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卓越县中联盟
2022- 2023 学年(上)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期中)
历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中青铜器内底有铭文10行98字,记载了大禹治水的事迹,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最为
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的文物。这件文物可用来说明
图1遂公盈(距今约2900年前铸造)
A.尧舜禹禅让的存在B.夏朝灿烂的青铜文明
C.商朝实行内外服制D.西周文字的成熟精美
2.有学者指出,秦始皇相信“五行终始说”,周王朝主火,崇红色;秦始皇信奉水克火,崇水、崇黑,所以,秦始皇穿黑袍才符合基本史实。这种说法源自于
A.春秋思想家的理论B.战国思想家的学说
C.封建主流意识形态D.朝廷三教并行政策
3.史学家李学勤从图2所列的诸多方面勾画出了一个历史“大变革时代”。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名人是
图2
A.商汤B.老子C.商鞅D.刘裕
4.西汉海昏侯墓是汉武帝之后列侯葬制的典型代表,海昏侯墓考古见证了西汉历史上第九个
皇帝第二代昌邑王、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的传奇人生。这可用来印证西汉
A.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大力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C.实行了富有特色的地方制度D.后期统治日渐走向腐朽
5.史学家胡阿祥将我国一段长达360多年的历史时期称为“乱世与异象”的时代,这一时期的
社会出现了“深层的分裂局面”“复杂的民族关系”“频繁的人口迁移”和“多元的文化面貌”。发生在这一“时代”的大事是
A.楚汉战争B.淝水之战C.王莽新政D.安史之乱
6.据(元)《河南志》记载,大业二年(606年)四月,朝廷令土工监丞任洪则负责,在洛水北岸开漕渠,漕渠开凿后,洛阳漕渠桥(通济桥)之东,“皆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填塞”,十分繁华。出现这种繁荣景象的原因是
A.隋朝进行了大规模工程建设B.唐朝政府重视发展海外商贸
C.宋朝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发展D.元朝朝廷重新开通了大运河
7.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李世民病逝于翠微宫含风殿,太子继位,是为高宗。松赞干布献金银珠宝十五种祭昭陵,唐高宗授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册封西海郡王。这说明当时
A.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B.唐高宗满足了吐蕃和亲请求
C.唐朝稳固了对西藏的统治D.唐蕃间的友好关系稳步发展
8.唐朝时,寒门有望一朝成为“白衣公卿”与“一品白衫”,参加庆祝宴会曲江宴,使长安城万人空巷,成为高官权贵挑选的东床快婿。这些场景的出现主要在于
A.选官制度发展B.国家的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C.思想文化繁荣D.高门士族的势力严重削弱
9.唐代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辉煌时期,道教成为全民性的宗教,皇帝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下诏在京城和地方各州建立玄元皇帝庙。唐朝统治者旨在
A.改变传统尊崇儒术做法B.借助宗教服务政治需求
C.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D.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
10.熙宁八年(1075年),朝廷下诏请有识之士兴建水利,应诏而来的闽侯人李宏在高僧冯智日的协助下,历经8年完成了灌溉工程福建木兰陂的建造。由此可见,李宏
A.支持朝廷奉行尊崇佛教的政策B.开创了南方兴修水利工程先例
C.帮助福建人民告别了洪水袭扰D.积极响应北宋朝廷变法的号召
11.金世宗大定年间行“沐衣更衣之法”,令考生人场前先沐浴,“官置衣为之更之,既可防滥,且不亏礼”。由此可见,金朝
A.注重选拔考试的公平B.推行了民族压迫政策
C.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D.开发了祖国边疆地区
12.历史上,现在的天津地区属于沧州榷场范围,曾是沧州榷场边境口岸,大量商品在官方监控之下在此进行交易。这反映了
A.汉武帝大力巩固大一统国家B.唐太宗实行了开明民族政策
C.宋代北方边境商贸一度繁荣D.中国古代民间商业非常兴盛
13.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对《尚书》的考证和解释,使用他理解的语言来表述;南宋理学家朱嘉,发现弟子读不懂“四书”“五经”,就用“集注”“章句”和“或问”等形式来解读。据此可知,两者都
A.致力儒家经典演义化B.力图解决儒学僵化的问题
C.重视历史文献通俗化D.否定传统伦理的道德标准
14.洁白无瑕、轻薄透气的棉花,向人们提供了舒适柔和的棉织衣物,满足了人们御寒保暖的基本生存需求和多样化的消费选择。如需了解棉花在内地的种植情况,可以翻阅
A.《史记·食货志》B.《齐民要术》C.《新唐书·地理志》D.《王祯农书》
15.史载,隆庆六年(1572年),张居正代高拱为内阁首辅,晋中极殿大学士,- -切军国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历史上,张居正
A.终成为宋代一代名臣B.拥有“票拟”职权
C.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D.主持了两税法改革
16.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唐宋第一大港到清代“十三行”,广州在历史长河中获得“千年商都”的美誉。对这座“千年商都”解读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已存在海上丝绸之路B.唐代前期有不少来自西亚的商人定居
C.宋代输出商品以青花瓷器为主D.“十三行”对外贸易需得到官府特许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长期流行的说法是:中国历史的 主流是统一。公元前221年以前,中国处于分裂
状态,经过一两千年发展,到这时建立了以中原为中心,以华夏族为主干的集权政权。此后有一千余年的时间里,存在着一个以秦朝疆域为基础的中原政权,其版图时有盈缩;其余时间则分裂为若干个政权,但自治的政权始终存在。
——摘编自葛剑雄著《统一与分裂》
材料二 中国国情的特点是民族众 多、 地域辽阔、地区差别较大,中央政府要对之实行有效管理,就必须建立和健全便于加强控制的地方行政体制。元朝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它“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疆域“有难以里数限者”。以今日地理来说,帝国的势力所及,北到北冰洋,南到越南、泰国北部,东南至海而达澎湖,西至东欧和西亚。在这样大的国土内,政治、经济情况当然差别很大,元朝统治者便采用多种形式来实行管理。
——摘编自柏桦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稳固统一措施产生的深远政治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地方管理措施。(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公元626 年,李世民代替李渊成为唐朝皇帝。他就是历史上的明君唐太宗。从此,一个围绕唐太宗的中央政府带领唐朝走向繁荣。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这段历史后世称为“贞观之治”,这是一种至高的评价。在中国古代历朝帝王中,李世民让帝王的朽力表现出优雅,表现出了理性,使中国古典政治智慧的优秀面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摘编自孟宪实《贞观之治与唐代政治文明
