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范围: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至五单元)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1.5分共45分)
1.占卜是一种起源非常古老的宗教仪式,目前发现最早的卜骨见于辽河上游北岸的富河文化。商人则特别喜用龟甲,龟甲是南方筮法的工具。晚商至西周,卜甲之上出现了筮法的易卦,北方占卜与南方筮法这两个不同的系统进一步整合起来了。这反映了( )
A.区域文明交流发展 B.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C.国家统一民族交融 D.宗教信仰受政治影响
2.通过对位于安徽宣城井水墩遗址考古发现,在距今约4800多年的良渚文化中晚期,此处先民还以单一的稻作农业为主;而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先民已开始种植原来在旱地种植的粟,据此可知截至春秋早期( )
A.小农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C.南北之间存在经济交流 D.土地开发程度较高
3.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在游说君主时,往往强调“祖仁者王,立义者伯,用兵穷者亡”的观点,即是将仁、义视为“王、伯(霸)之道”的根本。这说明( )
A.诸子百家存在相互借鉴 B.儒家治国理念成为共识
C.社会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D.思想领域呈现百家争鸣
4.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统一中国的进程中,下列哪个为统一准备了客观条件:( )
A.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B.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思想,奖励耕战,使国家日益强盛。
C.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D.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秦国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5.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之后,丞相建议在“地方遥远”的燕、齐、荆楚等地“立诸子为王”。廷尉李斯却强调设置郡、县,方能永保天下安宁,并被秦王采纳。李斯的建议有助于( )
A.巩固政治统一局面 B.地方政治制度的创新
C.建立君主专制体制 D.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6.汉武帝时,将全国除京师直辖区以外的其他地区分为13个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征和四年(前89年),又于京师所在地设司隶校尉,掌纠察京师百官(三公除外)和三辅、三河、弘农七郡。汉朝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 )
A.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B.解除了王国带来的威胁
C.意在强化官僚队伍效能 D.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
7.张骞出使西域后,“高度发展的汉文化也随之大量传播到天山南北以及更遥远的西方”。有学者曾说过,“西域各地皆发现有属于汉文明的各种重要资料”。这反映了( )
A.中华文明的外传始于张骞通西域 B.汉文明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文明
C.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D.西域地区正式归属汉代疆域版图
8.有学者认为鲜卑汉化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民族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中,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南北统一,但也导致了北魏的分裂。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
A.不符合历史潮流 B.作用具有双重性
C.加剧了南北对峙 D.激化民族间矛盾
9.孟获,三国时期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首领,公元225年起兵反叛蜀汉,诸葛亮“七擒孟获”,采取攻心战策略,达到了孟获投降、南中平定、蛮族归心的结果。这一事件反映了蜀汉( )
A.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 B.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C.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D.采取了和平友善的民族政策
10.古代中国交通落后,高山大河形成天然屏障,不同程度地阻隔着人们的沟通和交往,南北经济文化相对疏离。这种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得益于( )
A.大禹治水的成功 B.郑国渠的成功开凿
C.都江堰的开通 D.大运河的成功通航
11.有学者认为“唐之官制,莫不善于节度使”。安禄山以节度使起兵,几覆天下。及安史既平,节度使成尾大不掉之势。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以邀命于朝。天子力不能制,则含羞忍耻,因而抚之。该学者认为( )
A.安史之乱直接导致唐朝的灭亡 B.政权存亡依赖藩镇的势力
C.唐后期皇权专制受到严重冲击 D.唐后期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12.唐代两税法以地税户税为基础,把其他各种杂税吸收进来,统统以两税的形式来征收,规定“其比来征科色目,一切停摆”。这说明两税法” ( )
A.增加了财政收入 B.减轻了农民负担
C.减轻了人身控制 D.保证了生产时间
13.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常举和制举两种,其中常举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为重要。进士又作“士林华选”,对于缙绅而言,“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这说明,唐代“进士及第”( )
A.影响社会阶层流动 B.考核标准严格苛刻
C.重视士家大族利益 D.受到社会广泛推崇
