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考试语文试卷
“兴发感动”之力的产生,原当得之于内心与外在事物相接触时的一种敏锐直接的感动。因此,
触物兴感或即事抒情,应该才是表达内心感动的一种自然流程。大自然风霜雪雨,草长莺飞,尘
世中周道变故、世态炎凉都能引起诗人情感的波动,灵魂的震撼,于是在心里酝酿成一种兴发感
动的情感,这是诗人写诗、词人作词的缘起。第二种是理性的间接的不自然的方式。诗词“兴发
考生注意:
感动”的这种形成方式很容易被人忽视或排斥,因为此方式是经过了作者理性的思索安排,尤其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在咏物之作中表现得最明显。所以,要把咏物寄托之词写得好,便不仅要求作者自已心中先须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有一份极为感动的情意,而且更要求作者对所咏之物也要有一份感动的情意,更需要能把内心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四单元。
之情意与所咏之物的情意融为一体,而且要使这种情谊的感动和用以铺陈叙写的事典相结合
如此则藉咏物来寄托的安排思索,便不仅不会蒙蔽和伤损原有的情意的感动,反而会使原有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情意经过这一番安排思索,而更显得有盘旋沉郁的姿态和力量。也就是说,如果作者把内心那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份感动的情意与外界事物及手段天衣无缝地有机结合,那么定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更能让人富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联想和启发的兴发感动的情感来。第三种是意象与音声的巧妙结合。“兴”的作品一般本是指
材料一:
古典诗河是美的艺术创造,是活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存
由物象所引起的一种感发,不过这种感发却实在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之处,那就是引起这种感发
在于历史文化之中,存在于现实文化之中,也存在于国人的思维观念之中。
的“物象”有时与后面所叙写的诗意却似乎并无意义上的关联。而如果就“兴”之直接感发的特
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佳作之所以能被人们口头吟诵和书面
色而言,则音声之相应实在应该乃是较之情意之相通还更为基本的一种引起感发之动力。也就
引用,因然是因其简洁凝练、古朴高雅,更是因其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蓝合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
是说音声相应是引起感发的一种最原始的动力。
刻的智性美,蕴含着中华民族不死的精魂,并积淀成中华民族的传统,作用于中华儿女个人,作
对于诗歌的评赏,自然应当以其能否传达出生命,以及所传达之质量的纯驳、多少为主要之
用于中华民族整体,作用于中华民族发展前进的始终。吟咏古典诗词,能激发情感共鸣,促进文
标准,而造成这种质和量上精微之差别的主要因素,则与酝酿和孕育出这种感发之生命的作者
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化认同。
蕴含于中华古典诗词中的民族精神,是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出来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和民
如果不从理性作客观的评判,而只就感发性的特质而言,诗歌中这种感发之生命,原来也可
族感情的综合反映,它对于中华儿女感情的濡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培养,环境的营造以及力
以具有一种超乎于外表的是非善恶之局限以外而纯属于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存在,这种本质
量的凝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共其民族成员对本民族
方面的价值,第一在其真诚纯挚的程度,第二在其品质的厚薄高下,而并不在于其外表叙写的是
传统精神的认同范围和程度。认同的范围越广、程度越高,其民族凝聚力就越强。任何一个中
何种情、事。至于作者品格之高下、性情之纯驳、胸襟之广狭,这种种现实生活之伦理价值,既原
国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一首脸炙人口的古典诗词往往会使之想起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祖国,
属于作者“能感”与“能写”的因素之一部分,自然也会对其作品中感发之本质中的伦理价值产生
并因此而神思飞跃,热血沸腾。古典诗词传承文化传统,高扬民族精神。
重要的影响
中华古典诗词乃中华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中国传统文化与革命
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令中国人自信的三个层面。有了文化自信,便有了民族自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摘编自叶嘉莹《清词选讲》)
信、国家自信。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
A.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所承载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是增
标识,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生成的必要条件。弘扬国学经典,能
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增强文化自信。
