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历史试题(A)
2022.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
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
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桓公六年,楚师入侵随,季梁对随侯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
神。”随侯听取了季梁的话,果然“惧而修政,楚不敢伐。”庄公二十三年,號国史嚣说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春秋时期当权者的这一认识
A.反映了民本思想的产生
B.破除了君信于神的局面
C.表明了民众地位的提高
D.体现了统治者的功利性
2.《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诸侯王,高帝初置,…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
朝。…帝绥和元年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诸侯国相职责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诸侯国相地位的下降
B.诸侯王治国权被剥夺
C.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3.从太宗朝始,近支宗室基本遵循赐宅、开府与就藩为主要标志的出阁制度,这是他们承担
宗室责任、屏藩王朝的开始。到玄宗时,创建“十王宅制”,以聚居、虚开府和遥领为主
要标志的不出阁制,成为近支宗室管理制度的主流。唐朝对宗室管理的变化
A.表明专制集权的加强
B.造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C.体现家国一体的特点
D.缓和君权相权的矛盾
4.在中古时期,颜回是长期获得朝野主流承认的儒家“亚圣”。北宋熙丰新政中始以颜孟并
配孔子,孟子位次颜回:南宋高宗时,官方颁示的《道统十三赞》首次舍颜子而独称孟子
“亚圣”。儒家“亚圣”名号的曲折变迁折射出
A.孟子地位的提高
B.儒家思想的发展
C.统治危机的加深
D.商品经济的发展
高三历史试题(A)第1页(共8页)
5.考诸《明实录》,在其所收录的皇帝谕旨及大臣奏疏中,“抑末”一词出现有6次,且皆
在嘉靖九年(1530)十一月以前,以后则无。而“通商”一词出现的次数则要高得多,达
15次,在《明实录》所载明代的前、中、后期都有出现,且嘉靖九年十一月以后占绝对
多数,达11次。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商业发展成为富国之术
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C.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6.1906年,何琪编的《初等女子修身教科书》基本尊奉古代传统道德,把人们熟悉的古代
优秀女子故事作为材料:191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女子修身教科书》中,除女子传
统美德内容外,又增加爱国、纳税、国家财政、法律、人民之权利与义务、职业、公益等
内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女子修身内容丰富多彩
B.政府重视女子教育问题
C.近代女子地位得到提升
D.近代国民意识渐趋增强
7.表1为甲午战后晚清军事工厂设立时间表。这些企业的建立旨在
表1
甲午战后晚清军事工厂设立时间
军事工厂
地址
开办年份
陕西机械制造局
西安
1894
奉天机器局
沈阳
1896
湖北军火所
武汉
1896
河南机器局
开封
1897
新疆机器局
乌鲁木齐
1897
山西机器局
太远
1898
湖北钢药厂
汉阳
1898
广西机器局
龙州
1899
贵州机器局
贵阳
1899
武昌保安火药所
武昌
1900
,黑龙江机器局
齐齐哈尔
1900
江西机器局
南昌
1901
北洋机器局
德县
1902
安徽机器局
安庆
1907
伊犁枪子厂
伊犁
1908
A.促进内地经济发展
B.避免军事战争打击
C.镇压义和团运动
D.改变传统工业布局
高三历史试题(A)第2页(共8页)高三历史试题(A)参考答案
、
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目
1
2
3
5
6
8
9
10
答案
C
C
A
B
A
D
B
A
D
B
题目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D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13分)
宋代对郡县城墙的修建与维护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态度。(3分)
在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宋代政府高度重视城墙的修筑与维护,筑城数量惊人。究
其原因,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经常袭扰边疆地区:同时,西南地区的筑城则是由于镇压农
民起义的需要。这样的城墙维护起到了抵御少数民族入侵,巩固边防:防范农民起义,维
护地方统治秩序,维护专制集权的统治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导致腹地郡县城池长久得不到维护。(5分)
宋代政府重视边地城池的修筑的同时,腹地城墙失修现象严重,出现了“郡县无城”
的局面。原因在于,宋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将财权收归中央,地方政府没有经费维护:
宋朝三冗局面的出现,导致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在边地的筑城,进一步加剧了财政紧张。
这种局面出现,固然可以起到防止地方形成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的作用:但也造成地
方普遍疲敝穷困,无法抵御少数民族入侵的恶果。(5分)
17.(15分)示例:
结论:清末新政时期督抚任职情况不利于新政的推行。(3分)
其一,清末新政时期的地方督抚仍然是一个在旧制度下主要由儒家传统孕育出来的旧
式官僚群体。清末新政时期督抚出身为进士、举人、贡生、荫生等正途者,占总数的74.8%。
这个群体从整体上是较少有革新精神,而易于安于现状,显然不利于新政的推行。
其二,任职人次数较多,任期时间过短。清末新政期间的督抚,80%以上任期在两年
以下,任期过短,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其三,在职年龄偏高,健康状况堪忧。清末新政时期总督平均在职年龄为58.5岁,
巡抚为53.8岁。不仅有10%以上的督抚或因病去职,或死在任上,而且有不少督抚老年
在任,也不利于新政推行。
其四,任职变动频率太高,更动过于频繁。清末新政时期督抚任职更动大都在一年一
次以上,频繁更动,使督抚疲于奔命。
总之,清末新政时期,各省进展不一,成效并不理想,其中原因固然颇为复杂,而作为
新政中坚力量的地方督抚的群体性格特征的内在限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12分)
高三历史答案(A)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