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世界各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既有因社会历史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心理条件不同而导致的差异性,这一点构成了各民族文学艺术的个性特征;又有因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情感方式的一般规律而形成的共同性,这是世界各民族文学艺术得以相互影响,渗透和交流的重要前提。作为揭示世界人生的悲剧性因素,丰富和发展人类情感生活的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世界各民族的悲剧艺术之间也体现着这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规律。
由于民族精神的差异性,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存在着鲜明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里仅以悲剧性戏曲为例)
第一,中国古典悲剧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多数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被束缚在现存总体秩序的罗网中而无法游离,从而损失个体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
而西方悲剧中的多数主人公总是和现存的总体秩序处于不可调和的对立状态,他们总是以挣脱现存秩序的束缚,否定现存秩序的合理性为自己行动的最终目的。
第二,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在悲剧创作中则表现为“哀而不伤”。中国古典悲剧中的许多作品都具有“悲欢离合”的情节特征和苦乐相错的表现手法,有的作品还有一个“欢乐的尾巴”,以“团圆”结局。如《窦娥冤》《赵氏孤儿》《娇红记》等等,都程度不同地渗透着喜剧的因素。
而西方悲剧,特别是古希腊悲剧,则强调“庄严的风格”在悲剧作品中的统一性,倾向于情节的发展要一悲到底,并往往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从而在死亡中给悲剧盖上真实性的最后印记。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死亡”这一著名的内心独白,就道出了西方悲剧冲突的严峻、残酷和不可调和的特征。
第三,与西方以帝王贵族为主人公来揭开悲剧的历史不同,中国古典悲剧在早期就表现出贫民化的倾向。“偏于琐屑中传出苦情”构成中国早期悲剧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贫民化倾向在后来的《窦娥冤》《琵琶记》和《桃花扇》等优秀的戏剧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悲剧论的开山者所界定的悲剧都是“英雄悲剧”,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名声显赫、超越常人的“著名人物”。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角多是神化的英雄,而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角色,也都出于名门望族。在西方的一些戏剧理论家看来,悲剧和喜剧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模仿帝王贵人的行动,而后者是模仿卑微小民的行动。
(选自赵凯《悲剧与人类意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西方悲剧艺术之间的差异是由中西方社会历史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心理条件的不同导致的。
B.民族精神的差异性使得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公和西方悲剧的主人公对待现存秩序的态度截然不同。
C.中国古典悲剧讲究“悲欢离合”“苦乐相错”和“大团圆”结局,而西方悲剧则一悲到底,以死亡或毁灭为结局。
D.中国古典悲剧注重塑造贫民形象所以没有英雄形象,而西方悲剧则因为过于关注英雄形象,所以没有贫民形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将中国古典悲剧和西方悲剧的比较放在中西方文学比较观下来审视,认为两者体现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规律。
