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2 15:10:2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句中划线的“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B.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C.果得/于/数里外 D.然则/天下之事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非木杮 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啮沙为坎穴
C.闻之笑曰 其反激之力
D.山门圮于河 当求之于上流
4.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pǐ) 棹数小舟(zhào)
B.曳铁钯(yè)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zhàng)
C.湮于沙上(yān) 啮沙为坎穴(niè)
D.石必倒掷坎穴中(zhì) 溯流逆上(sù)
5.下列对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译文: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译文: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文: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D.竟不可得。译文:到底找到没有。
二、填空题
6.按要求填空。
(1)古人对数字的表达和现在有所不同,比如“二八年华”指女子十六岁。“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这副对联的上联是清朝乾隆皇帝出的,暗指一位老人的年龄。当时名臣纪晓岚对了下联,联中也隐含这位老人的年龄。根据文化常识和数学知识,这位老人的年龄应是   岁。
(2)“析字联”是指对联中采用拼拆汉字形体的技巧,或分或合而成的对联。传说清代名士纪晓岚一次出游,见清泉汩汩,小溪潺潺,风景甚是怡人,便驻足欣赏。又见一位老樵夫在溪边休息,恰逢其小女送饭而来。如此情景令纪晓岚心头一动,随口吟出一联:“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最妙。”没想到老樵夫听了也应声对出一联:“山石   下古木   ,此木为   。”纪晓岚听罢,与老樵夫相视而乐。请根据对联与汉字的知识,将老樵夫对出的一联补充完整。
三、文言文阅读
7.阅读《河中石兽》,完成各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寻找)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非木杮 安能辨我是雄雌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以为顺流下矣
C.一老河兵闻之 无丝竹之乱耳
D.山门圮于河 求二石兽于水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农夫与行者
道旁有甫田,农夫耕之,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田且甫矣,数息而后一锄,将终岁无能为乎!”农夫闻之,招行者曰:“余将老于农矣予,而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道乎?”行者于是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而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徐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者于是解衣下田(过路的人) B.而气竭汗雨(尽、完)
C.徐谓农夫曰(告诉) D.行者服而退(退出)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非 耕 难 乃 子 之 术 误 矣 人 之 处 事 亦 然 欲 速 则 不 达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余将老于农矣予,而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道乎?
(4)结合文章内容,你认为行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综合题
9.为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走进科学”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在本次活动中,班主任让你负责策划一期以“普及科学”为主题的手抄小报,请拟写两个栏目名称。
(2)班内准备举行一次以“勇攀科学高峰”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贺明同学的口才很好,但他不好意思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劝说他参加这次活动。
(3)你在上网浏览科技新闻时,看到了下面一则信息:
新华社洛杉矶6月2日电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天文学家最新报告说,他们探测到了来自一个非常遥远星系的微弱光线。这个星系距地球约130亿光年,可列入迄今发现的“十大最遥远星系”之一。
按照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于近140亿年前。新发现的这个星系诞生于宇宙大爆炸之后约8亿年。由于该星系与地球之间相距约130亿光年,因此现在探测到的光线实际上是约130亿年前发出的。这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早期演化。
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D项。意思是结构助词“的”,其他各项均为代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分析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很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归类总结并熟记于心,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判断即可。
2.【答案】C
【知识点】停顿与节奏
【解析】【分析】C.本句的正确断句为:果∕得于∕数里外。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断句能力。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3.【答案】A
【知识点】同义词;多义词;河中石兽
【解析】【分析】A项中的两个“是”都是指示代词,意为“这,这样”。B项中,第一个“为”是介词,“被”的意思;第二个“为”是动词,“成为”的意思。C项中,第一个“之”是代词,代这件事。第二个“之”是助词,相当于“的”。D项第一个“于”意为“在”,第二个“于”意为“从”。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4.【答案】B
【知识点】多音字字音;河中石兽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
