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邓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邓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2 09:2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邓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诗的历史表明,文学吟诵乃是伴随着近体律诗的成熟而成熟起来的。当最好的近体诗人出现时,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吟诵才得以诞生。杜甫是公认的唐代最好的律诗作者,他不仅“吟”出了人间最好的律诗,同时也给后人提供了一把量尺,帮助我们从良莠不齐的诗歌遗产当中,选择出最好的诗来承传文学的吟诵。
然而,杜甫绝不会仅仅因其律诗的成就卓绝就能站上传统文学吟诵典范诗人的高位,这归结于杜诗与《诗》教文化传统的对接和传承。朱东润先生曾指出:“吾尝读杜诗,观其想象之丰富,不如李白,措语之工丽,不如李商隐,即论实大声宏,群推为盛唐诗之特征者,亦不能胜王维、岑参等同时诸人,然而巍然为诗坛之宗主,千载而下,终不敢置一辞者,刚其性情之真挚,为独得《诗》三百五篇之遗则故也。”
诗艺为次,诗教为高。因为杜诗“性情之真挚”,才使其“独得”《诗》教文化的“真传”。从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来看,最先大力揭示杜诗与《诗》教精神之根脉联系的当是宋入。宋代的江西诗派认杜甫为“诗祖”,将仿效学习的重点放在杜诗的“声调格律”上。显然,这有违《诗》教传统。当这种偏重形式的诗学之路愈走愈远之际,本于《诗》教传统的批评便必然地发生了。南宋的张戒在《岁寒堂诗话》里明确地宣称:“杜子美、李太白,才气虽不相上下。而子美独得圣人删诗之本旨,与三百五篇无异。此则太白所无也。”
“杜律”之所以成为文学吟诵成熟的标志,成为最具传统文化魅力的典范,从吟诵的实践以及杜诗自身米说,主要原因在于杜甫的“吟”呈现了“作诗”“改诗”“赏诗”的全过程,展示了触三者为一体的诗意的人生状态。请看杜甫诗句中“吟”的所指义。“何限倚山木,吟诗秋叶黄”,是说面对满山的秋叶吟诗,触景生情,因情赋诗,赏景与吟诗同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强调令别人激赏的佳句都是在苦吟中得到的;“赋诗新句稳,不觉自长吟”,说在吟咏当中修改诗的情形,此处的“长吟”,即边吟咏,边琢磨,都是为了让诗的声律更加妥帖:“我有新诗何处吟。蕈堂自此无颜色”,说的是诗成之后的赏读。
同时,杜甫的吟诗生活,包括对诗艺的精求,以“吟诗”为乐的人生态度和实践等,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逝世后中晚唐的诗坛就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苦吟”诗派。如果说在初盛唐的时代里,一般文人热衷吟诗包含着求取功名利禄的考虑,那么,到了中晚唐及其以后,“吟诗”开始转变成为一种文人内心需求之事。“苦吟”原本是指对诗歌语言的刻苦锤炼,精益求精。但到了“苦吟”诗派这里,就不仅止于诗艺,而且演变咸安顿生活、托付生命的唯一。与后来的苦呤诗人相比较,杜甫吟诗却是“乐感”充溢,从容不迫,在“吟味”之中享受那不断涌来的快乐。
(摘编自陈向春《文学吟诵与诗人杜甫》)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近体律诗的成熟,文学吟诵成熟起来,杜甫的律诗是文学吟诵成熟的标志。
B.宋代江西诗派尊崇杜甫,认为学习杜诗的重点放在“声调格律”上违背《诗》教传统。
C.“苦吟”诗派的“苦吟”不是锤炼语言,而是作为安顿生活、托付生命的形式。
D.杜甫及中晚唐的“苦吟”诗派把“吟诗”看作艰难生活中释放内心苦痛的一种需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阐述了文学吟诵与杜甫律诗的关系,并指出杜甫吟诗反映的生活态度。
B.文章引用朱东润和张戒的话,都强调了杜诗能够传承《诗》教文化的原因。
C.文章引用杜甫诗句,意在说明杜甫“吟”的含义,展示他诗意的人生状态。
D.文章结尾通过比较、分析了杜甫与中晚唐的苦吟诗人在吟诗上的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从良莠不齐的中国传统诗歌遗产当中选择出最好的诗来承传文学的吟诵,可以参考杜甫创作出来的好的律诗
B.杜甫成为传统文学吟诵的典范诗人。与其律诗的卓绝成就有关,但主要是因为杜诗与《诗》教文化传统的对接和传承。
C.杜甫的“吟”呈现了“作诗”“改诗”“赏诗”的全过程,使得杜甫的律诗成为最具传统文化魅力的典范。
从孟郊“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和贾岛“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中可以看出,这种“吟诗”是文人寻求内心安宁的生命托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卜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新农情调度显示,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总体不错。尽管今年局部旱涝灾害较重,但灾后生产恢复及时有效,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秋粮长势普遍好于上年。
国家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对维护粮食安全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曾几何时。面对国内粮价高于国外粮价的情况。有人提出“自己产粮不如从国外买粮”:面对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收购和仓储面临“甜蜜的烦恼”,有人提出“种粮储粮越多。财政负担越大”。在这些议论面前,中央始终重视粮食生产,没有改变支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政策取向。
从长远来看,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依然存在。一是,耕地保护形势比较严峻。未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势必将占用部分农田,耍加强耕地保护、落实好占补平衡政策,发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藏粮于地”战咯。二是,粮食单产提高面临瓶颈。这就耍求不断攻关占领科研高地,不断推广新技术,把成果送进田间,实施“藏粮于技”战略。三是,种粮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积极性。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让农民种粮有必要的利益激励,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
材料二:
“节约粮食,浪费可耻”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一些人往往难以做到。有的觉得点莱必须满满一桌才“够排场”,有的认为“光盘”会被瞧不起,还有的感觉打包食物“跌份儿”……在“面子文化”的驱使下,“吃什么”成了身份的象征,“点多少”有了攀比的意味,助长了浪费现象。
事事顾“面子”,难免丢“里子”。点一桌菜、铺张浪费并不是餐桌礼仪的一部分。相反,勤俭节约、合理消费才是现代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
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四川成都一些餐馆开展了“光盘”即送优惠券的活动,陕西西安将存在浪费严重的单位列入“黑名单”并通过媒体曝光。多措并举,树立起让浪费者丢面子、让节约者有面子的新理念,必将推动形成反对浪费、节约粮食的好氛围。
(摘编自盂祥夫《破除面子文化》,《人民日报》2020年8月21日)
材料三:
