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1 23:5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淮阴中学、海门中学、姜堰中学、苏州中学
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试题
2022年11月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孟子在人性论问题上,观点与以往有所不同。孟子性善论实际可以理解为以善为性论,因为把善看作是性,人性必然就是善的了,二者是同义反复,实际是一致的。
孟子以前,善作为一个名词,往往是指善人、善行等,而善人、善行之所以被称为“善”,是因为其符合社会、民众的一般认识,可以将这种善定义为“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它显然反映的是社会、习俗的外在标准。人们谈论人性善恶,也以这种外在标准为标准。
孟子论善则与此有所不同。关于善,孟子有两个说明,第一个是:“可欲之谓善。”“可欲”也就是可求,是孟子特有的概念。
孟子区分了两种“求”:“求在我者”与“求在外者”。前者之得与不得完全取决于“我”,所以是可求的;后者之得与不得,要受到“道”和“命”的限制,所以是不可求的。孟子认为,声色欲望、耳目之欲,能否实现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因而是不可欲、不可求,而仁义礼智或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能否实现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是“可欲”“可求”的,因而是善的。故“可欲之谓善”实际是说,不受外在条件的限制,能充分体现人的意志自由,完全可以由我欲求、控制、掌握的即是善。这种善当然只存在于道德实践的领域,具体讲,也就是人生而所具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或仁义礼智是善。
孟子关于善的第二说明是:“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意思是说,至于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的实情,可以表现为具体的善行,就可以说是善的。可以看到,孟子对于善的两个规定是密切相关的,“可欲之谓善”是就内在的禀赋而言,是说内在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或仁义礼智是“可欲”“可求”的,因而是善的。“乃若其情,可以为善,乃所谓善也”则是就功能、作用而言,是说内在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能够表现出具体的善行,就是所谓的善。但是孟子只强调“可以”,认为只要“可以为善”,就算是善;假如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表现出善,仍不影响内在禀赋本身仍为善。这里,“可以”是“能”的意思,表示一种能力。孟子的善可定义为:己之道德禀赋及己与他人适当关系的实现。它反映的是人自主、自觉的内在标准,与孟子之前表达外在标准的善显然有着根本的区别。
(摘编自梁涛《如何真正读懂孟子的性善论》)
材料二:
在《性情》一文中,王安石首先提出“性情合一”之旨道,来说明性情不可分的关系。他提出性情合一说,有两个作用:一是欲借以反对“性善情恶”说,认为人不可离情而言性,含有重视情感,反对抹煞情感的禁欲主义。二是由性情合一,认同由情之善知性亦善,由情之恶知性亦恶,而支持扬雄的“性善恶混”之说。王安石说:“性有恶乎?孟子曰:养其大体为大人,养其小体为小人。扬子曰:人之性,善恶混。是知性可以为恶也。”这是明显地由“性情合一”说而过渡到“性善恶混”的思想,且他认为孟子也有类似“善恶混”的说法,并借以调解孟、扬的性论。这里显然他牵强曲解孟子。孟子所谓“养大体”可以释作养性或养善性,而孟子所谓“养小体”,只是对养私欲、肉欲而言,而非所谓“性”。孟子绝不会以情欲为性,也没有以受蒙蔽、刺激而起的恶的情欲为性的说法。孟子只是认为恶的情欲起源外界之引诱刺激、本心之被蒙蔽,是违反本性,而非人之内在的本性。