B.有了文化自信,便有了民族自信、国家自信,中华古典诗词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发
材料二:
(摘编自陈载舸《刍议中华古典诗词的民族凝聚功用》)
展壮大、凝聚力生成意义巨大。
诗歌之所以为诗歌,在本质方面是一直有着某些永恒不变之质素的缘故,那就是诗歌中“兴
C.如果作者自己内心先有一番感动的情意,然后进行一番“铺陈叙写”方面的安排思索,咏
物寄托之词自然就会写得很好。
发感动”之作用。所谓“兴”,就作者而言,是见物起兴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就读者而言,剥是指读
者在阅读时由“诗可以兴”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发”,则是作者要将涌动于心间的情株表达出来
D.评赏诗歌的主要标准,是诗歌能否传达出生命以及所传达之质量的纯驳、多少等,这些
因素与作者的心理、意识等相关。
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当作者心中的某种触动转化为情感的升华之时,作者便通过文宇的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你将其抒发出,“感动,则是作品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引发的感受,是对作者所诉说的情感的
种共鸣。
A两则材料论述内容有所不同,材料一是论述中华古典诗词的民族凝聚功用;材料二则是
兴发感动”之力的形成,应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感性的直接的自然的方式。一餐来说
介绍“兴发感动”诗学理论内涵。
B.“兴”主要指向创作者;“发”包括作者与读者;“感动”以读者的审美接受为主,读者产生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了感发的作用,作品才算完成。
·23-78A2
【高一语文第2页(共8页)】
·23-78A2高一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根据原文中的“而且更要求作者对所咏之物也要有一份感动的情意”,可知C项分析不当)
2.C(A项“介绍‘兴发感动'诗学理论内涵”错,还有形成原因,评赏标准等:B项“·兴’主要指向创作者,‘发’包
括作者与读者”错,“兴”包括作者与读者,“发”主要指向创作者:D项“可以忽略其外表叙写的是何种情、事,
比如《登高》,其价值在于能唤起读者多种美好意念”错,原文是“如果不从理性作客观的评判,而只就感发性
的特质而言…而并不在于其外表叙写的是何种情、事”,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忽略诗歌外表叙写的是何种
情、事;《登高》的价值也并不是只在于能唤起读者多种美好意念)
3.A(B项表明西方人“东望”中国古典诗词;C、D两项并非论述古典诗词的民族凝聚作用)
4.①中华古典诗词蕴含着人格美等,并积淀成中华民族的传统,作用于中华儿女个人、中华民族整体、中华民族
发展前进的始终。吟咏古典诗词,能激发情感共鸣,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②中华古典诗词蕴含着民族
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③吟咏古典诗词,弘扬国学经典,能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
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每点1分,三点全对得4分)
5.①“兴发感动”的内涵。②“兴发感动”之力形成的三种方式。③“兴发感动”在诗歌评赏方面的应用。(每点
1分,三点全对得4分)
6.A(“两个不同的人”错误,应该是同一个人,都是猫子;“意在突出游击队生活的艰苦”分析不当,二者没有必
然联系)
7.D(“暗示以关大妈为代表的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解读错误,暗示解放战争取得巨大的胜利)
8.①关大妈丧夫,独自生子。②关大妈上坟,智救猫子。③关大妈参加革命,暗送情报。④胜利前夕,关大妈传
地图,点房救人。⑤新中国成立后,关大妈获誉“游击队之母”,猫子献勋章。(每点1分,答全五点得6分)
9.①儿子桂平牺牲,关大妈内心伤痛压抑,充满了仇恨。②智救猫子,关大妈内心惊恐与喜悦交集。③自己家
成为红色的“据点”后,关大妈内心充实而有希望。④新中国成立前夕,点房救人,关大妈内心镇静。⑤新中
国成立后,猫子再访老人,关大妈内心平静祥和。(每点1分,答全五点得6分)
10.C(原文断句: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真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
日:“翳桑之饿人也。”)
11.B(“斗且出”的“且”表示两件事同时并进,“且放白鹿青崖间”的“且”是暂且的意思,意义不相同)
12.D(“并带着赵盾逃亡了”说法错误,原文是“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13.(1)杀害百姓的统帅,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不守信用。在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违背了,还不如去
死!(得分点:“贼”“信”“有一于此”各1分,句意1分)
(2)(《诗经》中说)“我怀念祖国,反而带给了自己忧患”,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得分点:“诒”“伊戚”
“其…之谓”各1分,句意1分)
14.①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直言不讳记载史事。②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恶名
③赵盾如果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这很可惜。(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