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钢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2022.11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共36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Ⅰ(共18分)
1、下列各句中“而”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②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 蟹六跪而二螯
⑤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⑥ 吾从而师之
⑦ 吾尝终日而思矣 ⑧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①/②⑧/③⑦/④/⑤⑥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⑧
C、①/②/③⑦⑧/④/⑤⑥ D、①/②⑧/③④⑦/⑤⑥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不拘于时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①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②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C、①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②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D、①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5、翻译文句。(每题3分,共6分)
(1)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Ⅱ(共18分)
6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C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D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B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借助。
C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道:道德学问。
D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跂:踮起脚后跟。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② 取之于蓝 ③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④ 句读之不知 ⑤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⑥ 士大夫之族⑦ 何陋之有
⑧ 彼童子之师
A ①③⑤/②⑥/④⑧/⑦ B ①⑥⑧/②④/③⑦/⑤
C ①③⑧/②/④⑦/⑤/⑥ D ①③⑧/④⑤/②/⑥⑦
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
B 《劝学》中“故不积跬步”中的“跬步”意思是:古代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C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为人治病。
D 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开始的,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只有一个。
10.翻译文句。(每题3分,共6分)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分)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分)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杜环,字叔循。其先卢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南,遂家安陵。环谨饬,重然诺,好周人急。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哭于九江城下,无所归。或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念允恭尝仕金陵,亲戚交友,或有存者,庶万一可冀;复哀泣从人至金陵。问一二人,无存者。因访一元家所在,道上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颇若尝见其面者,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存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住奉母乎?”时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嬴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性褊急,少不惬意,辄诟怒。环私戒其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进匕筋。以母故,不敢大声语。越十年,环奉诏祠会稽,还道嘉兴,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诒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将死,举手向环曰:“吾累杜君!吾累杜君!愿杜君生子孙,咸如杜君!”言终而气绝。环俱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史官曰: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佳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节选自宋濂《宋文宪公全集》)
11.下列对文中化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B. 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C. 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D. 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东,中国历史的地理概念,古代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地理左东右西;晋、南朝之时,又常称“江东”为“江左”。
B. 兵部主事,我国明清时为兵部司官中职位最低的官员,掌管章奏文移及缮写诸事,协助郎中处理该司各项事务。
C. 坊,城市中街市里巷的通称。古代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于区,通称为坊。与“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的“坊”相同。
D. 棺椁,我国古代丧葬文化直接相关的物品。棺,指的是装殁的器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环因为侍奉父亲到江南一带做官,就在金陵安了家。他为人严正规矩,讲究信用,乐于解决周围人的困难。
B. 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常允恭故人之子杜环。
C. 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热情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侍奉张氏,使张氏在杜家安度了晚年。
D. 作者被杜环扶危济困、崇德重义的高简情操感动,撰文记载杜环的事迹,并对他予以高度评价。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4分)
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4分)
15.本文写人叙事多处运用衬托手法,请结合文市简要分析。(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吹断檐间积雨声”一句,领起下文对春晴之日山村景致、山民生活的描写,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中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披 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颈联写景生机盎然,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与尾联农人忙春耕,共同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乡野春景图。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17.本诗采用多种手法描写山村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四、理解式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短歌行》中 , 两句写出了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态度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中写杜甫一生坎坷,晚年也很艰难,生活困苦,身体多病,所以只好戒酒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
(5)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五、现代文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的较量
温 桐
警官史强追赶了歹徒一个整夜,没想到对手最后狭路相逢竟然是在林子中的这一片空地上。山高林密,在追击过程中史强一马当先,早已与其他警员失去了联系,因此当他与歹徒撞个正着之后,只能是双方两个人单枪匹马地对峙。
正值黎明时分,林子间还缭绕着一团团淡淡的雾气,间隔不足二十米之处,两人几乎同时发现了对方,逃犯起身就跑,史强抢先对天鸣枪示警,警告对方“站住”。而随着这一枪打过,史强立即明白,枪里已经没有子弹了。
随着史强的这一声断喝,这个犯罪团伙头子立马像一个断了电的机器人一样凝固在了当地。但是,他却没有扔下手中的枪,而是僵直地转过身来,慢慢地举起了手中的枪,对准了史强,一边举枪,一边哈哈笑道:“不愧是神枪,厉害!可惜你的枪中已经没有子弹了,哈哈!”