14.《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前代的农业耕种、作物栽培、农副产品加工和烹饪等技术,并引用了一百多种古代农书和杂著的内容,是一部农业科技的集大成之作。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
A.重民生轻生产 B.有意排斥外来先进技术
C.重理论轻实践 D.重视经验总结和典籍整理
15.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下列关于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唐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②法显东渡日本传授佛法③唐后期西亚商人在广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④空海到日本传佛法⑤玄奘到天竺取经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⑤ D.①④⑤
16.北宋蔡襄在《论兵十事》中曾说:“统兵的枢密院,只知道添加兵员,不会过问军费充足与否;主管财政的三司,只知晓需要采办军需物资,不去追究军费开支的去向,因为他们认为,这不是他们的职责。”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权力分割过细 B.军费开支过大
C.承袭前朝传统 D.强干弱枝政策
17.耶律阿保机采用汉式登基仪式宣布自己为契丹皇帝,并开始使用年号,规定长子倍为继承人,正式摒弃了他弟弟们的继承权。此外,他还建立了一座孔庙。耶律阿保机推行这些措施旨在( )
A.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B.与宋王朝睦邻相处
C.开启契丹封建化进程 D.维护契丹贵族统治
18.《全球通史》指出:“在突厥人成为伊斯兰世界的统治者的同时,遥远的蒙古,有位不引人注目的首领正在开始他的征服生涯;这一征服最终导致了历史上最大的帝国的形成。”又说“1206年,在蒙古各部落酋长会议上,他被推举为全蒙古大汗”。这位“首领”( )
A.灭花刺子模国 B.征服今俄罗斯 C.攻占巴格达 D.建立了元朝
19.元朝颁布的《农桑辑要》记载:“木棉(指棉花)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这表明,元代( )
A.重视农业生产经验总结 B.棉花种植得到发展
C.与西域进行了经济交往 D.棉纺织生产的出现
20.元代“天文学家到过中亚和西亚,著名的《乌鲁伯星表》和《伊儿汉表》中都载有中国天文历法就是明证”。阿拉伯天文学家扎马鲁丁等为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天文仪器,其传进的《万年历》曾被忽必烈“命令颁行”。据此可知,元朝( )
A.天文历法得到发展 B.重视农业科技创新
C.思想管控体系松弛 D.与西方有文化交流
21.“郑和使团在海外努力传播中华文教,与古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大同理想,追求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承担了维护世界秩序的责任 B.加强了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渗透
C.加强了同欧洲人民友好往来 D.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
22.1624年,荷兰侵占台湾后,建造台湾城作为其大本营,“城墙有几处厚达六吹,侧翼厚四吹,四周围以围墙,约三叹高,十八时厚,各个墙角内填以沙砾”。两座主堡周围建有七座棱堡,配备大量火炮,“从市区通过城堡的鞑虏毫无掩蔽”。这( )
A.表明荷兰占据台湾是蓄谋已久的 B.阻断了台湾与内地的经贸往来
C.促使清廷采取更周密的应对措施 D.增加了郑成功收复国土的代价
23.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在区分天下公欲与个人私欲的基础上,认为统治者要以民众的公欲来作为天理,而不能将其私欲加在天下人身上,强调要足民之欲。这一观点( )
A.反映了资产阶级诉求 B.与民本思想相契合
C.肯定了儒家纲常伦理 D.主张废除君主专制
24.据统计,乾隆年间汇聚在甘肃兰州的山陕(山西、陕西)商号就已有四五百家,武威更是多达六七百家。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长途贸易的发展 B.西北逐渐成商业重心
C.商业资本的分散 D.传统小农经济的衰退
25.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后,“无数的农产品廉价原料与农民血汗一起,从海关毫无阻挡地流向国外,中国农村剩下的只有贫困和愚昧”;新兴的非农经济仅限于条约口岸,对传统农村经济几乎没有外部效应。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传统小农经济走向解体 B.城市发展与农村完全脱节
C.开埠通商促进近代工业发展 D.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特征
26.鸦片战争后,不少士大夫认为西方各国因为人少需要用机器弥补人力不足,而中国人多,大量剩余劳动力尚且谋生无路,用机器会让更多人成无业者,加重社会动荡,危及统治。上述材料表明,持该论的士大夫( )
A.对西方社会有较深入了解 B.对落后的根源有清醒认识
C.立足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D.坚持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27.洋务运动时期,洋务学堂除了语言类外,算学、物理、地理、轮机等课程也纷纷开设,甚至旧式书院也开设了一部分西学课程。甲午战后,实业学堂逐渐取代洋务学堂,纺织、商业等科目纷纷进入课程内容。这表明当时( )
A.近代学校制度已经建立 B.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
C.人才培养适应实际需求 D.西方器物传入刺激传统教育
28.1851年,洪秀全正式宣布起义,定国号为“太平天国”。 “太平”一词,在我国史书上屡见不鲜,在洪秀全的早期诗文中亦随处可见。“天国”一词则源于西方基督教的新约圣经。可见,洪秀全定国号为“太平天国”( )
A.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特征 B.矛头直指列强侵略行为
C.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诉求 D.意在建立近代民主政权
29.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期间,慈禧采取了两面手法。一面煽动盲目排外的狂热情绪,与义和团配合进攻东交民巷;一面又通过清廷驻外公使向列强表白:“照前保护使馆,惟力是视。此种乱民,设法相机自行惩办”,指令荣禄“明攻暗保”,还派官员到使馆慰问。这说明( )
A.义和团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B.义和团成了清廷利用的工具
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农民运动 D.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再致割地赔款
