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长春版5.1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1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下长春版5.1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05 06:04:1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26张PPT。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格:推究。致:获得。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有想象力、有计划、客观地探索事物的精神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作者简介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做教授。学习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重点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重难点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德育1、注音:丁肇( )中 不知所措( )
     彷(   )徨(   )    2、释词:
格物:
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彷徨:zh àocuò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检查预习:pánghuáng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1-2自然段3-12自然段13 自然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
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1、作者怎样解释“格物致知”
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格物致知
含义解释: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
含义: “格物致知” :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格物致知精神:实验精神
古今区别:
古代:目的不在求知而在平天下。
现代:目的是获取真正的新知识。论点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
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
部分。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深入探讨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2、提问:“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3、讨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讨论:〈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5、讨论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6、讨论: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1.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说明的。 阅读第六段至结尾回答下列问题2.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一观点。 3.文中倒数第三段中加粗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这几个词都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不是所有情况,也不包括特殊情况,使语言表达严密。 4.划分最后一段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第一层是第①句,第二层是②③句,第三层是④—⑦句,第四层是第⑧句 第一层承上启下,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第二层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两方面来具体论述其意义;第三层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第四层得出结论,提出希望。 5.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6.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示例: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7.你认为我们当代中学生最主要的弱点是什么?这一弱点是如何形成的?
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们中学生目前最主要的弱点是缺乏责任心。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大多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造成意志薄弱;在学校及社会教育中对于公民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力度较为薄弱。
格物致知精神:1、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2、要有积极的态度,不能袖手旁观。3、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不是盲目的。4、要有眼光(要有判断力)、勇气、毅力。5、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不盲目地接受过 去认定的真理和学术权威的意见。讨论:我们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1)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
(2)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
(3)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作者以_______话题,    从解释《大学》 “格物致知”入手(第1段),剖析__________的弊端,(第2-5段)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大力提倡实验精神,原因是:(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第7-13段)
    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寄予了希望。学生学习自然科学中国传统教育                      科学发展的
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中国学生的学习上的弱点应付今天世界环境的需要所决定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话题(第1段)解释“概念”,引出对中国传统教育
弊端原因的分析。(第2—5段)(引入)为什么要提倡实验精神
(重要性)1、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2、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的学习弱点决定的3、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写作目的)内涵、意义、希望王阳明格竹自身的学习
  经历讲道理摆事实论点论据论证课堂小结: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议论文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论证结构:提出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2-----12)(13)布置作业:<<基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