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统编版 选必2 第一单元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统编版 选必2 第一单元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2 14:4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学 案
学习目标
1.掌握人类获取食物的不同手段,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掌握不同区城农耕经济的多元化特征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通过学习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理解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学习重难点
1.人类早期获取食物的方式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呢?这种变化又给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2.古代东西方的食物生产有哪些差异?
探学新知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食物采集时期
(1)食物来源: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
(2)生产工具: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
(3)生活方式:采集、渔猎;迁徙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2.食物生产时期
(1)出现原因:在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逐渐学会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2)农耕的起源及畜牧的产生
农耕的起源 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东亚 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最早种植水稻
中美洲 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牧的产生 西亚 距今约9000年前,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中国 距今约7000年前,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
南美 距今约600年前,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3.农业出现的意义
(1)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①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从采集、渔猎转向农耕和畜牧,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②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2)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
②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
③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3)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①人类认识到天文知识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促进了天文历法的较快发展。
②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一)四大文明
1.地理分布:
(1)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
(2)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3)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
(4)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古代中国文明。
2.生产特征:
(1)为了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而重视修建水利工程;
(2)统治者重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和维护。
(二)不同地区的生产与生活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1)食物生产: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2)社会生活
古巴比伦王国 ①王室和神庙拥有很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②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古埃及 ①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②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2.古代中国
(1)食物生产: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2)社会生活
①农业生产: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战国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②小农经济:战国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
③国家政策: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④水利工程: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
⑤生产特色: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3.古希腊
(1)食物生产
①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
②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2)社会生活:城邦公民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
4.古罗马
(1)食物生产: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2)社会生活:在很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
5.美洲
(1)食物生产: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2)社会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公有土地和家庭份地。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1.男子在生产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1)农业的产生是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
(2)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2.私有财产的出现
(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
(2)表现:氏族部落首领利用自己的权力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
(3)影响: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3.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为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节的产物。
深化探究
史料一 下图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区图
(备注:Ⅰ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Ⅱ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Ⅲ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
史料二 1926年,苏联植物学家和农学家瓦维洛夫在《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一书中提出了作物起源中心学说,他认为全世界至少有西南亚洲(中亚细亚)、地中海区域、东南亚洲和热带美洲高原4个作物起源中心。这些中心在古代由于山岳、沙漠或海洋的阻隔,其农业都是独立发展的,所用农具、耕畜、栽培方法各不相同,每个中心都有相当多的有价值作物和多样性的变异,是作物育种家探寻新基因的宝库。以后随着考察地区范围的扩大和对考察材料的进一步分析,瓦维洛夫又在1935年提出了8个作物起源中心。
——摘编自《作物起源中心说》
(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经济文化区域的分布状况,表明了中国从原始社会开始食物生产就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2)史料二主要从世界食物生产、粮食作物的不同区域及导致这种特征的原因角度,说明了世界食物生产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1)根据史料一分析,古代中国食物生产呈现怎样的特征?
