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中国的地理差异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中国的地理差异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1-12 12:1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中国的地理差异
1.初步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影响因素。
2.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学习目标
吉林长白山雪景
海南三亚海滩景观
海尔滨冰雕
草原景观及蒙古包
南方梯田
江南水乡
江南民居
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自然环境差异
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南北气温差异
纬度位置
自然环境差异
东西降水差异
海陆位置
自然环境差异
西高东低
地形地势
地理差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西牧东耕
南稻北麦
地理差异对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影响
中国人口的分布
中国主要铁路的分布
东密
西疏
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我国的哪些地理界线通过秦岭—淮河线?
半湿区
湿润区
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线
秦岭-淮河线
800mm年等降水量线
秦岭-淮河以南
秦岭-淮河以北
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
暖温带
亚热带
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线
秦岭-淮河线
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我国的哪些地理界线通过秦岭—淮河线?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河流有结冰期
河流无结冰期
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线
秦岭-淮河线
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
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我国的哪些地理界线通过秦岭—淮河线?
南北差异显著
秦岭——淮河
秦岭—准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秦岭—淮河线以北 秦岭—淮河线以南
1月平均气温
河流封冻状况
年降水量
植被类型
耕地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作物熟制
温度带
气候类型
<0 ℃
>0 ℃
封冻
不封冻
<800毫米
>800毫米
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以旱地为主
以水田为主
小麦、玉米
水稻
两年三熟、一年两熟或一年一熟
一年两熟到三熟
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热带、亚热带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方自然差异
南北
差异
水量
北方:以温带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为主
(秦岭-淮河一线)
植被
类型
南方: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北方:小
南方:大
气温差异
主要原因
降水差异
气候
差异
主要原因
综合考虑
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仔细观察图5.5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和
图5.1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
完成P6页活动
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观察左图中的界线A,并与右图中的等降水量线、1月等温线相比较:
①界线A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②确定界线A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A
400mm
降水
2.观察左图中的界线B,并与右图中的等降水量线、1月等温线相比较:
① 界线B大致与1月哪条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②界线B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确定界线B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④界线B与秦岭—淮河一线是否接近?
B
1月0℃
800mm
气温和降水
接近
3.观察左图中的界线C,并与右图中的三级阶梯分界线相比较:
① 界线C与哪级地势阶梯的边界基本吻合?
②确定界线C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C
第一级阶梯
地势
中国的地理差异
地理差异显著
自南向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秦岭——淮河一线
西北地区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青藏地区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分界线: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知识归纳
1.我国北方人喜食面食,南方人喜食米饭,沿海人喜食海鲜,内蒙古、新疆、西藏人喜食牛羊肉,说明影响饮食习惯的主要是( )
A.土壤        
B.物产        
C.经济水平高低    
D.海拔高低
2.关于我国南北方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方农田多为旱地,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B.南方农田多为水田,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
C.北方种植以小麦、油菜为主
D.南方种植以水稻、大豆为主
B
A
课堂巩固
3.下列传统民居与其所在的地理区域匹配正确的是( )
A.窑洞——黄土高原
B.蒙古包——西双版纳
C.竹楼——山东渔村
D.海草房——内蒙古高原
4.关下右图中A、B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降水量一般在800毫米以上,一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
B.雨热同期,是A、B共同的气候特征
C.由于受秦岭阻碍,B地几乎不受寒潮影响
D.A地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B地以小麦为主
A
B