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女娲造人
盘古开天辟地
夸父追日
羿射九日
嫦娥奔月
精卫填海
什么是神话呢?
一、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tuán,把某种东西揉成圆形)黄土作人。剧务(工作剧烈繁重),力不暇供(用上所有的力量还来不及供应),乃引(牵、拉)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
二、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
译文: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风俗通》二则
读一读
读出画线字的正确读音:
莽莽榛榛
澄澈
幽光
灵敏
绵延
神通广大
生气蓬勃
枯 藤
chè
péng bó
yōu
zhēn
mián
téng
mǐn
shén
莽莽榛榛:
词语解释:
澄澈:
绵延:
草木丛生的样子。
清澈透明。
延续不断。
提示: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女娲的神通广大
女娲造人的方式
阅读课文,复述故事:
女娲为什么用黄土造人而不用木头造人呢?
为什么我们称大地是母亲?大地有什么特点?
女娲有时候也不全是神,很多地方体现出就是人,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哪里可以看出来?
一天变化七十次
揉黄泥造人
挥洒泥浆造人
…………
寂寞孤独
自豪欣慰
忙碌疲倦
…………
“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想像
大胆奇特
想像
真实合理
风俗通》最后一句是: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袁珂的《女娲造人》中,有这一内容吗?为什么他要删去这一内容?你们觉得这一改编是否合理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逐走:竞跑,赛跑。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河、渭:即黄河、渭水。
大泽:大湖。传说其大纵横千里,在燕门山北。
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邓林:桃林。
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拓展延伸】
天地浑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尺,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盘古开天》
请围绕下面几方面展开想像,扩充这个神话故事:
1、天地混沌的景象;
2、盘古开天的过程;
3、盘古顶天立地的情景;
4、天地成形后,盘古化成了什么?
拓展迁移
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见,眼前只是模糊的一片,闷的怪心慌。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板斧,朝着眼前的混沌用力这么一挥,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大混沌忽然破裂开来。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天;另外有些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地。------当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给盘古板斧一挥,划分开来了。
阅读神话《盘古开天地》选段,回答问题。
1.从选段中找出三个反义词。
清-浊
轻-重
冉冉上升-沉沉下降
2.用简洁的话叙述天和地是怎样形成的。
盘古用大板斧劈开了混沌,分出了开地。
3.找出描写盘古开天劈地动作的动词,这些动词表现了盘古的什么特点。
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豪壮 威力巨大
夸张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选自《山海经》)
注:詨: 同“叫”,堙: 填塞。
课堂评价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澄澈( ) 幽光( )
灵敏( ) 绵延 ( )
莽莽榛榛( )
2. 解释下列词语。
澄澈:
莽莽榛榛:
掺和:
神通广大:
疲倦不堪:
3.填空
本文选自 ,作者 。体裁是 ,其往往借助 和 来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