在《原性》一篇中,王安石又认为情有善恶、而性无善恶。依该篇第一段,他与孟、荀不同的地方,在于二人各偏执善恶,而他认为性为“太极”,是超出善恶的。接着第二段反驳荀子“善者伪也”之说。王安石认为善乃基于本性,乃本性之自然实现,而非矫揉造作的伪。但他同时又反驳孟子,认为人皆有怨毒忿戾之心,而怨毒忿戾之心,伏于中而被感发于外,与恻隐之心并无不同,足见人心之中亦有恶性。王安石反驳孟子“性善论”之说,而替扬子“性善恶混”之说辩护,这显然与他自己上段认为性为“太极”、无善恶之说不合。且他有误解孟子之处。孟子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谓恻隐之心(情),是仁的一种表现或端绪,而非混合性情、以恻隐之心言性。孟子虽亦有“恻隐之心,仁也”的明文,其意为仁性显现于恻隐之心,即情见性,不可脱离恻隐之心(情)而言仁性。虽含有安石“性情一也”之旨,却有内涵和作用上的区别。孟子以恻隐之心言仁,非仅以恻隐之心为心理上的情绪,而是以恻隐之心表示人之本性,代表真我。而怨毒忿戾之心,虽也是心理上的情绪,但有损人格,不能代表真我,是本性(仁)被蒙蔽。换言之,可由情之善以证明性之善。因善的情足以表现本性、发挥本性。由情之恶以证明性之恶则不可。因恶情是习染之污、本性之蔽,不足以代表本性。犹如,由室中之光明以证太阳之光明可,由室中之黑暗以证太阳之黑暗则不可。因室中之黑暗是由于太阳被遮蔽,阳光未能透入,并非太阳本身黑暗。安石知道情善故而性善,却不知道情恶而性不恶的道理,自陷于矛盾、为扬子“性善恶混”之说误导了。
(摘编自贺麟《王安石的哲学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关于善有两个说明,前者就内在的禀赋强调善的“可求”“可欲”,后者则就功能、作用而言,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
B. 孟子认为的善是“可欲”“可求”的,反映的是人自主自觉的内在标准,并不受外在条件限制,能否实现完全取决于自我。
C. 王安石认同由情之善推知性之善、由情之恶推知性之恶,认为性有善恶,于是从“性情合一”之说过渡到“性善恶混”思想。
D. 王安石人性论的矛盾之处在于受扬雄“性善恶混”之说误导,和他自己提出的性无善恶观点不符,对性的理解也有失偏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阐释了孟子对“善”的特有概念,这是理解其性善论的理论基础。
B.材料二涉及孟子对性情关系的看法,可知孟子完全反对 21663:uId:21663 “性情合一”说。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了孟子的人性论,但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不同。
D.材料二中王安石认为性为“太极”,反驳了孟荀二人各偏执善恶的性论。
3.下列选项,最能支持王安石《原性》篇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王充《论衡·率性》)
B.善,教诲之所然也,非质朴之所能至也,故不谓性。(董仲舒《实性》)
C.性者,生之质也,未有善恶。(康有为《万木草堂口说》)
D.性无不善,则心之本体,本无不正也。(王阳明《大学问》)
4.材料二末尾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形象论述了王安石在性情关系认识上的误区,试作简要分析。(4分)