B “涨”是多音字,岂能为暴涨携之去(zhǎng) A、C、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5.【答案】D
【知识点】河中石兽;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D该句正确的翻译应为“终于没能找到”。A、B、C 恰当。
故答案为:D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6.【答案】(1)一百四十一
(2)岩;枯;柴
【知识点】俗语;谚语
【解析】【分析】(1)“花甲”是60岁,“三七岁月”指21年;“古稀”是70岁,“一个春秋”是一年。这位老人的年龄应是:60×2+21=141或70×2+1=141。
(2) 上联采用了拼拆汉字形体的技巧,将“白水”组成“泉”字,将“女子”组成“好”字,将“少女”组成“妙”字。所以将下联的“山石”组成“岩”字,将“古木”组成“枯”字,将“此木”组成“柴”字,即得出下联: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由此可完成填空。
故答案为:(1)一百四十一
(2)岩;枯;柴
【点评】(1)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解答本题要先理解对联的意思,并且对表示年龄的词语要知道其具体代表多少岁。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对联特点的能力。对联应注意之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内容相关。然后分析题干要求,即所用的场合。
7.【答案】(1)B
(2)D
(3)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②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4)示例: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B.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并,一起。
(2)A.这不是木片。是:这/怎么能辨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是:判断动词,是。B.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为:被/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为:认为。C.一位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件事。之:代词,这件事/没有音乐声扰乱我的耳朵。之: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于:在/在河中寻找石兽。于:在。
(3)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应注意“是”“其言”“于”的解释。
(4)本题在分析的时候要重点抓住文本内容,从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等角度进行细致分析,重点理解。
故答案为:(1)B;(2)D;
(3)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②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4)示例: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8.【答案】(1)D
(2)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3)我一辈子种地,快要老死在这上面了,可是到如今也不知道怎样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
(4)示例:行者是一个眼高手低、缺少实践经验的人。(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A.句意为: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解释正确; B.句意为:力气用完了,汗如雨下。解释正确; C.句意为:对农夫说。解释正确; D.句意为:过路人心服口服地离开了。“退”应是“走了、离开”解释错误。故选D。
(2)“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意思:不是耕地困难,而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想要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根据意义划分停顿为: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3)本句中,余,我;示,示范。句子翻译为:我一辈子种地,快要老死在这上面了,可是到如今也不知道怎样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
(4)文中过路人嘲笑农夫的耕地方法,在用自己认为的耕地方法实践之后,发现自己所认为的方法是错误的。农夫多年耕地经验告诉人们做任何事,刻意追求速度反而会达不到目的。这则故事的寓意就是实践出真知,欲速则不达.由此可知行者是一个眼高手低,缺少实践经验的人。
故答案为:(1)D
(2)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3)我一辈子种地,快要老死在这上面了,可是到如今也不知道怎样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
(4)示例:行者是一个眼高手低、缺少实践经验的人。
【点评】(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本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4)本题考查人物个性的把握,解答时,在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人物个性。
【附参考译文】
农夫与行者
道路旁边有一大块田,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以后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看见了就说:“你这个农夫真是太懒了!田地这么大,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就是到了年终也干不完呀!”农夫听了,扬手招呼过路的人说:“我一辈子种地,快要老死在这上面了,可是到如今也不知道怎样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过路人于是就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没有多长时间,他力气用完了,汗如雨下,气喘吁吁,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向前倒在田里。(他)慢慢地对农夫说:“我从今以后知道耕地的困难啦!”农夫说:“不是耕地困难,而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想要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过路人心服口服地离去了。
9.【答案】(1)科技前沿、科学探秘、科学讲座、科学与生活、科学家的故事
(2)贺明,“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你有这么好的口才,应该把握这次展示才华的机会,勇敢地亮出自我!