法治是解决食物浪费、树立节约新风的重要方式。必须加强防治食物浪费立法,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日常食物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减少和杜绝粮食收储过程中和食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中的浪费现象,以法治方式进行综合治理,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和各相关环节中的粮食、食物、食品浪费行为,改变餐饮消费陋习,倡导以节约节俭为核心理念和价值导向的文明消费方式、生活方式。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要求的必然要求和实际行动,也是得民心、顺民意之举,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反对餐饮浪费、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尚。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8月27日18版)
4.下列对“粮食安全”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年我国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总体不错,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秋粮长势普遍好于上年,即使如此,粮食安全这根弦也需要再绷紧一些。
B.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之一,在国内外一些不当议论面前,中央始终重视粮食生产,从来没有改变文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政策取向。
C.从长远看,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可以实施两战略;一是保护耕地,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二是推广新技术,实施“藏粮于技”战略。
D.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不论形势如何变化,对维护粮食安全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其战略眼光可见一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未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势必将要占用部分农田,所以我国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对此,除了加强对耕地保护外,还要发力建设高标准农田。
B.目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国家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让农民种粮有必要的利益激励,并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
C.“破除面子文化”需要多措并举,除了公民自身加强修养外,媒体也可以对浪费严重的现象予以曝光。使得全社会形成反对浪费、节约粮食的氛围。
D.法治是解决食物、树立节约新风的重要方式,是得民心、顺民意之举,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尚的重要途径。
6.如果学校开展“节约粮食,浪费可耻”的倡议活动。你打算如何响应学校的倡议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剌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 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他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粝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莱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
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侯,她看出这
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说,“妈,快点儿!菜汤都凉
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 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 或者她竟然很
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叉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莱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莱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莱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米。儿于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如儿子“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这一平常细节,把儿子对母亲的孝心刻画得淋漓尽致。
B.小说运用暮色中坚强有力、催人振奋的鼓声,烘托了母亲虽然已近暮年却仍然不屈服于现实的坚强品格,同时也使小说韵味无穷。
C.母子二人衣着寒碜、饮食粗陋、工作繁重,而她却“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
对比中批判了她的奢华腐朽。
D.小说虽然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文字也朴素平实、简约凝练,但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8.小说中多次写到路灯,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9.“她”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宇盂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粱国桥玄、南阳何颐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 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区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公至孟津。天子命公置旄头,宫殿设钟虞。是年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 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又曰:“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于是置理曹掾属。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B.自顷己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C.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D.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避讳,指古人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
B.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原是察举制的一种科目,明清时也用作对举人的雅称。