5.有同学浏览网络时了解到某高校教授为名利所诱而学术造假、妨害学术公正,据此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请你结合材料,从孟子性善论角度,写下反驳他的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潘七爷
胡金洲
清末,巫山有一旺户,兄弟六人,人称潘家六大爷。六兄弟个个膀粗腰圆,全是川江上戏水捉船①的高手。特别是潘大爷,更是捉船之魁。捉船之关键在于把舵,凭眼手腿三种功夫。眼看,看江上急湍缓湍还是左湍右湍,把舵的手便视此而着劲,一双腿始终如船桩一般稳立不动。潘大爷将这三种功夫拿捏得忒转,三峡之上的船家一提起潘大爷,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那年,潘大爷在龙头滩捡了一个小兄弟,十六岁出头。据说他跟爹从京城逃难进川,船撞龙头滩,爹没了,他卧在江滩上。潘大爷收留了他,认作兄弟,排序老七,人称潘七爷。七爷个小,白净,细眉大眼,像个女娃,但眉眼之间露出强悍男人那股杀气。当时,潘大爷在心里暗暗吃惊,一下子给镇住了。
  七爷与大爷如影随形。一晃三年,潘七爷的眼手腿功夫不输潘大爷。
  六爷不服,跟老七比试。五爷立船头,六爷捉舵,占一条船。大爷和七爷占一条船,七爷捉舵。二船夜走瞿塘峡。月黑风高,水流马奔。二船驾轻就熟,一袋烟工夫,抢过瞿塘峡。上得岸来,六爷暗中使绊儿,欲使七爷当众出丑,变平手为胜手。谁知七爷一个铁担回身,桩插一般,六爷随即一骨碌倒地。
  从此,潘家六兄弟都知七爷身上功夫了得,再也不敢轻易招惹他。不过,奇怪的是,七爷自被收留的那日起,一直独处一室,从不与六位哥哥同居。潘大爷也不吱声,任由他去。六爷几次想破解,均被潘大爷喝止。特别是被七爷武戏之后,他更是不敢究根究底了。
  作为巫山的船家,免不了拉纤。不拉纤的是船家婆娘和细娃儿。潘七爷来潘家三年却从没赤着脚板蹬过一次刀一般的石滩,肩膀依然白皮细肉。潘大爷说他年纪小,还说潘家六条木船,有六位爷就够了,七爷肩膀上落不落纤绳不是什么大事。
  可这次不同,潘七爷不仅要上船而且非要上滩拉纤不可。潘大爷拗不过七爷,长长叹了一口气,说:这次行动非同往常,船上载的都是军用辎重,晚一步关系那边千万弟兄的性命。大家需改往日赤身习惯,穿鞋抿裤披坎肩,抓紧时间一同赶路!
  军用辎重从宜昌装船,运至万县,然后上岸由车马运到重庆和成都,装备响应武昌起义的川军。行前,潘大爷安排七爷坐六爷的船殿后,他捉第一条船打头阵。当天夜深人静,潘七爷一个人偷偷来到龙头滩探查水情。龙头滩离七兄弟住宿的地方有十里多路,虽说不是大滩,但极为凶险。当地有一民谚“早三坨晚三坨,龙头扬起冇得活”,说的就是龙头滩“三坨石”早晚水情变化无常。鲁莽行船,十之八九要撞滩的。潘七爷的爹就是在这儿撞没的。
  返回,潘七爷闯进六兄弟同住的大屋,高声嚷道:哥哥们!起来!快起来!潘大爷睡眼惺忪:出啥子事嘛,火烧屁股这么急!个个赤身而起。潘七爷侧过脸说:我刚才去过龙头滩,水情有变,明天一定要改道走!潘大爷打了一个哈欠,说:咋走听我的!不行!潘七爷怒目圆睁,一定得走左江道!潘大爷一拍大腿:你知道个屁!潘七爷转身冲出屋外,嚷道:明天有你们好哭的!
  第二天一大早,大家拗不过潘七爷,七爷和六爷捉第二条船。万一有变,第二条船便为旗船。六条船间距百米,依次逆流而上。潘大爷站立船头,打旗看水。雇来的众船夫奋力划桨,桨花飞扬,煞是壮观。
  接近龙头滩,七弟兄上岸拉纤。潘大爷大声吆喝:龙王爷!保佑!潘家兄弟闯滩!众人扯开喉咙,吼起川江号子:举义旗,应武昌,剪长辫,得解放……嗨哟,嗨哟!高亢之音在江面上回荡。一群银色江鸥前后相随,上下翻飞,久久不去。 862991:fId:862991
  过了龙头滩,潘大爷重新上船复行右江道,右江道水面宽阔。潘大爷高举手旗,发出旗语:继续前行。突然间,江上一个回流窝出,接着水柱趵突,似巨擘出水,托起船头猛地将船回抛到龙头滩上……随之,连人带物吞噬腹中,如龙激流翻滚着席卷而去……
  潘七爷呼天抢地大喊:大哥!我的大哥啊!同时,六爷丢开舵把就要跳江救兄,七爷大声喝止。旋即,高举起一面黄旗,向身后四船发出旗语:不许掉队!随我前行!
