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朗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韵律。
2、能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词的语言艺术。
3、通过想象和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在想象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教版语文教本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游子们思亲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羁旅怀乡的情怀。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
教学过程:
一、知词人。
1、谈话导入。
【设计意图;谈话式导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中的思乡情感。】
2、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词句。
1、教师范读。
【设计理念: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
师:下面请听老师来朗读一下这首词,请同学们认真聆听。
2、同桌共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感知字词的轻重。对学同学互相帮助,注意纠正。
【设计意图:同桌间互帮互学,彼此团结协作,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讲解能力,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优化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1)生读《长相思》 。(2分钟)
(2)指名读(请一个学生读)。
(3)你读得字正腔圆,读准了“聒”这个生字
(4)指名读(请一个学生读)。
(5)这里面有个多音字“更”,你把它读准了。
(6)再指名读。
(7)对,读古诗词不但要读准确,还要注意节奏。出示节奏。
(8)我们一起来注意节奏读。
3、指导朗读。
(1)读古代诗词,除了正确,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2)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读出你的味道、你的感觉来。
(3)请一个同学读。
(4)有点儿味道了,谁还想读?
(5)再请生2来朗读
(6)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7)全班齐读
(8)真好!读出了词的韵味了。
三、懂词意。
1、小组合作探究:同学们根据注释,仔细看书上插图,理解词的大意。
【设计理念:小组合作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1)师: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请大家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并思考一下作者的“身”在哪里?作者的“心”又在哪里?
(2)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2-3分钟)
2、汇报小组合作探究成果。
(1)反馈交流,引领提升
(2)师点评。
(3)指名另一组一生讲作者的“身”在哪里?讲完其他组同学可补充。
(师板书:身在征途,)
(4)师:正如大家所说,作者和众多的将士们一样,一次又一次地跋山涉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风霜雨雪,经过了多少艰难险阻。正如词中所写的那样,出示课件(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齐读。
(5)指名另一组一生讲作者的“心”又在哪里?讲完其他组同学可补充。
(6)师:用课文里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
(7)(板书:在“心”的后面写“系故园”。)
(8)师:看来,大家合作学习挺有收获的,很好!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3、师生情感朗读,深化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的思乡情。】
(1)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2)师:好,我们一起读一读《长相思》
四、悟词情。
(一)想象意境。
1、请同学们轻轻闭上眼睛,再听听这首词,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
【设计意图:通过展开联想,构建“征途”意象。通过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入情入境,揣摩人物的内心,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
(1)师:请同学们轻轻闭上眼睛,再听听这首词,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走进纳兰性德的生活,一起走进他的征途。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人怎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用心灵,跟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吧。我们一起来穿越历史的时空,去感受一下纳兰性德和将士们的处境吧:
(2)(出示课件范读)
2、生汇报。
(1)指名回答。生1:我看见了……
(2)师:你看到了……的画面。
(3)指名回答。生2:我看见了……
(4)师:你看到了……的画面。
(5)指名回答。生3:我看到了
(6)师:你看到了……的画面。
(7)师:你们都看到了,你们看到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
(8)师:诗人在词中写道:“故园无此声”。“此声”是指什么声音?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9)指名回答。生1:我仿佛听到了……的声音。
(10)生2:我仿佛听到了……的声音。
(11)生3:我仿佛听到了……的声音。
(12)师: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而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
3、师点评。
(二)想象故园写话。
1、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设计意图: 开放思维,创造想象,描写浪漫生活,构建“故园”意象。在想象中,体验作者身在军旅、心系故园的情感,感悟作者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1)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故园无此声”,诗人的家乡没有风雪的声音,没有战马的声音,更没有战场上冲杀的声音,非常的安宁。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2)生:(伴随着乐曲《琵琶语》,想象写话。)
2、生汇报。
(1)师:好,同学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进纳兰性德的故园。我们去看一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么样的画面和情境。
(2)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来到一位学生面前):纳兰性德,此时此刻,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的想象:红花绿草、生机盎然;江边垂钓、月下散步;牧童短笛、母亲白发……)
(3)生1: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
(4)师:好一幅……图啊。这是他看到的,你们看到了哪些?
(5)生2:我看到了……
(6)师:你看到了——
(7)生3:在一个……
3、师生情感朗读,理解“心碎”。
【设计意图: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1)师:故园的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但是,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
(2)师:是呀!故园,在诗人心中,是最美丽的地方;最温暖的地方。我的家乡多么美好呀!故园,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宁静详和……而身在塞外,听到的却只有风雪交加,感觉到的只有寒冷孤寂,卧不成眠!叫我怎能不想家!这种心情,谁人知晓呀!这种身心分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那就是——(生:——碎”!)
(3)师:从这一个“碎”字,我们可以感受得到:诗人那颗被思乡之苦揉碎了的心!让我们一起来带着心碎的感觉再读全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苦、那种痛、那种碎读出来!
(4)(课件:配乐朗诵——全体齐声朗读)
(三)带着理解,再读《长相思》
五、拓展,升华。
【设计意图:课外拓展能够有效积聚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与成长空间,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1、故乡这么温暖宁静,词人为什么要离开?
2、(课件呈现两句词。):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3、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
(1)师:同学们,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还有谁?
(2)生1:还有……
(3)师:轻离别?你们怎么说我轻离别呢?纳兰性德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请同学们再看看这首词,你在哪里体会到,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
4、生汇报。
六、回归主题、总结情感。
1、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课件出示题目并播放音乐。)
2、师生合作朗读,深化主题。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系家园
教学反思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逐步感知与理解。《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再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语文课上,我既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教学中,既让学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又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深化情感。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自己研读教材的能力还要加强。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多观名人课堂,多实践,争取每周上一节精心准备的好课,并撰写反思。
2、课堂的反馈机制和调控能力还要多加磨练。
3、还要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望语文教学道路能够越来越宽广!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