史强丝毫不动声色,指向对方的手枪枪口都没有一丝颤动。就凭手中这支用了几年的64式手枪,他可以在最大射程50米内的任何一点上,抬手间击落轻盈掠过的任何一只飞鸟。不仅公安系统,就连罪犯们内部,都公认他是神枪手,称他“枪神”。与他遭遇,是没有人敢对射的。
可是此刻,对面的悍匪却乘着自己枪中没了子弹,公然开始挑衅了。能让他得逞吗?望着对方有些慌乱的眼神,史强沉声说:“我们两人此时枪里都只剩最后一颗子弹……就较量较量枪的准头!”
“嘿嘿嘿……我可不会上当!我计算了你的子弹。你昨晚四次向天空鸣枪,两次开枪打伤我的兄弟。刚才是你的第七次开枪,那就是枪里的最后一颗子弹。嘿嘿嘿……没想到吧,枪神今天要死在我的手上啦……”
歹徒虽然满脸狰狞,眼神中却无疑问地流露出一丝令人难以察觉的心虚。这都逃不过史强敏锐的眼光。史强干脆地开口:“是吗?那好,我来数一二三,一起开枪。”他的声音透着如此轻松而镇定,他的右臂仍然笔直而有力地高举着,黑洞洞的7.62毫米枪眼坚定地指向对方。
歹徒身子本能地向后一倾,说:“胡说!别蒙人,你的枪里根本没有子弹。”
“放下武器!这是我最后一次警告你。否则,当场击毙!”史强的脸庞渗透着自信的光彩,他毫不废话,一字一顿清晰地说。
人们都知道,因为百发百中,史强追捕逃犯时一般只射击对方的手腕、腿或其他并不致命的部位。现在他明白地宣布当场击毙,分明是因为只剩了最后一颗子弹的缘故。话音才落,史强感觉歹徒全身明显地打了一个激灵。
歹徒紧盯着史强,缓缓地抬起有些发抖的左手,用双手握紧那支沾着泥浆的手枪。史强那一双黑洞洞的眼睛直盯着他,似乎要将他吞没下去一般,歹徒几乎不敢与之对视了。
歹徒岂能知道,史强此时已把全身的力量都灌注在自己的那双眼睛上。当公安狙击手,平时训练要“准”,实战则要“快”,这是一条铁律,必须出枪快、发射快。对射时,聚精会神、枪人合一。史强直视前方的眼神中,此时除了持枪对立的歹徒,分明幻化出了当年军营服役时的实战情景:那次在云南边陲的缉毒伏击战,他还当兵不久,刚刚甩手射中溪边一名歹徒的小腿,稍有迟疑,比山路上另一逃犯开枪晚了一瞬,对方枪声已响,一位老战士猛地扑倒在他的肩头,为掩护他而中弹负伤……
“二……”洪亮、坚定而自信地嗓音穿透了树林,甚至惊起了几只早醒的小鸟。孤独的警察与孤独的逃犯已经共同被逼到了角落里,前边只有万丈悬崖。
此时的史强,可再不想重演上一次的实战经历,他也想不到会出现眼前的这种局面,昨夜他记住歹徒慌乱中开枪的次数,可以准确地断定对方枪中只剩最后一颗子弹,但自己却没了子弹。眼前的局面分明就是一次轮盘赌……
在短暂的时光空隙里,史强已经注意到,对方枪口明显地虚晃了一下,咦,那是什么,是汗珠,是一滴汗珠正清晰地从对方的额头滑落下来。
“三!”史强发出了一声斩钉截铁地大喝,声震天地,一刹那间,早晨的第一束阳光突然穿破云层,照亮了林间的空地。
“叭……”枪声清脆地响起,山谷震荡。
歹徒扑通一声向前栽倒……
子弹一声呼啸从史强的头顶飞过——面对着迎面刺来的阳光,歹徒扣动扳机时,子弹打飞了。
史强扔枪,迅速跃向对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反铐住对方的双手。令他吃惊的是,歹徒竟没有任何反应。当翻过来歹徒那沾着绿草露水的脸,史强才发现,歹徒早已没了呼吸。
事后法医检查发现,歹徒死于过度紧张造成的大脑严重供血不足,体内的应激激素分泌过多,早已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负荷,撕裂了最后一丝的生命力。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真实地再现了人民警察与犯罪分子斗争的场景,描写生动,场景真实,运用了倒叙、插叙等记叙方法。
B.“眼前的局面分明就是一次轮盘赌”,尽管警官史强的枪里没了子弹,但面对被追击而没有退路的悍匪,他的内心仍然坚定而自信。
C.小说细节描写生动,“一滴汗珠正清晰地从对方的额头滑落下来”,既表现了史强敏锐的观察力和悍匪的紧张,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心理,如悍匪语言中的“哈哈”“嘿嘿嘿”等内容,细腻真实地揭示出悍匪穷途末路时癫狂的心理状态。
20.请结合文本,分析概括警官史强的人物形象。
本文的标题具有什么内涵?请简要分析。
六、作文(共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主席的《沁园春 长沙》,抒发了青年毛泽东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闻一多的《红烛》借“蜡烛”赞扬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表达年轻一代的心声。