  五条船鱼贯进入左江道,上溯而去。
  数日后,船队到达万县码头。当天,四川宣告脱离清政府。
  卸罢辎重,五弟兄就要返程寻找潘大爷,却死活不见七爷的人影。正在此时,岸上旅店的店家急急忙忙送来一封书信交给六爷,上写:各位哥哥:小弟本是镶黄旗世袭王爷之女,名婉云。因父亲同情变法被朝廷追杀,流落至此。感谢各位兄长多年抚养与厚爱。我自被大哥救起,便依恋大哥。今大哥已去,我亦随之去矣!小弟老七绝笔。
潘家五弟兄顺流而下,沿途寻觅潘七爷,最后在龙头滩头找到尸体。但终不见潘大爷。五弟兄将七弟与大哥衣冠葬于龙头滩左岸之上。
(有删改)
注①:当地称驾船为捉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开头用平稳的静态叙事交代故事背景、地点,引出潘大爷这个重要人物,并介绍其身份、功夫,为故事展开蓄势。
B.在潘家三年,七爷强壮起来,并跟随大哥练就了一身驾船的过硬本领,但六爷不服,欲与老七比试,这成为情节启动的触发点。
C.面对潘大爷落水遇难,六爷欲跳江救兄,七爷喝止;而最终自己却跳江殉情,可见七爷的性格中存在矛盾纠结的一面。
D.过龙头滩,潘大爷的吆喝声、众人扯嗓吼起的川江号子声、江鸥上下翻飞的振翅声连成一片,汇成了一首壮美激越的生命交响曲。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一篇传奇小说。在唐、宋时代,传奇有着“作意好奇”的特点;但本“传奇”是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
B.小说先快节奏地倒叙了七爷来到潘家以后的三年生活,表现潘大爷对七爷的照顾与厚爱;也是对文末七爷书信内容的巧妙暗示。
C.描写潘大爷遇难的时候,作者巧用比喻手法,写出江流激荡,水浪凶猛的景象。寥寥数语,却将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勾画了出来。
D.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潘大爷的遇难将情节发展推向高潮,而结尾潘七爷殉情出人意料,有着传奇小说“传奇”的魅力。
8.小说在结尾处揭示了七爷是女儿身,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是因为小说中有大量的伏笔。请指出四处。(4分)
9.有评论认为,这篇小说“圆满实现了小小说咫尺之间涵纳万里之象的美学意图”,请结合文本,具体说说这篇小说“涵纳”的“万里之象”。(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淮阴侯死,淮南王 wqyye :uId: wqyye 黥布已心恐。及彭越诛,醢其肉以赐诸侯。使者至淮南,布方猎,见醢,因大恐,阴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布所幸姬病,就医,医家与中大夫贲赫对门,赫乃厚馈遗,从姬饮医家。王疑其与乱,欲捕赫。赫乘传诣长安,言布谋反有端,可先未发诛也。相国曰: “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诬之。请系赫,使人微验淮南王。”布见赫以罪亡,上变,固已疑其言国阴事;汉使又来,颇有所验。遂族赫家,发兵反。
上召诸将问计,皆曰:“发兵击之,坑竖子耳,何能为乎!”汝阴侯滕公召故楚令尹薛公问之,令尹曰: “是固当反。”滕公曰:“上裂地而封之,疏爵而王之,其反何也?”令尹曰: “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滕公言之上,上乃召见,问薛公。薛公对曰: “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上曰:“何谓上计?”对曰:“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何谓中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何谓下计?”“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上曰: “是计将安出?”对曰: “出下计。”上曰: “何谓废上、中计而出下计?”对曰:“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曰出下计。”