材料二 人们所说的“ 盛世”,一般指国家由乱到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了政权稳定和社会繁荣。盛世的标志,包括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民生复苏、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方面。古代盛世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清代的“康
乾盛世”。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 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展示出的“中国古典政治智慧”。(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历史条件。(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元时期科学技 术的发展是非常突出的。一批科学技术方面的著作记载了这方面的成就,一些文集中也保存了不少科技方面的内容。
医药学:宋真宗时期,王唯一的《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统一了针灸的穴位;南宋理宗时,宋慈编的《洗冤录》是法医学上有重要成就的著作。
农学:南宋陈勇写的《农书》是我国农学史上十分重要的著作。
天文学:宋朝苏颂的《新仪象法要》中记载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元朝的郭守敬修订《授时历》,精确度相当高。
三大发明:火药到了宋代已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军事上的应用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宋仁宗时曾公亮和丁度编撰的《武经总要》中记载了三种火药的配方。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宋仁宗庆历年间平民毕异开始制活字印书。北宋末年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了当时的海船上已经使用指南针作为辨别航向的仪器。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科学技术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的“三大发明”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明成祖朱棣,《明史》说他“智勇有大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藩国”,用《明史·郑和传》的话来说就是“示中国富强”。永
乐三年(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27800多人,分乘208艘船,由太仓刘家港出发;宣德五年(1431年)第七次下西洋,27550人,分乘61艘船,由南京启航,于宣德八年(1433年)驰返刘家港。
——摘编自樊树志著《国史大纲》
材料二
表1郑和下西洋简表(部分)
——整理自王小甫、范恩实、宁永娟编著《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成祖时期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七下西洋的国际意义。(6分)安徽卓越县中联盟
2022一2023学年(上)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期中)】
历史·答案
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以西周青铜器遂公盨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
时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拔由材料中“距今约2900年”可知,这件文物俦造于西周时期,其内底10行98字的铭文可说明,当时
的文字已经相当成熟精美,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大禹治水的事迹,并未涉及禅让信息,A项错误:B、C两项
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
2.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以秦始皇服饰颜色为背景材科,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
事物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战国思想家阴阳家学派代表性人物邹衍以“五行学说”著称,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
出了“相生相胜”理论,A项错误,B项正确。封建主流意识形态是儒学,C项错误:战国时期尚未出现“三教并
行”现象,排除D项。
3.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以李学勤提出的“大变苹时代”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拔春秋战国到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实现了“由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在经济
上,表现为“井田制的崩溃和奴隶制关系的衰落”,在政治上则表现为“从以宗法为基础的分封制到中央集权的
专制主义国家”,著名的商鞅变法有“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县制等内容,C项正确。
4.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以西汉海昏侯墓考古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
时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材料中“昌邑王”“海昏侯”等信息可以印证西汉地方行政制度采取了富有特色的郡县与分封并行
制,C项正确。A、B两项材料无法反映,均排除:材料缺乏“走向腐朽”的信息,排除D项。
5.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以史学家胡阿祥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观点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
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材料中“深层的分裂局面”“复杂的民族关系”“颜繁的人口迁移”“多元的文化面貌”等特征可知,
胡阿祥口中“乱世与异象”的时代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视水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历史时期,B项正确。
6.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以《河南志》关于洛阳的记载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
能力,同时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隋朝大业二年(606年),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材料中《河南志》的相关记载即反映了大运
河开通之后洛阳的繁荣景象,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材料中的时间“大业二年(606年)”不符,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