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滦县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书写“先秦哲学史”,不啻于一趟中国哲学的寻根之旅。为了更顺利地完成这趟旅程,我们不妨找两块“他山之石”。
第一块“石头”是“轴心时代”理论。二战结束不久,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在其所著《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了“轴心时代”理论。雅思贝尔斯注意到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某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巧合:以公元前500年前后为主轴,在全世界范围内集中出现了一些极不寻常的历史事件:中国、印度、西方等这些互不知晓的地区,却不约而同地爆发了文明的重大突破,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引领着不同文明的突飞猛进。在“轴心时代”理论中,中国文明对应的正是“先秦时期”。具体来说,“轴心时代”的中国表现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稍感遗憾,我们无法通过“轴心时代”理论这块“石头”找到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这就需要第二块“他山之石”。
第二块“石头”是“脱序”理论。这一理论是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提出的。涂尔干发现,当社会面临重大危机、物质财富出现明显萎缩时,自杀率固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是,当社会获得重大进步,物质财富增涨显著时,自杀率竟然也呈现出上升趋势。涂尔干敏锐地发现“社会危机”与“社会繁荣”这两种看似相反的现象的共同之处,那就是“社会的剧烈变化”。涂尔干把它描述为“脱序”现象。
按照这一理论,在一定的秩序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大家对既有的价值和原则表示出必要的尊重。因此,在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里,一些历经时间而沉淀下来的经验教训作为传统得到足够的尊重,即便是为了改变现状、出人头地所做的种种努力,也通常以遵循既有原则和规范作为前提。然而,在脱序状态下,人们的欲望、情感、行为、心态等等,一切都失控了。旧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被普遍否定或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失去了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未被普遍接受或尚未形成,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形成社会规范“真空”的社会状态。
“脱序”理论正好可以被用来解释“轴心时代”的中国“奇迹”。春秋战国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礼崩乐坏,原有的宗法秩序与社会规范遭遇挑战,频现危机,而新的社会秩序和规范尚未形成,整个社会呈现出脱序状态。时代危机刺痛了人们,同时也刺激思想家们反思本时代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对社会失范危机作出相应的回应。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轴心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其实起源于礼崩乐坏之后的社会失范危机。作为时代的发言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逐渐形成众多思想派别,演绎为精彩绝伦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叫”的思想史诗。顺便说一句,中国思想史上还有两个时期,同样适用于“脱序”理论,一个是魏晋时期,一个是民国时期。
(摘编自秦平《中国哲学的故乡之旅》)
材料二:
雅斯贝尔斯将人类文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史前时代、古代高度文明时代、轴心时代、科技时代。在这四个文明发展的阶段之中,轴心时代具有非凡的意义。正因为此,雅斯贝尔斯称之为“突破期”,而将这之前的“史前时代”、“古代高度文明时代”及其之后的“科技时代”统称为“间歇期”。前一个间歇期为轴心时代的突破集聚了必要的能量,轴心时代则为人类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树立了标准。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人类文明具有同步性,几乎是在同时,在中国、印度、中东以及希腊这一地理轴心上,在思想上出现了辉煌的成就。