是时,上有疾,欲使太子往击黥布,太子客说建成侯吕释之曰:“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无功则从此受祸矣。君何不急请吕后承间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上虽病,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于是吕释之立夜见吕后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如太子客意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于是上自将兵而东,群臣居守,皆送至霸上。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吕释之立夜见吕后/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如太子客意/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B.于是吕释之立夜见吕后/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如太子客意/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C.于是吕释之立夜见吕后/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如太子客意/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D.于是吕释之立夜见吕后/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如太子客意/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黥,即用刀刺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常用来惩治犯有轻罪的人。文中的黥布,就是因为受过黥刑而叫黥布。
B.微,“请系赫,使人微验淮南王”中的“微”与《卖油翁》中“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中的“微”意思不相同。
C.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明清时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文中的令尹与《促织》中的“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意思相同。
D.辎车,古代的交通工具有斧车、轺车、轩车、軿车、辎车、栈车等,文中的“辎车”是一种既可载物又可作卧车的有帷盖的大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淮南王黥布宠幸的姬妾生病了,去医生家看病。医生的邻居贲赫,带着丰厚的礼物陪同黥布的姬妾在医生家饮酒。
B.当滕公问黥布为什么要谋反时,薛公说,皇上先杀了彭越,后又杀了韩信,黥布认为他们是同一类人,怀疑自己也将遭遇不测。
C.薛公认为黥布早晚都会反叛,但如果黥布采用上计或中计,原本不一定会失败,但是他的身份决定他最后必然会采用下计,自取灭亡。
D.太子宾客不认同让太子领兵出征黥布,原因之一是出征的众多将领原来都是与汉高祖平起平坐、地位相同的人,他们都不会听从太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赫乘传诣长安,言布谋反有端,可先未发诛也。。(4分)
(2)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4分)
黥布的灭亡有其自身原因,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 iywooq :fId: iywooq ~16题。
江南归附后不仕述怀
南宋 艾可叔①
舟在中流进退难,发虽种种此心丹。
死为元亮终书晋,生是留侯本事韩。
贫贱不忧知有道,乱离最幸是无官。
岁寒谁似东篱菊,禁得投簪②日日看。
注①艾可叔,南宋度宗咸淳四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②投簪:“簪”,固冠用的簪子;借代弃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船在水中的进退两难暗示自己仕途的进退两难,虽然老迈但赤诚之心没有改变。