B.在具体阐述中国古典悲剧和西方悲剧的区别时,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了“民族精神”差异这个关键因素。
C.在中西方悲剧的第二个对比中,作者从戏剧语言风格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突出了美学思想的不同对中西方悲剧的影响。
D.文章的结构是按照总分结构展开,开头两段为总写,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从三个不同角度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情感方式的一般规律而形成的共同性是中国古典悲剧艺术和西方悲剧具有共性的原因之一。
B.中国古典悲剧人物无法摆脱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性格内向,而西方悲剧人物性格则因其文化特点而显外向。
C.西方悲剧冲突的严峻、残酷和不可调和的特征呈现为哈姆雷特等悲剧人物形象拥有坎坷、苦难、悲凉的命运。
D.西方悲剧的主角多是神化英雄或帝王贵人,从某些西方戏剧理论家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一些古典悲剧不符合悲剧的定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新时代乡村振兴不能停留在“农村发展只是农业发展”的固有思维上,而应该从乡村文化这一内生动力的角度,去推动社会主义乡村的全面发展。乡村振兴首先意味着乡村传统产业文化的创意升级。乡村振兴依托于乡村别具一格的原真文化特质与独特文化创意,因此,应将文化创意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动能,与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的良性互动。
良好的自然生态不仅直观反映乡村发展的内在文明程度,也是彰显美丽乡村魅力的外在表现。因此,乡村振兴也需要体悟与践行绿水青山的生态文化。一方面,要激发乡民对乡村山川草木的深厚感情,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村风文化;另一方面,需要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在治理体系上,乡村振兴既要传承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治理文化,也要依托于现代社会治理思想的浸润实践。要筑牢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需要结合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激活与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模式。自古以来,乡村文化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赋予乡贤以声望权威,赋予乡村以自治功能。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治理体系中,须将传统的乡贤文化与现代治理思想有机结合,让德治成为支撑,法治成为保障。
乡村振兴还要注意城乡教育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一体化,正视乡村现实的文化需求,加大投入发展乡村教育,兴盛乡村文化。同时,还要站在乡民立场上,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以乡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培育优良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
(摘编自王慧姝《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现实文化指向》)
材料二: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尤为重要的一环。千村千面,其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各不相同的乡风与文化。乡风文明建设,在润物无声中植入了民淳俗厚的新风尚,造就了千姿百态的美丽乡村。
