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第3课 书间精灵——藏书票
学 科 美术 教学对象 初一 授课教师
课 时 1课时 授课时间 课 型 造型 表现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鲁教五 四学制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书间精灵——藏书票》,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藏书票的定义、藏书票的内容、藏书票采用版画的形式、藏书票的尺寸、藏书票的题材以及世界上最早的藏书票、中国最早使用的藏书票等内容,学习藏书票的基本知识,感受藏书票的文化内涵。通过学生自己创作藏书票,培养学生对藏书票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情趣。让学生读书、爱书的感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让读书、爱书、藏书的情节更丰富、更有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藏书票的定义、内容、尺寸、题材、采用版画形式的原因等相关知识;通过学生自己制作藏书票,培养学生创作藏书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与讨论的方式学习藏书票的基本知识,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学习制作藏书票的具体方法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藏书票丰富的题材内容,通过画面中形象表达作者的情趣、思想,发现藏书票“方寸之间可容大千世界”的文化内涵;体验藏书票的制作过程,体会创作的乐趣,提升读书爱书的情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藏书票的构成及制作方法。难点:设计出独特、富有特殊含义的藏书票。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藏书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但该学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对新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所以根据学生的现状,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制作教学用具,来突破难点,让学生能更好的发现问题,同时能解决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法:讲授法、演示法;学法: 体验法: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大胆创作;评价法:多元评价,促进交流。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课本、范图;学具准备:课本、吹塑纸、硫酸纸、铅笔、油墨、滚筒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通过与本班语文老师的微信聊天展示两位同学不同的校本扉页。 提问:是否知道嘉雯同学校本上贴的是什么?导入新课:书间精灵——藏书票 观察思考对比并回答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今天要学习的知识。 通过与学生相关的内容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阶段 藏书票的基本知识与关祖章进行跨越时空的微信聊天,通过关祖章分享的链接依次讲解。中国最早的藏书票让学生观察此枚藏书票里都画了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藏书票的定义指读书人在自己所藏书籍的扉页上贴的一幅小装饰画,作为书籍收藏着的印记,表明书籍的归属权。藏书票的起源——《刺猬藏书票》藏书票的规格提问:你觉得藏书票的规格尺寸是多少?藏书票的规格尺寸是有要求限制的,国际藏书票大会对藏书票规格要求边长17厘米以下,常规的规格是8~12厘米。用一本大书中的藏书票与小新华字典中的藏书票对比,告诉学生藏书票的规格尺寸还要适合那本书。藏书票的内容、题材逐条介绍藏书票中的内容展示教师制作的几枚校本藏书票,通过形态各异、题材种类不同的藏书票告知学生藏书票的造型和表现题材非常广泛。藏书票采用版画的形式 介绍版画的特色及版画的类型。 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体验并感受早期的藏书票以及认识了解藏书票。了解藏书票的定义。观察、思考。思考并回答了解藏书票画面的主要内容,区分票主名与作者。 通过跨越时空的微信聊天,增添课堂趣味性。通过提问与观察,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如何欣赏藏书票。通过讲解《刺猬藏书票》背后的故事,了解历史,启发学生对题材的选择。对两本书中大小不同的两枚藏书票的对比,让学生有更深印象。逐条介绍藏书票中的票主名、EX-LIBRIS、版类、印数、作者、年份,让学生对藏书票的内容有基本了解。用典型的与学校相关的藏书票来讲解,让学生更具亲切感,加深学生爱校的情感。
深入阶段 藏书票制作工具材料工具材料:吹塑纸、硫酸纸、铅笔、油墨、滚筒、木蘑菇等。 学生认识了解藏书票的工具材料。 通过图片展示、微课视频让学生了解完成一枚藏书票制作的全过程,视频演示学生观看更清楚且更具吸引力,能更好的激发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兴趣。
藏书票的制作方法利用微课展示藏书票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学习制作一枚藏书票。 学生观看学习藏书票的方法步骤。
实践阶段 藏书票课堂练习课堂练习:为校本设计一枚藏书票,内容能体现我校特色。要求:符合国际藏书票标准(图案、文字);具有特色和观赏性;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课件播放优秀藏书票作品及背景音乐;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独立完成一枚藏书票的制作。 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制作,提升实践运用能力。
展示评价阶段 学生作业展示与点评教师点评 学生之间相互欣赏作品。 通过学生自己评价、互评、老师评价,多角度欣赏同学制作的藏书票。
课堂小结及拓展
板书设计
九、流程图
十、教学反思
第4课 书间精灵——藏书票
1. 图案:不限
2. 文字:票主名、EX-LIBRIS、
版类、印数、年份、作者
开 始
图片对比
导 入
欣赏感受
感受认识
实践操作
展示评价
结 束
课件展示
微课展示
巡视指导
点评总结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