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五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七单元 21《山居秋暝》
难点名称 品味《山居秋暝》中所描写的山间景物,体会诗人向往归隐安逸生活的情境,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要对诗人王维,以及写作背景有充分的了解,才能体会诗人向往归隐安逸生活的情境,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受山间生活的自然美与生活美。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感悟诗人向往归隐安逸生活的情境,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山居秋暝》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就是唐代诗人王维。 这节课我主要是和同学们品味《山居秋暝》中所描写的山间景物,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写作背景: 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置下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山居秋暝》就是这个时候的作品。 2、读古诗 首先请同学们听古诗朗诵,找出诗中描写的山间景物。 相信同学们通过古诗朗诵,已经找到了诗人描写的山间景物是: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山、雨、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颔联侧重写物,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侧重写人,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正是这样的美景,深深吸引了诗人。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3、明诗意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觉得诗人写的这些景物很平常,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那么我们不妨把景物放回诗中,让我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重现诗人描写的幽美意境。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的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洁的明月从松林间洒下清光,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渔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它随意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4、悟诗境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译文欣赏,全诗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诗人远离尘嚣,在这“空山”之中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5、唱古诗 同学们,《山居秋暝》的意境很美,如果从音乐的角度去欣赏,是不是又有不同的感受呢?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不空,山中有人,有树,有水,为什么诗人写此山为“空山”?明确:“空”实为静,人静,树静,水静,山静,让人心也静,这种静中透出的是一种心的空明与纯静。所以空山不是空空的山,而是宁静的山,纯明的山。 2、这首诗的主旨是哪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主旨句是“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还是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小结 《山居秋暝》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