C.迁,古代的官职调动,一般指升级,包括升级、降级、转调三种。文中的“迁”即升级。
D.辛未,干支组合之一,古人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文中为纪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与众不同。他年少时能随机应变,机智敏锐,但放浪形骸,因此桥玄、何颐等认为他非同常人。
B.曹操重视人才。他认为如今天下尚未平定,正是需要贤才的时候,执政者应该去寻访贤才,唯才是举。
C.曹操仁爱士兵。他下令官府要慰问救济无基业、难以维持生活的战死士兵家庭,不得停止供应食粮。
D.曹操重视军法。他认为把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不通晓法律的人是可怕的,因此设置理曹掾属之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2)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辛弃疾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①,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②未如鸥鸟伴;经惯③,也应学得老渔蓑。
(注)①居士:指未作官的士人,彼时稼轩正罢官家居,故聊以自称。②借使:即使。③经惯:经历一段自我修养。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为送友人范廓之而作,起句点明离宴,叹人生离别本属无可奈何之事。
B.“但使”句,上承离别之情又有转折,情深意厚,与“无情”句形成对比。
C.词人寄语建康水,自己归退不再怕“风波”,“风波”双关,暗指政治风波。
D.词人无“鸥鸟伴”,深以为憾,但能效仿“老渔蓑”生活,也是人生幸事。
15.本词写送行而不流于感伤,全词“似悲实旷”,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的“ ”这一句和白居易《琵琶行》中“ ”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了周瑜作为儒将的便装打扮,接着以“ , ”两句,描绘了他在赤壁之战时的英气勃发。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之雄心,也只怕会是“ ”的结局。彡、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闯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 ),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 ,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 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渊明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 ,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关,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 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他的诗文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B.但他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是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
C.但他通过诗文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D.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笔走龙蛇虚张声势显达随遇而安
B.笔走龙蛇矫揉造作显赫随波逐流
C.行云流水矫揉造作显赫随遇而安
D.行云流水虚张声势显达随波逐流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B.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C.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D.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了美,被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20.在下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工匠精神首先是① 。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同时也为个人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和空间,故而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劳动、专注劳动、以劳动为荣的精神。其次,工匠精神是② 。千百年来工匠以技艺为立身之本,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再次,工匠精神是③ 。
我国古代工匠制造的无数精美工艺品,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工匠对细节完美追求的体现。现代机槭工业尤其是智能工业更是对细节和精度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9月22日,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省主会场活动在开封市祥符区西姜寨村举行。省委书记王国生一行和农民群众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与大家共话农事、共庆丰年,征求大家对“十四五”期间“三农”工作的意见建议,向全省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问候。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对于劳动的认识,古代有“劳心者”“劳力者”之分。在今天,人们可以把“劳动”理解为:眷种秋收、清扫卫生、洗衣做饭、敉死扶伤、教书育人、科学实验等不同职业的体力劳动或者脑力劳动等。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者最美。面对辛勤朴实的劳动者,我们会产生敬意和感动。
请根据日常观察,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
要求:1.写人时要关注典型的细节:2.叙述时要选取典型的事件:3.要体现出你对劳动者的感情;4.写记叙文,题目自拟;5.不少于800字。
附加题:课下完成(写在试题卷上)
1.下面这首写给母亲的诗曾获某杂志主办的征文大赛一等奖,请品读该诗,说明获奖理由。要求:不少于3点理由。(6分)
你还在我身旁
戴畅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宦。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宇,
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
2.文学类文本阅读
蒿儿梁
孙犁
一九四三年,敌人冬季“扫荡”开始了,杨纯医生带着五个伤员,和一个小女看护,名叫刘兰,转移到素特五台交界地方,住在北台脚下的成果庵里。五台山有五个台顶,北边的就叫北台。这是有名的高山,常年积雪不化,六月天走过山顶,遇见风雹,行人也会冻死。
这几天情况紧急,区委书记夜里来通知杨医生、叫他往山上转移,住到蒿儿梁去。他的身上,东西已经不少。一支大枪,三十粒子弹,五个手榴弹,一个皮药包。两条米袋像围巾一样缠在他的脖子里。背上,他自己的被包驮着刘兰的被包。他挺身走着,山底子鞋拍啦啦沉重地响着。
“杨医生,我们的药棉又不多了。”刘兰跟在后面说。“到蒿儿梁、我们做。”
“怎么着弄个消毒的小锅吧,做饭的大锅,真不好刷千净,老百灶也不愿意叫使!”