通州区仇庄村从一个有名的贫穷落后村,变成现如今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乡村和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这一变化,始于“以文化人”。曾经的仇庄有“三多”:矛盾多,吵架多,上访多。如今的仇庄早已变了模样,最直观的就是村庄环境的变化。柏油马路宽敞笔直,高耸的路灯上悬挂着各种孝道宣传标语,街头巷尾干净整洁,绿植遍地。村民三两成群地聚在路边的长椅上晒着太阳唠家常,一片和谐温馨。每逢七一、国庆、重阳等重要节日,村里会邀请老觉员、老干部现场为村民讲述仇庄故事,每年开展活动20余次,村民参与达 5800 余人次。村里还成立了以“村贤”为主要力量的村民宣讲团,定期在孝道文化馆内与大家分享自家故事。此外,村里还创建了“家福学堂”夜间学校,聘请传统文化专家,每周六晚为村民集中授课,共同“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畅谈家庭之道、幸福之道,并通过“仇庄学习书院”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介,每天与村民分享传统文化小故事,提升了大家的文化水平。
与仇庄村相距70公里的密云区西邵渠村,同样是一派祥和景象。村民文化活动室里,几位身穿大红色棉袄的村民正在排练节目。“西邵渠,我爱你,我爱你这绿水青山……”,几位村民激情满怀地唱起村歌《我爱我的西邵渠》。这首歌正是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地在这间屋子里创作出来的。每到冬季农闲时节,村民就扎根在这里不走了。村里还不定期邀请老师过来指导,丰富的文化活动让村民们乐坏了。“每天都有文化活动,这日子可有盼头了。”76岁的老人戴德瑞说。
像仇庄村和西邵渠村这样的美丽乡村越来越多,人们欣喜地看到,乡村振兴正逐步成为现实。
(摘编自王可心《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助力》)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实现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振兴,不仅要大力发展农业,还要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为乡村的全面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B.乡风与文化决定了乡村之间的差异,因此乡村振兴应当依托于乡村别具一格的原真文化特质,并进行文化创意升级。
C.将乡村熟人社会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并赋予乡村以自治功能,就能建立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
D.西邵渠村村民在文化活动室彩排节目,农闲时节不愿离开,这表明该村重视乡民的文化需求,相关措施得到大家支持。
5.下列对两则材料文体特征及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是论述文,首先提出总观点,然后从四个方面着重论述了乡村振兴的文化指向。
B.材料一具体论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意在增强人们积极投身这项事业的使命感。
C.材料二是新闻,点面结合,反映了我国乡风文明建设的成就,表达了对乡村振兴的信心。
D.材料二引用歌词和老人的话,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现场感,也使文章语言富有感染力。
6.现阶段,我国乡村文化振兴可采用哪些方面的策略?请结合材料,以仇庄村为例,简要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寂寞尼玛路
叶广芩
窗外景色单调而无聊,我在颠簸的车里铺开地图,寻找下车地点。我不想随着这一车人到拉萨去,那样太没有意思。我的目光向人迹稀疏处流动,终于停在一个我认为很美丽的点上,那里叫尼玛。
在阿多下车的只有我一个,几个来旅游的大学生惊讶地看着我,我知道他们内心充满着怜悯。我背后夕阳里那些零乱苍茫的远山,那扬起的硕大风尘,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悲壮的气氛。他们朝我热烈地挥手,我冷冷地看了他们一眼,转身去走我的路。
不远处有小饭铺,只卖拉条子。我问有没有到尼玛的车,有谁说老王的车今天好像要去吉瓦乡,说他要赶过去给丈母娘祝寿,临时加跑一趟。我立即提起包去赶。
老王的车是个体大客,比我来时坐的车还破烂。朝外看,太阳已经向西滑落。天还很亮,街上不见一个行人,几只脏兮兮的狗在风里迈着蹒跚的步子。我把头抵在玻璃上,茫然地看着那陌生的街道发呆……
过了许久,车停了,我无精打采地睁开眼睛。外面天已黑透,头顶繁星闪烁。凉意从窗缝里沁入。老王没像我上车时那样跟上车的要票,门开了,门关了,老王像没看见这个人。
来人在黑暗里摸索,皮袍子发出很大声响,沉重的身体砸在我旁边的座位上。我将身体尽量缩小,向窗口靠拢。隔壁在哼,继而发出鼾声,蓬乱的脑袋朝我的肩上歪过来。我粗暴地用身子扛他,他全不在乎。对面有车开过,借助车灯的瞬息闪烁,我看见了那张俗不可耐的脏脸。这是我千遍万遍看过的、时刻在逃避的脸,这样的脸已经领教得太多太多……