《峨日朵雪峰之侧》营造了凝重而壮美的氛围,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
《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用知识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
步入高中的同学们正值青春,以上四则材料给了你关于“青春价值”怎样的触动?你们的青春将怎样度过?请结合你的触动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高一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1、A 2、D 3、C 4、A 6.B 7.A 8.C 9.D
11.C 12.C 13.A
14.(1)(马氏)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老母的湿衣,端来米粥让老母吃,抱来被子让老母休息。(注:“糜”,米粥;“食”,给……吃;“寝”让……休息。每处1分,句意通顺1分)
(2)而到了事情有了变化、朋友处于困境之时,不能实践自己的诺言而背叛朋友而离开的人太多了!(注:“穷”,困境;“蹈”,实践;“背”,背叛。每处1分,句意通顺1分)
15.(1)用谭太守拒不收留张氏衬托出杜环扶危济困的高尚品格。(2)用张氏亲生幼子常伯章拒不奉养衬托杜环奉养张氏的厚道善良的品格。(3)用张氏做客不安的心情反衬杜环的善通人情。(4)用张氏脾气不好反衬杜环的孝敬愈加。(评分标准:一条1分,任意3条即可)
附参考译文:
杜环,表字叔循。他的祖上是卢陵人,因为侍奉父亲杜一元在江南一带做官,就在金陵安了家。杜环为人严正规矩,讲究信用,乐于在别人危难的时候帮助人家。他父亲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病死在九江,家庭破落了。常允恭的母亲张氏,六十岁了,在九江城墙下痛哭不止,没有归宿。有人告诉她说:“现在在安庆府做知府的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何不到那里去依靠他。”老母搭乘别人的船去拜望谭敬先。谭敬先推故不见面。老母的境遇十分困窘。想到允恭曾经在金陵做官,那里的亲戚朋友,或许还有活着的,也许有万一的希望。于是又掉着眼泪哀求别人将她带到了金陵。打听了亲戚朋友中的一两个人,没有还在的。接着又打听杜一元家在哪里,路上行人回答说:“一元死去很长时间了,只有儿子杜环还在这里,他家住在直鹭洲坊。”老母穿着破衣烂衫,冒雨走到杜环家。杜环正在陪着客人说话,见到老母十分惊愕,就像曾经见过她的面似的。于是问她说:“老母不是常老太太吗?为了什么事来到这里?”老母告诉杜环来到这里的缘故。杜环也一边听一边哭,搀扶着老母坐下,向她行礼,又喊妻子出来行礼。杜环的妻子马氏,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老母的湿衣,端来米粥让老母吃,抱来被子让老母休息。老母打听过去与她家交往密切的老朋友和她的小儿子伯章。杜环知道她家的老朋友没有在这里的,不能去依靠他们,又不知道伯章的死活。姑且安慰老太太说:“天正在下雨,雨停了为您老人家去打听。假如没有人侍奉您,我家虽然贫穷,难道不能供奉您老人家吗?”当时正值战乱之后的饥荒年月,百姓们亲骨肉都不能互相保全,老母见杜环家境贫寒,雨停之后坚决要出去寻访别的朋友。杜环让妻子陪嫁的侍婢跟她一起去,到天快黑时,果然没有找到任何朋友空手而回。杜环买来布匹绸缎,让妻子为老母缝制衣服被子。自杜环以下的家人,都把老人当做母亲来侍奉。老母性情狭隘急躁,遇到稍微不舒心的事,便怒骂不止。杜环私下里嘱咐家里的人,让老人由着她的性子行事,不要因为家境困难,慢怠老人,与她计较。老母有痰喘的病,杜环亲自为她熬药,给她拿调羹、筷子。因为老母的缘故,不敢大声说话。过了十年,杜环奉皇帝的旨意到会稽去祭祀神庙山灵,回来时路经嘉兴,遇到了老母的儿子伯章,杜环垂泪对他说:“太夫人住在我家,日夜想念你以致得了病,你不能不尽早去见她老人家。”伯章好像没有听到什么一样,只是说:“我也知道母亲在你家,只是路远不能前去。”杜环回到家过了半年,伯章才来了。老母见到她的小儿子,抱住大哭。母子相见后,伯章见母亲老态龙钟,担心不能一起走,竟撒谎说还有别的事情,告辞而去,从此不再管他的母亲。杜环侍奉老母更加恭敬周到,然而老母也更加想念伯章,疾病顿时加重了。临死之前,抬起手来向杜环说:“我拖累了杜君,我拖累了杜君!祝愿杜君生的子孙,都像杜君这样!”说完这几句话便咽气了。杜环买了棺棺椁恭行殡葬的礼仪,在城南钟家山买了地,安葬老母。逢年过节经常到她的墓前祭奠。史官评论说:“朋友之间意气投合时,表示将自身的一切都交付给朋友,好像并不困难;而到了事情有了变化、朋友处于困境之时,不能实践自己的诺言而背叛朋友而离开的人太多了!何况能在朋友死去之后而赡养他的双亲呢?”我观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士也比不上他啊,世俗常常说今人不如古人,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了吧!”