B.颔联借用陶渊明和张良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南宋的眷恋、忠诚之心,终究不愿入仕元朝。
C.颈联写人身处穷困、地位低下却无忧是因能坚守道义,遭遇流离时最幸运的是没做官。
D.诗人在江南被元占领以后便没有再做官,他借此诗表达离开官场后内心的失落与伤感。
陶潜的《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与本诗中的“岁寒谁似东篱菊”,都写了“菊”,试分析两句在表达意义上的异同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支撑房屋大梁的柱子“ ”,写突出的钉头“ ”。
(2)《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 , ”的观点类似。
(3)“江”“月”意象往往在古诗词中一起出现,或表达诗人的哲思,如“ ”,或体现诗人的襟怀,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我心里,赣江是父亲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父亲曾在赣江撑过两年零四个月的排。当时,最凶险的一段当属泷江螺滩段。泷江,这里诞生过硬骨头的南宋名臣胡铨,欧阳修留下的《泷冈阡表》更是。“泷”,意为急流的水,足见其的气势,尤以螺滩龙王庙滩段为甚。这一滩段,山势陡峭如刀切,江面窄似一线天,江底奇岩怪石无数,流水很是湍急,过往船只无不险象环生。第一次撑排过此滩段,年轻的父亲险些失了魂,但他立住了。此后,他被排工们推为老大,颇有些少年英雄的威风。
如果说水是澄碧主角,那么山就是苍翠伴侣 WQYYE :uId: WQYYE 。赣江流域60%以上为丘陵、山地,这些年,江西一方面保护原始生态,坚决不允许林区有砍伐、放火、建房等现象发生。另一方面兴建绿色银行,有计划地开展植树造林。以螺滩水库为例,这些年,螺滩水库管理局累计投入超百万元维养生态,一年四季,除却红豆杉、银杏等珍贵树种,还见松、柏、枫、樟、桂花、山苍等树木。当然,更有杨梅、板栗、柿子、猕猴桃、柰李等野生果树一路让人惊喜。
竹柏苍然,端一溜小竹椅子,螺滩人坐在河岸,等候晚饭。他们从饭店里地翻找出茶叶、瓜子、杯子、开水壶,麻利地张罗着。有老农牵着一牛,向家的方向悠然走去;有妇人与妇人相遇,一人担桶,一人持帚,兴致高昂地聊天;一注滚烫的开水倒入粗瓷碗,山与水在茶中浑然一体,清香萦绕鼻尖。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
A.侠肝义胆 格古通今 翻天覆地 驾轻就熟
B.披肝沥胆 震古烁今 翻天覆地 熟门熟路
C.侠肝义胆 震古烁今 翻江倒海 熟门熟路
D.披肝沥胆 格古通今 翻江倒海 驾轻就熟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多个“一”字,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指责型”家庭氛围是指: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以指责、打击、否定或嘲讽为主,缺乏认可和鼓励。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的人,往往性格压抑敏感,容易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有着深深的自卑,常高度地自我负面关注。
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常呈现出两种模式:一种是广泛性指责,另一种是向内指责。前一种人容易对身边的人挑剔、苛求、指责;而后一种人,① ,内心总觉得自己不对、不好、不够尽力。相较而言,“向内指责”的人因长期自我压抑,心理压力更大,焦虑水平更高。而“广泛性指责”的人,虽然人际关系受到影响,但心理压抑能得到一定疏解,② 。
常见的指责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非理性的“责任归因”及“事后追责”:似乎一定要把不理想的结局和某人的行为绑定在一起。比如“孩子又感冒了。为什么你一带他出去玩他就感冒?我们带都没事。他出汗了你当时就该给他换衣服啊,你为什么没给他换?……”这种指责往往将责任归结在一方身上,且③ 。它会带给他人或自己极强的挫败感和自责感,对人际关系和个体自尊感的破坏性极强。另一种是不公平对比:拿指责对象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作比较,抬高别人,贬低指责对象。它不仅会挫伤我们的自信,还容易把当事人引入一种莫名的嫉妒情绪中,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材料第三段中的两种指责形式“破坏性极强”,请针对其错误给出三条纠正建议。(3分)