天渐渐发亮,可以看清草梢上满是白霜。这时,皮袍子突然醒来了,站起身使劲抠玻璃。她向我叽里咕噜说了什么,我才听出这是个女人,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女人。我帮她把窗户打开了。一股冷风呼地灌了进来,让我打了个冷战。皮袍子不怕风,她那蓬乱的头发在风里太阳神一样飘舞,那黝黑的满是皱纹的脸如同锋利的刀,将扑上来的风划破。
老女人探出半个身子,挥手尖叫。声音细而尖,活泼欢快得像个小姑娘。东边的天际出现了淡粉。车上的人们都醒了,加入到她的呼叫之中。一车的人都挤在一边,兴奋地朝外面望,还有人吹口哨。很快,我发现那茫茫的原野上,有个人正骑马向着汽车奔驰而来。
我看清了,那是一匹枣红色的马,那马在东方朝霞的照耀下正如一束霞光,奔腾跳跃,好像从天而降的天神,驾驭着风轻轻掠过地面。司机老王把车停下,眯着眼看越来越近的“一骑红尘”,嘴里喃喃地嘟囔着:四兔,简直就是一只野兔子……
被叫做四兔的骑马人越来越近,越近越真切。不少人已经跑下车,手舞足蹈。车上的老女人仍在挥手尖叫,精神十分饱满。那边的四兔也在向人们打招呼。吆吆喝喝的喊声在空旷的原野向四面八方扩散。
我没见过这样热烈的相见方式,不过是一次简单的路遇,彼此竟显露出如此真挚的欢愉。我想,我为什么不是四兔,我为什么不是车里的任何一个人,我应该真诚地欢迎和被欢迎,这该是不难。
四免骑着马来了,四兔是个军人。
人们围着四兔说话,有汉语有藏语,四兔一律撇着河南腔回答,也没有谁说听不懂。四兔交给老王三封信,让他在吉瓦乡给发了。老王指着我说,让她在尼玛发吧,何必多转乡里那一道手。四兔说也好,就把信给了我。连我是从哪儿来的,姓甚叫甚也没问。
四兔好像也再没什么要紧的事情。他是昨晚十一点从哨所出发往这里赶的,从十一点到现在,整整跑了七个小时。七个小时是多少公里,我算不来。我很想和四兔说说话,可四兔有点忙不过来。老王催大伙上车,说再晚了他就赶不上丈母娘的酒宴了。四兔跑到我邻座的窗下,老女人俯下身去,将四兔要的东西递了出去,把脏脸在四兔脸上挨了挨,四兔在老女人的耳边叽叽咕咕说了许多。老女人开心地笑了……
我说,四兔,你怎么叫四兔呢?四兔说,俺姓司徒,在这儿就被叫成了四兔,四兔就四兔,大家的理解就是四兔,其实叫啥都一样,顺嘴就中。
四兔骑上马要回去了。汽车继续向西开,四兔打着马往北走,很快就看不见了。
东面脚下的太阳已经喷薄而出,那是大地与苍穹的美丽衔接,万道霞光衬托出高原清晨独有的辉煌,一下变得很美好。我转过脸去看那老女人,不知什么时候她又进入了梦乡,窗外吹进的风,替她梳理着那头蓬乱的发。
一时,我忘记了自己是为何而来。
(有删改)
7.下面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人物描写简练传神,“她那蓬乱的头发在风里太阳神一样飘舞”,不仅写出了老女人不惧严寒的风采,也说明“我”对她的情感发生了转变。
B.小说构思颇具匠心,文中写“众人的兴奋期待”、“原野上绚烂的朝霞”、“奔腾的骏马”都烘托出“四兔”矫健俊朗的形象,为人物的出场做足了铺垫。
C.“四兔”与个体大客的路遇热烈而欢愉,他的乐观随和,他“连我是从哪儿来的,姓甚叫甚也没问就把信交给我”所表现的他对人的信任,这些都充满了独特的人格魅力。
D.小说最后“我忘记了自己是为何而来”表明去尼玛路上的见闻让“我”体味到世间的真情与温暖、“我”顿悟到应当怀着真挚的爱融入社会,拥抱生活,才能收获幸福,不再寂寞。
8.结合作品,简析文中“我”的形象。(6 分)
9.结合作品,简要赏析文中划横线处景物描写的作用。(6 分)
二、古文诗歌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张衡,字建平,河内人也。祖嶷,魏河阳太守。父允,周万州刺史。衡幼怀志尚,有骨梗风。十五,诣太学受业,研精覃思,为同辈所推。周武帝居太后忧,与左右出猎,衡露髻舆棺,扣马切谏。帝嘉焉,赐衣一袭、马一匹,擢拜汉王侍读。衡又就沈重受《三礼》,略究大旨。累迁掌朝大夫。
隋文帝受禅,拜司门侍郎。及晋王广为河北行台,衡历刑部、度支二曹郎。行台废,拜并州总管掾。王转牧扬州,衡复为掾。王甚亲任之,衡亦竭虑尽诚。夺宗之计,多衡所建。迁扬州总管司马。熙州李英林反,署置百官,以衡为行军总管讨平之,拜开府。及王为皇太子,拜衡右庶子。
炀帝嗣位,除给事黄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迁御史大夫,甚见亲重。大业四年,帝幸汾阳宫。时帝欲大汾阳宫,令衡与纪弘整具图奏之。衡承间进谏,以比年劳役,百姓疲敝为请,帝意甚不平。后尝目衡谓臣曰:“张衡自谓由甚计画,令我有天下。”时齐王暕失爱于上,帝密令人求其罪。有人谮暕违制,将伊阙令皇甫诩从之汾阳宫。又录前幸涿郡及祠恒岳时,父老谒见者,衣冠不整。帝谴衡以宪司皆不能举正,出为榆林太守。
明年,帝复幸汾阳宫,衡督役筑楼城,因而谒帝。帝恶衡不损瘦,以为不念咎,因谓曰:“公甚肥泽,宜且还郡。”衡复之榆林。俄而敕衡督役江都宫。有人诣衡讼宫监者,衡不为理,还以讼书付监,其人大为监所困。礼部尚书杨玄感使至江都,其人诣玄感称冤。玄感固以衡为不可。及与相见,未有所言,又先谓玄感曰:“薛道衡真为枉死。”玄感具上其事。江都郡丞王世充又奏衡频减祭具。帝怒,锁衡诣江都市,将斩之。既而除名,放还田里。帝每令亲人觇衡所为。
