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设计
)
教学内容:篮球-急停急起
篮球行进间运球的构思与设想
一、指导思想
本课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的学、练、思、合作与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学会篮球行进间运球技术动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敢于实践、互帮互助的精神,让学生体会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材与学生分析
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根据行进间运球技术的动作要领,本课重点解决:运球部位、球的落点及手球的控制能力。难点是:运球速度和移动速度协调一致。
本课是初二年级男女生合班上课,共40人,都接触过篮球运动,喜欢篮球运动,但是部分学生技术动作不够规范,容易出现错误动作,对技术要求不是非常清楚。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大多数学生基本掌握掌握篮球行进间运球技术动作和运球急停急起技术动作,使学生具有积极学练的学习态度并勇于模仿。在学习动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较好掌握手触球的部位和球的落点,并且使学生在适度的个性张扬与团队合作中获得成功的感受,体验篮球运动的乐趣。另外一个现状就是一个班的学生在水平层次上有一定的差异。在组织教学中,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兼顾部分基础差的和基础好的同学,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行进间运球技术动作要领,并能够区分行进间运球技术和原地运球技术的区别,提高学生对篮球的兴趣。
技能目标:教师通过采用讲解示范法、提问作答法、指导纠错法、游戏比赛法等方法达到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的目的,使学生学会篮球行进间运球技术动作,其中90%的学生基本掌握直线运球技术,85%的学生能够掌握运球急停急起技术,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速度和耐力等身体素质,提高综合运用运球技术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进取,拼搏向上的优良品质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运球部位、球的落点及手球的控制能力。
难点:运球速度和移动速度协调一致。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法、提问作答法、指导纠错法、游戏比赛法等方法达到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的目的。
学法:
1.互动学习法。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内的互动、交流、讨论、探索式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创新能力。
2.采用激励评价法。通过学生代表的展示活动,不仅肯定了学生的成果,而且让学生明确正确技能的方法、动作要领;学生练习时及时给予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练习激情,而且能及时反馈学生练习情况,促进学生更好完成动作。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站队、问好、宣布内容、检查装备)
2.导入
通过和学生交流NBA比赛,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一个篮球明星的成就与他的刻苦训练密不可分,激发学生练习篮球的积极性和动力。
3.准备活动
篮球操:通过弹动、点地、跑跳、运球、手指拨球等一系列动作融合为一套操。伴随音乐,通过球操练习,使学生熟悉球性,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4.柔韧练习
伴随音乐,使学生肩部、手臂、腰部、腿部等进行拉伸,避免学生在运动中受伤。
(二)基本部分
1.复习导入:我们上节课之前已经学习原地运球,教师提问:比较原地运球和行进间运球的差别。
2.教师示范:注意观察教师示范完整动作,学生仔细观察并回答老师行进间运球时手触球的哪个部位?
3.学生体会
(1)学生进行上一部运球练习
让学生体会行进间运球技术,并注意手触球的部位。
(2)学生进行上三步运球练习
使学生体会移动速度要和求前进的速度保持一致
4.分组练习
(1)直线运球练习
跑步的速度加快,让学生充分体验手触球的部位,球的落点以及受对球的控制能力,并保持移动速度和球前进的速度一致。
(2)运球急停急起
①通过检放标志盘,使学生自己体会运球急停急起技术动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练习的积极性。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学生错误动作,个别错误个别纠正,集体错误集体纠正。
②增加捡放标志盘的个数,
巩固运球急停急起技术,增加学生对球的感知力和熟练程度。
(3)接力比赛
每组一个队员运球追赶前面的队员,运球至一周后归队,本队下一个队员继续,哪个小组队员最先全部归队即为获胜。
利用现有的正方形场地,稍变队形,使学生在现有的空间内进行接力比赛,巩固学生的行进间运球技术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应变能力,真正体现了“一场多用”理念。
(4)游戏“抢夺宝藏”
所有队员运球的同时抢占自己喜欢的宝藏,也可以去其他组抢夺宝藏,在规定时间内,抢到宝藏最多的小组获胜。
通过设置游戏,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行进间运球技术进行巩固,培养学生勇于进取,拼搏向上的优良品质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素质练习