16.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披 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不准确,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诗人以“挂铜钲”喻“树头初日”也基本上达到了“形似”。故选B。
17.①比喻,拟人。用“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东风“知”我,桃花“含笑”拟人,赋予“东风,桃花”人的心理、神态,使东风“桃花”着上了人的感彩。②远近结合,颔联描写远景,颈联描写近景,由远及近,展现山村风景的美好和生机。③动静结合,“竹篱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野桃笑”“溪柳摇”动景活泼自在,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
【解析】用“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山岭上白云笼罩,就像戴上了一顶棉絮做成的帽子,树梢上的初升的太阳就像挂着的铜盘一般,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东风“知”我,桃花含“笑”,这是拟人手法,赋予“东风”“桃花”人的心理、神态,使“东风”“桃花”著上了人的感彩,形象传神。
远近结合。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描写远景。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描写近景。由远及近,展现山村风景的美好和生机。
动静结合。“竹篱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烘托“野桃”高过竹篱。“野桃笑”“溪柳摇”,动景活泼自在。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
18.(1)契阔谈? 心念旧恩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3)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4)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5)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19.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倒叙、插叙”错误,文章讲述警官史强和犯罪分子对峙、较量的过程,使用的是顺叙,最后一段是补叙,揭示了故事的真相。
故选A。
20.①面对犯罪分子,英勇无畏。②面对犯罪分子,使用心理战术,智谋过人、观察敏锐。③业务精湛,枪法精准。
【解析】考生需要到文中圈出“史强”的表现,根据这些表现概括史强的特点,也可以借助歹徒的表现进行侧面衬托。
在与犯罪分子的对峙过程中,面对敌人有一颗子弹的手枪,“史强丝毫不动声色,指向对方的手枪枪口都没有一丝颤动”,这表现出史强的英勇无畏。
在与犯罪分子僵持较量的过程中,史强采用心理战术来击溃对方,如“‘是吗?那好,我来数一二三,一起开枪。’他的声音透着如此轻松而镇定”“‘放下武器!这是我最后一次警告你。否则,当场击毙!’史强的脸庞渗透着自信的光彩,他毫不废话,一字一顿清晰地说”,这表现出史强过人的智慧谋略,同时史强的观察力非常敏锐,如“歹徒虽然满脸狰狞,眼神中却无疑问地流露出一丝令人难以察觉的心虚。这都逃不过史强敏锐的眼光”“话音才落,史强感觉歹徒全身明显地打了一个激灵”“在短暂的时光空隙里,史强已经注意到,对方枪口明显地虚晃了一下”。