八年,帝自辽东还都,衡妾妄言衡怨望谤讪朝政帝赐死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监刑者塞耳,促令杀之。武德初,以为死非其罪,赠大将军、南阳郡公,谥曰忠。
(《北史 列传第六十二》)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3 分)
A.衡妾妄言/衡怨望/谤讪朝政/帝赐死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
B.衡妾妄言衡怨望/谤讪朝政/帝赐死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
C.衡妾妄言衡怨望/谤讪朝政/帝赐死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
D.衡妾妄言衡怨望/谤讪朝政/帝赐死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
1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学,名字始于西周,夏称之为序,周称之为庠,是中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B.忧,即父母丧,封建社会官员在职期间若遇父母丧事则须辞官归家守孝,是谓“丁忧”。
C.祠,祭祀,文中指炀帝祭祀五岳之恒山,与《汉书·苏武传》中“从祠河东后土”意思一致。
D.赠,加封官职、爵位等,是古代朝廷对于国家有特别贡献的大臣的一种嘉奖行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衡小时候就胸怀大志,在太学求学期间,凭借自身的勤奋努力,受到了同辈的推崇。
B.张衡历仕三朝,炀帝继位除去给事黄门侍郎和银青光禄大夫,升他做御史大夫,对他很看重。
C.张衡因礼部尚书杨玄感及江都郡丞王世充参劾而惹怒炀帝,差点被杀,后被放归故里受到监视。
D.张衡临死前的一番话,表明他对自己被隋炀帝赐死很不理解,心中感到非常冤屈与愤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汉语。(10 分)
(1)衡承间进谏,以比年劳役,百姓疲敝为请,帝意甚不平。(5 分)
(2)有人诣衡讼宫监者,衡不为理,还以讼书付监,其人大为监所困。(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题。
蝶恋花·春景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苏轼除了豪放风格的词作以外,还创作了大量清新别致的婉约词,本词虽然写的是情,但在情与情的矛盾中,却渗透着人生哲理。
B.词一开篇即呈现岀早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C.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墙里秋千……佳人笑”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然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
D.结句“多情却被无情恼”,作者并未详尽言明究竟有什么样的“多情”被误,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人回味、想象。
15.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上阕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作者凭吊英雄人物,以一杯清酒祭月。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了登临后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悲愤。
(3)李清照的《醉花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白天百无聊赖,焚香度日,表现了词人的孤独与寂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说出“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周某近日刑满释放,接他的除了家人,还有不少网络直播公司,甚至有公司提出二三百万的签约价。虽然周某目前并未“签约出道”,但是这种“被追捧”的现象真乃 ,令人大跌眼镜。热度是流量,流量是价值,这是网红经济的逻辑,( )。其实,“网红”这一庞大群体,纷繁芜杂、 ,有的哗众取宠,有的则有真才实学。近年来,不少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知识人”“文化人”被追捧为“网红”,传递知识与才识,成为有品位、有格调、有价值的典范。在铁打的网络、流水的网红之间,在流量与变现之间,要想留存下来,不仅需要商业能力,思想内涵与文化魅力也都弥足珍贵。只有守正创新,以文化“赋能”,“网红”才会变“常红”。