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节气中的“惊蛰”指的是“隆隆雷声,惊醒了蛰伏冬眠的动物。”其实,真正唤醒它们的,不是有声的惊雷,而是无声的温度。有时候,温暖,比雷霆更有力量。
对上述文字所表现的观点,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语文答案
1.【答案】A。A.“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于文无据。
2.【答案】B。“孟子完全反对‘性情合一’说”错误,文中明确表明“有安石‘性情一也’之旨”。
3.【答案】A。王安石《原性》篇第二段既反驳荀子性恶论,认为善基于本性;又反驳孟子性善论,认为人性中亦有恶性。因此,王安石《原性》篇第二段应是持“性善恶混”的观点。A.性善恶混,B.驳斥性善论,C.性无善恶论,D.性善论。
4.【答案】①结尾以太阳比喻人性,以室中之光明黑暗比喻情善情恶。②依据事实逻辑,室中光明可证太阳光明,而室中黑暗是由于太阳被遮蔽,并不可证明太阳黑暗。③由此可论证:情善故而性善,情恶却非性恶。王安石错误地由情之恶证明性之恶。
5.【答案】①孟子认为善是指己之道德禀赋及己与他人适当关系的实现。外在没有表现出善,不影响内在禀赋本身仍为善。②孟子认为恶欲起于外界刺激,而非由于本性,善的本性被蒙蔽。③该同学了解到的学术造假行为是外在表现,作恶是由于名利诱惑刺激,违反了本性而已,他的道德禀赋仍然是善的,并不能得出本性为恶的结论。
6.【答案】C。七爷先尽大义,后殉私情,没有纠结的表现。
7. 21663:uId:21663 【答案】B。“倒叙”错。
8.【答案】①第一处是肖像描写,“七爷个小,白净,细眉大眼,像个女娃”;
②第二处是生活习惯,潘七爷“自被收留的那日起,一直独处一室,从不与六位哥哥同居”;
③第三处是劳动情况,潘七爷跟婆娘细娃一样不参与拉纤,“来潘家三年却从没赤着脚板趟过一次刀一般的石滩,肩膀依然白皮细肉一堆”;
④第四处是动作情态,潘七爷查探过龙头滩水情后向正熟睡的六兄弟报警,六个人“个个赤身而起”,潘七爷则“侧过脸”与他们说话。
【评分建议:不一定要概括,写到即得分】
9.【答案】①描写了瑰丽雄伟的川江船夫文化。作者精选了航道、船夫、船旗、船歌等要素作为观照对象,生动呈现了瑰丽雄伟的川江船夫文化。
②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搏击的生命赞歌。小说主要描绘了潘家兄弟与激流搏斗的惊心动魄的场面。
③呈现了一段普通民众抗击封建政府的战斗经历。基于清末的历史背景,小说讲述了以潘家兄弟为首的民众运送军用辎重,为装备响应武昌起义的川军贡献力量的故事. 862990:fId:862990
④演绎了一则动人的爱情传奇。小说讲述了川江船夫潘大爷拯救落难格格,格格又为船夫潘大爷殉情的故事.
【评分建议:答到3点即6分】
10.【答案】C。
11.【答案】C。 《促织》中的令尹是指县长。
12.【答案】B。 先杀了韩信,后杀彭越。
13.(1)【答案】贲赫乘着传车到长安城,上报说黥布有谋反的迹象,请求在他没发兵之前诛杀
【评分建议:一句1分,语意通顺1分】
(2) wqyye :uId: wqyye 【答案】黥布,原是骊山的刑徒(服劳役的犯人),凭自己的努力成为万乘大国的国主,这些都使他只顾自己,不顾后代子孙,更不为百姓长远考虑。
【评分建议:判断句1分、自致1分,最后一句2分)】
14.【答案】敏感多疑、自私寡恩、目光短浅。【评分建议:1点1分】
15.【答案】D
16.【答案】同:两句中的“菊”在意义上都指向隐居。
异: ①《归去来兮辞》通过描写小院中依旧保持原来风貌的菊花比喻自己高洁品格仍在,抒发了自己抵家归隐时的欣喜; ②本诗则通过“东篱菊”表现了国家灭亡后归隐田园的无奈与伤感。
【评分建议:每点2分】
(1)多于南亩之农夫多于在庾之粟粒
(2) iywoop :fId: iywoop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3)江月年年望相似 澄江一道月分明
18.【答案】C
19.【答案】D 比喻 【A.比拟 B.借代 C.拟人 】