“这也要到蒿儿梁想办法。”
刘兰又问:“伤号光吃莜麦不好吧 ”
“到蒿儿梁,弄些细粮吃。”
“蒿儿梁、蒿儿梁!列了蒿儿梁,我们找谁呀 ”
“找妇救会的主任。区委书记没说她叫什么名字,只说一打听女主任,谁也知道。”她不过二十五岁,披着一件男人的深黑面的黑羊皮袄,紫色的圆顶帽子装饰着珠花。她嘻嘻地笑着跑到南屋里来。她的相貌,和这一带那些好看的女人一样,白胖胖的脸,鲜红的嘴唇和白牙齿。
杨纯说:“你就是主任呀 我们把你的房子占了。”
“不要紧!”主任说,“老头子说你们来了、我真高兴。”
她转身走了,踢着露上的雪和石子。转过山坡,她好像又想起了什么,转身回来,喊道:“杨同志,我们当家的病了,你去给他看看吧!”
杨纯问:“什么病呀 ”
“准是受了凤寒,你给他点洋药吃吧!”
她那清脆的声音,在山谷里,惊起阵阵的回响。
隔了一天,老人的病好了,可是情况更紧了,他和杨蚀商量,在附近山里,找个严实地方,预备着
伤员们转移。
吃过晌午饭,他带着杨纯,从向西的一条山沟跑下去。
到了山底,他们攀着那突出的石头和垂下来的荆条往上爬,半天才走进了那杉树林。他找着那条陡峭的小路,杨纯紧紧跟上去,身上反倒暖和起来,流着汗。主任的丈夫转脸告诉他:把你的扣子结好,帽子拉下来,到了山顶,你的手就伸不出来了。
杨纯站在山顶上,他觉得是站在他们作战的边区的头顶上。千万条山谷,纵横在眼前。那山谷里起起伏伏,响着一种强烈的风声。冰雪伏藏在她的怀里,阳光照在地的脊梁上。瀑布,是为了养育地的儿女,永远流不尽的乳浆,现在结了冰,一直垂到她的脚底!
忽然,主任的丈夫喊:“不好,你来看,敌人到了成果庵吗 ”
杨纯看见,在远远山脚下面,成果庵那里点起火,他断定敌人到了那里,天气还早,敌人可能还要往上赶,到蒿儿梁。他隐隐约约听见了山的下面有枪声,那是放哨人的警号!
他们慌忙寻找下山的遒路,主任的丈夫跑在前边。他们从雪上往下滑,石头和荆条撕碎了他们的衣裳,手上流着血。
当他们跑进那通到村里去的山沟,他们迎见了主任!她满脸流着汗,手拉着踉跄跑来的刘兰!在她旁边是由蒿儿粱老少妇女组成的担架队,抬来了五个伤员。她们把伤员抬到了杉树林的深处,安置在地窖里。她们还抬来主任从川里弄来的粮食和菜蔬,妇女们也都带了干粮来。
夜晚,飘起雪来,妇女们围坐在地窖旁边,照顾着伤员。杨纯到前面放哨,主人和刘兰在杉树林的边缘站岗。
她们靠在一棵杉树上,主任把羊皮大衣解开,掩盖着刘兰的头。主任紧紧抱着刘兰。在她们头上,不久掩没了她们的脚:雪飘在她们脸上,但立刻就融化了。刘兰呼吸着从她的胸怀放散的热气,这孩子竞有些困倦。
主任望着前面,借着地的好眼力和雪光,她看见杨纯,那个青年人,那个医生,那个同志,抱着一支大枪,站在山坡一块突出的尖石上。他那白色毡帽,成了一顶雪帽,蓝色的大棉袄背后,也落上一层厚雪。杨纯站在那里,尖着耳朵,听着山谷里的一切声音。不久,他跺一跺脚上的雪,从石头上轻轻跳下来,走到主任的面前说:“蒿儿梁什么声音也没有,敌人想是在成果庵过夜了,看黎明的时候吧!”
主任说:“要紧的时候,我们就转移到山顶上去,原班人马都在这里!”又说:“刘兰睡着了,就叫她这么着睡一会吧!”