尽管“轴心时代”并非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经历的阶段,但“轴心时代”的文化精神突破所奠定的人类精神根基、传统宗教伦理价值体系框架,至今仍然是人类几个主要文明体系中的价值和行为准则。雅斯贝尔斯强调:时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
雅斯贝尔斯明确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方的文化,呼吁“我们再也不能置伟大的亚洲世界于不顾,将其看作是处于永久停滞状态下的非历史性民族”,要将中国和印度的文明与西方文明相提并论,因为“它们实现了突破,在精神上达到了跟西方一样的深度”。
雅斯贝尔斯对儒家学说非常感兴趣。在他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以“仁”作为其核心观念的哲学家,他希望“仁”不仅能够再次决定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还可以在一种真正的世界哲学的发展进程中成为“人类交往”的特征。雅斯贝尔斯对中国未来充满希望:“我们希望中国能够在技术时代产生它自己的新的自由形式。”
(摘编自何立波《雅斯贝尔斯对轴心时代的历史构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写先秦哲学史并非易事,“轴心时代”理论和“脱序”理论可以为其提供帮助。
B.涂尔干发现,社会危机和社会繁荣致使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从而引发“脱序”现象。
C.轴心时代之外,人类都处于间歇期,轴心时代既突破了之前的文明,又影响深远。
D.雅斯贝尔斯认为,“仁”曾决定中国文化的方向,也希望其对世界哲学发展做出贡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雅斯贝尔斯关注到先秦的思想盛况,但我们仍然无法借助他的“轴心时代”理论去探寻中国哲学的根源。
B.既然“脱序”理论可以解释“轴心时代”的中国“奇迹”,那么可推测,同处于“轴心时代”的地区都是动荡不安的。
C.在秩序井然的社会中,人们往往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不会轻易自杀。社会脱序时,人们的“失控”也可能带来创造力。
D.与西方文明不同,中国和印度的文明实现了突破,因而世界文明的中心不应该在欧洲,而应该在亚洲。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用于涂尔干“脱序”理论的一项是(3分)
A.魏晋时期的名士刘伶乖张放诞,大醉之后喜欢赤裸身体,随时带着一名扛着锹的仆人,说:“死便埋我。”
B.新中国建立后,中央政府开展“三反”“五反”“镇压反革命”等运动,社会风气迅速好转。
C.《儒林外史》中的范进饱经科场打击,受尽了冷嘲热讽,当他骤闻中了举人,激动得无法控制,竟然疯了。
D.2021年1月6日,在清点总统大选选举人票期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支持者暴力冲击国会。
五四时期,思想解放大潮汹涌澎湃,各种学说蜂拥而至,各式“主义”被竞相宣传。请用“脱序”理论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4分)
请依据材料简要分析“轴心时代”中的“轴心”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女儿和他的牛
欧阳山
牛瘟果然传到上卧石村来了。
乡文书没有办法,乡长也没有办法,连区长也没有办法。只得把情形报告到县上。白石锁儿的牛病了几天,最后拉稀死了。
五天后,有人给区长捎信说延安派了人到上卧石村来给牛打针,不管好的病的,打了针就能保险。这一下可把区长喜得多少盛(呆)不定了。
乡长没有区长那样大的兴头:“牛病了,没人来,牛死了,倒来打针了!”
区长觉得这话不对头,就纠正道:“你怎么好这样说呢?牛死了的就算了,活着的还要预防呀!打了针就传染不上,保险不会得病。要下去好好宣传,叫他们要相信科学。”
打针的曾同志来了,一个清清瘦瘦的,个子小小的年轻人。区长招待他吃了晚饭,就让他休息。可是他坚持当晚就要开会,明天就要开始工作。区长依照他的意见,当晚就召集了牛主的会议。庄子上一共有二十多户人家,到了十一二个人。有白根泰,白黑女儿,白明亮,白老七……被乡长认为很顽固的白占才也到了。
大家都集中在乡长炕上,有坐着的,有斜靠着的,有圪蹴(蹲)着的,围成一个马掌形。当中放了一支高高的灯柱,上面点着一个小小的青油灯,把人的脸照成古铜色。
正像我们平常所说,“这个会开得很好”。大家都登记了。
不想,第二天一早,黑女儿把他的四头牛赶出去了。他吩咐大儿子把三头牛赶到马首村他舅舅家里,又吩咐二儿子把一头不大好的牛,拦到三里路以外的一条沟里。
乡文书真感到诧异。论表现,黑女儿一贯很积极。交公粮走在前头,有事动员从来不肯做第二,拥军优抗,样样热心。如今怎么会来这一手?想到后来,就生起气来了。——这简直是证明乡长估计是错误的。
这回给耕牛注射疫苗的结果,从乡政府方面说来,成绩是不大好。全庄二十头牛,只注射了十三四头。从黑女儿这边看来,那又不同了。白根泰说:“幸亏我那一头没打针。”黑女儿呢,他说:“算我倒霉!不过只打了那一头,也还好。”
曾同志回延安三天后,没打针的七头牛就病倒了六头。又过十来天,就一头跟一头的死掉。这可把整个村,整个乡,一直到整个区都闹翻了!牛死了的那天早上,黑女儿一家大小只是哭。见这凄惨的模样,他忍不住自己想道:“怨不怨我的错呢?”