30.维新派认为,“今吾国有四万万之民众,大地莫多焉,而不开国会。虽有四万万人,而不预政事,视国事如秦越,是有众民而弃之……然孤寡若此,而与列强合数千百万人为一者,相校相遇,安得不败?”维新派认为中国与列强较量失败的原因在于( )
A.人口多少的差异 B.民众素养的差异
C.政治制度的差异 D.教育科技的差异
二、主观题(共55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年,受国力限制,不得不采用消极防御的政策,甚或以“和亲”和“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的办法,以谋求沿边郡县的安定。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继位,对仍不断进行骚扰的匈奴势力,进行有效地反击,团结西域各兄弟民族“断匈奴右臂”,乃成为汉朝的根本战略。经七十余年的努力和斗争,这项伟大计划终于获得成功,其标志就是匈奴贵族势力退出西域,汉朝西域都护府建立。
材料二 644年,龟兹平定,西域实现统一。唐朝对西域的统辖,承袭了汉朝的羁縻政策,在各方面又大大向前发展完善一步,进一步维护和巩固了西域各地对唐王朝的隶属关系,建立并加强了西域各族对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深厚感情。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殷晴《汉唐西域民族政策述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王朝对匈奴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变化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对西域采用的民族政策的意义。(9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睡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
——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
材料二 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对此,清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来“昭示主权”,比如在新疆、台湾等边疆地区设省。日渐减少的财政收入使得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和“塞防”之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海防大门之后,面临着海疆危机,传统的边疆观不得不进行转变,清政府开始筹办近代海军。但是这些迫于外部压力之下的政策转变,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8分)
33.华夷之辨,又称“夷夏之辨”,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有一个演变过程。前期更侧重于血缘上与周王室的亲疏,强调华夏诸国是同胞兄弟,夷狄是外族。到春秋中后期,“华夷之辨”在内涵上更专注于文化上的进步与落后,把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明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这样就形成了以文明与野蛮而不是以种族来区分华夷的观点。“华夷之辨”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并变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相对落后的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大国争霸战争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华夷的融合,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洋务运动打破了传统的“华夷之别”的世界观,承认“夷狄”却有许多比中国优越之处,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不符不如夷”,中国不能拘泥于祖宗之成法,而应循用西洋之法以求逐渐富强,否则中国永远处于落后挨打的地步。这种交易进化的历史观,朦胧地看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洋溢着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章开沅、朱英《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华夷之辨”的发展变化,指出这种观念的积极作用。(10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华夷”世界观的新特点,举例说明洋务派基于这种新世界观所作的努力。(10分)
答案解析:
1.A
【详解】根据材料“北方占卜与南方筮法这两个不同的系统进一步整合起来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方占卜有所交流整合,反映了商朝区域文明交流的发展,A项正确;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统一,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教与政治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徽宣城井水墩先民由单一的稻作农业为主,发展到种植原产于黄河流域的旱地作物粟,反映出先秦时期,南北之间存在经济交流,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农业生产的规模,不能说明小农经济已有一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农业具有注重精耕细作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与土地开发程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纵横家实际上也是将仁义当做成就伯王的工具,说明诸子百家思想存在相互借鉴,A项正确;B项共识错误,各家各派也有自己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排除C项;材料强调纵横家的思想主张,没有体现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统一的“客观条件”是指外界所具有的条件,从历史进程来说,即统一的必然性。