杨纯说:“你们帮助了我们!”“我们不是自己人 ”主任笑着问。
“这就叫鱼帮水,水帮鱼吧!”杨纯也笑着说。
主任问:“谁是术,谁是鱼 ”
“老百姓是水,我们是鱼!”杨纯说。
“你这比方打错了!”主任说,“老百姓帮助你们,情愿把心掏给你们,为什么 这为的是你们把我们救了出来!”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直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并简要描绘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人物和后文情节的展开显得合情台理
B.对蒿儿梁女主任的刻画,小说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播写相结合的方式。“区委书记说打听女主任,谁也知道”就是典型的侧面描写。
C.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幕山谷秀美风光,既有客观描绘,也有主观感受,表现了杨纯登上山顶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D.结尾部分,两个人物关于“鱼”和“水”的关系的讨论,…方面为作品增添了轻松的格调,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军民鱼水情深的小说主题。
8.小说塑造了以杨纯医生,女主任及主任文夫为主的蒿儿梁抗日后方菜雄群像,请简要分析这三个入物的个性特征。
9.孙犁的“诗化小说”,风格清新自然,和《百合花》《哦,香雪》在审美取向上有相同的诗美效果。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一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小康”一词的最早出处。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在西汉初期的《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材料二: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在20世纪末我国要进入“小康社会”的构想。
材料三: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杜会的收官之年。这一年,我们每位中国人都会体会到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
学校举办“我身边的小康故事”征文活动,请你根据自己的经历、见闻、感受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邓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答案】1.A 2.B 3.C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B.“宋代江西诗派尊崇杜甫,认为学习杜诗的重点放在‘声调格律’上违背《诗》教传统”曲解文意,原文说“宋代的江西诗派认杜甫为‘诗祖’,将仿效学习的重点放在杜诗的‘声调格律’上,显然,这有违《诗》教传统”,指的是,江西诗派效仿重点放在“声调格律”上,而作者认为这违背《诗》教传统,不是江西诗派认为这样做违背《诗》教传统。
C.“‘苦吟’诗派的‘苦吟’不是锤炼语言,而是作为安顿生活、托付生命的形式”错误,原文“‘苦吟’原本是指对诗歌语言的刻苦锤炼,精益求精。但到了‘苦吟’诗派这里,就不仅止于诗艺,而且演变成安顿生活、托付生命的唯一”可见,不是选择关系,而是递进关系,即二者均有,后者更重要。
D.“杜甫及中晚唐的‘苦吟’诗派把‘吟诗’看作艰难生活中释放内心苦痛的一种需求”错误,根据最后一段“与后来的苦吟诗人相比较,杜甫吟诗却是‘乐感’充溢,从容不迫,在‘吟味’之中享受那不断涌来的快乐”可见,杜甫的吟诗并非“艰难生活中释放内心苦痛的一种需求”,而是充满“乐感”。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B.“文章引用朱东润和张戒的话,都强调了杜诗能够传承《诗》教文化的原因”错误,引用朱东润的话是为了证明“杜甫绝不会仅仅因其律诗的成就卓绝就能站上传统文学吟诵
典范诗人的高位,这归结于杜诗与《诗》教文化传统的对接和传承”,即杜甫成就高的原因,是他能够“与《诗》教文化传统的对接和传承”。张戒的话才是强调其传承《诗》教文化的原因“子美独得圣人删诗之本旨,与三百五篇无异”。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C.“杜甫的‘吟’呈现了‘作诗’‘改诗’‘赏诗’的全过程,使得杜甫的律诗成为最具传统文化魅力的典范”过于片面,原文说“‘杜律’之所以成为文学吟诵成熟的标志,成为最具传统文化魅力的典范,从吟诵的实践以及杜诗自身来说,主要原因在于杜甫的‘吟’呈现了‘作诗’‘改诗’‘赏诗’的全过程”,选项漏掉了“从吟诵的实践以及杜诗自身来说”的条件。故选C。
4.B(“国内外”,范围扩大,根据文意只是国内的议论。)
5.D(根据原文,“是得民心、顺民意之举,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尚的重要途径”的主语不是“法治”,而是法治的具体实施过程。)
6.(1)在餐桌上,做到“光盘”,剩下的食物实行打包。(2分)(2)破除面子文化,
合理消费。(2分)(3)在校内外,做好“反对浪费,节约粮食”的意义宣传。(2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本题目前面设置一个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回答问题,首先要找到回答问题的信息区间,很明显主要集中在材料二中,对材料二信息的筛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批判了她的奢华腐朽”过度解读,小说只是要表现母子二人的坚忍顽强,宁静平和,从容淡定,坦然乐观。