(3)美国发现距地球约130亿光年的星系。
【知识点】新闻概括;主题活动;河中石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报栏目名称的拟写能力。首先手抄报的名称要能集中凸显小报的主题思想。栏目名称的编排和设计,也要围绕着主题,根据主题和文章内容决定形式的严肃与活泼,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本题要求给“普及科学”为主题的手抄报拟名称,再拟栏目名称,栏目要有文学色彩。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所拟的小报名称要集中凸显“普及科学”的活动主题,并且要能体现出文学特色。
(2)抓住导语句“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天文学家最新报告说,他们探测到了来自一个非常遥远星系的微弱光线”概括即可。
【点评】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在学校,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和黑板报一样,手抄报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句中划线的“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D项。意思是结构助词“的”,其他各项均为代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分析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很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归类总结并熟记于心,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判断即可。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B.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C.果得/于/数里外 D.然则/天下之事
【答案】C
【知识点】停顿与节奏
【解析】【分析】C.本句的正确断句为:果∕得于∕数里外。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断句能力。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非木杮 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啮沙为坎穴
C.闻之笑曰 其反激之力
D.山门圮于河 当求之于上流
【答案】A
【知识点】同义词;多义词;河中石兽
【解析】【分析】A项中的两个“是”都是指示代词,意为“这,这样”。B项中,第一个“为”是介词,“被”的意思;第二个“为”是动词,“成为”的意思。C项中,第一个“之”是代词,代这件事。第二个“之”是助词,相当于“的”。D项第一个“于”意为“在”,第二个“于”意为“从”。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4.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pǐ) 棹数小舟(zhào)
B.曳铁钯(yè)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zhàng)
C.湮于沙上(yān) 啮沙为坎穴(niè)
D.石必倒掷坎穴中(zhì) 溯流逆上(sù)
【答案】B
【知识点】多音字字音;河中石兽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
B “涨”是多音字,岂能为暴涨携之去(zhǎng) A、C、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5.下列对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译文: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译文: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文: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D.竟不可得。译文:到底找到没有。
【答案】D
【知识点】河中石兽;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D该句正确的翻译应为“终于没能找到”。A、B、C 恰当。
故答案为:D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二、填空题
6.按要求填空。
(1)古人对数字的表达和现在有所不同,比如“二八年华”指女子十六岁。“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这副对联的上联是清朝乾隆皇帝出的,暗指一位老人的年龄。当时名臣纪晓岚对了下联,联中也隐含这位老人的年龄。根据文化常识和数学知识,这位老人的年龄应是   岁。
(2)“析字联”是指对联中采用拼拆汉字形体的技巧,或分或合而成的对联。传说清代名士纪晓岚一次出游,见清泉汩汩,小溪潺潺,风景甚是怡人,便驻足欣赏。又见一位老樵夫在溪边休息,恰逢其小女送饭而来。如此情景令纪晓岚心头一动,随口吟出一联:“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最妙。”没想到老樵夫听了也应声对出一联:“山石   下古木   ,此木为   。”纪晓岚听罢,与老樵夫相视而乐。请根据对联与汉字的知识,将老樵夫对出的一联补充完整。
【答案】(1)一百四十一
(2)岩;枯;柴
【知识点】俗语;谚语
【解析】【分析】(1)“花甲”是60岁,“三七岁月”指21年;“古稀”是70岁,“一个春秋”是一年。这位老人的年龄应是:60×2+21=141或70×2+1=141。
(2) 上联采用了拼拆汉字形体的技巧,将“白水”组成“泉”字,将“女子”组成“好”字,将“少女”组成“妙”字。所以将下联的“山石”组成“岩”字,将“古木”组成“枯”字,将“此木”组成“柴”字,即得出下联: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由此可完成填空。
故答案为:(1)一百四十一
(2)岩;枯;柴
【点评】(1)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解答本题要先理解对联的意思,并且对表示年龄的词语要知道其具体代表多少岁。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对联特点的能力。对联应注意之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内容相关。然后分析题干要求,即所用的场合。
三、文言文阅读
7.阅读《河中石兽》,完成各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寻找)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非木杮 安能辨我是雄雌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以为顺流下矣
C.一老河兵闻之 无丝竹之乱耳
D.山门圮于河 求二石兽于水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B
(2)D
(3)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②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4)示例: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B.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并,一起。
(2)A.这不是木片。是:这/怎么能辨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是:判断动词,是。B.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为:被/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为:认为。C.一位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件事。之:代词,这件事/没有音乐声扰乱我的耳朵。之: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于:在/在河中寻找石兽。于:在。
(3)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应注意“是”“其言”“于”的解释。
(4)本题在分析的时候要重点抓住文本内容,从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等角度进行细致分析,重点理解。
故答案为:(1)B;(2)D;
(3)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②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4)示例: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农夫与行者
道旁有甫田,农夫耕之,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田且甫矣,数息而后一锄,将终岁无能为乎!”农夫闻之,招行者曰:“余将老于农矣予,而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道乎?”行者于是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而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徐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者于是解衣下田(过路的人) B.而气竭汗雨(尽、完)
C.徐谓农夫曰(告诉) D.行者服而退(退出)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非 耕 难 乃 子 之 术 误 矣 人 之 处 事 亦 然 欲 速 则 不 达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余将老于农矣予,而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道乎?