过了一会,他自己又回答:“不是的。是运气不好。运气不好,大家哭什么呢?越哭运气就越坏了!”
“运气是运气,你看……那不是没病么?”婆姨说。
那头打过针的牛,好好的站在那边。他气极了,跑过去照牛后腿就是一拳。那牛挨了一拳,心里有点糊涂,于是抱着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态度,挤了挤眼睛。不过黑女儿倒从那牛的挤眼睛,看出一种得意的神气来,又一连打了两拳,还骂道:“你得意什么!你得意什么!”
那牛偏要结结实实的站在他面前,黑女儿又举起拳头狠命捶下去,这回没打着。那牛一闪躲开他,就照出后面的一条牛——这才是一条真真正正的好牛。而且有了这条牛,他的面子才撑得起来。他指着这条牛给他婆姨看:“这不是,他打过什么针!”
话没过两天,那不争气的东西也病倒了。这一下他着了慌。乡文书特地跑来告诉他,说那回打针的那个姓曾的,如今正在马首村替牲口治病,叫他去打问打问。
黑女儿赶到马首村,正在下大雨,把他一身淋得精湿。兽医也冒着大雨来了。一共是两个人,其中的一个就是上回那位姓曾的。
两个兽医和舅舅拉了几句闲话,就动手给舅舅的病牛打了针。后晌那头牛的病情看来是更加严重了。黑女儿看见这情形,满怀的希望,不觉冷了半截。
下午,兽医又来了。他们拿一根小小的玻璃管扎进病牛的肛门里,看了看,又商量一会。舅舅站在一旁咕噜着。
第二天,医生又来。牛的精神好了一些,还是不肯吃草,老汉还是站在一旁咕噜着。
第三天天才亮,黑女儿悄悄跑进牛圈。开头他还以为自己眼花,仔细一看,那病牛正在吃草,嚼得那么香甜。黑女儿鼻子一酸,眼睛热辣辣的流下两滴眼泪来。
“我早知道能治,早两天就该请医生也给咱的牲畜治一治。”他想,“如今又耽搁了三天,不知道家里面情形怎么样了!”
他找到那两位“活菩萨”,把全部情形,一五一十都告诉了他们,然后又请他们再到上卧石村打一个转,他们也答应了。当天下午,天晴定了,三个人一道往回走。一路上,黑女儿话也多了,笑也肯笑了,连灰色的脸,灰色的眼睛,灰色的短须,都明亮亮的有了光彩了。
一到院子外面的围墙门口,他高声叫嚷:“你们快出来,快出来,给牛请了先生回来了!”