20.【答案】①连用四个“一”字,定格了螺滩人特定的现实生活场景,表现了当地闲适从容的生活状态。 ②“一”作为数词与多个名词或量词组合使用,写意式地勾勒了乡村常见的人和风物,有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③第五个“一”是“全”的意思,引导读者品味画面的整体感,意蕴的和谐感。【或五个“一”反复使用,形成一种形式上的音韵美。】
【评分建议:第1点2分;第2点2分;第3点1分】
21.【答案】①往往也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 ②焦虑水平相对低一些 ③纠结的点在无可补救的“当时”
【评分建议:①“接纳”或“认可”1分,“自己”1分;②“焦虑水平”1分“低”1分;③“纠结”或“指责”1分,“当时”1分】
22. WQYYE :uId: WQYYE 【答案】①综合归因:结果的发生往往是综合因素导致的,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责任。②既往不咎,聚焦当下:别再纠结于“当时应该”怎样,那些于事无补。③综合对比:当你想要拿自己或他人与另一个人对比时,记得要综合对比。
【评分建议:言之成理即给分】
【译文】
当初,淮阴侯韩信被处死,淮南王黥布已感到恐慌。到后来彭越也遭诛杀,汉高祖又将他做成肉酱分给各诸侯。使者到了淮南,淮南王正在打猎,见到肉酱,(就)非常害怕,便暗中(派人)部署聚集(合)军队,等待邻近郡县报警告急。黥布所宠爱的姬妾病了,去就医,医生与中大夫贲赫住对门,贲赫备了优厚的礼物送给医生,陪同宠姬在医生家饮酒。淮南王黥布怀疑贲赫与宠姬之间淫乱,想拘捕贲赫。贲赫乘着传车到长安城,上报说黥布有谋反的迹象,请求在他没发兵之前诛杀他。相国萧何说:“黥布不会做这样的事,恐怕是仇人怨恨而诬陷他。请先把贲赫抓起来,再派人暗查淮南王黥布。”淮南王见贲赫畏罪逃走,去向汉高祖控告,心里本来就已经怀疑他会说出自己暗中聚集军队的事;加上汉朝又派来使者进行查验,于是便杀了贲赫的家族,发兵造反了。
汉高祖召集诸将询问对策,大家都说:“发兵征讨他,坑杀这小子,他怎能做这样的事!”汝阴侯滕公夏侯婴请来原楚国令尹薛公,问他怎么办,薛公说:“他本来是要反的。”滕公问:“皇上分割土地给他,又分爵封他为王,他为什么还要反叛呢?”薛公回答说:“皇上前不久杀了彭越,再早些时候(前年又)杀了韩信,彭越、韩信和黥布三个人,功劳相同,是一个类型的人,他自己怀疑灾祸就要殃及身上了,所以要发兵反叛。”滕公将这番话告诉了汉高祖,汉高祖召见薛公,问薛公。薛公回答说:“黥布反叛没什么可奇怪的。不过,如果黥布采用上策,那么崤山以东便不再属于汉朝了;若是采用中策,那么双方谁胜谁败还难以预料;如果采用下策,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汉高祖问:“他的上策是什么?”薛公回答说:“向东取得吴地,向西夺占楚地,兼并齐地,占领鲁地,再发布檄文给燕国和赵国,要他们坚守本土,那么崤山以东便不再属于汉朝了。”“什么是中策?”“向东取得吴地,向西取得楚地,吞并韩国,夺取魏国,掌握敖仓的粮食,阻塞成皋的关口,这样谁胜谁败就很难预料。”“什么是下策?”“向东取得吴地,向西夺取下蔡,然后再把重要物资运到越地,自己回到长沙,这样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汉朝就平安没事了。”汉高祖又问:“他会采用什么对策?”薛公说:“一定会采用下策。”汉高祖又问:“他为什么不采用上、中策而采用下策呢?”薛公回答说:“黥布,原是骊山的刑徒(服劳役的犯人),凭自己的努力成为万乘大国的国主,这些都使他只顾自己,不顾后代子孙,更不为百姓长远考虑,所以他必然采用下策。”
这时,汉高祖正生病,打算派太子刘盈前去攻打黥布,太子的宾客都劝建成侯吕释之说:“太子统领军队,如果立了功劳地位也不会再高升,但没立功劳从此便会遭受祸端。你为什么不快去请求吕后,找机会在皇上面前哭泣说:‘黥布是天下闻名的猛将,善于用兵。这次出征的诸将领原来都是与陛下平起平坐地位相同的人,如果让太子统领这些人,无异于以羊群去驱赶狼群,没人听他的,况且,如果让黥布知道是太子在带兵,他将会大胆地击鼓向西进攻了。皇上您虽然有病,也要勉强乘坐辎车,躺在车里指挥,这样诸将领不敢不尽力。虽然辛苦,为了妻子儿女还是要坚强起来。’”于是吕释之立刻求见吕后。吕后找机会在汉高祖面前哭涕哀求,依照四宾客的意思说了。汉高祖说:“我已想到这小子不够格被派遣,还是我亲自去吧!”于是汉高祖亲自率军向东进发征讨黥布,留守的群臣都到霸上送行。2022-11-10T06:54:30.973508 IYWOOQ :fId: IYWOOQ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