战国时期,分裂割据阻碍了经济发展,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各地要求打破分裂走向统一,这属于秦统一的客观条件,C项正确;在统一过程中,地理位置、国家强盛、秦国人民渴望,属于主观条件,排除A项、B项、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廷尉李斯却强调设置郡、县,方能永保天下安宁,并被秦王采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萌芽于战国时期,李斯的建议不属于地方政治制度的创新,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而君主专制体制属于国家的决策方式,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朝通过刺史及司隶校尉强化了对地方及中央官员的监督,起到强化官僚队伍的职能,C项正确;材料与分封相权无关,排除A项;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了王国带来的威胁,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并非针对的是地方豪强的势力,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张骞通西域后,中原地区和西域地方之间经济、文化联系加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A项始于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汉文明与其他文明比较,得不出汉文明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文明,排除B项;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西域地区正式归属汉代疆域版图,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学者认为孝文帝的鲜卑汉化改革,既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南北统一,但也导致了北魏的分裂,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具有双重性,B项正确;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符合历史潮流,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为此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没有加剧南北对峙,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缓解了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采取攻心战策略,达到了孟获投降、南中平定、蛮族归心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蜀汉地区统治往西南地区,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B项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三国鼎立局面,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不仅有和平政策,也有军事手段,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大禹治水与沟通南北无关,排除A项;郑国渠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与南北交通无关,排除B项;都江堰在四川地区,没有沟通南北,排除C项。 故选D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及安史既平,节度使成尾大不掉之势”“天子力不能制,则含羞忍耻,因而抚之”可知,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力膨胀,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只好对其采取安抚政策,这说明唐后期中央集权大为削弱,D项正确;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没有直接导致唐朝的灭亡,排除A项;政权存亡依赖藩镇的势力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涉及皇权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其比来征科色目,一切停摆”意味着禁止了两税法之外的杂税,有助于减轻百姓负担,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其比来征科色目,一切停摆””与减轻百姓负担、保障生产时间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可知,缙绅渴望得到进士的称号,说明社会各界重视进士及第的名声,D项正确;科举制利于阶层流动,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考核标准,排除B项;科举制使得士家大族地位逐渐衰落,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其内容源自前代农书和作者的生产经验,尤其注重系统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林牧副渔等知识,D项正确;古代农书重视农业生产总结,且不是重理论,排除AC项;《齐民要术》是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总结,没有涉及排斥外来先进技术,排除B项。故选D项。
15.C
【详解】依据材料“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唐后期西亚商人在广州等港口城市定居;玄奘到天竺取经,都属于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①③⑤C项正确;法显是东晋时期的人物,赴印度求佛经,未东渡日本;空海是日本佛教僧侣,促进唐文化在日本的传播,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故可知造成材料现象的成因是权力分割过细,A项正确;军费开支过大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B项;二府三司是宋朝设置,不是承袭前朝传统,排除C项;强干弱枝政策是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7.D
【详解】耶律阿保机采用汉式登基仪式宣布自己为契丹皇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建立孔庙,这些都是耶律阿保机推行汉化的措施,根本目的是维护契丹贵族统治,D项正确;AB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B项;耶律阿保机推行这些措施,有利于契丹封建化进程,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8.A