提示:古代中国的食物生产呈现区域性特征。
(2)根据史料二概括,古代世界食物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具有多个中心;独立发展;具有多样性。
随堂训练
1.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发现的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石铲、斧、石刀、石镰、石磨盘等实用性器物。这些“器物”说明,当时( )
A.打制石器技术发达 B.社会贫富差距加大
C.农耕经济已经产生 D.手工业开始独立化
2.18世纪以前,欧洲人的食物主要来源于谷物的供应,而此后土豆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物体系,而日益成为了餐桌上的新主食。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美洲地区的开发 B.香料用品的大量输入
C.世界联系的加强 D.民众生活的不断提升
3.原始人群从依靠狩猎采集等方式寻找食物的生活转化为开始依靠饲养和种植生活,新方式提供了主要的食物来源,这比以前的狩猎行为获得的食物来源要稳定得多。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农业成为古代社会基本生产部门 B.种植生活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C.种植经济根本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D.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大分工
4.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原始农业的产生 B.铁犁牛耕的应用
C.生产能力的提高 D.水利工程的修建
5.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统治阶级主导农田管理和经营 B.农业生产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
C.国家政权的组织建设能力增强 D.农业技术精耕细作的特征初显
6.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关于农作物从灌溉、耕耘到收获的全过程)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
A.两河流域人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楔形文字形成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
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D.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国家
7.有学者指出:“高纬度地区的人们,生存条件太差,无法种植。低纬度地区的人们,因为采集条件相对较好,不需要农耕。只有中纬度地区的人们需要种植并且可以产生农耕,因为他们面临饥荒,他们需要挑战饥荒,他们需要度过冬天,他们需要贮藏。”据此推知,该学者讨论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地理环境与农业起源的关系 B.储备技术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C.食物生产与人类文明的产生 D.历史条件影响古代多元文明
8.如图所示反映出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 )
A.农业生产的多样化 B.小农经济已基本成熟
C.养蚕缫丝技术进步 D.百姓的农耕定居生活
9.有学者指出,从陕西半坡文化遗址出土的数百件石网坠和制作精美的骨鱼叉、鱼钓钩,可以想见鱼类为饥寒交迫的人们提供了急需的生活资料,多数考古学家把鱼纹图形确认为半坡人的图腾。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先民生活主要依赖渔猎 B.原始农业尚处于初级阶段
C.图腾崇拜受到广泛关注 D.母系氏族社会已走向衰落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裴李岗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石铲、斧、石刀、石镰、石磨盘等实用性器物。”,可以看出这些工具都是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表明当时已经产生农耕经济,C项正确;裴李岗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贫富差距状况,排除B项;手工业独立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时期,和农业之间的分离,材料涉及的是农耕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土豆原产于美洲,而成为欧洲的主要食物,说明世界联系加强,C项正确;美洲的开发不等于欧洲食物的变化,排除A项;香料与土豆没有直接的关系,且香料来自亚洲,而土豆来自美洲,排除B项;土豆取代谷物是食物品种的变化,不能说明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主要反映了随着生产力发展,种植经济取代狩猎采集经济,开始了真正的农业经济,B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古代社会农业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远古时期,种植经济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但仍存在以狩猎采集为生的人群,并非“根本改变”,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农业和畜牧业是否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未体现社会大分工,D项错误。故选B项。
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远远高出旧石器时代早期到中期即采集和渔猎时期,主要原因在于原始农业的产生,A项正确;公元前3000年以前,铁犁牛耕尚未产生,排除B项;原始社会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有限,并非人口增长加快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石器时代人类修建的水利工程极少,对世界人口增长的影响有限,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的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并有了一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阶级分化,排除A项;这一时期并未形成国家,排除C项;精耕细作是铁犁农耕推动下产生的,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两河流域的人们编撰农书、开凿运河、管理灌溉等活动,说明两河流域的人们比较重视农业发展,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楔形文字方面的信息,排除B项;原始农业是古代各地先民共同创造的,不是苏美尔人始创,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古代各地的农业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的国家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低纬度地区的人们,因为采集条件相对较好,不需要农耕”、“中纬度地区的人们需要种植并且可以产生农耕,因为他们面临饥荒,他们需要挑战饥荒,他们需要度过冬天,他们需要贮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纬度,不同地理环境,农业发展情况不尽相同,A项正确;低纬度地区不用储备粮食,排除B项;材料与人类文明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古代多元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D
解析:依据图示可知,反映了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人们的采桑和牛耕情况,这说明当时嘉峪关地区百姓过着农耕定居生活,D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人们的采桑和牛耕情况,无法体现农业生产的多样化,排除A项;仅从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人们的采桑和牛耕情况无法说明小农经济已基本成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养蚕缫丝技术,排除C项错误。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以想见鱼类为饥寒交迫的人们提供了急需的生活资料,多数考古学家把鱼纹图形确认为半坡人的图腾”,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渔猎采集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体现原始农业处于初级阶段,B项正确;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特色,排除A项;“广泛”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母系氏族公社走向衰落,排除D项。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