(4)结合文章内容,你认为行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D
(2)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3)我一辈子种地,快要老死在这上面了,可是到如今也不知道怎样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
(4)示例:行者是一个眼高手低、缺少实践经验的人。(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A.句意为: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解释正确; B.句意为:力气用完了,汗如雨下。解释正确; C.句意为:对农夫说。解释正确; D.句意为:过路人心服口服地离开了。“退”应是“走了、离开”解释错误。故选D。
(2)“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意思:不是耕地困难,而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想要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根据意义划分停顿为: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3)本句中,余,我;示,示范。句子翻译为:我一辈子种地,快要老死在这上面了,可是到如今也不知道怎样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
(4)文中过路人嘲笑农夫的耕地方法,在用自己认为的耕地方法实践之后,发现自己所认为的方法是错误的。农夫多年耕地经验告诉人们做任何事,刻意追求速度反而会达不到目的。这则故事的寓意就是实践出真知,欲速则不达.由此可知行者是一个眼高手低,缺少实践经验的人。
故答案为:(1)D
(2)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3)我一辈子种地,快要老死在这上面了,可是到如今也不知道怎样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
(4)示例:行者是一个眼高手低、缺少实践经验的人。
【点评】(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本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4)本题考查人物个性的把握,解答时,在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人物个性。
【附参考译文】
农夫与行者
道路旁边有一大块田,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以后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看见了就说:“你这个农夫真是太懒了!田地这么大,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就是到了年终也干不完呀!”农夫听了,扬手招呼过路的人说:“我一辈子种地,快要老死在这上面了,可是到如今也不知道怎样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过路人于是就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没有多长时间,他力气用完了,汗如雨下,气喘吁吁,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向前倒在田里。(他)慢慢地对农夫说:“我从今以后知道耕地的困难啦!”农夫说:“不是耕地困难,而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想要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过路人心服口服地离去了。
四、综合题
9.为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走进科学”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在本次活动中,班主任让你负责策划一期以“普及科学”为主题的手抄小报,请拟写两个栏目名称。
(2)班内准备举行一次以“勇攀科学高峰”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贺明同学的口才很好,但他不好意思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劝说他参加这次活动。
(3)你在上网浏览科技新闻时,看到了下面一则信息:
新华社洛杉矶6月2日电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天文学家最新报告说,他们探测到了来自一个非常遥远星系的微弱光线。这个星系距地球约130亿光年,可列入迄今发现的“十大最遥远星系”之一。
按照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于近140亿年前。新发现的这个星系诞生于宇宙大爆炸之后约8亿年。由于该星系与地球之间相距约130亿光年,因此现在探测到的光线实际上是约130亿年前发出的。这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早期演化。
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答案】(1)科技前沿、科学探秘、科学讲座、科学与生活、科学家的故事
(2)贺明,“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你有这么好的口才,应该把握这次展示才华的机会,勇敢地亮出自我!
(3)美国发现距地球约130亿光年的星系。
【知识点】新闻概括;主题活动;河中石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报栏目名称的拟写能力。首先手抄报的名称要能集中凸显小报的主题思想。栏目名称的编排和设计,也要围绕着主题,根据主题和文章内容决定形式的严肃与活泼,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本题要求给“普及科学”为主题的手抄报拟名称,再拟栏目名称,栏目要有文学色彩。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所拟的小报名称要集中凸显“普及科学”的活动主题,并且要能体现出文学特色。
(2)抓住导语句“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天文学家最新报告说,他们探测到了来自一个非常遥远星系的微弱光线”概括即可。
【点评】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在学校,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和黑板报一样,手抄报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