8.①推动故事倩节发展,如“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等。②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如“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等。(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文章中的重要事物一般都是为主要人物等服务的,通常从结构内容、主要人物、主题等方面来思考。
①故事的见证者。小说的故事都是通过“她”的所见来叙述的,这就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②小说的线索。小说的内容通过“她”的活动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③烘托主要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她”对衰老的焦虑与惶恐衬托打工母亲老当益壮的坚强品格。①揭示作品主题。小说通过“她”的内心感受揭示小说关注打工者关注底层人生活现状的主题。(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人物作用的能力。这类题目一般从叙述角度、结构内容、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角度来分析。
【答案】10.B 11.D 12.A
13.(1)假如一定是廉洁之士然后才能被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称霸天下呢
(2)各位一定要帮我明察举荐出身低微的有才之士,只要有才就举荐,使我能够重用他们。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自顷已来”是后面句子的时间状语,其后要断开;“军”是“征行”的主语,应在“军”前断开,排除C、D两项;
“家室”是一个词,指妻子,不能断开,排除A项。
句意:最近几年来,军队多次远征,有时还遇到瘟疫,官兵多有死亡,不能再回家乡,夫妻难以团聚,百姓流离失所,这难道是仁爱之人乐意看到的吗 是不得已才这样做。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文中为纪年”错,文中为纪日。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他年少时能随机应变,机智敏锐,但放浪形骸,因此桥玄、何颐等认为他非同常人”因果关系不当。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颟异焉”可知,应是曹操年少之时放浪形骸,因此不为当时人们所重视,但是桥玄、何颟等认为他非同常人。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若”,假如,如果;“用”,被任用;“何以”,宾语前置,凭什么;“霸世”,称霸天下。
第二句,“二三子”,诸位,各位;“其”,表祈使语气,一定;“佐”,帮助;“仄陋”,形容词作名词,出身低微的有才之士;“唯才是举”,宾语前置句,“唯举才”,只要有才就举荐。
参考译文:
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太祖年少时就机智敏锐,遇事会随机应变,但放浪形骸,意气用事,不从事正当的职业,所以当时的人都不认为他有才能;只有梁国人桥玄、南阳人何颐认为他非同常人。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大乱,没有治国安邦的才能不能拯救天下,能使天下安定的,大概就是你吧!”太祖二十岁时,被推举为孝廉,做了郎官,后又任洛阳北部尉,升任为顿丘县令,又被召入朝廷做议郎。建安十四年三月,曹公进军到了谯县,制造快船,训练水军。八月二十四日,曹公下令说:“最近几年来,军队多次远征,有时还遇到瘟疫,官兵多有死亡,不能再回家乡,夫妻难以团聚,百姓流离失所,这难道是仁爱之人乐意看到的吗 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特此命令:凡是战死士兵家中没有产业,难以维持生活的,官府不得停止供应食粮,官吏必须慰问救济他们,这才符合我的心意。”建安十五年春天,又颁布命令:“自古以来,凡是开国和中兴的君主,谁不是得到贤人君子和他们共治天下呢!君主想要得到贤才,竟然连闾巷都不走出,这难道是侥幸碰上的吗 是高高在上的执政者不去寻访罢了。如今天下还未平定,正是急需贤才的时候。假如一定是廉洁之士然后才能被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称霸天下呢 难道现在天下就真没有像吕尚那样富有才华却穿着破衣服在渭水边垂钓的人吗 各位一定要帮我明察举荐出身低微的有才之士,只要有才就举荐,使我能够重用他们。”建安十六年,曹公到达孟津。汉献帝命曹公出行时设置和皇帝一样的先驱骑兵,宫殿中摆设刻着猛兽的钟磬大架。十二月十九日,曹公下令说:“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陈平难道有德行吗 苏秦难道守信用吗 但陈平奠定了汉朝的基业,苏秦却辅佐弱小的燕国渡过难关。由此而论,才智之士即使有缺点,难道就应该废弃吗 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又说:“刑罚,有关百姓的生命,如果军队中主管刑狱的官员有不称职的,却把三军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他,我非常害怕。应该选用通晓法律的人,让他主持刑罚。”因此又设置理曹掾属之职。
【答案】14.D15.①起句感叹离别无奈,似抒悲情。②“但使”三句一转,叹只要友情亲近会超越千里路遥,没有真情面对面也如间隔千山万水,情感洒脱。③下片情感旷达,言自己而今归退田园,不用担心宦海风波,有归隐闲居的志趣追求。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词人无‘鸥鸟伴’,深以为憾”错误。诗句理解有误,诗人并无遗憾之情。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不能称为鸥鸟的同伴,但是习惯了以后也能像老渔翁一样,身穿蓑衣,在江上垂钓”,自己被排挤、受打击,已经闲居山林,假使不与鸥鸟为伴,也和披着蓑衣的渔父差不多。闲适旷达的背后,是志不得伸的愤懑、牢骚。故选D。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抒情议论的句子、作者和创作背景、题目、景物形象等方面入手分析。结合词句内容分析如何体现“似悲实旷”。本词虽是送别词,却无一般送别词的哀愁悲怨,表现的情感较为丰富。此词的上片便写情感,写送别。首句“人生无奈别离何”似写悲情。但诗意从“但使”句转向明快爽朗的情感,“情亲千里近”,只要亲情真挚,即使在千里之外,也觉得很近。词人不仅表达了面对离别的旷达乐观的情缮,也表达了自己坦然面对人生挫折,洒脱旷达的情绪。“无情对面是山河”一句写出作者深沉的感慨,因为建康是当时的抗金前线,词人也多次登建康赏心亭向北眺望中原山河,这次范廓之又要去建康游览,于是引起家国之恨。“无情”两字,正是词人壮志未酬的忧怨。“居士,而今浑不怕风波”,告诉建康的山和水,再也没有政治上的风波来纠缠我了,有归隐闲居的志趣追求。“而今”一句,可见作者之英雄豪气。