在现有的场地内,利用现有器材,使学生循环进行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样的器械,但每个小组的练习方式不一样。在练习过程中充分发挥组长的带领作用和组员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
(三)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伴随音乐,老师带领学生放松
2.评价:教师对本节课进行评价
3. 下课:师生再见,收还器材
八、教学特色
教师精心设计,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本节课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让学生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把握正确的动作技术。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激励学生,及时评价学生的所学所获,调动学生学习行进间运球的积极性。
九、生理负荷预计
平均心率预计:125次/分;最高心率预计:135次/分;练习密度预计:47%。
九、场地器材
篮球场地、篮球41个、播放器一部、小垫子10个、绳梯2个、标志桶8个,标志盘若干
篮球行进间运球课时计划
学校 授课教师 时间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课 人数 40人
教学 内容 1.学习行进间运球技术 2.游戏“抢夺宝藏 ”
教 学 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行进间运球技术动作要领,并能够区分行进间运球技术和原地运球技术的区别,提高学生对篮球的兴趣。 2.技能目标:教师通过采用讲解示范法、提问作答法、指导纠错法、游戏比赛法等方法达到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的目的,使学生学会篮球行进间运球技术动作,其中90%的学生基本掌握直线运球技术,85%的学生能够掌握运球急停急起技术,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速度和耐力等身体素质,提高综合运用运球技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进取,拼搏向上的优良品质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重点 重点:运球部位以及手对球的控制能力。
难点 难点:运球速度和移动速度协调一致。
教学 过程 教学 内容 学练标准 组织形式与安全措施 运动负荷
次数 时间 强度
准 备 部 分 课堂常规: 体委整队,报告人数 师生问好,宣布内容 检查装备,安排见习 2.准备活动 2.1 球操(6节) 2.2 柔韧练习 1.快、静、齐。 2.1伴随音乐,成四列横队进行球操 1.队形:四列横队 ☆☆☆☆ ☆☆☆☆ ○○○○ ○○○○ 2.1四列横队成体操队形 2.2四列横队成体操队形 4×8 3次 2 8 中
基 本 部 分 1.教师用语言导入本节课学习内容 2.教师示范直线运球技术动作,介绍本课知识点 3.行进间运球技术动作 3.1体会直线运球技术(上一步,上三步运球) 3.2直线运球接力 3.3 运球急停急起 3.3.1捡放标志盘 (折返跑) 3.3.2捡放标志盘 (接力跑) 3.4.接力比赛 4.游戏“抢夺宝藏” 5.体能发展 1.认真思考,积极回答 2.教师示范到位,注意各个方面的示范 3.1注意手触球的部位 3.2注意手触球的部位球的落地点,以及移动速度和球前进的速度保持一致 3.3注意降低身体重心,移动速度和球前进的速度保持一致 3.4方法:每组一个队员运球追赶前面的队员,运球至一周后归队,本队下一个队员继续,哪个小组队员最先全部归队即为获胜。 4.方法:所有队员运球的同时抢占自己喜欢的宝藏,也可以去其他组抢夺宝藏,宝藏最多的小组获胜。 5.四种练习器械,根据老师口令,逆时针进行循环练习,注意动作标准 1.队形:半圆 3.1四列横队 3.2八路纵队 ☆ ☆ ○ ○ ☆ ☆ ○ ○ ☆ ☆ ○ ○ ☆ ☆ ○ ○ 3.3八路纵队 3.4 ☆ ○ ☆ ○ ☆ ○ ☆ ○ 4.队形: ☆ ○ ☆ ○ ☆ ○ ☆ ○ 队形 ☆☆☆ ○○○ ☆ ○ ☆ ○ ☆☆☆ ○○○ 提示:练习时注意安全 1 2 1 1 1 1 1 1 1 20 4 5 小 中等 中等 大 大
结 束 部 分 1.放松 2.评价 3.回收器材,师生再见,宣布下课 1.练习时强调身体放松 2.教师点评,学生互评 队形:方形 ☆☆☆ ○○○ ☆ ○ ☆ ○ ☆☆☆ ○○○ 1 5 小
场地 器材 篮球41个,音响一个,标志桶8个,绳梯2个,小垫子10个,标志盘若干 教学设计 练习密度:47%
平均心率:125次/分
教学反思
仔细回想上课的情景,对自己授课情况进行以下总结反思:
首先,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基本上能按照教案的设计思路完成授课内容,每个环节基本上能做到心中有数。整个教案的教材搭配比较合理能够关注到学生的学与思,同时强调安全运动的意识。
其次,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的学习激情激昂,兴致勃勃,在学习过程中大胆积极响应老师的问题,如:说到喜欢的篮球明星,马上就能回答出来等等,但突破重点方面手段过于简单,若能更充实些就更好。
第三,多一些给学生思考、动手合作、自主练习的机会和时间,本课在小组竞赛和合作练习中能积极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但总体感觉自主练习的时间太短,应尽可能把自主学习时间再放长一些。让学生投入到自我体验、相互评价、相互促进,促使他们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
本节课我收获颇多,能够正确运用“一场多用”的理念,合理处理好各个环节的过渡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练习的积极性等,这些经验将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