我们不仅需要有文化力的“网红”,而且呼唤有生命力的“网红文化”。我们要警惕互联网之下的大众狂欢沦为突破底线的盲目疯狂,也要避免商业逐利的需求对网络发展趋势形成 。人们想看到的肯定不是审丑、窥探、炒作、冲击公序良俗的种种不堪,而是分享、协作、鼓励、创新、超越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即便是流量,也是“为湖北拼一单”“给白衣天使加油”“湖北重启、抖来助力”的正能量更多一些。抵制网红世界里的“文化癌变”、营造健康积极的互联网环境,需要从每一个作品、每一份创意做起,更需要每个互联网平台不 ,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咄咄怪事 参差不齐 威胁 添油加醋
B.骇人听闻 良莠不齐 裹挟 添油加醋
C.咄咄怪事 参差不齐 裹挟 把薪助火
D.骇人听闻 良莠不齐 威胁 把薪助火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在铁打的网络、流水的网红之间,在流量与变现之间,要想留存下来,具备一定的商业能力固然重要,思想内涵与文化魅力也都弥足珍贵。
B.在铁打的网络、流水的网红之间,在流量与变现之间,要想留存下来,具备一定的商业能力固然重要,思想内涵与文化魅力也弥足珍贵。
C.在铁打的网络、流水的网红之间,在流量与变现之间,网红要想留存下来,具备一定的商业能力固然重要,思想内涵与文化魅力也都弥足珍贵。
D.在铁打的网络、流水的网红之间,在流量与变现之间,网红要想留存下来,具备一定的商业能力固然重要,思想内涵与文化魅力也弥足珍贵。
19.下列在文中括号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但“网红”需要流量,更要有文化
B.目前,“网红”这一群体数量日益增长
C.流量越大,创造的商业价值也越大
D.商业价值成为衡量“网红”的标准之一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都说运动能提升免疫力,可有些人一次大强度训练后反而感冒了。 ① ?答案是否定的。运动对于我们的身体而言,更像一把双刃剑。掌握好了,它可以帮你提高免疫力;掌握不当,则可能被伤到。
“一次强度过大的运动后,很容易感冒。” ② 。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大运动量的强化训练期间或竞技比赛中,运动员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增加。因为大强度运动后,机体会出现“开窗期”,此时免疫功能减弱,所以各种致病因子进入宿主体内的风险增加。
运动持续时间20至90分钟内为宜。 ③ ,对免疫系统和心肺系统的刺激不够,而一次运动时间过长易引起过度疲劳,不利于运动后疲劳的消除和身体机能的恢复。
一定强度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可以增强免疫功能。年轻人可以选择大肌群力量训练,如蹲起练习、腹背肌力量训练等方式;中老年人可以选择适中强度的太极拳、广场舞、快步走等有氧运动。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请根据材料内容,对爱好运动的人提三条合理化建议,每条不超过10个字。(5分)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从二十四节气开启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幻化成破冰五环,从运动员走过的冰雪雕刻的“中国门”和“中国窗”,到焰火打造出的“空中迎客松”……中国的文化元素贯穿于整个开幕式的始终,向全世界展现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获得了海内外观众的无数赞许。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文创开发风生水起,朝服布包、彩绘陶人俑睛雨伞、故宫建筑微雕等很多“爆款”潮品早已名声在外……中国风搭配时尚感的“潮”式表现,让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了当代生活,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也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的方式。
某报举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 考试答案
1.A(B “截然不同”错,中西方悲剧主人公都有对现存秩序的反抗态度,只不过中国古典悲剧主人公无法摆脱束缚,而西方悲剧主人公反抗态度坚决,反抗精神更强而已。C 以偏概全,中国古典悲剧不都是“悲欢离合”“苦乐相错”和“大团圆”结局,西方悲剧也不都是一悲到底,以死亡或毁灭为结局。D理解错误,文中只是说中国古典悲剧早期表现出贫民化倾向,并没说没有英雄形象;而西方悲剧的主角多是神化的英雄,并没说就没有贫民形象。)