他一直跑到牛圈口,都没有碰见一个人。一看牛圈,只剩那头早就打过针的,另外那一头生了病的,就没看见了。他呢喃的说着:“我的牛呢?”只觉得浑身一软,就瘫坐在地上。
他是太迟了。
一个月后,区长在延安碰见那位姓曾的年轻人,谈起黑女儿,区长说道:“黑女儿彻底转变了!他到处自动给你们宣传。在柳桥镇上,他看见一个人就说:‘农场打的牛瘟针,真正好!真正好!’这刻大家都解开了。……”
1944年11月8日在延安(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延安派人来上卧石村给牛打防疫针,乡长有抵触情绪,因为他也不太相信科学。
B.黑女儿先登记给牛打针,随后又暗中转移耕牛,迷惑乡干部,足见其顽固不化。
C.给上卧石村耕牛注射疫苗的成绩不佳,乡政府很不满意,牛主们也都自认倒霉。
D.小说两次写舅舅“站在一旁咕噜着”,表现他对兽医能治好他的耕牛将信将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借天气来烘托人物心情,黑女儿到马首村求医,“正在下大雨”,强化其内心焦急;医生随他回村,“天晴定了”,烘托其满怀希望。
B.小说善用色彩描写人物,如青油灯“把人的脸照成古铜色”,“灰色的”脸、眼睛和短须,“都明亮亮的有了光彩了”,色彩鲜明,表现力强。
C.小说中对人物的称呼前后不同,如“姓曾的”“活菩萨”“先生”,称呼的变化体现了人物身份与生活状况的变化,也反映人物观念的变化。
D.小说写黑女儿给牛打防疫针的态度“彻底转变了”,还到处积极宣传打牛瘟针“真正好”,这一转折将故事推向高潮,也使形象更为饱满。
8.小说写黑女儿打牛,人与牛有一番特别的“对话”,饶有情趣,请简要分析。(6分)
9.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的文艺应该为人民大众服务,这篇小说是践行“讲话”精神的新成果。小说在内容与形式方面进行了哪些可贵的艺术探索?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宣宗大中年间,以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澳既视事,豪贵敛手。国舅郑光庄吏恣横,积年租税不入,澳执而械之。上于延英问澳,澳具奏其状,上曰:“卿何以处之?”澳曰:“欲置于法。”上曰:“郑光甚爱之,何如?”对曰:“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上曰:“诚如此。但郑光殢我不置,卿与痛杖,贷其死,可乎?”对曰:“臣不敢不奉诏,愿听臣且系之,俟征足乃释之。”上曰:“灼然可。朕为郑光故挠卿法,殊以为愧。”澳归府,即杖之;督租数百斛足,乃以吏归光。上欲幸华清宫,谏官论之甚切,上为之止。上乐闻规谏,凡谏官论事、门下封驳,苟合于理,多屈意从之;得大臣章疏,必焚香盥手而读之。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摹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诙谐,颇及外事,上正色谓之曰:“我畜养尔曹,正供戏笑耳,岂得辄预朝政邪!”自是疏之。会其子坐赃,杖死,流汉贞于天德军。乐工罗程善琵琶自武宗朝已得幸上素晓音律尤有宠程恃恩暴横以睚眦杀人系京兆狱诸乐工欲为之请,曰:“罗程负陛下,万死,然臣等惜其天下绝艺,不复得奉宴游矣!”上曰:“汝曹所惜者罗程艺,朕所惜者高祖、太宗法。”竟杖杀之。上临朝,接对群臣如宾客,虽左右近习,未尝见其有惰容。每宰相奏事,旁无一人立者,威严不可仰视。奏事毕,忽怡然曰:“可以闲语矣!”因问闾阎细事,或谈宫中游宴,无所不至。一刻许,复整容日:“卿辈善为之,朕常恐卿辈负朕,后日不复得再相见。”乃起入宫。令狐绹谓人曰:“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然每延英奏事,未尝不汗沾衣也!”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工罗程/善琵琶/自武宗朝/已得幸上/素晓音律/尤有宠/程恃恩暴横/以睚眦杀人/系京兆狱/
B.乐工罗程/善琵琶/自武宗朝已得幸/上素晓音律/尤有宠程/恃恩暴横/以睚眦杀人/系京兆狱/
C.乐工罗程/善琵琶/自武宗朝已得幸/上素晓音律/尤有宠/程恃恩暴横/以睚眦杀人/系京兆狱/
D.乐工罗程/善琵琶/自武宗朝已得幸上/素晓音律/尤有宠程/恃恩暴横/以睚眦杀人/系京兆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B.租税,旧时指农民向国家租借土地耕种时,需要缴纳给国家的地租。
C.畿甸,畿,靠近国都的地方;甸,郊外;“畿甸”指京都及其附近地区。
D.教坊,我国唐代开始设置的管理宫廷音乐、舞蹈、戏曲等的官署。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宣宗从谏如流,只要谏官的谏言合乎道理,他大都虚心接受。如谏官劝阻他去华清宫游玩,他就依从了谏言没有去。
B.唐宣宗坚持原则。乐工罗程犯法,诸乐工虽可惜罗程的琵琶绝艺,但认为他罪该万死,唐宣宗最后顺从诸乐工之意用杖刑处死了他。
C.唐宣宗礼遇群臣,为政勤勉。他临朝听政时接待应对群臣犹如接待宾客,即使是左右近侍,也不曾见过他有倦怠的面色。
D.唐宣宗富有威严。他上一刻还和颜悦色地与宰相聊闲话,下一刻就会严肃地告诫他们不可辜负皇恩,令狐绹每次奏对都会汗流沾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
我畜养尔曹,正供戏笑耳,岂得辄预朝政邪!