16.【答案】①风急天高猿啸哀②杜鹃啼血猿哀鸣③谈笑间④樯橹灰飞烟灭⑤封狼居胥⑥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猿、啸、鹃、樯橹、胥、赢、仓皇。
【答案】17.D18.C19.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结合上文“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和下文“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分析,此处话题应为“人生空漠之感”,排除AC;结合下文可知话题重点是“人生空漠之感”,而不是强调其表达方式,据此排除B.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和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行云流水:飘浮的云,流动的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结合“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分析,语境主要讲创作,应选用“行云流水”,排除AB。
第二空:虚张声势:假装出强大的气势。矫揉造作:把弯的弄直,把直的弄弯,来制造器物。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结合“反对”“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分析,语境指反对不自然的,应选用“矫揉造作”,排除D。
第三空:显达:在官场上地位高而有名声。显赫:(权势、名声等)盛大:显著。结合“终唐之世,陶诗并不”“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分析,主语为“陶诗”,应选用“显赫”。第四空: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结合“‘乐观’情绪”分析,应选用“随遇而安”。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陶诗”应放在“在极平淡朴质”前,排除A;
二是结构混乱,“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应是指“所表达出来的美”,前一句主语为“苏轼”,保持主语一致,后一句改为“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即可。CD两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暗换主语,前面主语为“苏轼”,后面主语为“表达出来的美”。故选B.
20.【答案】①。一种劳动精神②。对职业劳动的奉献精神③。对细节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精神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是说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用“是……”的判断句形式表达;联系后面“故而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劳动、专注劳动、以劳动为荣的精神”可知,工匠精神“是一种劳动精神”;
第二空,此处是说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二,联系后文“千百年来工匠以技艺为立身之本,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可知工匠精神的本质也是一种“奉献精神”,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奉献给自己的职业,因此可以写“对职业劳动的奉献精神”;
第三空,此处是说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三,联系后文“是中国工匠对细节完美追求的体现”“现代机械工业尤其是智能工业更是对细节和精度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可知,强调的是“细节”,而且要“追求完美”,因此可以写“对细节追求完美的精神”或“精益求精的精神”。
21.关键信息:①2020年9月22日;(1分)②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省主会场活动在开封市祥符区西姜寨村举行;(2分)③省委书记王国生与农民群众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2分)
【解析】新闻语段压缩要关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要素,在这些要素中寻找关键词。
附加题答案
【答案】①用回溯(时光倒流)的写法,以各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来表达内心的渴望。
②精心选择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表现真挚亲情。
③再现日常生活细节,亲切感人。