2.C(理解欠准确,“戏剧语言”错,应为:这一段主要从情节特征、表现手法角度的比较中突出了中西方美学思想对各自悲剧作品风格的影响。)
3.B(结合文本内容“由于民族精神的差异性,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存在着鲜明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可知,于文无据,性格内向和外向在文中并未论及。)
4.C(“将……相结合,并赋予乡村以自治功能,就能……”错误,“建立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需要的条件和因素很多,选项信息不全)
5.B(“意在增强人们积极投身这项事业的使命感”错误,意在指明新时期乡村如何实现文化振兴)
6.①践行绿水青山的生态文化。仇庄村注意改善乡村环境,街头巷尾干净整洁,绿植遍地。
②弘扬优秀传统治理文化。仇庄村成立了以“村贤”为主的村民宣讲团,发挥乡贤文化优势。
③推进乡村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仇庄村聘请传统文化专家,通过网络平台,提升乡民的文化水平。
(每点2分,其中概述 1 分,举例 1 分)
7.B(以众人的兴奋期待为四兔的出场蓄势,并没有烘托四兔矫健俊朗的形象,而凸显的是四兔与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8.①寂寞避世,逃避现实。“我”不想随着一车人去拉萨,向着人迹稀疏处流动。(2分)
②冷漠沮丧,尖刻消极。“我”对大学生的惊讶、怜悯和热烈报以冷眼,“我”对“皮袍子”老女人厌烦逃避。(2 分)
③但又渴望生活的热烈与激情,融入爱与被爱。“我”想“我”为什么不是四兔,为什么不是车里的任何一个人,“我”想“我”应该真诚地欢迎和被欢迎。(2 分)
9.①前三处景物描写苍茫而萧瑟,衬托出我内心的孤独、寂寞、沮丧。(2 分)
②最后一处景物描写温暖而美丽,衬托出我内心的热烈与温暖。(2 分)
③前文的落日笼罩的街道,寒星闪烁的田野,扑面而来的冷风,这些萧瑟的景色与下文清晨的霞光和喷薄而出的太阳形成对比,表明了我心态的转变,点明敞开心扉、拥抱生活、融入社会的主旨。(2分)
10.B
11.D (赠是死后追封爵位,用文中张衡死后被追封之例可验证推知对“赠”的解释不正确)
12.B (原文“炀帝嗣位,除给事黄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此处“除”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13.(1)张衡一有机会就进言规劝,用连年劳役繁重,百姓困顿为由而为百姓请命。隋炀帝心中很不满。
(得分点:“承间”“比”“请”各1分,大意2分)
(2)有人到张衡处告宫监,张衡不予查究,反而将讼书交给宫监看,那人被宫监狠狠地整治。
(得分点:“讼”“理”“付”各1分,大意2分)
14.B(“早春景色”错误。"花褪残红青杏小”,花儿已经凋谢,枝头开始结出幼小的青杏;同时,“枝上柳绵吹又少”,说明柳絮翻飞,应为暮春之景。)
15.[示例一]同意。
①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
②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薄,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散阚;
③末句虽言柳絮被风吹落,却以“天涯何处无芳草”收束。体现出作者的乐观。
[示例二]不同意。
①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
②二、三句写燕子 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
③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
④“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
(观点1分,分析答到两点即得满分)
16.(1)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2)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3)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17.C(咄咄怪事: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骇人听闻:使听的人害怕,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根据语境,指罪犯出狱被追捧这件事奇怪,应使用“咄咄怪事”更恰当。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良莠不齐:指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侧重于品质,不能用于形容水平、成绩等。这里用来形容“网红”水平不一,应使用“参差不齐”。裹挟:形势、潮流等把人卷进去,迫使其采取某种态度。威胁:用武力、权势胁迫。根据语义,使用“裹挟”更加恰当。添油加醋: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大,或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把薪助火:比喻某种行动作法会增加对方的力量或助长事态的加剧。根据语义,使用“把薪助火”更加恰当。)