请结合文本概括韦澳的形象特征,并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悲善才(节选)
李绅
东头弟子曹善才,琵琶请进新翻曲。翠蛾列坐层城①女,笙笛参差齐笑语。
天颜静听朱丝弹,众乐寂然无敢举。衔花金凤当承拨,转腕拢弦促挥抹。
花翻凤啸天上来,徘徊满殿飞春雪。流莺子母飞上林,仙鹤雌雄唳明月。
【注】①层城:京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点明事因,曹善才精于琵琶,所以新改编了乐曲进献给皇帝欣赏。
B.“天颜静听”时,“众乐”都“无敢举”,烘托出气氛的肃穆和皇帝的威严。
C.“衔花”、“转腕”两句用一系列弹奏的动作表现了曹善才技艺的高超娴熟。
D.从诗题的“悲”字,可以推测其余未节选的诗句将在内容和情感上发生转折。
16.本诗描写善才的音乐艺术所用手法与白居易《琵琶行》有诸多相似之处,请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踮起脚后跟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
(2)诗文与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如苏拭《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酒抒怀;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酒抒发思乡之情。
(3)中国文人常以“星宿”入诗,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9分)
(一)语言文字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有人喜欢牡丹,说她 。我却喜欢梅花,喜欢她“凌寒独自开”的自信。客居海南,常听朋友说海南也有梅花,觉得有些诧异。朋友说,东山岭脚下的溪边村,是海南著名的三角梅风景旅游区,我便专程去看。
三角梅有鲜红色、橙黄色、紫红色、乳白色等不同颜色,三朵小花聚生于三片红苞中。徜徉在三角梅基地,我发现竟有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集成一株,艳丽异常,是专门嫁接出来的特色。小鸟叽叽喳喳在三角梅上欢快地跳来飞去,这时人就沉浸在一片 之中。在花团锦簇的三角梅花海中,还有一座书香四溢的书屋,经常有一些书法家、画家聚集于此, ,尽展才情。离基地不远处有一座溪边客厅。这是一座颇具古风的凉亭式建筑,走进亭内,可见桌椅摆件都是古物。墙上、吧台旁,挂着斗笠、簸箕等传统农家工具,素旧拙朴,充溢着乡韵,勾起游人的乡愁。
一座花香四溢的美丽乡村,一处凉风习习的古亭式客厅,一派静谧朴拙的宜人氛围,让人清心、净心。三角梅的美,可谓秀美艳丽甚至婀娜动人,她只属于自己,也在我心中真真地美丽起来。
请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适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发现竟由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集成一株,艳丽异常,是专门嫁接出来的特色。
B.我发现竟有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于一株,艳丽异常,专门嫁接出来的三角梅。
C.我竟发现一株由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集合而成,艳丽异常,是专门嫁接出来的。
D.我竟发现一株有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艳丽异常,专门嫁接出来的有特色的三角梅。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请从“增文势”“广文义”两个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阅读Ⅱ(本题共2小题,9分)