【详解】根据材料“遥远的蒙古,有位不引人注目的首领正在开始他的征服生涯”、“1206年,在蒙古各部落酋长会议上,他被推举为全蒙古大汗”可知这位首领是在1206年,斡难河大会上被推举为成吉思汗的铁木真,他曾灭花刺子模国,A项正确;拔都征服了今天的俄罗斯,建立金帐汗国,排除B项;旭烈兀攻占了巴格达,排除C项;忽必烈建立了元朝,排除D项。故选A项。
19.B
【详解】根据材料中“近岁以来,木棉种于陕右”表明元代棉花在陕右一带种植,棉花在内地得到发展,B项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对农业生产经验总结,排除A项;材料并不能体现元代与西域进行经济交往,C项错误;材料仅涉及陕右棉花种植,并未涉及棉纺织生产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0.D
【详解】中亚、西亚的天文学著作中收录了元朝的天文历法,阿拉伯的天文仪器和《万年历》传入元朝等,说明元朝与西方有文化交流,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并非元朝天文历法的发展,排除A项;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与星表、历法和天文仪器的中外交流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元朝思想管控体系有所松弛,排除C项。故选D项。
21.D
【详解】在海外努力传播中华文教,宣扬大同理想,致力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表明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并未承担维护世界秩序的责任,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郑和下西洋对世界各国进行了文化渗透,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中国与欧洲人民友好往来,排除C项。故选D项。
22.D
【详解】根据“两座主堡周围建有七座棱堡,配备大量火炮”“从市区通过城堡的鞑虏毫无掩蔽”可知,荷兰的建造台湾城很坚固,这说明郑成功收复台湾难度很大,增加了郑成功收复国土的代价,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荷兰占据台湾是蓄谋已久的,材料也没有涉及台湾与内地的经贸往来,排除AB项;郑成功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排除C项。故选D项。
23.B
【详解】根据“不能将其私欲加在天下人身上,强调要足民之欲”可知,该观点强调满足民众的欲望,体现了与民本思想,B项正确;我国近代才出现资本阶级,排除A项;材料没有肯定儒家纲常伦理,排除C项;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主张限制君主权力,但不主张废除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24.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年间,甘肃兰州、武威商业兴盛,汇聚了大量来自山西、陕西的商号,从侧面反映出当时长途贸易的发展,A项正确;西北并非清朝前期的商业重心,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商业资本具有分散性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与传统小农经济的衰退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5.D
【详解】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近代工业兴起发展于通商口岸,中国的农村和城市经济相互割裂,各自与外国资本主义发生着联系,这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掠夺的结果,体现了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特征,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B项错在完全一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开埠通商促进近代工业东方之珠,排除C项。故选D项。
26.C
【详解】根据材料“用机器会让更多人成无业者,加重社会动荡,危及统治”可知,士大夫对机器使用的错误认识,体现了保守与无知,这种认识是立足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C项正确;士大夫对机器使用的错误认识,体现了对西方社会了解不足,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当时不少士大夫封闭保守,对落后的根源没有清醒认识,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27.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后,洋务学堂逐渐被实业学堂取代,开设的课程也发生了变化。结合所学,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开始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民间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社会需要掌握实业生产技术类人才,因此学堂的变化表明人才培养适应实际需求。C项正确;清末新政时期建立了近代中国的学校制度,排除A项;自从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一直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排除B项;洋务运动,西方器物就已经传入并刺激传统教育,排除D项。故选C项。
28.A
【详解】根据材料“‘太平’一词,在我国史书上屡见不鲜,在洪秀全的早期诗文中亦随处可见。‘天国’一词则源于西方基督教的新约圣经”可知,太平天国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说明当时中国社会受到西方的冲击,处于新旧交替的阶段,因此太平天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矛头直指列强侵略行为,排除B项;洪秀全属于农民阶级,排除C项;洪秀全建立的是农民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
29.B
【详解】根据材料“一面煽动盲目排外的狂热情绪,与义和团配合进攻东交民巷;一面又通过清廷驻外公使向列强表白”可知,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但又向列强示好,说明义和团成了清廷利用的工具,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义和团的阶级属性,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结束后签订条约割地赔款,排除D项。故选B项。
30.C