18.D(A、B 选项成分缺失,句子缺少主语。C 选项“弥足”前不能加“都”。故选 D。)
19.A(括号内的句子应起过渡作用。上文强调“网红”因流量而带来的商业价值,下文又谈到“网红”也需要有文化才能够持续创造价值,故选 A。)
20.①运动一定能提高免疫力吗 ②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③运动时间太短 (每点2分)
21.①运动强度要适中; ②运动时长要恰当; ③运动方式要选对。
(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22.参考高考阅卷标准。
从冬奥会开幕式上令人惊艳的中国元素,到故宫博物院文创开发的成功,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当代生活的成功,并且这种“合作”方式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如何弘扬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需要着力解决的大问题,而这两个成功范例告诉我们,只有让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这样的弘扬才是有价值的,是真正的传承。行文必须紧紧扣住“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主题。
参考立意:
(1)中国风,“潮”表现。
(2)赓续优秀传统,书写当下认同。
(3)继承与创新并举,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译文】
张衡,字建平,是河内人。祖父张鼻,魏时任河阳太守。父亲张介,北周时任万州刺史。张衡自幼胸怀大志,有耿直的风操。十五岁时,到太学就读接受学业,精研深思,受到同辈们的推学。周武帝在为太后守丧期间,与随从出外打猎、张衡披发载棺,拦住马头恳切谏阻。武帝赞赏他,赏赐他一套衣服、一匹马,提拔他担任汉王侍读。张衡又师从沈重学习《三礼》粗略弄懂了主要意思。多次升迁掌朝大夫。
隋文帝杨坚接受禅让称帝后,拜任司门侍郎。等到晋王杨广主持河北行台时,张衡历任刑部、度支二曹郎。后来行台废置,拜任并州总管属官。等到晋王转任扬州牧时,张衡又做晋王的属官。晋王非常亲近信任他,张衡也尽心揭虑侍奉晋王。晋王夺取太子之位的谋略,大多是张衡所策划的。升任扬州总管司马。熙州人李英林谋反,任命了文武百官,朝廷派张衡做行军总管征讨平定了他的叛拜任开府。等到晋王被立为皇大子后,拜任张衡为右庶子。
炀帝继位后,授予张衡为给事黄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又升任御史大夫,很受亲信倚重。大业四年,隋炀帝临幸汾阳宫。当时隋炀帝想扩建汾阳宫,命令张衡与纪弘整绘制图样进。张衡一有机会就进言规劝,用连年劳役繁重,百姓困顿为由而为百姓请命。炀帝心中很不满。后来曾经看着张衡对侍臣说(即对侍臣议论张衡):“张衡自认为由他做不一般的设计,使我得到天下。”当时齐王杨睐失宠于皇上,隋炀帝暗中派人搜求杨睐的罪行。有人诋毁杨味不守臣规,带伊阙县令皇甫诩相随到汾阳宫。又奏告以前巡幸涿郡和祭祀恒山时,父老乡公来拜见的人,很多人衣冠不整。隋炀帝责怪张衡身为御史都不能检举纠正,转调张衡外任榆林太守。
第二年,隋炀帝又临幸汾阳宫,张衡监工修筑楼烦城,因而拜见隋炀帝。隋炀帝不满张衡没消瘦,以为他不以过失为意,干是对张衡说:“你很是心宽体胖,应暂回郡府。”张衡又回到榆林。不久救命张衡监工修筑江都宫。有人到张衡处告宫监,张衡不予查究,反而将讼书交给宫监看,那人被宫监狠狠地整治。礼部尚书杨玄感受命来到江都,那人到杨玄感处喊冤。杨玄感本以为张衡处理不当。等到与张衡相见,还未来得及说话,张衡又先对杨玄感说:“薛道衡真是死得冤枉。”杨玄感讲这些事全部上奏。江都郡承王世充又奏告张衡一再减少沿途酒食储备。隋炀帝发怒,拘禁张衡到江都市,要斩了他。后来将他削职为民,逐回乡里。隋炀帝常派亲信探察张衡的所作所为。
大业八年,隋炀帝从辽东回京,张衡的妾胡乱说张衡怨怪朝廷,诽谤朝政,隋炀帝赐命他在家里自尽。临死时,他大声说::“我为别人做了什么事。只是希望活得长久!”监开的人塞住耳朵(不敢听)催促人杀死他。武德初年,朝廷认为他无罪被处死,追赠他为大将军、南阳郡公,赠谥号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