④层层铺垫,结尾点题、单句成节,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⑤押ang韵,押韵固定,朗朗上口,具有和谐统一之美。
⑥诗行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内容的能力。
本题说明《你还在我身旁》这首诗的获奖理由,可从诗歌的整体构思、内容、艺术手法、诗歌的书写布局等角度分析。
(1)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说明获奖理由
如“瀑布的水逆流而上”到“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你把我卷子签好名字,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用回溯的写法,抓曾经的典型细节,以各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表达内心的渴望。
(2)从诗中意象的选择说明获奖理由
如“厨房”“电视”“饭菜”“卷子”“书包”,精心选择日常生活中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真挚的感情,亲切感人;
(3)从结构安排的角度说明获奖理由
如结尾“你还在我身旁”单独成行,与上文的层层铺垫形成呼应,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还可以从结尾字“上”“样”“方”“膛”“窗”“香”等韵母分析,韵律和谐朗朗上口,诗句摆放错落有致,“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等单独成行,强调突出,具有画面感。
7.C8.(1)杨纯医生:不畏艰辛,尽职尽责,关心同志。“他的身上,东西已经不少……”“背上,他自己的包驮着刘兰的被包”:在雪地里放哨,守护伤员与村民。
(2)女主任:乐观开朗,精明能干,体贴温和。总是“嘻嘻地笑着”,和刘兰在杉树林边缘站岗的时候解开羊皮大衣,掩盖着刘兰的头。
(3)主任丈夫:稳重少言,不怕困难,支持抗日。带杨纯医生跑在前边,寻找一个严实的地方转移伤员。
9.(1)以独特的视角来写战争题材。小说没有描写充满硝烟的正面战场,而讲述了在抗日后方军民一心、守望相助的故事。
(2)以人物的乐观、活泼、可爱的性格来表现革命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
(3)场景描写的诗情画意。“冰雪伏藏在她的怀里,阳光照在她的脊背上”;“雪飘在她们头上,不久掩没了她们的脚;雪飘在她们脸上,但立刻就融化了”。
(4)语言表达上的抒情意味。如:“她看见杨纯,那个青年人,那个医生,那个同志,抱着一支大枪,……他那白色毡帽,成了一顶雪帽。”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秀美风光”“轻松愉悦的心情”错误。此处景物描写是以医生杨纯的视角来写的,极力表现的是山谷风光的壮美以及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和珍视。所以选项中“秀美风光”轻松愉悦的心情”的分析不合文意“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由原文“他的身上,东西已经不少。一支大枪,三十粒子弹,五个手榴弹,一个皮药包。两条米袋像围巾一样缠在他的脖子里。背上,他自己的被包驮着刘兰的被包”“他断定敌人到了那里,天气还早,敌人可能还要往上赶,到蒿儿梁”“杨纯到前面放哨”可以概括出杨纯不畏艰辛,尽职尽责,关心同志的性格特征。
由原文“她不过二十五岁,披着一件男人的深黑面的黑羊皮袄,紫色的圆顶帽子装饰着珠花。她嘻嘻地笑着跑到南屋里来”“主任把羊皮大衣解开,掩盖着刘兰的头。主任紧紧抱着刘兰”等外貌、神态、动作描写概括女主任乐观开朗,精明能干,体贴温和的性格。由原文“主任的丈夫转脸告诉他:把你的扣子结好,帽子拉下来,到了山顶,你的手就伸不出来了”“主任的丈夫跑在前边”可知,主任丈夫稳重少言,不怕困难,支持抗日。【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能力。
解答时,紧扣题目强调的“诗化小说”这一关键词,联系情节内容、文章结构和语言风格,进行分析即可。“诗化小说”的特点是:不注重叙事功能,不以情节冲突来塑造人物性格,而是重视创造意境;它是作家经过精心提炼而创造的某个独特形象、细节、特定氛围、场景的描写,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息,凝聚丰蕴的哲理意味。
从小说的选材来看,本文选取的是战争题材,但是本文并没有正面描写和敌人在战场上的正面交锋,而是描写了敌人冬季“扫荡”开始后,杨纯医生带着伤员们转移的情形,讲述了在抗日后方军民一心、守望相助的故事。所以选材比较独特,取材诗意化。
“冰雪伏藏在她的怀里,阳光照在她的脊梁上。瀑布,是为了养育她的儿女,永远流不尽的乳浆,现在结了冰,一直垂到她的脚底”“雪飘在她们头上,不久掩没了她们的脚;雪飘在她们脸上,但立刻就融化了”这些场景的描写具有诗情画意。
他那白色毡帽,成了一顶雪帽,蓝色的大棉袄背后,也落上一层厚雪”等语言淳朴生动,富有抒情性,所以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抒情意味。
本文描写的人物,如杨纯医生、女主人、主任丈夫,这些人物身上都具有积极乐观、不畏艰难、关心同志、支持抗日的特点,通过刻画这些人物来表现革命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所以人物塑造上也具有诗意化。
3.【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我身边的小康故事”是征文的选材范围,写成记叙文,不得写成议论文、说明文等。写好本文选择身边的素材是关键,考生要善于从平常生活中找到适合的材料,要做到平中见奇。虽然衣食住行都可以选,但要注意选的角度,如从着装角度,可以摒弃样式的套路化,说颜色的变化,由原来的灰白到现在的五颜六色,人们审美的变化正是小康生活的一种体现;如从吃的角度,可以说自己成长经历中关于“吃”的几个片段来表现小康生活;如从居住角度,可以写自家居住环境的变化以及整个国家居住条件的变化;从行的角度,可以写交通工具的变化来展现小康生活的幸福美好,等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