【详解】根据“今吾国有四万万之民众,大地莫多焉,而不开国会。虽有四万万人,而不预政事,视国事如秦越,是有众民而弃之……然孤寡若此,而与列强合数千百万人为一者,相校相遇,安得不败?”可得出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中国的制度较为落后,这是失败的原因,C项正确;ABD项在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排除ABD项。故选C项。
主观题答案解析:
31.(1)变化:由消极防御到积极反攻。
原因:汉王朝国力增强;匈奴对汉王朝不断袭击;汉武帝雄才大略。(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2)意义: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了西域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促进了西域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后世民族治理提供了借鉴。(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西汉初年,受国力限制,不得不采用消极防御的政策”、“汉武帝继位,对仍不断进行骚扰的匈奴势力,进行有效地反击,团结西域各兄弟民族“断匈奴右臂”,乃成为汉朝的根本战略”,可知汉朝对匈奴政策由由消极防御到积极反攻。原因:结合所学,从主观和客观原因来分析,主观方面从汉王朝国力增强,汉武帝雄才大略等角度分析,客观方面从匈奴对汉王朝不断袭击等方面分析。
(2)意义:根据材料二“进一步维护和巩固了西域各地对唐王朝的隶属关系,建立并加强了西域各族对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深厚感情”及所学,可知从对西域地区的发展、与西域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对后世民族政策的影响等角度分析说明。
32.(1)主要特点: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治理方式多元;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边疆采用和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因俗而治);以笼络安抚为主;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在“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制定边疆政策。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封建统治。
(2)原因:西方列强入侵,民族矛盾的加剧;清政府国力衰退,面临财政危机;边疆治理政策本身的不足,脱离实际;传统边疆观念的束缚;清潮统治阶级对世界形势认识不清。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 可分析得出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根据材料“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可分析得出治理方式多元;根据材料中唐、元、明清不同的管理政策可分析得出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边疆采用和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因俗而治);根据材料“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得出以笼络安抚为主;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在“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制定边疆政策。
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封建统治。
(2)原因:根据材料“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得出西方列强入侵,民族矛盾的加剧;清政府国力衰退,面临财政危机;根据材料“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可分析出边疆治理政策本身的不足,脱离实际;传统边疆观念的束缚;清朝统治阶级对世界形势认识不清。
33.(1)变化:从重血缘到重文明。
积极作用: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抵御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促进夷蛮融入华夏族,推动周边民族的文明进步,使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任答四点得4分)
(2)特点:“夷狄”不再是周边少数民族,更多指向外国侵略者;承认“夷狄”有许多比中国优越之处;要求向“夷狄”(西方)学习。
努力:引进外国技术,创办了一批军事和民用工业,举办近代学校,选送留学生,创办新式海军等。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前期更侧重于血缘上与周王室的亲疏”“在内涵上更专注于文化上的进步与落后,把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明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可知从重血缘到重文明。
积极作用:根据材料“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并变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相对落后的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可知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抵御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根据材料“客观上促进了华夷的融合,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知促进夷蛮融入华夏族;推动周边民族的文明进步;使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
(2)特点:根据材料“打破了传统的‘华夷之别’的世界观,承认‘夷狄’却有许多比中国优越之处”可知“夷狄”不再是周边少数民族,更多指向外国侵略者;承认“夷狄”有许多比中国优越之处;根据材料“中国不能拘泥于祖宗之成法,而应循用西洋之法以求逐渐富强,否则中国永远处于落后挨打的地步”可知要求向“夷狄”(西方)学习。
努力:根据所学洋务运动相关知识可知引进外国技术,创办了一批军事和民用工业,举办近代学校,选送留学生,创办新式海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