你有过这种经历吗?午睡醒来后,反而比睡之前更累。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主要是睡午觉不规范所导致的。午睡是很有讲究的,① ,就不能真正发挥午睡的作用。
② 。刚吃完午饭时,胃被食物充满,大量的血液流向胃,血压下降,大脑供氧及营养明显下降。这时入睡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进而影响午睡质量。午睡的最佳时间一般是在饭后20分钟。
③ 。权威研究表明,良好的午睡时长以15~30分钟最为恰当,最长不要超过1小时。人的睡眠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两个阶段,是周期性循环交替。一般人在入睡超过30分钟后,身体会进入深度睡眠,若在此时醒来,反而容易因“睡眠惯性”而导致醒来后感到疲惫、迷糊。
此外,午睡姿势也很重要,俯卧或趴在桌上睡,会减少头部供血,或压迫眼球、脸部,让人睡醒后出现头昏、眼花、疲惫、乏力等一系列症状。
21.下列句子中的“深度”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深度”,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估计没人能说出这些炭层的蓄量和深度。
B.对这个哲学问题,他们理解的深度不一致。
C.再不注意用眼卫生,你会发展到深度近视。
D.我们将会不断推动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要求使用否定句式,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宋代画家马远被世人称为“马一角”,他在绘画构图上运用“金边银角”法,在边、角上充分展开笔墨,大胆裁去常规画法中中央占据的内容,使画面中间透亮,视野开阔,给观众以更大的想象空间。他的这种以“不全”而求其“全”的创作思维,让人耳目一新。
马远的绘画创作思维在艺术和社会生活领域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开滦县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
B 2.C 3.A 4.①五四时期,清政府倒台,旧的秩序土崩瓦解,北洋政府无法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新秩序,社会脱序,出现了“真空”的社会状态。②思想家们摆脱了束缚,反思本时代特点,对社会问题积极回应,畅所欲言,形成多种学说,宣传各自“主义”。 (每点2分)
5.①时间方面:“轴心时代”以公元前500年前后为时间轴心。②空间方面:主要发生地处在中国、印度、中东以及希腊这一地理轴心上。③思想影响方面:这一时期的思想成就不仅是当时的思想主体,而且为人类几大主要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树立了标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D 7.C
8.①使牛人格化,更显其憨厚与可爱:②使人物内心世界外化,更显其落后与滑稽。 (每点3分,答出2点即可)
9.内容方面:①描写陕北根据地政府服务农民的普通生活,拓展了小说题材的范围;②讲述革命干部引导只相信运气的落后群众转而相信科学的故事,突出了小说主题的现实性;③塑造黑女儿这一新的农民形象,丰富了小说人物形象类型。
④形式方面:大量使用陕北方言,具有地域特色,贴近大众生活,创新了小说语言表达形式。(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10.C 11.B 12.B 13.(1)如果郑光的庄吏多年为蠹害,却能得到宽宥免于死刑,这样陛下所制定的法律只是施行于穷困的民户身上,我不敢奉陛下的诏命去办事。
(2)我养你们(这群乐工),只是要你们提供戏笑而已,怎么能任意干预朝政呢! 14.①不畏权贵,秉公执法。
②国舅郑光的庄吏犯法,他也敢于逮捕,即使有皇帝求情,也判其杖刑,令其交足租税才放人。
13.
