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社戏》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05 13:4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童年,像一条七色的彩虹,
时常引导我们走向梦的故乡; 童年,像一首动听的歌曲,
伴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徜徉; 童年,像一瓶醇香的美酒,
将我们纯真的往事珍藏,
并且愈酿愈香。童年社 戏鲁 迅江南社戏(图)社:早时祭祀土地神之所在。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1、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1921年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3、1936年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走近鲁迅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 行家 惮 絮叨
怠慢 撺掇 凫水 潺
歌吹 蕴藻 家眷 漂渺
踱来踱去 撮 棹 楫
xǐnghángdànxù daodàicuān duofúchánchuīyùn zǎojuànpiāo miǎoduócuōzhàojí认真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小说交待的时间是在什么季节?你从哪儿知道的?地点是在哪里?
2.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情节写了哪些事情?
3.除了看社戏外,文中还写了其它活动或事件吗?(提示:看文章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你找到了吗?)那么,文章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呢?
问题1:“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地点是在哪儿?春末夏初“消夏”
“扫墓完毕之后”
“罗汉豆成熟”
“两岸的豆麦”平桥村问题2: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
围绕这一中心情节写了哪些事情?答案:看社戏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开端)(发展)(发展)(高潮、结局)问题3:除了看社戏外,文中还写了其它活动或事件吗?(提示:看文章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你找到了吗?)答案:开头:结尾:随母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等有趣的乡间生活。和六一公公的对话、六一公公送豆那么,文章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呢?问题3:答案:文章可分为三部分,如下:看社戏一、看戏前二、看戏中三、看戏后(1~3自然段)(4~30自然段)(31~40自然段)研讨课文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回答以下问题:1、“我”盼望到赵庄看戏,从遇到困难到解决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2、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并体味其运用之妙。4、返航途中,再写夜景有什么作用?3、请同学们集体朗读“夏夜行船”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摘出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我”盼望到赵庄看戏,从遇到困难到解决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戏前波折盼望焦急沮丧猜测失望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并体味其运用之妙。动词:拨、点、磕、架(1)充分描绘出小伙伴架船技术的熟练,反
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2)表现了去看社戏的急切、愉快心情。问题2:请同学们集体朗读“夏夜行船”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摘出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夏夜行船嗅觉触觉视觉听觉想象(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感到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
两岸的豆麦,星星点点的渔火)(宛转悠扬的歌吹)(戏台、渔火)返航途中,再写夜景有什么作用? 月下归航呼应前文,表现”我”对社戏欲罢不舍的依依情意。理解主题、品析人物1、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2、“我”所急切想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3、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你如何看待伙伴们的这一行为?4、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5、文章还塑造了两个比较成功的人物形象,你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有“最聪明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偷豆、吃豆。)思考:戏好看吗?——找找看戏过程中
“我们”的心理和语言
描写“我”所急切想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
见出来。3、最怕看“老旦”,并不停地唱着。(以上是正面表现戏不好看)另外,文中写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
气”,“打起呵欠”等,这些神态描写,则是从侧面
表现了戏不好看。不好看“偷豆”的 与 ?是非“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
“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天真的天性。“偷”出了情趣, “偷”出了欢乐!说主题 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戏是童年那段天真
烂漫自由有趣的
生活的标志说明甜蜜的童年
回忆一直珍藏
在作者的心里。表达了对美
好生活的向
往之情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也是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劳动人民深沉而真挚的感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人物品析 文章还塑造了两个比较成功的人物形象,你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双喜形象:言行: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 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 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 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 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性格特点:聪明 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聪明、细心 考虑事情周到 做事有始有终。反应灵敏小结:
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孩子头 六一公公形象:言行:性格特点:“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揖,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 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淳朴、好客自豪、好客淳朴、好客、热诚小结: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