8页
咸祥中学 2022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 27 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 题(本题共 4 小题,12 分)
1. D 【详解】D. 选项内容颠倒了二者关系,文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
意蕴”而写作,而是创作出的作品“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
2、C 【详解】A. “这两则材料论证了材料一人品与文品并重的中心观点”错误。材料
一第一段的观点是“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作
者举叶燮和沈德潜的例子论证的是阅读古诗能够了解古人的心态和人生态度。
B. “论证了古典诗词所表达的内心情感……”错误。原文是说“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
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
指的是“其中的典范作品”,这里的表述扩大了范围。
D.“从而对作品作出多样的诠释和解读,这样容易导致解读过度”表述于文无据。原文说
的是“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
3. D 【详解】D. 元好问这首诗是评论西晋太康诗人潘岳的,批评、嘲讽了潘岳做人做
诗的二重性格。元好问从诗写真情出发,鄙视诗写假话、言不由衷的作品。“安仁”是潘
岳的字,“拜路尘”讽刺潘岳趋炎附势。叶燮的观点是“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
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两者观点不一致。
4. ①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来鉴赏的两句,“菡萏”
凋谢“翠叶”残败,“西风”吹过“绿波”生愁,恰是有绝佳意境的;
②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萧瑟秋景的描
写中体会到了女主角哀怨的心境;
③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将自己的主观投入到词作中与词
人对话,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小题。(15 分)
5. C 6. C
7. 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1 分),写出了阿纯对这笔钱的慎重态
度,(1 分)为下文写阿纯用“工钱”买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送给“我”的妻子埋下伏笔。
(1 分)
8. ①这一细节使小通讯员形象更饱满鲜活,残酷的战争没有泯灭他对美的追求,表现了
他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②经历了如此残酷的战争却仍然心向美好,写出了他的乐观情绪,以及天真淳朴的性格。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讴歌。
③与下文小通讯员的牺牲形成对比,反衬战争的残酷,谴责了战争对美的摧残,增强了小
说的悲剧色彩,暗示了小说的反战主题。(每点 2 分,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鉴赏( 共 42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选择题每题 3 分,19 分)
9、C.过,超过
10、 D A.是 ;写 B 的 ;定后标志 C.把 ; 用 D.连词,均表转折。
11、 B. 12、D.应是“反面论证”
13、
(1)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 分)
(2)世人不管愚蠢还是聪明,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识的事广,但却又不肯读书,这就
好比想要吃饱却懒得做饭,想要身体暖和却又懒于裁衣一样。(4 分)
试卷第 1页,共 3页
译文: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由水凝结而成,但比水冷。木材直得
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烘烤使它弯曲,把它制成车轮,木材的弯曲程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
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用墨线量
过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
察,就能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效果加倍,学生又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
辛勤而效果减半,学生又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好比攻伐坚硬的木材,要先从容易的
部位开始,然后再砍伐坚硬的关节处,等到时间一长,木材就脱落分解了;不善于发问的
人正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好比撞钟,用小的力气敲打,钟声就小,用大的力气
敲打,钟声就大。从容不迫地敲打,钟声就渐渐止息;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正与此相反。
这都是推进学习的方法。
通晓《六经》要旨,涉猎百家著述,即使不能增强道德操行,敦促劝励世风习俗,也
仍然不失为一种才艺,可借此自谋生计。父亲兄长是不能长期依靠的,家乡邦国不能常保
无事,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来庇护资助你时,就该自己设法了。俗话说:“积财千万,
不如薄技在身。”各种技艺中最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无过于读书。世人不管愚
蠢还是聪明,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识的事广,但却又不肯读书,这就好比想要吃饱却懒
得做饭,想要身体暖和却又懒于裁衣一样。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依仗这样的本事就
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
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非常勤奋,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
分之二,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复推敲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
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嗨!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
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
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差不多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及诗歌材料,完成 14-17 题(13 分)。
14、 C. 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15、 D 与例句同为名词作动词 ,A.名次作状语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C.形容词
作名次
16、 D.伊挚 只是出身低贱,不是品行有缺点。
17、材料一与材料四在表明作者写作意图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
分)
材料一:政治散文,引用前人诗句和事例论证,非常直接表达求更多的“贤人君子”
和他一起“共治天下”的意图。
材料四:用诗歌形式,运用比兴、化用典故及引用前人诗句,委婉含蓄的抒发求贤
若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三)积淀名言警句(共 10 分)
18、(1)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爱而不见,搔首踟蹰。(4)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试卷第 2页,共 3页
三、语言基础运用(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21 分)
19、 c A.忸怩( ní).B.“别出新裁”的“新”应写作“心”。D 欢诵-欢颂
20. B
第一组,“争议”,指事情上在争论中,没有一致结论;“热议”,指对某事的强烈关注、
热烈讨论。这里对于《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没有争论之意,强调的是关注,所以用
“热议”。
第二组,“日新月异”,是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现象;“日增月益”,
指一天天一月月地增添、加多。这里指的中国是发展迅速,没有增添、加多的意思,所以
用“日新月异”。
第三组,“心照不宣”,指被此心里明白,面不公开说出来;“心领神会”,指不用对方
明说,心里已经领会,指深刻领会。这里强调的是“中国提到杜甫”,不用对方明说,心
里已经领会,所以用“心领神会”。
21. D
第一处,依据后文“三岁小孩就能吟诵”可知,③句适合儿童;
第二处,重点强调杜甫的诗风特点“沉郁顿挫”,他的律诗之冠 《登高》,突出其抑扬
顿挫的特点,所以选②;
第三处,重点强调杜甫的关系民生,“人间疾苦”,④强调贫富悬殊,百姓的疾苦;
第四处,要求体现他“忧国忧民”思想,①句体现了杜甫以关心百姓的疾苦为己任,心怀
天下的情怀。
22. C 例句,语序不当,“甚至”表递进,所以“九死一生”放在后面;成分残缺,“但”
后缺主语,加上主语“他”;成分残缺,“拘”与“一己之欢”是被动关系,被“一己之
欢”拘束,所以应增加表被动的“于”字。
A项,暗换主语,“没有拘于一己之欢”的主语应是“他”。
B项,语序不当,“甚至”表递进,所以“九死一生”放在后面;成分残缺,“但”后缺
主语,加上主语“他”。
D项,语序不当,“甚至”表递进,所以“九死一生”放在后面;暗换主语,“没有拘于
一己之欢”的主语应是“他”。
故选 C。
23①它们的部分欧洲同类大量死亡 ②这种寄生虫显然不会危及亚洲瓢虫
③欧洲瓢虫如果吃了亚洲瓢虫的虫卵或幼虫
24. 【答案】示例:
苏轼,你是一湾朗月,把千里婵娟,送往人们的心田;你更是一溪激流,大浪淘沙,惊涛
拍岸。
这是一道仿写题,仿写时从内容、结构和修辞等角度分析原句的特点。本题要求仿写
一首小诗,四行诗,两个层次,每个层次第一句运用比喻,描述写作对象的形象;第二句
对喻体进行描写,注意准确表现写作对象的性格、风格等特点。
完成此题既要了解“毛泽东、郭沫若、闻一多、昌耀、苏轼、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
的身份、性格、作品风格情况,能够提炼出其中某一个人物在某一方面的特点,还要结合
“你是……你更是……”的句式结构进行表述,注意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字数的限制。
四.作文(60 分)
试卷第 3页,共 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