(1)得分点:“积年”,多年;“重辟”,极刑、死罪;“是”,这。
(2)得分点:“尔曹”,你们;“辄预”,任意干预;“岂得辄预朝政邪”,反问句。
参考译文:
唐宣宗大中年间,任命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韦澳到京兆府上任办公后,豪门贵戚有所收敛。国舅郑光庄园掌管田租的人放纵骄横,多年不向官府交纳租税,韦澳将他逮捕并戴上刑具。唐宣宗在延英殿问韦澳,韦澳把具体情况向皇帝陈奏,皇帝说:“你怎么处置他呢?”韦澳回答说:“将依照法律处置。”皇帝说:“国舅郑光特别喜爱这个庄吏,怎么办?”韦澳回答说:“陛下从宫禁内庭调任我为京兆尹,希望我清扫京畿地区多年的积弊;如果郑光的庄吏多年为蠹害,却能得到宽宥免于死刑,这样陛下所制定的法律只是施行于穷困的民户身上,我不敢奉陛下的诏命去办事。”皇帝说:“事情的确是这样。但是国舅郑光纠缠我不罢休,你用棍杖狠狠地处罚他,免他一死,可以吗?”韦澳回答说:“我不敢不听从陛下的诏令,希望陛下让我暂时关押着,等到他租税交足之后再释放他。”皇帝说:“很明显这样可行。我为国舅郑光的缘故阻挠你依法行事,很是感到惭愧。”韦澳回到京兆府,随即重重杖责庄吏;督促他交满数百斛租税后,才将他交还郑光。皇帝想去华清宫,谏官们极力上言加以劝阻,皇帝为此打消了去华清宫的念头。皇帝高兴听到规劝进谏的话,凡是谏官们论事、门下省封还皇帝失宜诏令,只要合乎道理,皇帝大都能虚心接受并依从;得到大臣的章表奏疏,一定要焚香洗手后再阅读。教坊里有一个叫祝汉贞的人,滑稽敏捷,皇帝有时指着某一物件,让祝汉贞表演口戏,祝汉贞摹拟颂咏好像是早已编好了一样,于是他在优人中最受皇帝喜爱。有一天,祝汉贞在皇帝面前拍着手掌说笑话逗乐,所说内容涉及到许多外朝政事,皇帝严肃地对他说:“我养你们(这群乐工),只是要你们提供戏笑而已,怎么能任意干预朝政呢!”从此以后就疏远了祝汉贞。正值祝汉贞的儿子因贪赃被用杖刑处死,祝汉贞也被流放到天德军。宫廷乐工罗程善于弹奏琵琶,从唐武宗时就已经得到宠幸;皇帝一向通晓音律,对罗程更加宠爱。罗程依恃皇帝的恩宠暴虐专横,因为极小的仇恨而杀人,被京兆府逮捕入狱。宫廷诸乐工想为他向皇帝请求免罪,说:“罗程辜负了陛下的恩情,罪该万死,但我们可惜罗程的琵琶演奏是天下奇绝的技艺,不能再在宴游中侍奉了!”皇帝说:“你们可惜的是罗程的技艺,我所珍惜的是高祖、太宗制定的国法。”最后,还是把罗程用杖刑处死了。皇帝临朝听政,接待应对群臣犹如对待宾客,即使是他的左右近侍,也不曾见过他有倦怠的面色。每当宰相奏对政事时,近旁没有一人站立,皇帝威严的神态令人不敢抬头看。宰相奏事完毕后,皇帝忽然和颜悦色地说:“现在可以说说闲话了!”接着就问宰相街道闾巷的细微事,有时谈论宫禁中游宴的事,什么事都可以说。大约过了一刻钟,皇帝又用严肃的面容说:“你们应当好自为之,我常常担心你们会辜负我,使以后我们不再能相见。”于是起身回宫。令狐绹对人说:“我当了十年宰相掌管朝政,最得皇帝的恩遇;但每次在延英殿奏对政事,没有不汗流沾衣的!”
15.B 16.①正面描写。“衔花金凤当承拨,转腕拢弦促挥抹”通过一系列动作的描写表现了曹善才技艺的高超娴熟;②侧面烘托。“天颜静听”“笙笛参差齐笑语”与 “众乐寂然无敢举”的前后对比都有力地衬托出其音乐艺术;③联想想象。最后两联由音乐联想到“花翻凤啸”“满殿春雪”,把音乐想象为子母流莺在树梢间悦耳宛转的鸣叫,雌雄仙鹤对着明月清丽脱俗的鸣叫。(每点2分)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一尊还酹江月 浊酒一杯家万里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18.国色天香 鸟语花香 挥毫泼墨(可以有其它答案,只要合适就给分)
19.D 20.增文势: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运用了“一……的……”的句式,整齐而有节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朗朗上口。
广文义:由乡村至古亭客厅,再到宜人的心境,从具体景观到抽象的精神感受,句子逐层推进,文义渐广,更全面而有层次地表现出美丽乡村的怡人之景。(每点2分,两点5分)
C
22.示例:①如果不运用合理的方法 ②饭后不要马上午睡 ③午睡时间不宜太长
23.参考2022年唐山市摸底考试阅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