从史强的专业技能来看,“不愧是神枪,厉害……”“他可以在最大射程50米内的任何一点上,抬手间击落轻盈掠过的任何一只飞鸟。不仅公安系统,就连罪犯们内部,都公认他是神枪手,称他‘枪神’。与他遭遇,是没有人敢对射的”“因为百发百中,史强追捕逃犯时一般只射击对方的手腕、腿或其他并不致命的部位”,这些说明史强业务精湛,枪法精准。
21、内涵:①表面上指警官史强与歹徒狭路相逢时你死我活的较量、对决;②深层指正义力量与邪恶力量间胆识与智慧、勇气与信心的较量、对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较量”字典意指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从文中来看,“较量”的双方是警官史强和犯罪分子,是“狭路相逢后……两个人单枪匹马地对峙”,这是表层意思;
从深层来看,警官史强代表正义,而歹徒代表邪恶,那么这“较量”又是指正义力量和邪恶力量之间胆识、智慧、勇气和信心的对决。
22、例文:
以青春之我,助青春之中国
从古至今,中国青年一直在中国的发展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无论是周恩来总理“安忍坐视而不一救邪”的呼告,还是燕园学子那“团结起来,重振中华!”的呐喊,无一不在告诉我们:“莫惜青春年华,与我同振国家。”
100多年前,五四运动的爆发就像一道闪电撕裂了窒息的黑暗,像一星炬火引燃了燎原的烈焰。直到现在,五四运动的光芒还照耀在神州大地,灼灼其华,“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青年们对祖国的谏言,“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是他们对政府的呼吁,废除“二十一条”是他们对列强的憎恨。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政府的打压,中国近代的青年无所畏惧,他们试着用自己的青春力量将中国带进一个新的时代。青春的价值就是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勇气。
也许我们不会知道,在我们的爷爷那一辈,青年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莫言十几岁下乡支教,因为没有正规书籍,他只能把一本字典翻来翻去看上几十遍;韩少功16岁到汨罗插队,一呆就是六七年,平常只能看仅有的两本杂志。但是那个艰难贫瘠的时代,有多少人从边陲乡村走出国门,成为连接国内外的纽带,成为科研项目的拓荒人,对知识的热爱与不懈追求是中国现代青年对抗贫穷与苦难的武器,青春的价值就是坚持不懈,奋斗不止的毅力。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放眼眺望中国,现在也不失这样的青年,去年年底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大批九零后、零零后的青年人自告奋勇支援武汉,虽深谙此去,山高水深,他们仍然选择告别安全的后方奔赴战场。今年北斗导航系统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成功的背后是那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科研团队竭尽全力的付出。在中美关系的处理上,也有那么多的青年外交官秉承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爱国信念而冲锋在前,青春的价值就是为国立功,为民请命的担当。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民族复兴迫在眉睫。我们这一代青年,更是应该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青春价值观,应该与国同行,与时俱进,为祖国发展科学技术而尽一己之力,为祖国迈出国门自信地走向世界而骄傲地欢呼,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勇敢担当。
李大钊说过:“以青春之我,铸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江山不负青春泪,且把利剑破长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